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朝肇始:理科生元末风云录(穿越元末 争霸天下) (41-50章)

第四十一章 内燃机困局 双姝暖心

安阳的冬夜来得早,工部作坊的灯火却亮到三更。姜炎趴在案上,手里攥着内燃机的零件,眉头拧成结 —— 缩小后的内燃机虽能塞进飞艇吊篮,却总在高速运转时过热停机,连换了三种散热方式都没用。案上的油灯烧了大半,他的眼底布满红血丝,指尖还沾着机油。

“吱呀” 一声,作坊门被轻轻推开。李秀莲端着一个食盒走进来,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袄,鬓边沾了点雪粒:“外面下雪了,你还没吃饭吧?俺给你带了红薯粥,还有你爱吃的酱菜。”

她把食盒放在案上,掀开盖子,热气带着红薯的甜香散开。见姜炎还盯着零件,她伸手轻轻揉了揉他的太阳穴:“别总盯着,眼睛该花了。俺给你缝了双棉手套,里面加了兔毛,你调试零件时戴着,不冻手。”

姜炎抬起头,接过李秀莲递来的手套 —— 手套是深蓝色的,指尖处缝着细细的针脚,掌心还特意留了灵活度,正好能握住小零件。“你怎么知道俺手指冻得疼?” 他笑着戴上,暖意从指尖传遍全身。

“看你昨天调试时总搓手呗。” 李秀莲坐在他身边,帮他整理散落的图纸,“陈三说内燃机过热,是不是因为散热片太密,风透不出去?俺织布时要是线太密,布就不透气,或许你可以把散热片间距调宽些,再在旁边装个小风扇?”

姜炎眼睛一亮 —— 他之前只想着增加散热片数量,却没考虑通风问题。“秀莲姐,你这主意太妙了!用蒸汽机带动小风扇,对着散热片吹,肯定能降温!” 他抓起笔就要画图纸,李秀莲却按住他的手:“先喝粥,粥要凉了。你要是累垮了,再妙的主意也没用。”

两人正说着,苏云溪提着药箱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陶碗:“姜先生,俺熬了些枸杞菊花茶,加了蜂蜜,能清肝明目,你熬夜调试零件,眼睛肯定不舒服。” 她把陶碗递给姜炎,又从药箱里拿出一个小布包,“这里面是薄荷和艾草做的眼罩,你要是困了,敷在眼睛上能缓解疲劳。”

姜炎接过陶碗,温热的茶水入口清甜,瞬间驱散了疲惫。他看着苏云溪眼底的淡青 —— 显然也是熬夜熬的药,心里满是感激:“云溪姑娘,辛苦你了。之前高空侦查时,你准备的薄荷丸帮了大忙,这次飞艇的高空急救方案,还要靠你多费心。”

苏云溪笑着点头:“俺已经调整了急救包,加了专治高空冻伤的药膏,还做了便携的氧气囊 —— 用猪膀胱改的,装满气后能供人呼吸半个时辰,万一飞艇漏气,能应急。” 她看向李秀莲,眼神坦荡,“秀莲姐姐,以后飞艇试飞,俺们可以一起去现场,你负责物资补给,俺负责医疗保障,帮姜先生把风险降到最低。”

李秀莲握住苏云溪的手,笑得温暖:“好啊,有你在,俺们都放心。咱们一起帮他把飞艇造好,早点拿下大都。”

姜炎看着眼前两个为他费心的女子,心里清明 —— 李秀莲是他想共度一生的伴侣,她的关心藏在衣食住行的细节里,是他乱世中的安稳;苏云溪是他志同道合的战友,她的支持落在技术与民生的实处,是他事业上的臂膀。他拿起粥碗,认真道:“等拿下大都,建立炎朝,俺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付出。”

第四十二章 飞艇试飞 险情突生

改进后的内燃机终于在半个月后调试成功 —— 加宽的散热片配合小风扇,彻底解决了过热问题;特种钢打造的齿轮传动顺畅,两个螺旋桨一个负责前进,一个负责转向,灵活自如。李秀莲带着织女们赶制出飞艇气囊,比热气球气囊更轻薄,里面的细铁丝编织成网格,既防鸟啄,又能加固气囊。

