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朝肇始:理科生元末风云录(穿越元末 争霸天下) (11-20章)

第十一章 夜袭危机 手榴弹构想

濠州城的秋夜渐寒,城墙上的火把忽明忽暗。汤和带着护卫队巡逻时,发现城外的芦苇荡里有异动 —— 几团黑影在月光下一闪而过,像是在窥探城防。他立刻让人把消息报给姜炎和朱元璋。

姜炎刚和李秀莲在作坊里核对完织布的账目,听到消息立刻起身:“秀莲姐,你先回屋,俺去城楼上看看。”

“俺跟你一起去。” 李秀莲拿起桌上的灯笼,“夜里风大,俺给你照路。”

两人赶到城楼时,朱元璋和常遇春已经在了。汤和指着城外的芦苇荡:“朱公子,姜先生,刚才俺看到至少十几个人影,看打扮不像农户,倒像是元军的探子,怕是在摸咱们的城防,想夜里来偷袭。”

朱元璋皱起眉头:“察罕帖木儿刚退没多久,怎么敢又来?难道是郭天叙那边……”

话没说完,探马从城外飞奔回来,翻身下马急声道:“朱公子!不好了!元军派了三千精兵,藏在城西的山坳里,还带了云梯,看样子今晚就要夜袭!还有,咱们抓到一个郭天叙的旧部,他招了 —— 郭天叙没死心,暗中给元军送了城防图,说要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众人脸色一沉。夜里守城本就视线差,元军要是搭云梯攻城,光靠燧发枪和青铜炮不够灵活 —— 青铜炮调转慢,燧发枪在夜里瞄准难,一旦元军靠近城墙,士兵们就得靠刀枪肉搏,伤亡肯定小不了。

“得有能随身带的‘小炮’。” 姜炎盯着城外的黑暗,突然开口,“不用像青铜炮那样远射程,能扔到城墙下,一炸就能掀翻云梯、打散士兵的东西。”

“随身带的小炮?” 常遇春愣了愣,“那得多小?还能炸?”

姜炎蹲下身,用炭笔在城砖上画起来:“就用陶罐当壳子,里面装上火药、碎铁片,再做个引信 —— 点燃引信后扔出去,等引信烧完,火药就炸,碎铁片飞出去能伤人,陶罐碎片也能砸坏云梯。”

朱元璋凑过来看图纸,眼睛一亮:“这东西要是能成,夜里对付爬城的元军再合适不过!就是这引信怎么弄?烧快了没扔出去就炸,烧慢了元军说不定能捡起来扔回来。”

“引信用棉线泡火药水,晾干后截成三寸长,俺先试试燃烧时间。” 姜炎站起身,“汤将军,你让人去作坊取些陶罐、硫磺硝石、碎铁片来;秀莲姐,你帮俺找些粗棉线,再烧锅热水 —— 得让棉线吸足火药水。”

李秀莲立刻点头:“俺这就去!” 她提着灯笼快步下城,路过纺织作坊时,还叫醒了几个织女,让她们帮忙剪棉线、洗陶罐 —— 陶罐得洗干净晾干,不然里面的潮气会影响火药燃烧。

姜炎跟着回到冶铁作坊,赵师傅已经带着铁匠们候着了。“姜小哥,要做啥只管说,俺们连夜赶工!”

“赵师傅,您让兄弟们把碎铁片砸成指甲盖大小,越锋利越好;再按火药配方 —— 硫磺一份、硝石三份、木炭一份,混足三十斤,要磨得细。” 姜炎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陶罐比划,“陶罐选三寸高的,口要宽些,方便装火药,罐底钻个小孔,好穿引信。”

作坊里顿时忙起来:铁匠们砸铁片的 “叮叮” 声、磨火药的 “沙沙” 声、织女们剪棉线的 “咔嚓” 声混在一起。李秀莲端着煮好的火药水过来,蒸汽里带着刺鼻的硝石味:“姜小哥,棉线泡好了,俺试过,一根三寸的棉线,烧完差不多能有两息时间 —— 够人扔出去七八步远。”

姜炎接过棉线,在陶罐底部的小孔里穿过去,一端留在罐外当引信,一端在罐里系上一小撮火药,再往罐里填火药和碎铁片,最后用木塞塞紧罐口。他拿起做好的第一个 “样品”,在手里掂了掂:“差不多一斤重,士兵们单手就能扔。”

汤和忍不住凑过来:“姜先生,俺来试试?”

姜炎点头,点燃引信 —— 棉线 “滋滋” 地冒着火星,汤和盯着火星烧到一半,猛地将陶罐扔向作坊外的空地。“轰隆” 一声闷响,陶罐炸得粉碎,碎铁片溅出两丈远,扎进旁边的树干里,深深嵌了进去。

“好东西!” 汤和拍着大腿,“这要是扔在云梯旁,元军不死也得伤!”

