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学院落地破疑虑,双姝巧思暖匠心
永乐二十一年春,苏州城外的荒地上响起了夯土声 —— 大明技术学院的地基正一点点筑牢。可开工没几日,附近的百姓就围了过来,领头的张阿婆拄着拐杖,指着工地里堆放的锅炉零件皱眉:“这铁疙瘩天天轰隆响,夜里还亮着灯,俺们孙儿都睡不好觉!再说了,学这‘奇技淫巧’,能当饭吃?”
姜炎刚要上前解释,咸宁公主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青团走了过来,笑着递到张阿婆手里:“阿婆您尝尝,这青团的糯米,就是用咱们蒸汽碾子磨的,比石磨磨得细,还省了三成力气。” 她拉着张阿婆往工地旁的临时作坊走,里面摆着学生用的迷你锅炉模型,“您看,学院里教的都是过日子的本事 —— 以后您家小子学会修灌溉机,十里八乡的人都得请他,还愁没饭吃?”
这边咸宁公主安抚百姓,永安公主已带着工匠在学院图纸上做了修改:“把蒸汽实验室往东边挪三丈,离民居远些;再在实验室和村子之间种上杨柳树,既能挡噪音,夏天还能遮凉。” 她还特意设计了 “百姓体验区”,每隔五日开放一次,让村民亲手操作迷你织布机、碾米机,“得让大家亲眼见着技术的好,才会真心支持。”
招生的难题也接踵而至 —— 虽说朱棣下了旨,可江南的老工匠们大多不愿来:“咱干了一辈子手艺,哪用得着一个年轻人教?万一学不好,还丢了脸面。” 老张听说后,揣着自己锻打的新炮管模型,挨家挨户去说:“俺以前也觉得姜大人的法子怪,可你们看这炮管 —— 三层锻钢的法子,是姜大人教的,比以前结实三成!俺现在还能教学生,这不是长脸的事吗?”
阿福也带着几个学徒来撑场,学徒小李捧着改良的罗盘:“俺以前连罗盘都认不全,现在能调磁偏角了!姜大人说,学好了能跟着郑和大人下西洋,见世面呢!” 渐渐地,来报名的人多了 —— 有农村来的青年,想学着修灌溉机帮家里种地;有丝绸坊的学徒,盼着改良织布机多赚些钱;甚至还有浡泥国派来的两个留学生,捧着上次姜炎送的稻种,说要学了技术回去帮家乡种庄稼。
学院开课那日,姜炎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满座的学生,心里满是感慨。咸宁公主捧着编好的《民生技术手册》,分发给每个人:“这里面记着灌溉机、织布机的用法,还有治小伤的方子,大家拿着慢慢看。” 永安公主则带着学生们去实验室,指着桌上的迷你锅炉:“今天咱们先学烧锅炉 —— 记住,压力升到五成就要停火,安全第一。”
傍晚,三人坐在学院的杨柳树下,看着学生们还在实验室里琢磨模型。咸宁公主给姜炎递来一杯热茶:“你今天讲课程的时候,声音都哑了,快喝点润润。” 永安公主笑着拿出一张图纸:“我想在学院后面开块试验田,让学生们试着用自己改的灌溉机种地,收成了还能分给大家。” 姜炎握着两人的手,看着远处亮着灯的实验室,突然觉得,这比造出任何一台机器都更有意义 —— 技术会过时,可传承下去的手艺和人心,能暖一辈子。
第二十七章 北地抗旱急如火,铁骨柔情破僵局
入夏后,北方接连三个月没下雨。顺天府的麦田裂得能塞进手指,百姓们跪在田埂上哭,地方官李大人急得满头汗,却对着姜炎送来的蒸汽灌溉设备皱紧了眉:“姜大人,这机器烧柴不说,还得专人看着,咱们北方柴禾金贵,万一烧了柴却浇不上水,岂不是白费功夫?”
