第五十一章 怒海抗倭 铁甲显威
试航成功的第二天,泉州知府送来急报:三十艘倭寇快船聚集在泉州外海的澎湖列岛,准备突袭泉州港,抢夺即将运往北疆的粮草。姜炎立刻下令:“‘炎海一号’起航,前往澎湖列岛拦截倭寇!常遇春,你率五千步兵在泉州港布防,防止倭寇漏网登岸;苏云溪,带五名医疗学生随船出发,负责救治伤员;李秀莲,组织纺织作坊赶制更多火箭弹,用快船运往船上。”
“炎海一号” 在蒸汽机的推动下,很快抵达澎湖列岛附近海域。瞭望哨突然大喊:“前方发现倭寇快船!大约三十艘,正朝着泉州方向行驶!”
姜炎立刻下令:“后装炮瞄准倭寇快船集群,火箭炮准备齐射!”
倭寇快船也发现了 “炎海一号”,为首的倭寇首领见是一艘铁甲舰,却不以为意 —— 他们之前遇到的木质战船都不堪一击,以为这铁甲舰只是看着吓人。“冲上去!撞沉它!” 倭寇首领挥舞着弯刀,快船们加速朝着 “炎海一号” 冲来。
“开炮!”
“炎海一号” 的后装炮轰然开火,炮弹落在倭寇快船中间,“轰隆” 一声巨响,一艘快船瞬间被炸成碎片。两侧的火箭炮也同时发射,十多枚火箭弹拖着尾焰飞向倭寇船队,密集的爆炸在海面上掀起巨浪,好几艘快船被掀翻,倭寇纷纷落水。
倭寇首领大惊失色,这才知道铁甲舰的厉害,连忙下令撤退。可 “炎海一号” 的速度比倭寇快船快,很快就追了上来。姜炎下令:“靠近倭寇快船,用舰载燧发枪射击,不留活口!”
船员们趴在甲板上,举着燧发枪对准倭寇,密集的枪声响起,落水的倭寇被一一击毙。有几艘倭寇快船想绕到 “炎海一号” 后方偷袭,却被舰尾的备用火箭炮击中,很快就燃起大火,沉入海底。
战斗持续了一个时辰,三十艘倭寇快船全部被击沉或缴获,倭寇首领被炮弹碎片击中,当场死亡。“炎海一号” 的甲板上虽然有些弹痕,却没有一处被击穿,特种钢船壳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当 “炎海一号” 拖着缴获的倭寇快船返回泉州港时,百姓们再次欢呼起来,纷纷涌上码头,给船员们送水送粮。一个被倭寇掳走后侥幸逃脱的渔民,跪在码头边,对着 “炎海一号” 连连磕头:“多谢盟主!多谢炎朝的神兵!俺们再也不用怕倭寇了!”
姜炎走下甲板,扶起渔民:“这不是神兵,是炎朝百姓和工匠一起造的铁甲舰。以后,咱们会造更多的铁甲舰,守护每一寸海疆,让百姓们安稳生活。”
苏云溪带着医疗学生给受伤的船员换药,一个船员被弹片划伤了胳膊,却笑着说:“这点伤不算啥!能跟着盟主打倭寇,俺心里高兴!”