朱元璋正好赶来看进度,听到爆炸声快步进来:“成了?快给俺看看!” 他拿起一个刚做好的陶罐,掂量着说,“连夜做!越多越好!汤和,你从护卫队里挑五十个力气大的士兵,让姜先生教他们怎么扔 —— 可别扔早了炸到自己人。”

第十二章 引信调整 夫妻默契

夜色渐深,作坊里的灯火却越烧越旺。姜炎和李秀莲并排坐在木桌旁,一个装火药、穿引信,一个擦陶罐、剪棉线,动作越来越默契。李秀莲递陶罐时,总会特意把罐口朝向姜炎顺手的方向;姜炎填火药时,也会留出空隙,方便她后续塞木塞。

“引信再剪短半分试试。” 姜炎突然说,“刚才汤将军扔的时候,引信烧到罐口才炸,要是风大,可能会吹偏。”

李秀莲立刻拿起剪刀,将棉线截成两寸半:“俺再煮些火药水,让棉线吸得更足,燃烧时间才准。” 她刚要起身,姜炎却拉住她的手 —— 她的指尖被剪刀磨得发红,指缝里还沾着火药粉。

“歇会儿吧,你都忙了两个时辰了。” 姜炎从怀里掏出一块帕子,轻轻擦她的手指,“磨破了皮,明天还怎么教织女们织布。”

李秀莲脸颊发烫,抽回手继续剪棉线:“没事,这点伤不算啥。城里的士兵们都在城楼上等着,咱们多做一个,他们夜里就少一分危险。” 她抬头看了眼姜炎,见他眼底有血丝,又补充道,“你也别总盯着火药,时不时眨眨眼,别伤了眼睛。”

姜炎心里一暖,拿起一个做好的陶罐:“你看,咱们给这东西起个名字吧?叫‘炸罐’太土,叫‘轰天雷’又太玄乎。”

“俺听你说,这东西要‘手扔’出去,炸开的时候像‘榴弹’(当时民间对爆炸物的俗称)。” 李秀莲想了想,“不然叫‘手榴弹’?又好记,又知道是用手扔的。”

“手榴弹!好名字!” 姜炎眼睛一亮,“就叫手榴弹!以后咱们造的这东西,都叫这个名!”

两人正说着,赵师傅拿着一个陶罐跑过来:“姜小哥,你看俺们改的这个 —— 在罐口绑了圈麻绳,能套在手上,扔的时候不容易滑。”

姜炎接过一看,果然,陶罐口用粗麻绳绑了个圆环,套在手腕上正好。“赵师傅,您这主意好!秀莲姐,让织女们多搓些粗麻绳,每个手榴弹都绑上!”

一直忙到丑时,第一批两百个手榴弹终于做好了。汤和带着五十个士兵来领,姜炎亲自演示:“点燃引信后,数‘一、二’就扔,别等数‘三’—— 引信烧得快,宁可扔远些,也别炸到自己。”

士兵们轮流试扔,有的扔得近,有的扔偏了,姜炎和汤和在一旁逐个纠正姿势:“胳膊再往后甩,用腰劲带力!”“瞄准目标再扔,别慌!”

李秀莲则给每个士兵的腰间挂了个麻布袋,里面装着五个手榴弹:“袋子口用抽绳系紧,别夜里跑的时候掉出来。”

刚安排好,城楼上突然传来警报声 ——“元军来了!在城西爬云梯了!”

众人立刻往城楼跑。登上城楼一看,城西的黑暗里,几十架云梯正往城墙上搭,元军士兵像蚂蚁一样往上爬,城楼下还有不少士兵举着盾牌掩护,燧发枪的子弹打在盾牌上,只能留下一个小坑。

“扔手榴弹!” 汤和大喊一声,五十个士兵立刻掏出腰间的手榴弹,点燃引信后往云梯旁扔去。

“轰隆!轰隆!” 一连串的爆炸声在城墙下响起,云梯被炸得东倒西歪,爬在上面的元军士兵惨叫着摔下来,城楼下的盾牌阵也被炸开了缺口 —— 碎铁片飞出去,扎进元军士兵的盔甲缝隙里,疼得他们满地打滚。

“好!打得好!” 朱元璋兴奋地拍手,“再扔!把他们的云梯全炸了!”

姜炎盯着战场,突然发现城墙东南角有异动 —— 那里的火把比别处暗,像是有士兵在偷偷拆城门的门栓。“不好!郭天叙的人在里应外合!”

他立刻抓起两个手榴弹,对身边的李秀莲说:“你在城楼上等着,俺去看看!”

“俺跟你一起去!” 李秀莲抓起一个火把,“俺能给你照路,还能帮你看着背后!”

两人顺着城墙内侧的台阶往下跑,刚到城门洞,就看到三个黑影正用斧头砍门栓。“住手!” 姜炎大喝一声,点燃一个手榴弹,朝着黑影脚边扔去。

“轰隆” 一声,黑影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想跑。李秀莲举起火把,照亮了他们的脸 —— 正是郭天叙的几个旧部,脸上还带着郭府的徽记。

“你们这些叛徒!” 姜炎拔出腰间的铁匕首,冲了上去。那几个旧部本就吓得腿软,没几下就被姜炎和赶来的护卫队士兵制服了。

城门洞外,元军听到爆炸声,知道里应外合的计划失败,又被城楼上的手榴弹炸得死伤惨重,只好下令撤退。

第十三章 批量列装 势力巩固

天蒙蒙亮时,濠州城终于恢复了平静。城楼下躺着元军的尸体和断裂的云梯,士兵们正忙着清理战场,捡到的手榴弹碎片都小心收起来 —— 赵师傅说,这些碎铁片还能回炉重造。

朱元璋在城楼上找到姜炎和李秀莲,见两人身上都沾了灰,却没受伤,松了口气:“这次多亏了这手榴弹,不仅打退了元军,还揪出了郭天叙的余党。先生,这东西必须批量造!让每个士兵都配上!”