姜炎刚要解释,就见咸宁公主带着医护兵抬着药箱过来 —— 路上她听说北方有百姓中暑,特意提前熬了解暑汤。“李大人,” 她递过一碗汤,“我们在苏州试过,一亩地用这机器浇水,只烧两捆柴,比百姓挑水省一半力气。您要是不放心,咱们先找块地试试,成了再推广,不成我赔您柴钱。”
李大人半信半疑地答应了。姜炎立刻带着学生们拆设备 —— 北方缺水,他特意把蒸汽灌溉机改了:加了个畜力拉的储水箱,先让牛把井水拉到箱里,再用锅炉加热产生蒸汽,压力推着水顺着竹管流进麦田。永安公主蹲在田边,给竹管包上羊毛和木板:“北方风大,管子冻裂了就麻烦,这样能保温,水也流得顺。”
可试机那天,还是出了岔子 —— 储水箱的木缝漏了水,锅炉刚升压,水就漏了大半。李大人脸色一沉:“我说不行吧!这机器在南方好用,到咱们北方就是废铁!” 学生小李急得快哭了,姜炎却蹲下来摸了摸水箱:“别急,咱们用桐油和石灰混着堵缝,以前修船都这么干,保准不漏。”
咸宁公主见状,赶紧让侍女去村里找桐油,自己则帮着学生们清理漏出来的水:“大家别慌,慢慢来,咱们多试几次就熟了。” 永安公主也想起了办法:“水箱上面加个盖子,减少蒸发,这样水就够烧了。” 等重新修好设备,蒸汽推着井水 “哗哗” 流进干裂的麦田,李大人蹲在田边,看着麦苗吸饱水后微微挺直的样子,终于松了口气:“姜大人,是我眼拙了!这机器,咱顺天府全要了!”
接下来的日子,姜炎带着学生们在顺天府各县推广设备,咸宁公主则跟着走村串户 —— 有些百姓喝了脏水闹痢疾,她就教大家用锅炉烧开水,再把草药煮成汤喂给病人;看到孩子们光着脚在田里跑,她又让王翠儿从江南送了几百双布鞋来。永安公主则忙着改进设备,给锅炉加了个 “省柴灶”,用碎木屑也能烧,“这样百姓不用特意砍树,省下来的柴还能过冬。”
一日傍晚,三人坐在田埂上看夕阳。远处的蒸汽灌溉机还在 “突突” 响,百姓们围着机器笑,孩子们追着竹管里流出来的水跑。李大人提着一壶酒过来,非要敬姜炎:“姜大人,以前我总觉得技术是花架子,现在才知道,好技术能救百姓的命!” 姜炎接过酒,递给咸宁公主和永安公主各一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一起,把技术变成了能救命的东西。”
第二十八章 结业传技辐射远,西域邀路启新程
永乐二十一年冬,大明技术学院的首批学生迎来了结业礼。学院的操场上,摆满了学生们的发明:有改良的蒸汽织布机,能同时织出两种花纹;有缩小版的 “双准罗盘”,巴掌大就能用;还有南洋留学生阿隆做的竹制蒸汽抽水机,“用竹子做省钱,俺们浡泥国的百姓都能用得起。”
姜炎站在台上,看着底下朝气蓬勃的学生,心里满是欣慰:“你们带着技术回去,要记住 —— 技术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帮百姓过日子的。江南的学生,多帮着修灌溉机;北方的学生,把省柴灶教给更多人;阿隆,你把抽水机教给浡泥国的百姓,咱们大明和南洋,永远是朋友。”
咸宁公主给每个学生递上一本《民生技术续编》,里面加了她新写的医护方子:“这里面有治冻伤的法子,北方的冬天冷,你们自己用,也教给百姓。” 永安公主则给每人发了一张学院的联络图:“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按这上面的地址送信来,我们一定帮你们想办法。”
结业礼刚结束,朱棣派的快马就到了 —— 西域的哈烈国(今阿富汗赫拉特)派使者来,说当地闹蝗灾,粮田被毁,听说大明有能救田的技术,特意来请姜炎去帮忙。使者捧着一匹西域的织金毯,跪在地上:“姜大人,求您救救哈烈国的百姓!只要能保住粮田,我们愿意年年向大明进贡!”
姜炎看着织金毯,又看了看身边的两位公主。永安公主立刻说:“咱们得去!上次浡泥国受灾,咱们帮了他们,这次哈烈国来求,咱们不能不管 —— 我这就去改‘鲸波号’的图纸,加个装蝗灾药粉的货舱。” 咸宁公主也点头:“我去准备治蝗灾的草药,还有预防疫病的方子,西域的百姓可能不适应咱们的药,得提前调整。”
消息传到学院,学生们纷纷报名要跟着去 —— 小李说要去教哈烈国的百姓用省柴灶,阿隆说要帮着修抽水机,老张和阿福也拎着工具来:“姜大人,咱们一起去!多个人,多份力!”