试飞当天,安阳城外的空地上挤满了人。飞艇气囊展开后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鱼,吊篮里装着内燃机、螺旋桨、急救包和通讯用的信号灯。姜炎挑选了王小五和刘大眼再次担任试飞员,还特意让苏云溪带着医疗箱守在地面,李秀莲则准备了热汤,随时等着他们落地。

“启动内燃机!” 姜炎一声令下,王小五转动摇杆,内燃机 “突突” 响起,螺旋桨快速转动,飞艇缓缓离开地面,朝着远处的山谷飞去。与热气球不同,这次的飞艇不用麻绳牵引,能自主控制方向,很快就飞到了山谷上空,还灵活地避开了山间的气流。

“成功了!能自己飞!” 地面上的士兵们欢呼起来,李秀莲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笑着给苏云溪递了碗热汤:“你看,真的成了,以后侦查再也不用怕风了。”

苏云溪刚接过汤碗,突然脸色一变 —— 远处的飞艇突然开始晃动,气囊尾部的丝绸不知被什么划破,开始漏气,螺旋桨也慢了下来,朝着山谷里坠去!

“不好!气囊破了!” 姜炎大喊一声,立刻让人准备备用热气球,自己则抓起绳索就要往上爬。李秀莲一把拉住他,声音带着颤抖:“你别去!太危险了!让备用热气球去救援!”

“备用热气球太慢,他们撑不了那么久!” 姜炎挣开她的手,快速钻进备用热气球的吊篮,“放心,俺能把他们救回来!”

热气球快速升空,朝着飞艇坠落的方向飞去。苏云溪立刻组织医疗兵抬着担架赶往山谷,李秀莲则站在地面,紧盯着空中的两个小点,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念叨:“一定要平安,一定要平安……”

空中,姜炎的热气球很快追上了正在坠落的飞艇。他大喊着让王小五和刘大眼解开吊篮的安全绳,自己则操控热气球靠近,伸出绳索让他们抓住。可就在刘大眼抓住绳索时,飞艇的螺旋桨突然彻底停转,吊篮猛地往下一坠,刘大眼的手滑了一下,眼看就要掉下去!

“抓紧!” 姜炎探出身子,一把抓住刘大眼的手腕,用尽全身力气把他拉进热气球吊篮。王小五也趁机跳了过来,三人刚坐稳,飞艇就 “轰隆” 一声砸进山谷,气囊瞬间瘪了下去。

热气球缓缓落地时,李秀莲和苏云溪立刻跑了过来。李秀莲扑到姜炎面前,上下打量着他:“你没事吧?有没有受伤?” 见他手腕被绳索勒红了,立刻从怀里掏出药膏,小心翼翼地给他涂上。

苏云溪则检查王小五和刘大眼的情况,发现他们只是受了点擦伤,松了口气:“幸好你们反应快,再晚一点就危险了。俺这就给你们敷药,休息几天就能好。”

姜炎看着身边担忧的李秀莲,又看了看忙碌的苏云溪,心里满是感动。他握住李秀莲的手,轻声说:“俺没事,答应你的事,俺不会食言。”

第四十三章 大都决战 空中突袭

飞艇虽在试飞中受损,但已证明了可行性。姜炎让人连夜修复飞艇,同时下令三路大军会师大都 —— 东路军从通州出发,西路军从大同南下,中路军从安阳北上,形成对大都的合围。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偷偷带着后宫和大臣们从北门逃往草原,留下扩廓帖木儿坚守大都。

攻城战当天,天还没亮,姜炎就带着飞艇部队来到大都城外。三艘修复后的飞艇在空中盘旋,每艘飞艇上都载着斥候和信号灯,负责侦查城内的元军布防,还能向地面传递信号。

“报告盟主!西城墙上的元军最多,有五门土炮!” 飞艇上传来王小五的声音,信号灯也发出两短一长的信号,指示西城是主攻方向。

徐达立刻下令:“集中十门‘镇北炮’,轰开西城城墙!常遇春带骑兵绕到东城,等城墙破了就冲进去!”

“镇北炮” 轰然开火,炮弹精准地落在西城墙上,很快就炸开一个缺口。扩廓帖木儿亲自率军在城墙缺口处抵抗,元军士兵们拼死反扑,炎盟的士兵几次冲锋都被打了回来。

“这样下去不行,伤亡太大!” 姜炎看着战场上的伤亡,立刻让人通知飞艇部队,“用飞艇载着手榴弹,从空中往元军阵里扔!”