李秀莲则组织织女们给船员们送来新缝的衣服:“海上风大,这衣服里加了羊毛,暖和。你们在船上辛苦,得多穿点。”
第五十二章 海疆稳固 远航海图
澎湖抗倭大捷后,炎朝在泉州、宁波、广州等地设立了三个 “海军基地”,每个基地配备两艘蒸汽铁甲舰和一支水师部队。姜炎还下令扩建泉州船坞,开始建造更大的 “炎海二号”“炎海三号”—— 舰体更长,装甲更厚,配备的后装炮和火箭炮数量也更多,还增加了 “瞭望气球”(用热气球改装,系在船上,能观察远处海域的敌情)。
沿海的倭患很快被肃清,倭寇再也不敢轻易袭扰炎朝海疆。不少之前被倭寇掳走的百姓,也被水师部队救了回来,泉州港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商船往来不绝,运粮船、运布船安全地往返于南北沿海。
李秀莲的纺织作坊也跟着发展起来,她在泉州开设了分作坊,教沿海的妇女们织抗腐帆布和防水麻布,不仅给铁甲舰提供物资,还让妇女们有了收入。“以前俺们只能靠男人打渔过日子,现在织帆布也能赚钱,还能为国家出力,俺们心里高兴!” 泉州的妇女们笑着说,翠儿也被派到泉州分作坊,负责指导新加入的织女。
苏云溪的医学院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十个 “海疆医疗点”,医学院的学生们轮流驻守,不仅给渔民和船员看病,还教他们预防海瘴、治疗溺水的方法。“以前渔民们出海,遇到生病只能硬扛,现在有了医疗点,再也不用怕了。” 驻守泉州医疗点的学生说,他们还在海边种植了能治疗外伤的草药,方便随时取用。
姜炎则开始规划海外探索。他从泉州的老船工那里收集了大量海外航线的信息,绘制了一张 “炎朝远航海图”,标注了通往南洋(东南亚)、东洋(日本)、西洋(印度洋)的航线。“咱们不仅要守护海疆,还要走出国门,和海外的国家交流技术、贸易往来,让炎朝的文明传遍天下。” 姜炎在工部议事厅展示海图时,语气充满期待。
陈三凑过来,指着海图上的南洋:“盟主,南洋有很多香料和矿产,咱们可以用炎朝的丝绸、布匹、机器和他们交换,既能丰富百姓的生活,又能获取更多的资源。”
“还要带上医学院的学生和工匠。” 苏云溪补充道,“给海外的百姓看病,教他们种植庄稼、使用机器,让他们知道炎朝是友好的国家,不是来侵略的。”
李秀莲也点头:“俺让纺织作坊多织些丝绸和布匹,作为贸易的物资。再织些抗腐的帆布,给远航的铁甲舰用,确保一路安全。”
这天傍晚,姜炎、李秀莲、苏云溪一起站在泉州港的码头上,看着 “炎海一号” 在海面上巡逻,夕阳将海水染成金色,远处的帆影点点,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你看,这就是咱们想要的炎朝。” 李秀莲靠在姜炎身边,轻声说,“边境安稳,海疆平静,百姓们能安心生活、工作,孩子们能读书、学医,这比什么都好。”
苏云溪看着远处的海平线,笑着说:“以后咱们的铁甲舰会驶向更远的地方,把炎朝的技术和善意带出去,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医学院的学生们都盼着能跟着去南洋,给那里的百姓看病呢。”
姜炎握住李秀莲的手,眼神望向远方:“会的。接下来,咱们还要研发内燃机驱动的‘履带车’(坦克雏形),让陆地作战更强大;还要把铁路铺到南方沿海,连接南北;还要造能载人飞行的‘飞机’,让炎朝的天空也能被咱们掌控。”
海风拂过码头,带着大海的气息和希望的味道。姜炎知道,蒸汽铁甲舰的成功只是炎朝海外探索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去发现,还有更多的技术等着他们去突破。但只要有李秀莲的陪伴、苏云溪的支持,有全天下百姓的拥护,炎朝一定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用技术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路,让 “炎朝” 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第五十三章 南洋远航 物资先行
炎朝海疆稳固后的第一个春天,泉州港的码头一片繁忙。姜炎亲自督造的 “炎海四号” 蒸汽铁甲舰已完工,与 “炎海一号” 组成首支海外远航船队,目标直指南洋的爪哇岛 —— 据老船工描述,那里盛产香料、象牙,还有一种能 “弹性十足” 的 “橡胶树” 汁液,或许能为后续机器研发提供新原料。
“远航至少需要三个月,粮食和淡水的保存是关键。” 李秀莲带着织女们在船舱里忙碌,手里捧着一袋用粗布密封的米粮,“俺们用盐渍和蜡封双重处理,米袋里还放了干燥的艾草,能防潮防虫;淡水装在特制的陶罐里,罐口用木塞加蜡密封,三个月内不会变质。”
姜炎拿起一袋米粮,晃了晃没有声响,打开蜡封,米粒干燥饱满:“这方法好!之前试航时,米粮半个月就发霉了,现在有了这密封技术,船员们不用担心断粮。” 他又看向旁边堆叠的帆布,“这是专门为南洋湿热天气织的‘透气帆布’吧?”
