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飞艇巡海,辽东靖安
第二十九章 渤海袭扰,飞艇研发提上日程
炎兴三年春,渤海沿岸的渔汛刚至,却传来渔民被劫掠的消息 —— 金国残余势力完颜余睹,率两千残部占据辽东半岛的金州城,打造了数十艘快船,专门劫掠炎朝的渔船和粮船,甚至烧毁了登州的两座码头,扬言要 “复金灭炎”。
姜炎看着登州守将送来的奏折,手指在地图上的渤海区域划过:“金州城三面环海,一面靠山,金军躲在城里,铁甲车开不进去;蒸汽机车的铁轨还没铺到登州,粮草运输只能靠马车,太慢;迫击炮虽然能轰城,但金军的快船在海上机动,咱们的平射火炮打不着。”
“那就让眼睛飞到天上!” 赵玥抱着一叠画满线条的图纸走进御书房,图纸上的 “飞艇” 比之前的热气球更庞大,机身呈纺锤形,下面挂着带窗户的吊篮,“之前的热气球只能随风飘,咱们给它装‘翅膀’和‘动力’,能自己控制方向,飞到金州城上空侦查,还能往城里扔炸弹!”
姜炎接过图纸,目光落在 “动力系统” 的标注上 —— 赵玥计划用两台小型内燃机带动螺旋桨,替代之前的热气球纯靠风力。这正是他之前设想的 “可控飞艇”,炎朝此时已能提炼高纯度煤油,内燃机的体积也缩小到了可挂载的程度,唯一的难点在于气囊材料和机身稳定性。
“气囊要用多层材料!” 赵玥指着图纸上的气囊结构,“内层用西域进贡的薄绸,轻便且密封性好;中层涂三层桐油,防水防漏气;外层裹上浸过树脂的麻布,抗风耐磨。这样就算外层破了,内层也能保住气。”
赵宁当即召集工部与户部:“三天内调运两百匹薄绸、五十桶桐油到科学院;户部拨款五千两,专门用于飞艇的材料采购和工匠酬劳。另外,让登州守将派渔船伪装侦查,摸清金军快船的活动规律,给飞艇研发争取时间。”
赵华则提前着手准备 —— 她听说辽东气候寒冷,高空温度更低,特意让人熬制了 “抗寒膏”(用猪油混合当归、肉桂,涂在皮肤上能抵御风寒),还制作了 “暖囊”(用多层棉布缝制成囊,里面装着炒热的盐粒,可随身携带保暖),以防研发飞艇时工匠和后续的侦查兵冻伤。
科学院的作坊里,工匠们连夜赶制飞艇部件。李老铁带着铁匠锻打内燃机的螺旋桨轴,要求误差不能超过半分;织工们将薄绸缝制成三层气囊,每一针都要细密,防止漏气;赵玥则蹲在一旁,反复调试内燃机的油门,确保在高空低温下能稳定运转 —— 她特意做了低温测试,将内燃机放在装满冰块的木箱里,观察其启动和运行状态,光是调试就用了整整五天。
第三十章 飞艇试飞,攻克高空难题
炎兴三年四月,第一艘 “靖海一号” 飞艇在登州城外的滩地组装完成。气囊充好气后足有五丈长、两丈宽,泛着桐油的琥珀色光泽;吊篮用轻质的楠木打造,能容纳四人,里面装着内燃机、螺旋桨控制系统、望远镜和信号弹;机身两侧装着可调节角度的 “尾翼”,用来控制方向。
试飞当天,登州的百姓和士兵围得水泄不通。姜炎亲自登上吊篮,赵玥坐在他身边,手里握着方向杆;另外两名工匠负责操控内燃机和观察气压。随着内燃机 “突突” 启动,螺旋桨开始转动,飞艇缓缓升空,离地面越来越远。
“往金州方向飞!” 姜炎透过吊篮的窗户,用望远镜观察下方的渤海。可刚飞了不到十里,问题就出现了 —— 高空的风比地面大,飞艇开始偏离航线,尾翼的调节幅度不够,根本拉不回方向。
“加大尾翼面积!” 赵玥当机立断,让工匠在地面准备了更大的尾翼部件,等飞艇降落後,立刻拆下旧尾翼,换上用轻质竹子加固的新尾翼,面积比之前大了一倍。
第二次试飞,方向问题解决了,却又遇到了新麻烦 —— 高空温度骤降,内燃机的油管结了薄冰,转速越来越慢,飞艇开始缓缓下降。赵华早有准备,让人送来 “抗寒油”(在煤油里加入少量烈酒,降低冰点),工匠们将油管里的煤油换成抗寒油,内燃机才重新恢复动力。
第三次试飞终于成功。飞艇在渤海上空平稳飞行,姜炎通过望远镜,清晰地看到了金州城的布局 —— 金军的快船停在港口,城墙上架着投石机,城内的粮草堆在西北角;他还发现金军的快船每天清晨会出港劫掠,午后返回。
“太好了!” 赵玥激动地挥动信号旗,将侦查到的消息传给地面的登州守将,“咱们不仅能侦查,还能往金军的粮堆上扔炸弹!”
