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宋-北宋重工:理科生穿越北宋末年 (第九卷:山地飞轨,西南归心)

第三十七章 西南告急,瘴气与土司的困局

 

炎兴五年春,西南播州(今贵州遵义)的急报递至太原皇宫 —— 播州土司杨价与相邻的水西土司霭翠,因争夺赤水河畔的灌溉水源爆发冲突,双方各率数千人械斗,已死伤百余人;更糟的是,播州境内爆发 “瘴气病”(实为疟疾与痢疾混合感染),患者高热呕吐,短短十日就倒下两千余人。南宋朝廷虽派使者调解,却因西南山路崎岖、粮草难运,调解无果,疫病更是束手无策,杨价无奈之下,派使者向炎朝求援,愿以播州归附为条件,求姜炎出兵解困。

姜炎展开西南地图,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山脉符号:“西南多山,赤水河谷地势险峻,铁甲车开不进去,蒸汽机车的铁轨也没铺到那里 —— 粮草运不进,医疗队也难抵达,这是最大的难题。”

“那就造能走山路的‘铁家伙’!” 赵玥抱着刚画的 “山地蒸汽机车” 图纸凑过来,图纸上的机车车轮被设计成齿轮状,轨道也对应改成带齿的 “齿条轨”,“普通铁轨在山坡上会打滑,带齿的铁轨和车轮咬合,就算三十度的陡坡也能爬上去;再给机车装个‘制动爪’,下坡时能卡住铁轨,不会滑下去。”

赵华立刻翻阅西南的草药典籍:“瘴气病多是蚊虫传播的疟疾,我记得《本草纲目》(此处为姜炎穿越时带来的知识启发,赵华结合当地草药整理)里提过青蒿能治疟疾,播州多青蒿,咱们可以用蒸馏法提取青蒿汁,再混合艾草、黄连制成药丸,应该能治瘴气病;另外,还要带足够的蚊帐和消毒水,防止蚊虫叮咬传播。”

赵宁则梳理西南土司的情报:“杨价与霭翠的矛盾核心是水源,咱们可以帮他们修‘引水渠’,用蒸汽抽水机把赤水河的水引到双方的农田,既解水源之争,又能示好;同时派使者先去播州,安抚杨价,说明炎朝是来赈灾调解,不是来吞并领地。”

姜炎当即下令:“赵玥带工匠赶制五台山地蒸汽机车、二十节齿条轨车厢,十日内在太原组装调试;赵华组建八百人的‘抗瘴医疗队’,赶制青蒿药丸和防蚊蚊帐;我和赵宁亲率两千燧发枪兵,随机车和医疗队入西南 —— 此次入播,不仅要解困,更要让西南百姓看到炎朝的科技与仁政。”

消息传到科学院,工匠们连夜赶工。李老铁带着铁匠锻打齿轮车轮,每一个齿都要精准咬合齿条轨;织工们加班缝制防蚊蚊帐,在帐纱上浸过艾草汁,能更有效地驱赶蚊虫;赵玥则守在蒸汽机旁,反复调试制动爪的灵敏度,确保下坡时万无一失 —— 她特意搭建了模拟山坡的轨道,测试机车的爬坡和制动性能,光是调试就熬了三个通宵。

 

 

第三十八章 齿条轨通车,山地变通途

 

炎兴五年四月,五台山地蒸汽机车和配套的齿条轨车厢从太原出发,经洛阳、襄阳,往西南方向推进。沿途州县的百姓第一次见到带齿轮车轮的机车,纷纷围在铁轨旁观看,襄阳的民夫王三柱帮着抬齿条轨,笑着说:“这铁车连山坡都能爬,要是铺到俺们村里,以后运粮食再也不用扛着走山路了!”