三艘飞艇立刻调整方向,飞到元军阵地上空,士兵们从吊篮里往下扔手榴弹。“轰隆” 声此起彼伏,元军阵形大乱,扩廓帖木儿也被手榴弹的碎片擦伤了胳膊。

“冲!” 徐达抓住机会,下令士兵们再次冲锋。这次元军再也抵挡不住,纷纷后退,炎盟的士兵很快就冲进了大都城。

扩廓帖木儿见城已破,想要骑马逃跑,却被赶来的姜炎拦住。姜炎手持长矛,眼神坚定:“扩廓帖木儿,元朝已亡,你还不投降?”

扩廓帖木儿看着周围的炎盟士兵,又看了看空中盘旋的飞艇,长叹一声,扔了长矛,跪地投降。

大都城被拿下的消息传遍了全城,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有的百姓还拿出家里的粮食和布料,送给炎盟的士兵,感谢他们推翻了元朝的暴政。

姜炎、李秀莲和苏云溪一起走进大都的皇宫 —— 曾经的元廷宫殿如今已空空荡荡,只有几根柱子还立在那里。李秀莲看着宫殿里的残破景象,轻声说:“以后这里不用再住皇帝了,不如改成学校或者医馆,让百姓们也能进来读书、看病。”

苏云溪点头赞同:“好主意!俺还想在大都建一所医学院,培养更多的医生,让天下的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姜炎握住她们的手,看着窗外欢呼的百姓,语气坚定:“就按你们说的做。等正式建立炎朝,咱们就废除苛捐杂税,推广铁路、飞艇和机器,让百姓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医看,再也不用受战乱之苦。”

第四十四章 炎朝建立 情归实处

大都城平定后的第三个月,春天如约而至。姜炎决定在大都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建立炎朝。登基前的一天,他在皇宫的院子里召集了徐达、常遇春、朱元璋、赵师傅、陈三、李秀莲和苏云溪,还有 “共济会” 的代表们。

“今天召集大家,是想和你们商量炎朝的制度。” 姜炎站在众人面前,目光诚恳,“炎朝不设皇帝,只设盟主,由百姓和大臣们共同推举,每五年选举一次;设立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分别负责技术、民生、教育、军事、法律和医疗;全国推广铁路、飞艇和机器,让技术造福百姓。”

徐达和常遇春首先表态:“俺们都听盟主的!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俺们愿意放弃兵权,听从炎朝的调配。”

朱元璋也拱手道:“盟主的想法深得民心,俺愿意继续负责后勤,为炎朝的百姓服务。”

姜炎看向李秀莲,眼神温柔:“秀莲姐,你一直负责民生和纺织,炎朝的户部就交给你,让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李秀莲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俺一定不会辜负你,不会辜负百姓们的信任。”

他又转向苏云溪:“云溪姑娘,你医术高明,又心系百姓,炎朝的医部就交给你,建立全国的医馆和医学院,培养更多的医生,让百姓们不再受疾病之苦。”

苏云溪笑着答应:“多谢盟主信任,俺定当全力以赴,让炎朝的医疗体系传遍天下。”

登基大典当天,大都城的广场上挤满了百姓。姜炎穿着李秀莲亲手缝制的礼服 —— 深蓝色的长袍,上面绣着齿轮和麦穗的图案,象征着技术和民生。他走上高台,对着百姓们高声说:“炎朝的建立,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百姓、所有为炎盟付出的人的功劳!从今天起,炎朝没有皇帝,只有为百姓服务的官员;没有苛捐杂税,只有公平的赋税;没有战乱,只有安稳的生活!”