“俺也是这么想的。” 姜炎点头,“不过得改进一下 —— 引信可以用竹管套着,防止被风吹灭;陶罐外面可以缠一层藤条,不容易摔碎。”

李秀莲补充道:“俺让织女们织些粗布袋子,每个袋子装三个手榴弹,挂在士兵腰间,比麻布袋结实,还能防水。”

接下来的半个月,濠州城的作坊彻底转成了 “武器生产线”:冶铁作坊负责磨火药、砸铁片;陶罐作坊专门烧制手榴弹用的陶罐,还请了附近的陶匠来帮忙,把陶罐做得更圆、更结实;纺织作坊除了织布,还织粗布手榴弹袋、搓麻绳。

姜炎还在 “技术院” 里开了 “手榴弹课”,教年轻工匠计算引信燃烧时间、调整火药配比。有个叫陈三的工匠,以前是烧陶的,琢磨出在陶罐内壁刻螺旋纹 —— 这样火药爆炸时,碎片能飞得更散,杀伤力更大。姜炎大喜,立刻推广这种 “螺旋纹陶罐”,还升了陈三的职,让他管陶罐作坊。

这天,朱元璋带着徐达、常遇春、汤和来视察生产线。看到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做着手榴弹,常遇春拿起一个螺旋纹陶罐,掂量着说:“这东西现在扔得又远又准,上次演习,俺们队的士兵,能把它扔到三十步外的靶心,一炸一个准!”

徐达点头:“有了燧发枪、青铜炮,再加上这手榴弹,咱们的军队比元军强太多了!下次再跟察罕帖木儿打,咱们说不定能主动出击,不用总守着濠州!”

朱元璋看向姜炎,眼神里满是敬佩:“先生不仅会造武器,还能教出会造武器的人。俺看这‘共济会’,以后就是咱们的‘军械库’和‘人才库’!”

姜炎笑了笑:“朱公子,‘共济会’不仅能造武器,还能种庄稼、织布。等咱们有了足够的粮食和武器,就能去打周边的元军据点,把百姓都救出来,加入‘共济会’—— 人多了,技术才能传得更广,日子才能过得更好。”

李秀莲这时端着刚做好的手榴弹袋走过来,递给朱元璋一个:“朱公子,您试试这个袋子,能装三个手榴弹,还能装水壶,士兵们行军方便。”

朱元璋接过袋子,试着挂在腰间,正好卡在胯边,不影响骑马。“好!好!秀莲姑娘心思细,这袋子太实用了!”

视察完,朱元璋拉着姜炎到一旁,低声说:“先生,郭天叙的余党都清得差不多了,子兴公昨天也醒了,说以后濠州的事,让俺多听你的。俺想下个月就出兵,打临濠的元军据点 —— 那里有个铁矿,要是能拿下来,咱们的冶铁作坊就能扩得更大。”

“临濠铁矿?” 姜炎眼睛一亮,“好!俺这就调整生产线,多造些手榴弹和燧发枪,再把青铜炮拉两门过去 —— 临濠城小,青铜炮一轰就能炸开缺口!”

当天晚上,姜炎在灯下画临濠攻城图,李秀莲帮他研墨。“临濠城防不如濠州,元军的兵力也少,应该能打赢。” 姜炎指着图纸上的城门,“咱们把青铜炮架在这儿,轰开城门,士兵们拿着燧发枪和手榴弹冲进去,很快就能拿下。”

李秀莲看着图纸,突然说:“俺听去过临濠的村民说,那里冬天特别冷,士兵们攻城的时候,手容易冻僵,扔手榴弹会没力气。俺想让织女们织些厚手套,里面塞棉花,再缝上皮质的掌心,又暖和又防滑。”

姜炎放下笔,握住她的手:“秀莲姐,你总是能想到俺想不到的地方。有你在,俺不管造什么、打什么仗,都心里踏实。”

李秀莲脸颊微红,低下头继续研墨:“俺就是想帮你多做些事。你为了大家忙前忙后,俺要是啥都不做,心里不安。”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姜炎看着李秀莲认真研墨的侧脸,突然觉得,这乱世里的安稳,不是来自坚固的城墙,也不是来自厉害的武器,而是来自身边这个人 —— 她懂他的技术,懂他的理想,更懂他心里的牵挂。

他轻声说:“等拿下临濠,俺就跟朱公子说,咱们把‘共济会’的作坊迁一部分过去,再建个新的纺织厂。以后,咱们就有更多的铁矿,造更多的武器和机器,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秀莲抬头,眼里满是光:“俺等着那一天。到时候,俺要教临濠的妇女们织布、识字,让她们也能靠自己的手吃饭,不用再怕元军,不用再怕打仗。”

夜色渐深,作坊里的灯火依旧明亮。姜炎知道,手榴弹只是他技术革新的一小步,接下来,他还要造更厉害的武器,建更完善的生产体系 —— 不仅要帮朱元璋推翻元朝,更要为 “炎朝” 的建立,打下最坚实的技术和民心基础。而身边的李秀莲,会一直陪着他,从濠州到临濠,从乱世到太平。

 

 

 

第十四章 临濠攻城 火器显威

十月的临濠城笼罩在冷雾中,城墙虽不及濠州高大,却也布满箭垛,城楼上的元军士兵握着长矛,眼神警惕地盯着远处的红巾军大营。

姜炎站在营前的高台上,手里拿着望远镜 —— 这是他用琉璃和铜管做的简易望远镜,能看清三里外的城防。“朱公子,临濠城门在北侧,城墙较薄,青铜炮架在那边,三炮应该能轰开缺口。” 他指着望远镜里的城门,“汤将军带五百士兵,持燧发枪列阵在城门两侧,等缺口打开,立刻压制城楼上的元军;常将军带三百士兵,拿手榴弹负责清理城门后的巷战 —— 元军肯定会在巷子里设伏。”