“对!” 李秀莲点头,展开帆布给姜炎看,“里面织了细竹纤维,又透气又吸汗,船员们穿这布做的衣服,不容易长痱子。还有这‘防蚊帐’,用浸过驱蚊草药的麻布织的,南洋蚊虫多,能防疟疾。”
苏云溪这时带着医学院的学生赶来,船上的急救舱已重新布置:“俺们带了双倍的治疟疾草药,还熬制了‘清热解毒汤’的浓缩膏,用水冲开就能喝;针对海上可能出现的溺水、外伤,急救包也加了防水层,还备了简易的‘心肺复苏指南’,每个船员都学过怎么操作。” 她指着舱壁上挂着的图谱,“这是俺画的南洋常见草药图谱,要是在当地发现新草药,学生们能对照识别,避免误用。”
船队出发前,姜炎特意调了一台小型内燃机和部分特种钢零件上船:“要是在南洋遇到特殊地形,或许能临时组装简单的机械工具;另外,带些燧发枪和小型火箭炮,既能防身,也能向当地部落展示炎朝的技术实力,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出发当天,泉州百姓夹道送行,渔民们驾着小船,送来了新鲜的鱼干:“盟主,祝你们一路平安!早点把南洋的好东西带回来!” 姜炎站在 “炎海一号” 的甲板上,挥手致意,看着远处的海岸线渐渐消失,心里满是期待 —— 这是炎朝第一次走出近海,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第五十四章 远航风波 技术破局
远航船队在南海航行的第十天,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乌云压得很低,巨浪拍打着 “炎海一号” 的甲板,舰体剧烈摇晃,不少船员开始晕船,趴在船舷边呕吐。
“把防波板放下来!关闭甲板上的舱门!” 船队统领周航大声下令 —— 他曾是泉州港的老船工,熟悉海上风浪,此刻却也捏着一把汗,“蒸汽机加大马力,尽量稳住航向!”
姜炎走进船舱,看到苏云溪正带着学生给晕船的船员喂药:“这是‘止晕汤’,加了生姜和陈皮,能缓解恶心。” 她擦了擦额头的汗,“已经有十几个船员晕船了,还有两个船员被巨浪打湿了衣服,有些发烧,俺已经让他们换上干燥的透气帆布衣服,在舱内保暖。”
李秀莲则在储物舱里检查物资:“米袋都用绳子固定好了,没被浪打翻;淡水罐也完好,就是有些帆布被风吹破了,俺正让织女们修补。” 她举起一块修补用的补丁,“这是用双层抗腐帆布做的,补好后比之前更结实,能防住剩下的风浪。”
风暴持续了两天两夜,“炎海一号” 的螺旋桨一度被海草缠住,转速减慢。陈三带着工匠们跳进冰冷的海水里,用特制的铁钩清理海草:“盟主,螺旋桨没事,就是轴套有点磨损,俺们带了备用零件,很快就能修好!”
终于,风暴过去,海面恢复平静。船员们在甲板上晾晒潮湿的物资,周航拿着海图,兴奋地跑来:“盟主!按航速,再过三天就能到爪哇岛附近的港口了!俺们之前在这附近救过一个爪哇渔民,他说他们的部落首领很和善,就是最近有倭寇残余在附近骚扰,部落日子不好过。”
姜炎点头:“做好准备,既要展现炎朝的善意,也要防备倭寇偷袭。让铁甲舰的后装炮和火箭炮处于待命状态,瞭望气球升起来,密切关注周围海域。”
第五十五章 爪哇初遇 冲突与和解
三天后,船队抵达爪哇岛的巴达维亚港。港口旁的海滩上,一群皮肤黝黑的爪哇人正围着一艘破旧的木船,看到 “炎海一号” 庞大的铁甲舰驶进港口,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甚至跪地磕头,以为是 “海上神灵”。
姜炎带着周航、苏云溪和几名士兵下船,手里捧着炎朝的丝绸和小型纺织机模型 —— 这是给部落首领的礼物。刚走到海滩,就听到一阵急促的呼喊,十几个手持长矛的爪哇人冲了过来,为首的年轻人用生硬的汉话说:“你们是谁?是不是和倭寇一伙的?”