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地磕头,喊着 “炎朝万岁”“盟主万岁”。李秀莲站在姜炎身边,看着他被百姓们拥护的样子,眼里满是骄傲 —— 这个从黄海风暴中走来的年轻人,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建立了一个为百姓着想的王朝。

苏云溪站在台下,看着高台上的两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对姜炎的暗恋终究只能是暗恋,但能和他们一起建立炎朝,为百姓们做实事,这就够了。她转身走向医馆的方向,心里已经开始规划医学院的建设 —— 她要让炎朝的医术传遍天下,让更多的人受益。

大典结束后,姜炎和李秀莲一起走在大都的街道上。街道两旁,纺织作坊的布店生意兴隆,医馆里患者络绎不绝,学校里传来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一个穿着新衣服的小孩跑过来,递给姜炎一朵小花:“盟主哥哥,这是俺家院子里种的,送给你。”

姜炎接过小花,递给李秀莲,笑着说:“以后,咱们一起把炎朝建设得更好,让每个百姓都能像这朵花一样,幸福地生活。”

李秀莲接过小花,靠在他身边,轻声说:“俺会一直陪着你,不管是造机器,还是管民生,俺都跟你一起。”

夕阳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身后是繁华的大都城,眼前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姜炎知道,建立炎朝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 造火车、造蒸汽铁甲军舰、造内燃机、造坦克和飞艇,还要推广教育和医疗,让炎朝成为一个强大、繁荣、百姓幸福的王朝。

而身边的李秀莲,会是他最坚实的依靠;苏云溪等战友,会是他最得力的帮手。他们将一起,用技术照亮炎朝的未来,用民心温暖这片古老的土地,让炎朝的名字,传遍天下,永载史册。

 

 

 

 

 

第四十五章 边患骤起 火箭炮构想

炎朝建立后的第一个夏天,北方草原的风带着不安吹到大都。边境急报接连送到工部:元顺帝残余势力联合草原部落,纠集两万骑兵,频繁袭扰云州、朔州等地,抢粮毁田,甚至攻破了两座边境小城。更棘手的是,这些骑兵机动性极强,往往趁炎朝守军不备突袭,得手后立刻策马远遁,迫击炮的射程跟不上,燧发枪的密集火力又难以覆盖大范围敌阵。

“不能再被动防御了!” 姜炎在工部议事厅铺开边境地图,指尖划过标注着 “骑兵袭扰点” 的密密麻麻的红点,“元军骑兵靠的是快,咱们得造一种能‘泼洒火力’的武器 —— 多管齐射,覆盖范围广,能在骑兵冲过来前就打乱他们的阵形,这就是‘火箭炮’!”

陈三凑过来,指着地图上的开阔草原:“盟主,这武器得能快速移动吧?草原上没城墙,总不能把炮固定在一个地方。可要是像迫击炮那样用马车拉,还是赶不上骑兵的速度。”

“用内燃机带动的四轮车架!” 姜炎快速画起草图,“车架上装十根钢管当发射管,呈扇形排列,每根管子里装一枚‘火箭弹’—— 用厚纸筒裹上麻布,里面装火药当推进剂,弹头装炸药和碎铁片,尾部加三根竹制尾翼稳定方向。车架底部装减震弹簧,内燃机带动车轮,两个人就能操控,比马车快三倍!”

赵师傅摸着下巴琢磨:“钢管好说,特种钢能锻打;火箭弹的纸筒得防水,不然草原下雨就废了。还有推进剂,普通火药燃烧太快,怕是推不远。”

“推进剂加些桐油和松香,能减缓燃烧速度,延长推力时间。” 姜炎补充道,“纸筒外面涂一层蜡,再裹上李秀莲作坊织的防水麻布,保证不怕雨淋。”

正说着,李秀莲提着一捆麻布样品走进来:“俺听说你们要造新武器,特意带了防水麻布 —— 用桐油泡过三次,再织上细铁丝,又韧又防水,做火箭弹的外壳正好。车架的帆布罩俺也让人织好了,能遮阳挡雨,还能在帆布上涂迷彩,草原上不容易被发现。”

姜炎拿起麻布,用力扯了扯,纹丝不动。“太合适了!” 他笑着说,“你再让人做些厚棉垫,铺在发射管周围,防止发射时火药高温烫坏车架。”

苏云溪这时也带着医疗图纸赶来:“俺查了医书,火药爆炸会产生冲击波,士兵离太近容易震伤耳朵。俺做了‘耳塞’—— 用羊毛和棉花混合,塞进耳朵能减音;还设计了简易掩体,用木板和厚帆布搭建,发射时士兵躲在后面,能防碎片和冲击波。” 她把图纸递给姜炎,又补充道,“俺还会在边境医疗点储备治震伤、炸伤的草药,确保士兵受伤后能及时救治。”