可进入贵州境内后,施工难度陡增 —— 这里山高谷深,有的地方需要凿山开路,有的地方要架桥梁。姜炎下令征调当地民夫,每人每天发三斤粮食,还承诺铁轨铺通后,西南百姓乘机车可免半年车费。民夫们积极性高涨,有的自带凿子凿山,有的背着齿条轨爬山坡,连土司杨价也派了五百人来帮忙。

赵玥则在施工现场改良轨道设计:遇到特别陡峭的山坡,她让人在铁轨两侧加装 “防滑棱”;在河谷上架桥时,用熟铁打造 “桁架桥”,比传统的木桥更坚固,能承受机车的重量。经过半个月的奋战,从遵义到赤水河畔的齿条轨终于铺通,山地蒸汽机车第一次在西南的山坡上行驶 —— 齿轮车轮与齿条轨紧密咬合,机车稳稳地爬上三十度的陡坡,烟囱里的黑烟在山谷间散开,民夫和土司的手下都欢呼起来:“这铁车真能爬山!炎朝的本事太神了!”

通车当天,第一列机车满载着粮草、药品和蚊帐,驶向播州土司府。杨价带着手下在铁轨旁等候,看到机车缓缓驶来,激动得上前抚摸齿轮车轮:“陛下,这铁车要是早来几年,俺们西南也不会因为运粮难,年年闹饥荒了!”

姜炎笑着说:“以后不仅有铁车,还要在西南多铺铁轨,让山里的粮食、药材能运出去,外面的布匹、工具能运进来 —— 咱们一起把西南变富。”

与此同时,赵华的抗瘴医疗队已抵达播州疫区。她让人在疫区外围搭建 “隔离棚”,将患者与健康人分开;医护兵背着药箱,挨家挨户发放青蒿药丸,教百姓用艾草烟熏房屋,驱赶蚊虫;还在赤水河畔建了 “净水站”,用蒸汽煮沸河水,再装进水桶分给百姓,防止喝脏水引发痢疾。

在隔离棚里,一个得了瘴气病的孩童喝下青蒿药丸后,高热渐渐退去。孩童的母亲跪在赵华面前,哭着磕头:“长公主,您是活菩萨!之前南宋的官来了,只知道要粮,根本不管俺们的死活,只有炎朝的官真心救俺们!”

 

 

第三十九章 引水解争,蒸汽渠连两土司

 

 

播州的瘴气病渐渐平息后,姜炎着手调解杨价与霭翠的水源之争。他带着两队人马,分别前往播州和水西土司府,邀请杨价与霭翠在赤水河畔的中立地带会面。

会面当天,杨价与霭翠带着手下,各自握着刀,气氛紧张。姜炎却没谈争斗,而是带着两人走到赤水河旁,指着河谷两岸干裂的农田:“两位土司请看,百姓要的是水来灌溉庄稼,不是刀光剑影 —— 咱们不如一起修条‘蒸汽引水渠’,用蒸汽抽水机把河水引到两边的农田,这样双方都有水用,何必再斗?”

赵玥立刻让人展示 “蒸汽引水渠” 的模型:用木槽模拟水渠,槽底铺着铁皮防止漏水;水渠旁装着小型蒸汽抽水机,能将河水抽到高处的水渠,再分流到两边的农田。“这抽水机一天能抽两千石水,足够灌溉双方的万亩农田,” 赵玥指着模型说,“而且水渠上会修‘分水闸’,两边的水量一样多,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杨价与霭翠看着模型,又看了看自家干裂的农田,脸色渐渐缓和。霭翠犹豫着说:“修水渠要不少人力物力,俺们水西没那么多工匠……”

“炎朝出工匠、出机器!” 姜炎当即承诺,“水渠修好后,炎朝派工匠教你们维护抽水机;另外,铁轨会铺到水西,以后你们的药材、皮毛能通过机车运到中原,卖个好价钱。”

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共同参与引水渠的修建。赵玥带着工匠在赤水河旁安装蒸汽抽水机,机身用熟铁包裹,防止被河水腐蚀;工匠们用石夯夯实水渠地基,再铺上铁皮;赵宁则协调双方民夫,分区域施工,避免因分工不均再起冲突。

半个月后,蒸汽引水渠完工。当姜炎下令启动抽水机时,蒸汽 “嘶嘶” 作响,河水被抽到水渠里,顺着分水闸分流到播州和水西的农田。杨价与霭翠看着水流进干裂的田里,握着对方的手,终于露出了笑容。杨价感慨道:“陛下,以前俺们总觉得,只有抢才能活下去,现在才知道,靠这铁家伙和水渠,咱们都能活下去,还能活得更好。”

姜炎趁机提议:“不如咱们三方盟约,播州、水西归附炎朝,炎朝保证你们的土司地位不变,还帮你们修铁轨、建工坊 —— 以后西南和中原就是一家人,再也不用怕灾荒,不用怕争斗。”

杨价与霭翠对视一眼,当即跪下:“俺们愿归附炎朝,遵炎朝律法,为陛下效力!”