“俺们是炎朝的船队,来和你们贸易,不是倭寇。” 姜炎举起手中的纺织机模型,“这是俺们造的机器,能快速织布,想送给你们的首领。”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一群穿着破烂盔甲的人骑着马冲来,为首的正是之前的倭寇残余首领小野次郎 —— 他带着几十名倭寇,勾结了附近的海盗,控制了巴达维亚港的贸易,经常劫掠爪哇部落的粮食。
“又是你们这些炎朝人!上次澎湖被你们打败,这次让你们葬身大海!” 小野次郎挥舞着武士刀,下令倭寇射箭。
“准备战斗!” 周航大喊,士兵们立刻举起步枪,对着倭寇开火。“炎海一号” 上的后装炮也对准倭寇的马队,“轰隆” 一声,炮弹落在马队中间,倭寇纷纷落马。
爪哇年轻人看傻了眼,没想到炎朝的武器这么厉害。他立刻大喊:“部落的人,跟俺们一起打倭寇!” 爪哇人纷纷举起长矛,冲向剩下的倭寇。
战斗很快结束,小野次郎被士兵们生擒,倭寇要么被击毙,要么投降。姜炎让人把倭寇的粮食和武器分给爪哇部落,苏云溪则发现部落首领正抱着肚子痛苦呻吟 —— 原来首领得了急腹症,当地的巫医用草药治了几天,反而越来越重。
“俺来试试。” 苏云溪让学生们准备手术工具,用煮沸的白酒消毒,然后用特制的小刀切开首领的腹部,取出了里面的异物(一枚尖锐的鱼骨),再用消炎草药敷上,包扎好。几天后,首领渐渐好转,他握着姜炎的手,激动地说:“炎朝的朋友,你们不仅帮俺们打跑了倭寇,还救了俺的命,俺们愿意和你们贸易!”
第五十六章 南洋贸易 橡胶新获
接下来的半个月,炎朝船队和爪哇部落展开了热闹的贸易。李秀莲带来的纺织机模型让爪哇人惊叹不已,部落首领当场决定用十船香料和五船象牙,换两台炎朝的改良纺织机和二十支燧发枪。“有了这机器,俺们部落的女人再也不用手工织布了,能织更多的布,换更多的粮食!” 首领笑着说。
姜炎则特意让周航寻找老船工提到的 “橡胶树”。在部落向导的带领下,他们在热带雨林里找到了成片的橡胶树 —— 树干上割开一个口子,白色的汁液就会流出来,摸起来黏糊糊的,晒干后变得有弹性。
“这东西叫‘橡胶’,能用来做密封材料!” 姜炎兴奋地收集了几罐橡胶汁液,“咱们的蒸汽机和内燃机,密封垫总是容易磨损,用橡胶做密封垫,不仅耐用,还能防漏!以后造轮胎,也能用橡胶!”
苏云溪则在部落里开设了临时医疗点,教爪哇人识别草药,治疗常见的疾病,还帮他们接种了预防天花的疫苗(用牛痘改良,之前在炎朝已试验成功)。“以后你们的孩子再也不用怕天花了。” 苏云溪给一个爪哇小孩接种疫苗后,笑着说。
离别的那天,部落首领带着爪哇人在港口送行,送给船队十罐橡胶汁液和大量的香料。姜炎则留下了几名工匠,教爪哇人使用纺织机和燧发枪,还留下了一些种子(水稻、蔬菜),让他们学习炎朝的种植技术。“以后,俺们会经常来这里贸易,让咱们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姜炎对首领说。
第五十七章 履带车研发 新程再启
船队返回泉州时,整个港口都沸腾了。百姓们围着船员,好奇地看着他们带来的香料、象牙和橡胶汁液,李秀莲则让人把香料分给纺织作坊的织女们:“这是南洋的胡椒,煮菜的时候放一点,味道特别香!”