朱元璋点头,拍了拍姜炎的肩膀:“都听先生的!徐达,你带预备队在后,随时支援。”

清晨雾散时,攻城战正式开始。两门青铜炮被士兵们推到城北的土坡上,炮口对准城门。姜炎亲自调整炮位,用麻绳测量距离:“再往左移半丈,瞄准城门左侧的石缝 —— 那里是城墙最脆的地方。”

“点火!” 随着汤和的吼声,炮手点燃引信,“轰隆” 一声,炮弹带着呼啸飞向城门。石屑飞溅,城门左侧的城墙出现一道裂纹。第二炮下去,裂纹扩大,城楼上的元军士兵吓得纷纷躲避。第三炮 ——“轰!” 城门连同旁边的城墙轰然倒塌,扬起漫天尘土。

“冲!” 常遇春拔出长剑,带领士兵朝着缺口冲去。城楼上的元军想射箭阻拦,却被两侧的燧发枪士兵 “啪!啪!” 一阵齐射,纷纷倒在箭垛后。

元军守将帖木儿见城门被破,立刻下令士兵退入巷战 —— 临濠的街巷狭窄,红巾军的火炮和燧发枪难以展开,他想靠短兵相接拖延时间,等附近的元军援军到来。

可他没料到,红巾军士兵手里还握着 grenades。常遇春带着士兵冲进巷子时,十几个元军举着弯刀从拐角冲出,为首的士兵刚要劈向红巾军前锋,就见一个陶罐 “咕噜” 滚到脚边,“滋滋” 地冒着火星。

“不好!” 元军士兵刚想躲,“轰隆” 一声,陶罐炸开,碎铁片扎进他的腿里,疼得他惨叫倒地。剩下的元军被吓得愣在原地,红巾军士兵趁机冲上前,燧发枪对准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不杀!”

巷战里,手榴弹成了 “开路神器”—— 遇到元军堵在街口,士兵们就扔个手榴弹过去,炸开的碎片既能伤人,又能逼退敌人。姜炎跟着后续部队进城时,看到巷子里的元军要么投降,要么倒在碎片中,不禁对身边的李秀莲道:“幸好你让织女们做了厚手套,士兵们扔手榴弹时手不冻,准头才这么好。”

李秀莲笑着摇头:“是你造的手榴弹厉害。你看那边,百姓们都在门口看呢。” 她指着巷边的土屋,门后探出几个脑袋,眼神里没有恐惧,反而带着好奇 —— 元军在临濠横征暴敛,百姓们早就盼着有人能赶走他们。

突然,东侧传来一阵喊杀声。探马来报:“姜先生!元军预备队从东门绕过来了,想偷袭咱们的火药车!”

姜炎立刻转身:“汤将军,你带两百燧发枪兵去拦截!手榴弹多带些,别让他们靠近火药车!”

汤和领命而去,没多久就传来爆炸声和欢呼声。他回来时,身上沾着尘土,却满脸笑意:“姜先生放心!元军想冲火药车,俺让士兵们在路口扔了十几个手榴弹,炸得他们不敢往前,最后全投降了!”

午时刚过,临濠城彻底被拿下。帖木儿被士兵们押到朱元璋面前,他看着城门口的青铜炮和士兵腰间的手榴弹,长叹一声:“没想到你们有这么厉害的武器,俺输得不冤。”

朱元璋看着他,沉声道:“只要你下令让附近的元军据点投降,俺就饶你一命。”

帖木儿点头答应 —— 他知道,再抵抗下去,也只是多送性命。

第十五章 铁矿改良 纺织拓荒

拿下临濠的第二天,姜炎就带着赵师傅和陈三去了城外的铁矿。矿洞外堆积着开采出来的铁矿石,颜色发黑,杂质很多。赵师傅捡起一块矿石,皱着眉头:“这矿石得用猛火炼三遍,才能出铁,太费木炭了。”

姜炎蹲下身,用小刀刮下矿石表面的杂质:“咱们建个‘高炉’,比现在的冶铁炉高两倍,用热风鼓风 —— 把风箱改成用风车带动,再在进风口加个预热的铁管,让风吹进炉里时是热的,能提高炉温,杂质就能烧得更干净。”

他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画高炉的图纸:“高炉分三层,下层装焦炭,中层装铁矿石,上层装石灰石 —— 石灰石能把杂质变成炉渣,沉到炉底,方便清理。这样炼出的铁,不仅纯度高,还能连续出铁,不用像以前那样炼一炉停一炉。”

陈三看着图纸,眼睛一亮:“姜先生,俺以前烧陶时,窑越高温度越均匀,这高炉是不是也这道理?俺还能在炉壁上砌上耐火砖,更耐高温。”

“对!” 姜炎拍了拍陈三的肩膀,“你负责烧耐火砖,赵师傅管高炉搭建,咱们三个月内把高炉建起来!”

另一边,李秀莲带着织女们在临濠城里找了个废弃的大院,改成新的纺织作坊。她让人把濠州的改良纺车运过来,还教临濠的妇女们纺纱:“这纺车有十二个锭子,脚踩踏板就能转,比你们以前的纺车快十倍。你们学会了,一天纺的纱能换两斤米,够一家人吃的。”

一个叫翠儿的年轻媳妇抱着孩子,怯生生地问:“姑娘,俺们以前没纺过纱,学不会咋办?”