出发前一晚,三人在学院的实验室里整理设备。咸宁公主给姜炎的盔甲缝了层羊毛衬里:“西域冷,这个能保暖。” 永安公主则拿着 “鲸波号” 的新图纸:“我加了个防风的尾舵,西域的风沙大,这样船不容易偏。” 姜炎握着两人的手,看着窗外的雪 —— 雪落在学院的杨柳树上,明年春天,这里又会迎来新的学生。
永乐二十二年春,“鲸波号” 载着姜炎、两位公主和学生们,驶出了苏州港。船头上,新做的 “大明技术” 旗帜在风中飘扬,阿隆站在船边,指着远处的海平面:“姜大人,过了这片海,就是俺们浡泥国,再往西,就是哈烈国 —— 咱们的技术,要传到更远的地方了!”
姜炎看着两位公主,又看了看满船的学生和设备,突然想起第一次在通州造牵引车的日子。那时候,他只是想造个能省力的机器,却没想到,这技术能从江南传到南洋,再传到西域,能救那么多百姓的命,还能让大明和万国成为朋友。
海风拂过脸颊,带着远处西域的气息。“鲸波号” 的螺旋桨在水里转动,朝着更远的地方驶去。姜炎知道,这不是结束 —— 未来,会有更多学生带着技术走出去,会有更多百姓因为技术过上好日子,会有更多国家和大明成为朋友。而他和两位公主,会一直在一起,用蒸汽与爱,把大明的技术和善意,送到天下每一个需要的地方。
夕阳落在海面上,把 “鲸波号” 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连接着大明与世界的线,温暖而坚定。
第二十九章 怒海重逢旧敌影,三心同御风暴寒
“鲸波号” 驶出南海三日,海面突然翻起墨色浪涛 —— 不是寻常海风,是带着沙粒的西域信风提前抵达,浪头拍在船舷上,溅起的水花冻在甲板栏杆上,成了薄薄一层冰。阿福在瞭望塔上揉着冻红的脸,突然嘶声大喊:“姜大人!西北方有三艘船!船帆上是…… 是之前被咱们打跑的海盗标记!”
姜炎刚把咸宁公主递来的暖手炉塞进怀里,闻言立刻抄起望远镜 —— 果然,海盗船船身涂着黑油,船首架着粗制火炮,正借着风势朝 “鲸波号” 冲来。“阿福,把防风尾舵调到最大!老张,炮队准备,瞄准海盗船的吃水线!” 他话音刚落,永安公主已抱着导航图挤到舵房:“姜炎哥,信风会让罗盘偏五度,我刚算了星象,北极星现在在左舷上方,得按这个调!”
可没等火炮校准,更大的麻烦来了 —— 远处天际线压来一片黑云,风暴的前兆比预想中快了半个时辰。船身猛地一倾,咸宁公主放在舱门口的药箱 “哗啦” 倒地,草药撒了一地。姜炎刚要伸手扶她,自己也被浪晃得踉跄,眼看就要撞向铁柱,永安公主一把拽住他的胳膊,却被惯性带得扑进他怀里:“小心!”
舱外传来工匠的惊呼 —— 后甲板的蒸汽喷药机零件被浪卷走了一箱。姜炎刚要冲出去,咸宁公主却拉住他,把一件厚棉袄往他身上裹:“外面风大,你穿暖和点,我跟你一起去!” 她手里还攥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烤好的红薯:“路上吃,补充力气。”
三人冲到后甲板时,浪头正拍得人站不稳。老张带着工匠们死死拽着剩下的零件箱,脸冻得发紫。姜炎指挥大家把零件箱绑在锅炉旁的铁架上,永安公主则蹲在地上,用绳子把散落的铜管缠成一束:“这些是喷药机的核心部件,丢了就没法灭蝗了!” 突然一个巨浪打来,咸宁公主没抓稳,眼看就要被卷下船,姜炎眼疾手快,扑过去抱住她的腰,将人护在怀里,自己的后背却撞在铁架上,疼得闷哼一声。
“你没事吧?” 咸宁公主摸着他的后背,声音发颤。姜炎摇摇头,刚要说话,就见海盗船借着风暴逼近,一颗炮弹擦着船桅飞过。永安公主立刻拉着他往炮位跑:“按星象算,现在海盗船在咱们右后方四十度,炮管调仰角十度,能打他们的帆绳!”