姜炎没来得及休息,就带着橡胶汁液去了工部作坊 —— 他要研发内燃机履带车(坦克雏形)。“之前的车轮在泥泞地和山地容易打滑,用橡胶做轮胎,再加上履带,就能在各种地形上行驶。” 姜炎在图纸上画着履带的设计,“履带用特种钢做骨架,外面裹一层橡胶,既能减少磨损,又能增加摩擦力。”
陈三拿着橡胶汁液,皱着眉头:“这东西怎么才能凝固成固体?俺们试过晒干,要十几天,太慢了。”
“加些硫磺,加热后就能快速凝固,还能让橡胶更有弹性。” 姜炎解释道,“这叫‘硫化橡胶’,凝固后不怕水,不怕晒,正好做履带的外层。”
赵师傅则带着工匠们锻打履带的钢骨架 —— 每节履带用特种钢锻造成 “工” 字形,中间用螺栓连接,既能灵活转动,又能承受重压。“这履带一节重五十斤,一辆车装八十节,再加上内燃机和装甲,总重得有两千斤,得用两台内燃机才能带动。” 赵师傅计算着重量,说。
李秀莲则为履带车的驾驶员准备了特制的防护服:“用厚麻布加牛皮缝制,既能防刮擦,又能保暖。头盔用轻质的铁皮做,前面加一块透明的琉璃片,能挡风挡雨,不影响视线。”
苏云溪也没闲着,她在履带车的测试场地旁搭建了医疗点,准备了治跌打损伤的草药:“驾驶员在颠簸的车里容易受伤,俺们得随时准备救治。”
一个月后,第一辆内燃机履带车 “炎陆一号” 在泉州城外的山地测试。履带车在泥泞的山路上行驶自如,遇到陡坡也能轻松爬上去,车上装的两门小型火箭炮,还能随时开火。姜炎坐在驾驶座上,兴奋地说:“有了这履带车,以后在山地和草原作战,再也不用怕地形限制了!”
测试结束后,姜炎召集众人在工部议事厅开会,桌上铺着新的海图 —— 上面标注了从南洋到西洋的航线。“南洋的贸易让咱们获得了橡胶和香料,接下来,咱们要组建更大的船队,去西洋看看!那里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资源,咱们要把炎朝的技术和文明,带到更远的地方!”
李秀莲和苏云溪相视一笑,她们知道,炎朝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海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南洋的香料味和橡胶的气息,也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姜炎看着眼前的众人,看着墙上的海图,心里坚定:炎朝不仅要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强者,还要成为文明和技术的传播者,让天下百姓都能享受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让 “炎朝” 的名字,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炎朝肇始:理科生元末风云录》后记
当泉州港的最后一缕夕阳落在 “炎海十号” 蒸汽铁甲舰的甲板上时,姜炎已年过花甲。他拄着一根用南洋硬木打造的拐杖,站在当年研发第一台蒸汽机的工部作坊旧址前,看着眼前鳞次栉比的厂房 —— 特种钢高炉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白烟,内燃机车间传来规律的 “突突” 声,远处的铁路上,一列蒸汽火车正载着粮食和布匹驶向北方,车身上 “炎朝三十七年” 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这是他穿越到元末的第四十个年头。从黄海风暴中漂流到滩涂的落魄研究生,到建立炎朝、推动一个古老国度走向技术革新的 “炎祖”,他的人生轨迹,早已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
一、故人归处:烟火与初心
李秀莲比姜炎小两岁,头发已染上霜白,却仍习惯每天去纺织作坊转转。当年她亲手缝制的第一块防水麻布,如今已被陈列在炎朝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旁边放着她后来改良的 “多锭蒸汽纺机” 图纸。她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围着织机忙碌,而是坐在作坊的老槐树下,给年轻织女们讲当年造火柴、缝急救包的故事:“你们现在用的电动纺机,是当年姜先生用内燃机改的,可别忘了,再先进的机器,也得靠人用心去做。”
苏云溪的医学院早已扩建为 “炎朝医科大学”,她培养的弟子遍布全国,甚至有不少来自南洋、西洋的学生。晚年的她仍坚持每周坐诊,诊室里挂着当年画的南洋草药图谱,抽屉里放着姜炎为她改良的第一台听诊器。她常对学生说:“医术和技术一样,都是为了救人。当年在落马坡,要是没有姜先生的手榴弹,没有秀莲姐的草药包,多少人要丢了性命?”