李秀莲笑着把纺车调到最慢:“俺教你,一天学不会就两天,两天学不会就三天。俺们还办了识字班,白天学纺纱,晚上学认字,以后你们不仅能靠手艺吃饭,还能看懂图纸,造更好的纺车。”

翠儿眼睛亮了,抱着孩子凑到纺车前:“俺学!俺想让娃以后能吃饱饭,还能认字!”

没几天,纺织作坊就挤满了来学纺纱的妇女。李秀莲还让人在作坊旁开了个 “布店”,把织好的蓝布卖给城里的百姓和红巾军士兵,赚的钱一部分分给织女们,一部分用来买棉花,扩大生产。

这天傍晚,姜炎从铁矿回来,刚到作坊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笑声。他走进去,看到李秀莲正教翠儿调整纺车的锭子,翠儿的孩子坐在旁边的竹筐里,手里拿着个布偶 —— 是李秀莲用边角料做的。

“回来了?” 李秀莲看到他,笑着迎过来,递上一块布,“这是俺们新织的布,加了些麻线,更耐磨,士兵们说做军装正好。”

姜炎接过布,摸起来又韧又厚实:“不错,比之前的布还好。铁矿那边,高炉的地基快挖好了,等建起来,就能炼出精钢,到时候能造更厉害的燧发枪 —— 枪管能做得更细,重量轻,士兵们行军更省力。”

他拉着李秀莲走到作坊外的空地上,指着远处的农田:“以后咱们还能造‘铁犁’,用精钢做犁头,比木犁翻地快两倍;再造‘脱粒机’,不用再靠手搓,一天能脱几十斤麦子。”

李秀莲靠在他身边,看着夕阳下的临濠城:“俺信你。以前在李家集,俺从来没想过,能织这么多布,还能教姐妹们认字。现在俺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第十六章 势力隐忧 蒸汽机初想

临濠的日子渐渐安稳,“共济会” 的规模越来越大 —— 冶铁作坊有了三百多工匠,纺织作坊有两百多妇女,还有上千百姓加入 “共济会” 的农田,用风车抽水、铁犁耕地,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朱元璋来视察时,看着满仓的粮食和堆积如山的武器,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有姜炎在,粮草和武器不愁;忧的是 “共济会” 在临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百姓们提到姜炎,都称 “姜工师”,比称他 “朱公子” 还亲切;工匠们更是只听姜炎的命令,连他调几门青铜炮,都要先问姜炎的意见。

这天,朱元璋拉着姜炎在营中喝酒,喝到半醉,状似随意地问:“先生,‘共济会’现在这么大,不如让俺派些人来帮你管?也好减轻你的负担。”

姜炎放下酒杯,心里明白朱元璋的顾虑 —— 他抬头看向朱元璋,语气诚恳:“朱公子,‘共济会’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俺个人的势力。要是公子觉得需要,派些人来学技术可以,但管理作坊的工匠和织女,还得靠他们自己人 —— 他们懂技术,也懂百姓的需求。”

朱元璋看着姜炎坦荡的眼神,心里松了口气,又有些愧疚:“先生说得是,是俺想多了。以后‘共济会’要啥,俺都全力支持。”

姜炎笑了笑,转移话题:“公子,察罕帖木儿最近没动静,怕是在调集兵力,下次来犯,规模肯定更大。咱们得造更厉害的武器 —— 比如‘蒸汽炮’,不用靠人推,自己能移动,还能连续发射。”

“蒸汽炮?” 朱元璋愣了愣,“啥是蒸汽?”

姜炎拿起桌上的茶壶,倒了些热水:“蒸汽就是水烧开后冒的气。要是把水装在密闭的铁桶里,加热后,蒸汽压力能把炮弹推出去 —— 比火药的推力还大,射程更远。这东西叫‘蒸汽机’,不仅能造炮,还能带动纺车、带动水车,以后织布、抽水都不用靠人或风了。”

朱元璋听得眼睛发亮:“真能造出来?要是有这东西,咱们推翻元朝就更容易了!”

“能造出来,但需要时间。” 姜炎点头,“得先造耐高温的铁桶,还得算出蒸汽压力的大小,不能让铁桶炸了。现在有了临濠的铁矿,炼出的精钢应该能行。”

晚上,姜炎在灯下画蒸汽机的图纸,李秀莲坐在旁边缝衣服 —— 是给姜炎做的棉袄,里面塞了厚厚的棉花。“又在想新机器?” 她放下针线,凑过来看图纸,“这铁桶里装水,加热就能动?真神奇。”

“嗯。” 姜炎指着图纸,“等造出来,咱们就能建‘蒸汽纺车’,织女们不用再踩踏板,机器自己转,一天能织更多的布;还能造‘蒸汽船’,在河里运粮食,比马车快十倍。”

李秀莲握住他的手,指尖轻轻划过他手上的薄茧 —— 那是画图纸、摸铁器磨出来的。“你别太累了。就算没有新机器,现在百姓们也过得很好了。”

姜炎反握住她的手,眼神坚定:“俺想让百姓们过得更好 —— 不用再怕打仗,不用再饿肚子,能读书,能用上方便的机器。为了这个,累点也值。”

他看着窗外的月光,想起穿越前的实验室,想起黄海的惊涛,又看了看身边的李秀莲,心里满是庆幸 —— 幸好来到这个时代,幸好有她陪伴。

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汤和的声音响起:“姜先生!紧急军情!察罕帖木儿联合了张士诚的部将,带五万大军,正往临濠来!”

姜炎立刻站起身,把图纸收起来:“知道了!你先去召集将领,俺这就去作坊,让工匠们加快造手榴弹和燧发枪!”