姜炎按她的测算下令开炮,炮弹正好斩断海盗船的主帆绳,帆布 “哗啦” 落下,船身立刻失去平衡。风暴这时也到了顶峰,巨浪像小山一样砸下来,“鲸波号” 的船身剧烈摇晃。姜炎把两位公主护进船舱,自己则守在舵房,和阿福一起调整尾舵:“撑住!等风暴过去,咱们就能看到浡泥国的灯塔了!”
不知熬了多久,天快亮时,风暴终于平息。姜炎浑身湿透地走进船舱,见永安公主靠在桌边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画了一半的喷药机改良图;咸宁公主则坐在她身边,正给他缝补被铁架勾破的棉袄。听到动静,咸宁公主抬头,眼里满是心疼:“你可算回来了,我给你煮了姜汤,快喝点暖暖身子。” 永安公主也醒了,揉着眼睛递过图纸:“我想在喷药机上加个防风罩,西域风沙大,这样药粉不会被吹走。”
姜炎接过姜汤,看着眼前的两位公主,心里暖得发烫。窗外,浡泥国的灯塔正闪着微光,阿隆在甲板上喊:“姜大人,咱们快到了!哈烈国的使者已经在港口等咱们了!”
第三十章 西域初临遭质疑,双姝巧语解心防
“鲸波号” 驶入哈烈国的港口时,岸边挤满了人 —— 可没有迎接的欢呼,只有警惕的目光。哈烈国的首领帖木儿站在码头,身后跟着持剑的武士,看着 “鲸波号” 上的蒸汽设备,眉头皱得紧紧的:“你们的铁船会喷白烟,会不会像蝗虫一样,带来灾祸?” 身边的贵族们也纷纷附和:“我们的粮田已经被蝗虫毁了,不能再被你们的机器毁了!”
姜炎刚要上前解释,就见人群里传来一阵骚动 —— 一个妇人抱着发烧的孩子哭着跑过来,孩子小脸通红,呼吸微弱。帖木儿的谋士摇头道:“这是蝗灾带来的疫病,我们已经请了很多医者,都治不好。”
咸宁公主立刻提着药箱走过去,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翻开他的眼皮:“这是热病,不是疫病。” 她从药箱里拿出金银花、薄荷,又让侍女烧开水,把草药煮成汤,用小勺一点点喂进孩子嘴里。“我在江南见过这样的病,喝三天药就会好。” 她说话时,指尖带着温柔的暖意,妇人看着她认真的样子,渐渐放下了戒备。
这边咸宁公主救治孩子,永安公主已让人抬下一台迷你蒸汽喷药机。她往药箱里倒上药粉(用艾草、硫磺磨成,专门灭蝗),点燃小锅炉,蒸汽推着药粉从喷头喷出,形成细密的雾。“大家看,” 她指着远处田里的蝗虫,“这药粉能杀死蝗虫,却不会伤庄稼 —— 我们在大明试过,一亩地喷一次,蝗虫就会全死光。”
可帖木儿还是不信,直到孩子喝了药,半个时辰后烧退了些,妇人大哭着给咸宁公主磕头,他才松了口气:“你们的医术和机器,或许真的有用。但我有个条件 —— 你们要先在我的私人田地里试,若是成功,我就让全国百姓用你们的机器。”
接下来的日子,姜炎带着学生们在帖木儿的田里搭建蒸汽喷药机 —— 西域风沙大,永安公主按之前的想法加了防风罩,还用当地的羊毛裹住喷药管,防止冻裂;咸宁公主则带着哈烈国的妇女们熬制灭蝗药粉,教她们分辨草药:“这种开紫花的草叫黄芩,磨成粉加进去,灭蝗效果更好。”
可试机那天,还是出了小插曲 —— 当地工匠偷偷改了锅炉的风门,想看看这 “铁疙瘩” 到底有多厉害,结果压力太大,喷药管喷得太急,药粉溅到了旁边的桑树上。帖木儿的儿子立刻拔剑:“你们弄坏了我们的桑树!”