姜炎看着眼前各司其职的众人,心里安定下来 —— 炎朝初建,正是需要上下一心的时候,有李秀莲的后勤、苏云溪的医疗、赵师傅和陈三的手艺,火箭炮的研发一定能成。

第四十六章 火箭试射 难题攻坚

接下来的一个月,工部作坊里弥漫着桐油和火药的味道。赵师傅带着工匠们锻打十管发射架,钢管内壁打磨得光滑如镜,确保火箭弹能顺畅发射;陈三则调试内燃机驱动的车架,在车轮上加装防滑铁刺,防止在草原泥泞地上打滑;李秀莲的纺织作坊里,织女们连夜赶制防水麻布和帆布罩,翠儿还带着几个妇女,用厚棉垫缝制成发射管的 “保护套”,套在钢管上既防烫又减震。

最关键的火箭弹研发却遇到了难题 —— 第一次试射时,火箭弹要么偏离方向,要么推进剂燃烧不均,只飞了五十步就坠地,根本达不到预期的两百步射程。

“尾翼太轻了!” 姜炎捡起坠地的火箭弹,发现竹制尾翼被风吹得有些变形,“换成木质尾翼,再在尾翼末端钉一小块铁皮,增加重量,就能稳定方向。推进剂的配比也得调 —— 硝石占六成,硫磺占一成,木炭占三成,再加一成桐油,燃烧速度正好。”

调整后的火箭弹第二次试射,射程达到了一百五十步,却又出现新问题:十根发射管齐射时,后坐力太大,车架被震得往后滑,差点翻倒。

“加配重!” 姜炎让人在车架尾部加装一块铸铁配重块,又在车轮旁装可折叠的支撑腿 —— 发射时把支撑腿放下,扎进土里,就能稳住车架。李秀莲还建议在支撑腿底部裹上厚麻布,既能减少对地面的冲击,又能在硬地上扎得更稳。

苏云溪则在试射现场搭起了临时医疗点,让医疗兵背着装有耳塞、止血药、震伤药膏的急救包,随时待命。“刚才有个士兵离发射架太近,耳朵嗡嗡响,俺给他敷了薄荷膏,又让他含了颗安神丸,现在好多了。” 她对姜炎说,“咱们得规定发射时的安全距离,至少五十步外才能站人。”

第三次试射选在大都城外的草原模拟场。十管火箭炮架在四轮车架上,帆布罩掀开,钢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姜炎亲自调整发射角度,将发射管对准两百步外的稻草人阵(模拟骑兵阵形)。

“装填火箭弹!” 陈三一声令下,士兵们将涂蜡的火箭弹塞进发射管,点燃引信。

“发射!”

“嗖嗖嗖 ——” 十枚火箭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像十支离弦的箭飞向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齐刷刷落在稻草人阵中。“轰隆!轰隆!” 连续的爆炸声响起,稻草人被炸开的碎片打得稀烂,覆盖范围足足有五十步宽!

“成了!真成了!” 工匠和士兵们欢呼起来,李秀莲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笑着给姜炎递了瓶水:“看你刚才紧张的,手心都出汗了。”

姜炎接过水,喝了一口,看着远处硝烟弥漫的模拟场,眼里满是兴奋:“这火箭炮,能在草原上对付骑兵了!”

第四十七章 边境驰援 火箭显威

试射成功的第二天,边境传来紧急消息:元军骑兵突袭云州城外的粮道,抢走了三万斤粮食,还围住了云州城,扬言三日内不投降就屠城。姜炎立刻下令:“陈三,带十门火箭炮,乘蒸汽火车赶往云州;常遇春,率五千骑兵,从陆路包抄,截断元军退路;苏云溪,带二十名医疗兵,随队出发,负责救治伤员;李秀莲,组织纺织作坊赶制更多火箭弹和防水麻布,用火车源源不断运往边境。”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蒸汽火车载着火箭炮和士兵,日夜兼程赶往云州 —— 之前铺设的铁路已通到云州附近,火车只需两天就能抵达,比骑兵快了整整三天。

云州城外,元军将领也速迭儿正骑着马,看着城墙上的炎朝守军,冷笑道:“再守一天,城里面就没粮了,到时候看你们降不降!”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 “呜呜” 的汽笛声 —— 蒸汽火车到了!也速迭儿皱起眉头,他从没见过这种 “冒着烟的铁盒子”,不知道是什么怪物。

陈三带着士兵们快速将火箭炮从火车上卸下来,内燃机驱动的车架在草原上灵活移动,很快就在元军大营侧方的高地上架起了十门火箭炮。“瞄准元军大营!十管齐射!”