李秀莲也站起来,拿起棉袄:“俺跟你去作坊,让织女们连夜做军装和手套,不能让士兵们冻着。”

夜色中,临濠城的作坊再次亮起灯火。姜炎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即将到来,这不仅是对红巾军的考验,也是对 “共济会” 技术实力的考验。但他不再犹豫 —— 有手中的技术,有身边的战友,有李秀莲的陪伴,他有信心打赢这场仗,一步步朝着建立 “炎朝” 的目标前进。

城楼上的火把照亮了夜空,映着士兵们紧握武器的手,也映着姜炎眼中的光 —— 那是对未来的希望,是对技术改变时代的信念。

 

 

 

第十七章 军情紧迫 迫击炮构想

临濠城的风越来越冷,城墙上的哨兵每隔半个时辰就会搓着手哈气 —— 察罕帖木儿的五万大军已到三十里外的落马坡,前锋骑兵甚至敢逼近到十里外侦察,扬起的尘土在冬日的阳光下看得一清二楚。

姜炎站在城楼的瞭望塔上,手里的望远镜紧紧盯着落马坡的方向。那里是临濠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坡体陡峭,两侧是密林,青铜炮根本无法推上去 —— 之前拿下临濠靠的是平原攻城,可现在联军要走山地来犯,沉重的青铜炮成了累赘。

“姜先生,探马来报,联军里有不少张士诚的‘盾兵’,推着丈高的木盾,燧发枪子弹打不透,手榴弹扔过去也容易被他们用盾挡开。” 汤和快步跑上来,语气急切,“常将军带人去落马坡勘察,说要是联军从坡上往下冲,咱们的士兵根本挡不住 —— 坡太陡,青铜炮架不起来,只能靠血肉之躯拼。”

姜炎放下望远镜,指着眼下的山地地形:“得造一种能‘拐弯’打炮的武器。青铜炮是平射,打不到坡后的敌人,可要是能让炮弹飞起来,从空中落到盾兵阵里,再硬的盾也没用。”

“拐弯打炮?” 汤和愣了愣,“炮弹还能往天上飞?”

“能。” 姜炎拉着汤和下了城楼,在作坊的空地上画起图纸,“你看,这炮管不用太长,倾斜着架起来,炮弹从炮口滑进去,靠火药推力往上飞,到了空中再落下来 —— 就像扔石头砸高处的鸟,这叫‘曲射’。炮身要轻,两个士兵就能抬着走,不管是山坡还是巷子,都能架起来打。”

这正是姜炎基于现代迫击炮原理构思的武器 —— 元末战场缺的就是轻便曲射火器,青铜炮适合攻城,手榴弹射程太近,而迫击炮既能弥补两者的短板,又能利用现有冶铁技术实现。

刚画完图纸,朱元璋和常遇春就来了。常遇春看着图纸上倾斜的炮管,皱着眉头:“这东西叫啥?真能打到坡后的敌人?要是炮弹飞歪了,砸到自己人咋办?”

“叫‘迫击炮’。” 姜炎解释道,“炮管倾斜角度能调,角度大飞得高,角度小飞得远,咱们先试射几次,摸准射程就不会歪。炮身用新炼的精钢做,比青铜轻一半,再做个三角木架当底座,能稳住后坐力 —— 赵师傅的高炉刚出了第一批精钢,正好能用。”

朱元璋蹲下身,手指顺着图纸上的炮管划过:“要是能成,落马坡的伏击就有把握了。先生需要多久?联军最多三天就到。”

“三天够了。” 姜炎抬头,“赵师傅管造炮管和炮架,陈三做炮弹 —— 就用手榴弹的陶罐改,加个木尾翼,让炮弹飞的时候不打转;汤将军选二十个力气大的士兵,到时候学抬炮、架炮。”

这时,李秀莲抱着一摞厚布走过来,看到图纸上的迫击炮,立刻明白了用途:“炮身轻是轻,可士兵抬着走,炮管容易磨坏,俺让织女们用粗布缝些炮管套,里面塞棉花,既能防磨,天冷还能保暖。还有炮架,木架容易滑,俺在底座缝块帆布垫,铺在地上就稳了。”

姜炎看着李秀莲递过来的布样,心里一暖 —— 她总能在细节上补全他的设计,就像之前做手榴弹袋、厚手套一样,看似小事,却能让武器在战场上更好用。“好,就按你说的做。咱们分工,三天内必须造出十门迫击炮。”

第十八章 精钢铸炮 试射成功

接下来的三天,作坊里几乎连轴转。赵师傅带着铁匠们用精钢锻打炮管 —— 精钢比青铜韧,不用像青铜炮那样铸造成型,锻打的炮管更薄更轻,两尺长的炮管只有三十斤重。陈三则把手榴弹的陶罐改成圆头,在罐尾钉上三块木片当尾翼,还在罐口加了个金属环,方便从炮口滑入。

李秀莲带着织女们连夜缝炮管套和帆布垫,翠儿抱着孩子来帮忙,手指被针扎破了也不吭声 —— 她听常将军说,这迫击炮能挡住联军,保住临濠,就不会有人再抢粮食,她的孩子就能安稳长大。

第二天傍晚,第一门迫击炮造好了。姜炎让人抬到城外的小山坡上,汤和选的二十个士兵围在旁边,眼里满是好奇。姜炎先调整炮架角度,用麻绳量好距离:“炮管倾斜四十五度,先装半两火药,试试射程。”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把火药倒进炮管,再把带尾翼的炮弹滑进去。姜炎点燃引信,“嘭” 的一声闷响,炮弹带着尖啸飞向空中,划了个弧线,落在两百步外的空地上 ——“轰隆” 一声,陶罐炸开,碎铁片溅出一丈远。

“中了!真中了!” 士兵们欢呼起来。常遇春跑过去查看弹坑,回来时满脸兴奋:“这东西比手榴弹远十倍!要是在落马坡架上几门,联军从坡上下来,正好砸在他们中间!”