她立刻对飞艇进行改造,在吊篮两侧加装了 “炸弹架”,能挂载十颗改良型手榴弹(外壳更薄,碎片更多,适合高空投掷);还在吊篮顶部装了 “信号灯”,用红、绿、黄三色灯笼传递消息,红色代表 “发现敌军”,绿色代表 “请求支援”,黄色代表 “准备攻击”。
第三十一章 海陆夹击,收复金州
根据飞艇侦查到的情报,姜炎制定了 “靖海计划”:由赵玥操控 “靖海一号” 飞艇,在清晨金军快船出港时,往金州城的粮草堆扔炸弹,制造混乱;登州守将率五艘蒸汽铁甲船(之前的铁甲车改良为船用,加装了防水舱和船桨)埋伏在金州港外,拦截返回的金军快船;周虎则带两千燧发枪兵,从陆路进攻金州城的北门,趁乱破城。
炎兴三年五月初一清晨,天刚蒙蒙亮,“靖海一号” 飞艇悄悄飞到金州城上空。赵玥透过吊篮的窗口,瞄准城内的粮草堆,按下炸弹架的释放按钮 —— 十颗手榴弹顺着滑道落下,“轰隆!轰隆!” 爆炸声接连响起,粮草堆燃起熊熊大火,金军士兵惊慌失措,纷纷跑去救火。
“信号灯亮红!” 赵玥点亮红色灯笼,通知海面的铁甲船准备。果然,没过多久,金军的二十艘快船出港,朝着登州方向驶去。等快船走远后,周虎率领的燧发枪兵立刻对金州城北发起进攻,迫击炮轰开城门,士兵们冲进城里,没费多少力气就控制了城头。
正午时分,金军快船劫掠归来,刚靠近金州港,就遭到了蒸汽铁甲船的伏击。铁甲船的线膛炮齐射,金军的快船根本抵挡不住,有的被直接炸沉,有的想掉头逃跑,却被铁甲船的螺旋桨撞翻。完颜余睹看着燃烧的金州城和沉没的快船,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收复金州后,姜炎下令在金州修建港口和造船厂,专门打造蒸汽铁甲船,组建 “炎朝海军”;还派工匠铺设登州到金州的铁轨,让蒸汽机车能将粮草和武器直接运到海边,支援海军。
渤海沿岸的百姓再也不用怕金军劫掠,纷纷回到海边捕鱼、经商。登州的渔民王老汉看着停靠在港口的蒸汽铁甲船,笑着对孙子说:“以后咱们出海,有这铁船保护,再也不怕金狗了!”
第三十二章 靖海惠民,渤海繁兴
金州收复后,姜炎下了 “渤海惠民三策”,让沿岸百姓切实享受到了太平的好处。
第一策是 “靖海护航”—— 组建十艘蒸汽铁甲船的 “护航队”,每天在渤海巡逻,保护渔民和商船的安全。商船只要挂着炎朝的旗帜,就能免费获得护航;渔民遇到困难,只要点燃信号烟,护航队就能快速赶到。
在登州港,商船老板张大户正指挥伙计装货,他笑着对护航队的队长说:“以前运丝绸到金州,总怕被金狗抢,现在有你们护航,我一个月能多跑两趟,赚的钱比以前多了一倍!”
第二策是 “科技助渔”—— 赵玥带着科学院的工匠,研发出 “蒸汽捕鱼船” 和 “水温探测器”。蒸汽捕鱼船用小型蒸汽机带动渔网绞盘,一天能捕鱼五千斤,比传统渔船快十倍;水温探测器用铜制的管子和玻璃管制成,能测量海水温度,帮助渔民找到鱼群聚集的区域。
在金州的渔村里,渔民李二柱用水温探测器测出一片海域的水温适合黄花鱼生存,一网就捕了两千斤,他激动地说:“这铁管子太神了!以前靠运气捕鱼,现在一捕一个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第三策是 “医疗巡海”—— 赵华派医疗队乘坐蒸汽船,沿着渤海沿岸巡回义诊,给渔民免费看病、发放药品。医疗队还教渔民 “海水淡化法”(将海水烧开,用陶罐收集蒸馏水),防止渔民喝了脏海水生病。
在渤海的一个小岛渔村,赵华正给一个得了风湿的老渔民敷药:“您这病是常年在海上受了风寒,以后出海前涂这个抗寒膏,晚上睡觉盖厚点,慢慢就好了。” 老渔民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磕头道谢。
炎兴三年冬,渤海沿岸一片繁荣景象。登州、金州的港口里,蒸汽铁甲船和捕鱼船来来往往;铁轨上,蒸汽机车载着粮食、丝绸和鱼干,运往河北和燕云;科学院的作坊里,赵玥正带领工匠研发 “远洋蒸汽船”,计划开辟从渤海到江南的航线,让炎朝的货物能走遍天下。
姜炎站在金州的港口,看着远处的渤海,身边站着赵宁、赵华和赵玥。赵宁轻声说:“渤海靖安了,接下来,咱们可以专心发展内政,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
赵华点头:“医学院已经在各地建了分院,以后不管是中原还是海边的百姓,都能看上病。”
赵玥拉着姜炎的手,眼里满是憧憬:“等远洋船造好,咱们就能去江南看看,还能把炎朝的蒸汽机、飞艇传到更远的地方!”
姜炎望着翻滚的海浪,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炎朝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守住科技为民的初心,守住百姓的期盼,这个由理科生开创的王朝,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 不仅有铁甲扬尘的威武,更有炊烟袅袅的安宁,真正实现 “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