“嗖嗖嗖 ——” 十枚火箭弹拖着尾焰飞向元军大营,“轰隆” 声此起彼伏,帐篷被炸毁,马匹受惊嘶鸣,元军士兵们吓得四处逃窜。也速迭儿大惊失色:“这是什么妖物?快!冲锋!杀了他们!”

元军骑兵纷纷策马,朝着火箭炮阵地冲来。可还没等他们靠近,第二波、第三波火箭弹接连射来,密集的爆炸在骑兵阵中炸开,马匹被炸倒,士兵们纷纷坠马,阵形瞬间大乱。

“冲啊!” 常遇春率领的骑兵此时也赶到了,从元军后方发起冲锋。炎朝士兵们举着燧发枪,对着混乱的元军一阵齐射,元军腹背受敌,根本无力抵抗。

也速迭儿看着溃败的士兵,知道大势已去,想要策马逃跑,却被陈三的火箭炮瞄准 —— 一枚火箭弹落在他身边,爆炸的气浪将他掀下马,被随后赶来的炎朝士兵生擒。

云州城解围的消息传到城内,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姜炎和李秀莲、苏云溪一起走进云州城,城主带着百姓们跪地迎接:“多谢盟主救我云州百姓!炎朝有这样的神物,再也不用怕元军骑兵了!”

姜炎扶起城主,笑着说:“这不是神物,是咱们炎朝工匠和百姓一起造的武器。以后咱们会在边境多部署火箭炮,再修通到草原的铁路,让元军再也不敢来犯!”

苏云溪则带着医疗兵在城内设立了永久医疗点,给受伤的百姓和士兵换药,还教当地的郎中识别治炸伤、震伤的草药。“以后这医疗点就交给你们了,要是有紧急情况,用信号灯联系大都,俺们会尽快派援兵和药材过来。” 她对当地郎中点点头说。

李秀莲也没闲着,她带着纺织作坊的织女们,教云州的妇女们织防水麻布和火箭弹的纸筒:“以后你们就能自己做火箭弹的外壳,不用再等大都运过来,边境的防守也能更及时。”

第四十八章 边疆稳固 技术新程

云州大捷后,炎朝在北方边境设立了五个 “火箭炮防御点”,每个防御点配备十门火箭炮和一支内燃机驱动的机动部队,再加上通到边境的铁路,形成了一道 “火力 + 速度” 的坚固防线。元军残余势力几次想再次袭扰,都被火箭炮的密集火力打退,再也不敢轻易靠近边境。

大都城内,姜炎的工部作坊里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 基于火箭炮的技术,姜炎开始研发 “火箭弹改良型”,将弹头换成燃烧弹(装煤油和硫磺),用于烧毁草原上的元军粮草;还设计了 “信号火箭”,尾部装不同颜色的火药,用于边境通讯,红色代表 “敌袭”,绿色代表 “安全”,黄色代表 “需要补给”,比之前的信号灯更方便、更远距离。

李秀莲则在纺织作坊里开设了 “技术培训班”,教妇女们不仅要会织布,还要学会简单的机器维修 —— 比如火箭弹的防水麻布破损后怎么修补,内燃机车架的帆布罩怎么更换。“咱们炎朝的女人,不仅要能持家,还要能为国家出力。” 她对培训班的妇女们说,翠儿也成了她的得力助手,负责教新加入的妇女织防水麻布。

苏云溪的医学院也在大都正式建成,招收了第一批五十名学生,有男有女。她亲自授课,教学生们识别草药、处理外伤、预防传染病,还把姜炎造的放大镜、听诊器(用铜管和薄膜制成)教给学生们使用。“以后你们就是炎朝的医生,要走到全国各地,让每个百姓都能看上病。” 她在开学典礼上说。

这天傍晚,姜炎、李秀莲和苏云溪一起站在大都的城楼上,看着远处延伸向远方的铁路,铁轨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天空中,一艘飞艇正在巡逻,尾部的 “炎” 字旗帜随风飘扬;边境方向,隐约能看到火箭炮防御点的信号灯在闪烁,那是安全的信号。