可没等高兴多久,问题就来了 —— 第二门迫击炮试射时,炮管后坐力太大,三角木架被掀翻,炮管差点砸到士兵。“得加配重。” 姜炎盯着翻倒的炮架,“在木架底部加块铁板,再在铁板上钻几个孔,用木桩钉在地上,就能稳住。”

赵师傅立刻让人熔铁板,陈三则在炮架上加装了调节角度的卡扣 —— 不用再用麻绳量,拧动卡扣就能调倾斜度。李秀莲也找来了更厚的帆布,在帆布边缘缝上铁环,能和铁板上的孔对应,用绳子拴紧后更稳。

第三天清晨,十门迫击炮全部造好,每门炮配两个士兵,一个抬炮管,一个扛炮架,还有一个背炮弹袋 —— 李秀莲特意把炮弹袋做成双肩背的,能装十发炮弹,比单肩扛省力。

姜炎带着迫击炮部队去落马坡试射。落马坡的坡度正好适合迫击炮发挥,士兵们把炮架钉在坡下的平地上,调整角度到六十度 —— 炮弹飞过坡顶,正好落在坡后的空地上,那里正是联军可能冲锋的路线。

“再来一次,装一两火药,打三百步。” 姜炎下令。士兵点燃引信,炮弹呼啸着飞过坡顶,在三百步外炸开,正好命中之前插的靶旗。常遇春拍着姜炎的肩膀:“姜先生,这迫击炮就是为落马坡量身定做的!俺这就带部队去坡下埋伏,等联军来!”

朱元璋看着试射成功的迫击炮,心里既兴奋又复杂 —— 姜炎的技术总能在关键时刻救命,可 “共济会” 造的武器越来越厉害,工匠和士兵对姜炎的依赖也越来越深。他不动声色地说:“先生辛苦了,等打赢这仗,俺一定重赏‘共济会’的工匠们。”

姜炎没注意到朱元璋的微妙语气,只想着战前准备:“朱公子,咱们再在坡上撒些碎石,联军的马踩上去会打滑;汤将军带燧发枪兵守在迫击炮两侧,防止联军绕后偷袭;常将军带步兵在坡下待命,等迫击炮炸乱联军阵型,再冲上去收拾残兵。”

第十九章 落马坡伏击 迫击炮显威

第四天清晨,联军果然朝着落马坡而来。察罕帖木儿骑着马走在队伍前面,看着眼前的山坡,对身边的张士诚部将说:“红巾军没青铜炮,只要咱们的盾兵在前,从坡上往下冲,不出半个时辰就能拿下临濠。”

张士诚的部将笑着点头:“俺的盾兵能挡箭挡枪,红巾军就算有手榴弹,也扔不到坡上 —— 大人放心,今天定能破城!”

联军的队伍开始爬坡,盾兵推着丈高的木盾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骑兵和步兵,密密麻麻的队伍从坡下一直排到远处的树林。常遇春趴在坡下的掩体后,看着越来越近的盾兵,对身边的迫击炮手低声道:“等他们到两百步,再打。”

迫击炮手们紧紧握着炮管,手心全是汗。李秀莲昨晚连夜给每个炮手做了护腕,粗布缝的,里面塞了棉花,能防止炮管后坐力磨伤手腕 —— 此刻炮手们戴着护腕,心里踏实了不少。

“两百步!” 汤和大喊一声。

“放!” 常遇春下令。

十门迫击炮同时开火,“嘭嘭嘭” 的闷响在山坡间回荡。炮弹带着尖啸飞过坡顶,落在盾兵阵中 ——“轰隆!轰隆!” 陶罐炸开,碎铁片穿透木盾,扎进盾兵的身体里。最前面的盾兵阵瞬间乱了,木盾倒了一片,后面的联军士兵被溅起的碎片划伤,纷纷后退。

“怎么回事?!” 察罕帖木儿大惊,他从没见过能打到坡后的炮,“红巾军哪来的这种武器?”

没等他反应过来,第二轮迫击炮又响了。这次姜炎让人调整了角度,炮弹落在联军的骑兵队伍里 —— 马匹被爆炸声惊得嘶鸣起来,四处乱撞,把后面的步兵冲得七零八落。

“冲!” 常遇春拔出长剑,带领步兵从掩体后冲出去。汤和的燧发枪兵也开始射击,联军士兵在迫击炮和燧发枪的双重打击下,根本组织不起抵抗,纷纷往坡下逃。

察罕帖木儿想下令撤退,可坡太陡,士兵们慌不择路,很多人被碎石滑倒,滚下坡底,被红巾军士兵俘虏。张士诚的部将想骑马逃跑,却被一发迫击炮炮弹炸中马腿,摔在地上,被常遇春的士兵生擒。

战斗只持续了一个时辰,五万联军就溃不成军。察罕帖木儿带着残兵往北方逃去,再也不敢来犯临濠。红巾军士兵们围着迫击炮欢呼,有的甚至把炮管抬起来庆祝 —— 这门轻便的小炮,打跑了比自己多十倍的敌人。