 

 

第四十章 西南归心,炎朝一统定根基

 

 

播州与水西归附后,姜炎在西南推行 “三策安邦”,让西南百姓切实享受到安稳与富足。

第一策是 “铁轨连西南”—— 继续铺通遵义到贵阳、昆明的齿条轨,三年内让山地蒸汽机车覆盖西南主要土司领地。在贵阳的铁轨施工现场,民夫们唱着山歌搬运铁轨,土司龙济光是个铁匠,还主动带着手下帮工匠锻打齿轮车轮:“以前俺们贵阳的铜器运到中原,要走三个月山路,现在有了铁车,一个月就能到,俺的铜器作坊能多赚三倍钱!”

第二策是 “科技兴农”—— 赵玥带着工匠研发 “山地梯田耕作机”,用小型蒸汽机带动犁铧,能在梯田里灵活耕作,一天能耕五亩地,比人工快十倍;还改良了 “水车灌溉系统”,用齿轮传动带动水车,不用人力就能把山泉水引到梯田。在遵义的梯田里,农户们看着耕作机在田里穿梭,笑着说:“这铁家伙比牛还能干,以后种梯田再也不用累得直不起腰了!”

第三策是 “文教医卫入西南”—— 赵华在贵阳、昆明建 “西南医学院”,培养当地的医护人员,教他们识别草药、治疗瘴气病;赵宁则在各州建 “炎学馆”,不仅教百姓识字算术,还开设 “科技课”,让土司的子弟学习蒸汽机、抽水机的原理,了解炎朝的科技与文化。

炎兴五年冬,西南十余个土司相继归附炎朝,姜炎在贵阳举行 “西南归心” 大典。大典上,各土司献上本地的药材、皮毛、铜器,共同签署 “西南归附盟约”;姜炎则宣布,西南各州免五年赋税,同时启动 “西南工坊计划”,在贵阳、昆明建纺织厂、铜器厂,用炎朝的纺织机、锻造机,帮助西南发展工商业。

大典结束后,姜炎带着赵宁、赵华、赵玥登上贵阳的甲秀楼,俯瞰西南的山川河流。远处的齿条轨上,山地蒸汽机车冒着黑烟缓缓行驶;河谷里,蒸汽引水渠的水流淌进农田;工坊区里,机器的轰鸣声与百姓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 这片曾经闭塞贫瘠的土地,如今充满了生机。

“西南归心了,天下就剩江南少数南宋领地和漠北的残余势力了。” 赵宁靠在姜炎肩上,眼里满是憧憬。赵华轻声说:“西南医学院已经培养了五百名本地医护兵,以后就算炎朝的医疗队离开,这里的百姓也能自己治病了。”赵玥拉着姜炎的手,指着远处的群山:“等铁轨铺到昆明,咱们就造‘山地飞艇’,侦查漠北的残余势力,再造能爬更高山坡的机车 —— 总有一天,炎朝的铁轨能铺遍天下,炎朝的旗帜能插遍每一寸土地!”

姜炎望着眼前的景象,想起宣和七年那个坠机的雪夜 —— 那时他只是个挣扎求生的理科生,如今却带领一个王朝,用科技照亮了乱世。他知道,一统天下的目标越来越近,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让每一片土地都能远离战乱,让科技真正成为惠及万民的力量。

甲秀楼的钟声响起,回荡在西南的山谷间。这钟声,是西南归心的喜悦,是炎朝兴盛的见证,更是一个理科生用知识改写历史、铸就盛世的序章 —— 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炎朝去开拓,还有更璀璨的文明等着炎朝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