姜炎赶紧检查桑树,发现只是叶子上沾了药粉,没伤到枝干。永安公主却突然笑了:“别急,这药粉不仅能灭蝗,还能让桑叶长得更壮。” 她从江南带来的桑苗里取了一片叶子,和沾了药粉的桑叶对比:“你们看,沾了药粉的叶子更绿,再过几天,就能长得更大。”
几天后,帖木儿看到田里的蝗虫死了大半,桑树叶也真的更壮了,终于彻底信服。他亲自带着牛羊来谢姜炎:“大明的技术,是真的能救百姓!我愿意和大明永远交好,每年都派使者去学习技术。” 姜炎笑着收下礼物,却把一半分给了哈烈国的百姓:“技术是用来帮大家的,不是用来换礼物的。”
当晚,帖木儿在帐篷里设宴。咸宁公主特意给姜炎和永安公主做了江南的青团,用的是哈烈国的蜂蜜:“这里没有糯米粉,我用当地的麦粉代替了,你们尝尝。” 永安公主则拿着画好的省柴灶图纸,递到姜炎手里:“我想在哈烈国推广省柴灶,这里柴禾少,这个正好用。” 姜炎握着图纸,看着两位公主眼里的光,突然觉得,不管到哪里,只要有她们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第三十一章 蝗灾尽散田归绿,星空下许余生诺
永乐二十二年夏,哈烈国的粮田终于恢复了生机 —— 蒸汽喷药机灭了最后一批蝗虫,省柴灶在各村普及,咸宁公主带来的耐旱稻种也发了芽,百姓们在田里忙着插秧,脸上满是笑容。帖木儿牵着姜炎的手,站在田埂上:“以前我总觉得,只有骑兵和刀剑能保护国家,现在才知道,你们的机器和技术,比刀剑更能让百姓安稳。”
这天傍晚,姜炎带着两位公主去看哈烈国的星空 —— 西域的星星比江南更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三人坐在沙丘上,咸宁公主靠在姜炎的左肩,手里攥着一片沾了药粉的桑叶:“咱们这次回去,就能把西域的草药加到《民生技术续编》里了,江南的百姓也能用上。” 永安公主则靠在他的右肩,手里拿着一张新图纸:“我想在学院里加个‘西域技术馆’,把省柴灶、防风喷药机的图纸都放进去,让学生们知道,技术要跟着地方变。”
姜炎握着两人的手,心里满是幸福。他从怀里掏出两个小盒子,一个递给永安公主,里面是用西域和田玉做的螺旋桨吊坠:“你总说螺旋桨是咱们的开始,这个吊坠,就当是我给你的承诺。” 另一个递给咸宁公主,里面是用金银花形状做的银簪:“你总用金银花膏帮大家治伤,这个银簪,代表我会永远记得你的善良。”
永安公主拿着吊坠,眼眶红了:“姜炎哥,以后不管你去哪个国家,我都跟着你,帮你改图纸。” 咸宁公主也把银簪插在发髻上,轻声说:“我也跟着你,帮你照顾大家,做你爱吃的青团。”
姜炎把两人搂进怀里,看着远处的 “鲸波号”—— 船头上的 “大明技术” 旗帜在风中飘扬,学生们在甲板上忙着整理设备,老张和阿福在检查锅炉,阿隆则在教哈烈国的工匠修喷药机。“等咱们回去,” 姜炎轻声说,“就把学院的试验田扩大,种上江南的稻子、西域的桑苗、南洋的水果;还要造更大的蒸汽船,去红海、去更远的地方,把技术和善意带给更多人。”
这时,远处传来百姓的歌声 —— 是哈烈国的百姓在唱感谢大明的歌,歌声清亮,飘在星空下。咸宁公主靠在姜炎怀里,轻声哼起江南的小调;永安公主则跟着节奏,用手指在沙丘上画着未来的学院图纸。
夜色渐深,姜炎抱着两位公主,心里突然想起第一次在通州造牵引车的日子。那时候,他只是个想造机器省力的工匠,却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好的两位公主,会带着技术走遍江南、南洋、西域,会让这么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以后,咱们每年都来一次哈烈国,好不好?” 永安公主轻声问。咸宁公主也点头:“看看这里的稻子,看看这里的百姓。” 姜炎笑着答应:“好,咱们不仅来哈烈国,还要去更多地方,看更多风景,帮更多人。”
星空下,三人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一条连接着大明与西域的线,温暖而坚定。远处的 “鲸波号” 上,阿福点燃了一盏灯笼,灯光在夜色中摇曳,像是在为他们的未来,照亮新的航程。姜炎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他和两位公主,会带着大明的技术和爱,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直到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