姜炎站在坡上,看着打扫战场的士兵,李秀莲提着水壶走过来,递给他一碗热水:“渴了吧?刚才炮声太大,你站得太近,耳朵没事吧?” 她伸手想摸姜炎的耳朵,却被他握住手。

“没事。” 姜炎笑着,“多亏了你做的护腕和炮弹袋,炮手们才能专心打仗。你看,咱们的迫击炮成了大功臣。”

李秀莲靠在他身边,看着远处的临濠城:“以后再也不用怕联军来犯了。等你造出蒸汽机,咱们的日子会更好。”

不远处,朱元璋看着相拥的两人,眼神复杂。他身边的徐达轻声说:“公子,姜先生的技术越来越重要,‘共济会’的人也越来越多,咱们得……”

朱元璋抬手打断他:“先不说这个。打赢了仗,先赏‘共济会’的工匠和士兵 —— 姜先生想要什么,都满足他。”

他知道,现在还离不开姜炎的技术,可 “炎朝” 的影子,似乎已经在临濠的土地上慢慢浮现。姜炎要的不是官位钱财,而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可这好日子,究竟该由谁来主导?朱元璋第一次对自己的目标产生了动摇。

夕阳下,迫击炮的炮管反射着金光,李秀莲帮姜炎拂去肩上的尘土,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姜炎还在规划着改进迫击炮 —— 用钢管代替精钢炮管,加个瞄准镜,让射程更远更准;而李秀莲则想着给新的炮弹袋加个夹层,能装火药和引信,更方便携带。

他们还不知道,这场胜利不仅打退了联军,也让 “共济会” 的势力彻底扎根在临濠,为后续的 “炎朝” 建立,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而落马坡上的迫击炮声,也成了元末战场的转折点 —— 从此,技术不再是辅助,而是能决定胜负的核心力量。

 

 

 

 

第二十章 战后余波 医女云溪

落马坡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临濠城的临时伤兵营就挤满了士兵。帆布帐篷连成一片,里面传来此起彼伏的呻吟 —— 联军的箭上多涂了锈迹,不少士兵的伤口发了炎,红肿流脓,甚至开始发热。

李秀莲带着翠儿等妇女穿梭在帐篷间,给伤员换布条、喂汤药,额头上满是汗水。她拿起一个伤员的手臂,布条刚解开,就闻到一股腐臭味,伤员疼得龇牙咧嘴:“秀莲姑娘,这伤口咋越来越疼?俺是不是要不行了?”

李秀莲心里一紧,她懂些粗浅的草药知识,却治不了感染。正着急时,一个穿着素色布裙的年轻女子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药篮,声音轻柔却坚定:“姑娘,让俺试试吧。”

女子约莫二十岁,眉目清秀,发间别着一根木簪,药篮里装着晒干的草药和陶制的药罐。她蹲下身,仔细查看伤员的伤口,从药篮里拿出一株黄绿色的草药,放在石臼里捣烂,又加了些白色的粉末:“这是‘败酱草’,能消炎;这是‘煅石膏’,能收敛伤口。俺帮他敷上,再喝两副清热解毒的汤药,过两天就能好转。”

李秀莲半信半疑地看着她操作,女子的动作熟练轻柔,敷药时还轻声安慰伤员:“忍一忍,敷上就不那么疼了。” 没过多久,那伤员果然不怎么呻吟了,脸色也缓和了些。

“多谢姑娘帮忙!” 李秀莲连忙道谢,“俺叫李秀莲,是‘共济会’的纺织作坊管事。这些士兵的伤口感染得厉害,俺们正愁没办法呢。”

“俺叫苏云溪,是南边来的医户。” 女子擦了擦手上的药汁,眼里带着一丝怅然,“俺家在扬州,元军破城时,爹娘都没了,俺一路逃来临濠,听说这里有‘共济会’,能让百姓安稳过日子,就想来投奔。”

李秀莲心里一酸,拉着她的手:“云溪姑娘,你要是不嫌弃,就留在伤兵营吧!这里缺你这样的好大夫,俺们都欢迎你!”

当天下午,李秀莲就把苏云溪的事告诉了姜炎。彼时姜炎正在作坊里调试蒸汽机的模型 —— 一个铜制的小锅炉,正试着用蒸汽推动木轮,可锅炉总漏气,他正皱着眉琢磨密封的问题。

“医户?” 姜炎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喜,“伤兵营的士兵很多都感染了,正好缺专业的大夫。你带俺去见见她。”

两人来到伤兵营时,苏云溪正在给一个断腿的士兵接骨。她让两个士兵扶住伤员的腿,自己双手握住断骨处,轻声说:“忍着点,马上就好。” 话音刚落,只听 “咔” 的一声轻响,断骨就接好了。她又用木板固定住腿,缠上浸了草药的布条:“这木板别拆太早,七天后俺再给你换药。”

姜炎看得暗暗佩服 —— 他在现代见过接骨手术,苏云溪的手法虽然传统,却精准利落。等苏云溪忙完,姜炎走上前:“苏姑娘,在下姜炎。多谢你帮忙救治伤员,‘共济会’要是能有你这样的人才,真是幸事。”

苏云溪抬头看向姜炎,他穿着粗布短褂,手上沾着铜粉,眼神却明亮坚定 —— 她早就听说过这位 “姜工师”,造火柴、风车、迫击炮,救了无数百姓。此刻见他亲自来道谢,心里泛起一丝涟漪,轻声道:“姜先生客气了。俺只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能为‘共济会’出力,是俺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