“你看,咱们的炎朝越来越好了。” 李秀莲靠在姜炎身边,轻声说,“边境安稳了,百姓们能安心种地、织布,孩子们能去医学院读书,这就是咱们当初想要的日子。”

苏云溪也笑着说:“是啊,现在医学院的学生们都很努力,有的还说以后要跟着盟主去海外,把炎朝的医术和技术传到更远的地方。”

姜炎握住李秀莲的手,眼神坚定:“会的。以后咱们还要造更大的蒸汽铁甲军舰,探索海外的土地;造更快的内燃机火车,把铁路铺到全国;造能飞更高的飞艇,甚至能载人的‘飞机’。炎朝不仅要稳固边疆,还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让天下人都知道,技术能改变命运,民心能成就国家!”

夕阳西下,将三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身后是繁华的大都城,眼前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姜炎知道,火箭炮的成功只是炎朝技术革新的又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他们。但只要有李秀莲的陪伴、苏云溪的支持,有全天下百姓的拥护,他相信,炎朝一定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用技术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路。

 

 

 

第四十九章 海疆告急 铁甲舰构想

炎朝北方边境安定的同时,南方沿海的警报却悄然响起。泉州、宁波等地的急报接连送抵大都:倭寇乘着快船,频繁袭扰沿海村落,不仅劫掠粮食、丝绸,还掳走百姓充当奴隶,甚至烧毁了泉州外港的十余艘运粮船。更棘手的是,这些倭寇船只小巧灵活,靠风力驱动,炎朝现有的木质战船速度慢、防护弱,往往追不上倭寇快船,几次拦截都以失败告终。

“海疆不稳,炎朝的民生根基就会动摇!” 姜炎在工部议事厅铺开沿海地图,指尖划过被倭寇袭扰的港口标记,“倭寇靠的是快船突袭,咱们得造‘蒸汽铁甲舰’—— 用特种钢做船壳,不怕倭寇的火攻和撞击;用改进的高压蒸汽机带动螺旋桨,不用靠风,速度比倭寇快船快两倍;再装上后装炮和火箭炮,既能远程打击,又能近距离防御!”

陈三凑到地图旁,指着沿海复杂的岛礁地形:“盟主,铁甲舰会不会太笨重?岛礁多的地方容易搁浅。还有,蒸汽机在海上会不会受潮?之前的内燃机在草原上就出过进水的问题。”

“舰体设计成流线型,吃水浅,能灵活穿梭岛礁。” 姜炎快速画起铁甲舰草图,“船底装可拆卸的防撞护板,用特种钢锻打,遇到浅滩能减少损伤;蒸汽机舱加双层防水隔板,用桐油浸泡的麻布密封,防止海水渗入。另外,船上装两台蒸汽机,一台主用,一台备用,确保不会中途停摆。”

赵师傅摸着胡须,面露难色:“特种钢船壳用量大,咱们的高炉现在日夜赶工,也得三个月才能凑够一艘船的钢材。还有船用火炮,后装炮太重,怎么固定在船上才不会晃?”

“先造两艘原型舰,优先保障关键部位用钢。” 姜炎补充道,“火炮底座装液压减震器,用铸铁配重,发射时能缓冲后坐力,不会晃倒。炮位周围装可拆卸的铁甲挡板,保护炮手安全。”

正说着,李秀莲提着一卷新织的帆布样品走进来:“俺听说要造海船,特意带来了‘抗腐帆布’—— 用海桐皮汁液浸泡过,再织上细铜丝,既防海水腐蚀,又能防倭寇的火箭引燃。船上的绳索也用麻线混合铜丝编织,更结实耐磨。”

姜炎接过帆布,放在水里浸了浸,取出后轻轻一拧,水顺着布面流下,帆布却没怎么吸水。“太好了!这帆布正好做铁甲舰的风帆备用 —— 虽然靠蒸汽机,但遇到顺风,挂上风帆能节省燃料。你再让人织些厚麻布,铺在船舱里,既能防滑,又能吸潮。”

苏云溪这时也带着舰用医疗图纸赶来:“俺设计了‘舰用急救舱’,装在船舱中层,远离炮位和蒸汽机舱,更安全。急救舱里备足治外伤、溺水、晕船的草药,还做了‘吊床式担架’,在颠簸的船上也能稳定运送伤员。另外,俺让医学院的学生配制了‘防海瘴药’,预防船员在海上感染疫病。”