赵师傅和陈三早已退休,他们的徒弟成了工部的中坚力量。赵师傅的孙子继承了他的冶铁手艺,如今正负责研发 “合金钢”;陈三则把毕生经验写成了《内燃机图谱》,书的扉页上写着:“所有机器的核心,都是让百姓的日子更安稳。” 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的后代,仍在守护炎朝的边疆,只是如今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年的长矛大刀,而是装备了橡胶轮胎的履带车、能远航的蒸汽铁甲舰,甚至有了雏形的 “飞艇侦查队”。
朱元璋晚年定居在濠州的老宅里,时常去当年的 “共济会” 旧址散步。他看着如今濠州城里的学校、医馆、工厂,常对身边的人说:“当年我急功近利,差点毁了这么好的根基。姜先生比我懂百姓,懂天下 —— 天下不是靠打仗抢来的,是靠技术、靠民生,一点点建起来的。”
二、炎朝新篇:技术与民生
炎朝建立后的百年里,技术革新从未停止。姜炎当年带回的橡胶,如今已在全国推广种植,不仅用来做机器密封垫,还造出了 “橡胶轮胎”,让火车、汽车(炎朝对内燃机车辆的称呼)行驶得更平稳;他研发的硫化橡胶技术,甚至传到了西洋,让那里的工匠惊叹不已。
铁路早已铺满炎朝的土地,从最北的辽阳到最南的琼州,从最东的泉州到最西的安西,坐上蒸汽火车,十天就能横穿全国。火车上不仅有载客的车厢,还有专门的 “冷链车厢”,能把南方的水果、海鲜运到北方,让百姓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食材 —— 这是当年在李家集烤火时,姜炎从未敢想象的场景。
海上的贸易更是繁荣。炎朝的蒸汽铁甲舰组成了 “远洋舰队”,不仅守护着海疆,还带着炎朝的丝绸、布匹、机器,远航到西洋的波斯、大食,甚至抵达了遥远的 “欧罗巴”。舰队带回的不仅是香料、象牙,还有异域的种子、技术和文化 —— 苏云溪的弟子们从西洋带回了 “接种牛痘” 的技术,与炎朝的草药结合,彻底消灭了天花;工部的工匠们则从波斯学到了 “玻璃制造”,造出了更清晰的望远镜、显微镜,甚至有了雏形的 “玻璃温室”,让北方的冬天也能种出蔬菜。
民生的改善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炎朝建立了 “全民识字计划”,每个县城都有免费的学校;“医疗保障” 覆盖了所有百姓,小病去村医馆,大病去州府医院;甚至有了 “养老粮仓”,孤寡老人每月能领到粮食和布匹。当年姜炎在李家集许下的 “让百姓吃饱饭、能读书、不受冻” 的愿望,早已实现。
三、文明回响:传承与远方
姜炎晚年时,曾带着李秀莲、苏云溪回到当年穿越的黄海滩涂。滩涂旁早已建起了一座 “技术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他当年造的第一根火柴、第一台风车、第一门迫击炮,还有他画的第一张蒸汽机图纸。纪念馆的墙上写着一行字:“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
那天,夕阳西下,姜炎看着远处海面上的蒸汽轮船,忽然对李秀莲和苏云溪说:“当年在这滩涂,我以为自己要死了,没想到能活到现在,看到这么好的日子。”
李秀莲握住他的手,笑着说:“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百姓,所有像赵师傅、陈三、徐达他们那样的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苏云溪点头:“是啊,你带来了技术,可要是没有大家的支持,没有对百姓的真心,技术也只是一堆铁疙瘩。”
姜炎看着她们,忽然想起穿越前实验室里的铜粉,想起落马坡的迫击炮声,想起爪哇岛的橡胶树,想起无数个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机器、救伤员、种庄稼的日子。他忽然明白,自己穿越而来的意义,不仅是带来技术,更是点燃了一种 “希望”—— 让这个古老的国度,不再重复战乱、贫困的循环,而是用技术照亮未来,用民生温暖人心。
如今,炎朝的故事仍在继续。年轻的工匠们正在研发 “电力”(姜炎晚年提出的构想),医学院的学生们在研究 “细菌”(苏云溪根据显微镜观察提出的猜想),远洋舰队的船员们则在绘制更遥远的海图。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炎朝的飞船能飞向天空,炎朝的机器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那个黄海风暴后的清晨,一个叫姜炎的理科生,在元末的滩涂上,点燃的第一根火柴。
火柴的光很微弱,却能照亮黑暗;技术的力很渺小,却能改变时代。这便是炎朝的故事,也是所有心怀百姓、手握初心者的故事 —— 只要有希望,有坚持,有对美好的向往,再难的日子,也能一点点变好;再古老的国度,也能一步步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