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寡妇夜宿壮汉家,发现床底红肚兜,借口来月事逃过一劫
宋朝元丰年间,苏州城内有个年轻的妇人,姓张名淑影。张氏出身豪门,家中只有她一个女儿,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呵护备至,那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张氏十七岁那年,父母为其说了一门不错的亲事。男方是个姓赵的富商,腰缠万贯,家底深厚,跟张氏也算门当户对。两人婚后还算甜蜜,可没多久,张氏便发现了丈夫的秘密。
原来,赵富商娶她只是为了应付家里,他就是个好色成性的登徒子。婚后不到两个月,他便对张氏失去了兴趣,整日流连风月场所,在外喝花酒。常言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张氏心中苦闷不知如何发泄,整日以泪洗面。
民间故事:寡妇夜宿壮汉家,发现床底红肚兜,借口来月事逃过一劫
可能是报应,一年后,赵富商不幸染上了花柳病,没多久便去世了。树倒猢狲散,赵富商死后没多久,偌大的赵家便散了,家产也被各路亲戚分食殆尽。成了寡妇的她,无人撑腰,任谁都敢踩上一脚。张氏从小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哪受过这种委屈,一气之下便回了娘家。
张氏年轻貌美,身段玲珑,尽管是个寡妇,可仍旧少不了追求者。张氏也彻底想开了,整日在外和俊美的男子厮混,且拒绝了父母改嫁的提议,一个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父母担心她的安全,就劝她在家好好呆着,还告诉她当地已经发生了好几起少女失踪的案件了,张氏却不以为意。
她整日在城中闲逛,物色俊美的男子,不管出身,只要相貌出众,均收入麾下。她出手阔绰,对男子从不吝啬。也正是如此,许多男生都愿意与其亲近。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她便勾搭了全城颇有姿色的男子,有些甚至已经成亲了。
民间故事:寡妇夜宿壮汉家,发现床底红肚兜,借口来月事逃过一劫
这天傍晚,她瞒着父母,偷偷来到了城外的一片竹林当中。竹林中有一个凉亭,此刻已经围聚了三四个人了,且都是年轻俊美的公子。原来,张氏早已和几人约好,在外赏月饮酒。
来到凉亭后,张氏发现有一个陌生的面孔。这位陌生的男子身材壮硕,剑宇星眉,俊朗非凡。张氏自诩阅人无数,但看到他心跳还是漏了半拍。
(图片来源:文推网 侵权必删)
经过交谈得知,此人名唤文玉,是个外地的书生,几日前刚刚来到此处,就住在这片竹林当中。夜里几人饮酒,与其相遇,便邀请他一起加入了酒局。张氏听后,颇为满意,眼神不断在文玉身上扫荡,仿佛要将其看穿。
民间故事:寡妇夜宿壮汉家,发现床底红肚兜,借口来月事逃过一劫
酒过三巡后,张氏脸颊微红,她顺势坐在文玉身旁,并开口催促其他人离开。众人见状,立马心领神会,乖乖离开了,只剩下了张氏和文玉二人。
张氏见状,行为也大胆起来。她一边喝酒,一边顺势躺进了文玉的怀中。文玉十分配合,两人的动作也越来越亲昵。摸着文玉粗壮的胳膊,张氏咯咯笑出了声:“公子身体甚是壮硕,完全不像个弱书生,倒像个行侠仗义的壮汉呢!”
文玉并未反驳,淡淡道:“寒舍就在不远处,姑娘若不嫌弃,今夜就别走了。”
文玉的话正中张氏下怀。随后,二人牵手来到了文玉的家。那是一栋十分简陋的茅草房,屋中几乎没有多余的设施。张氏见状,开口道:“公子所住环境竟如此简陋,明日我便叫人送钱过来。”
民间故事:寡妇夜宿壮汉家,发现床底红肚兜,借口来月事逃过一劫
文玉听后只是笑笑,并未回答。进屋后,文玉表示去倒水,张氏则径直躺到了床上,幻想起接下来的事。这时,她忽然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血腥味。在屋里转了一圈,她发现味道竟是从床底传来的。
低头一看,床底有一个女生穿的红色肚兜。张氏心中有些不爽,伸手将肚兜拿了出来。怎料肚兜上黏糊糊的,拿出来一看,那并非红肚兜,而是被血给染红了。张氏大吃一惊,立马丢掉了红肚兜。这时,她发现肚兜的下面,竟放着一颗女人的头颅,眼睛圆睁,正死死盯着她。
张氏吓得魂飞魄散,这时,门外传来了文玉倒水的声音。张氏死死捂住嘴巴,想起了父母曾跟她说过的少女失踪案件,莫非幕后真凶就是文玉。若真是如此,自己真是羊入狼窝了。
民间故事:寡妇夜宿壮汉家,发现床底红肚兜,借口来月事逃过一劫
这时,张氏注意到了手上的鲜血,她灵机一动,心中顿时有了主意。她强忍着恶心,将那红肚兜塞回了床底,随后将沾上血液的手在屁股后面蹭了蹭。做完这一切后,文玉端着水杯进来了。
他将水杯递给张氏,张氏强忍镇定接过,但却不敢喝。僵持之际,张氏假笑道:“公子,我刚刚才发现,自己来了月事,裤子都被染红了。”言罢,她缓缓起身,撅起屁股让文玉看。
文玉脸色骤变,一脸嫌弃:“你怎如此不知羞耻,快去洗洗。”
民间故事:寡妇夜宿壮汉家,发现床底红肚兜,借口来月事逃过一劫
张氏挠了挠头,走出了屋子。随后,她逃也似地向竹林外奔去。幸运的是,文玉并没有追上来,她成功回到了家。到家后,她立刻将此事告诉了父母,并在父母的陪同下下报了官。
官兵立刻包围了竹林,可他们并没有抓到文玉。原来,文玉是一只狐妖,在和官兵缠斗一番后,便逃进了深山。
后来,官府请来了一群道士搜山。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成功找到文玉的藏身之处,并将其斩杀。自那以后,当地再也没有出现少女失踪的案件了。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