姜炎看着图纸上标注清晰的急救舱位置和医疗设备,点头道:“云溪姑娘考虑得周全。海上作战不比陆地,伤员救治更难,有这样的急救舱,能大大减少伤亡。”

当天下午,姜炎就下令在泉州设立 “船坞工坊”,调赵师傅负责特种钢船壳锻造,陈三负责蒸汽机改装,李秀莲的纺织作坊专供电抗腐帆布和绳索,苏云溪则派十名医学院学生前往泉州,协助搭建舰用医疗体系 —— 一场围绕蒸汽铁甲舰的研发攻坚战,在炎朝南北同时展开。

第五十章 船坞攻坚 铁甲初成

泉州的船坞工坊里,海风带着咸腥味,却挡不住工匠们的热情。赵师傅带着两百名铁匠,日夜锻打特种钢船壳 —— 为了减轻重量又保证防护,船壳采用 “双层薄钢” 设计,外层钢厚半寸,内层钢厚三分,中间夹一层浸过桐油的麻布,既能缓冲撞击,又能防止海水渗入夹层。

“这钢壳得趁热锻打,不然容易裂!” 赵师傅光着膀子,手里的大锤砸在通红的钢坯上,火星溅落在海水中,发出 “滋滋” 的声响。工匠们轮流上阵,饿了就啃几口李秀莲作坊送来的干粮,困了就靠在船坞旁打个盹,没人叫苦 —— 他们都知道,这铁甲舰是守护家乡的希望。

陈三的蒸汽机改装也遇到了难题:海上风浪大,蒸汽机的烟囱容易进水,导致熄火。他和姜炎反复试验,最后在烟囱顶部装了一个 “自动翻盖”—— 平时打开排烟,遇到风浪或下雨,翻盖自动合上,里面加一层铜制滤网,既能挡水,又不影响排烟。“这样就算遇到暴雨,蒸汽机也能正常运转!” 陈三调试成功后,兴奋地拍着烟囱,手上的机油蹭得满脸都是。

李秀莲则带着织女们在泉州临时搭建的纺织作坊里赶工。抗腐帆布需要用海桐皮汁液浸泡,而海桐皮多生长在闽南山区,她亲自带人进山采摘,山路崎岖,好几次差点滑倒。翠儿心疼地说:“秀莲姐,你歇会儿,俺们去采就行。” 李秀莲却笑着摇头:“这帆布关系到铁甲舰的安全,俺得亲自盯着,不能出半点差错。”

苏云溪的医学院学生们也没闲着,他们在船坞旁搭建了临时医疗点,不仅给工匠们看病,还教船员们学习急救知识:“遇到有人落水,先按压胸腔排水,再做人工呼吸;被火炮碎片划伤,要立刻用止血药包扎,不能等伤口感染。” 学生们还在船上的急救舱里摆放了标注清晰的草药罐,红色罐是止血药,绿色罐是消炎膏,方便船员快速取用。

三个月后,第一艘蒸汽铁甲舰 “炎海一号” 终于在泉州船坞下水。舰体长二十丈,宽五丈,船壳呈银灰色,特种钢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甲板上装有两门大孔径后装炮,两侧各装三管火箭炮;船舱内两台高压蒸汽机轰鸣,带动船尾的螺旋桨,推动舰体平稳前进。

试航当天,泉州百姓挤满了码头,欢呼声此起彼伏。姜炎、李秀莲、苏云溪站在甲板上,看着舰体破开海浪,速度越来越快,远超旁边的木质战船。“盟主,这船太快了!比倭寇的快船快多了!” 负责驾驶的老船工激动地大喊,手里的舵轮操控灵活,即使遇到小风浪,舰体也没怎么颠簸。

苏云溪走进急救舱,检查医疗设备:“通风很好,不会闷;吊床式担架也很稳,在颠簸的船上能正常使用。” 李秀莲则摸着甲板上的抗腐帆布:“风吹日晒也不怕,能用很久。”

姜炎看着远处的海平面,眼神坚定:“有了‘炎海一号’,咱们就能清剿倭寇,守护沿海百姓。接下来,还要造更多的铁甲舰,组成舰队,不仅要保家卫国,还要探索海外的土地,把炎朝的技术和文明带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