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这些年古装戏非常受青睐,在古装戏中,尤以清代剧最吃香。

在有关清朝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观众经常会看到作战的清兵服装非常乱。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同样是士兵,有的士兵军装(胸前)上画着一个圆圈,里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兵”字,有的则写着“勇”字,还有的清兵衣服上则写着“卒”或者“勇”字,这是怎么回事,里面到底有什么讲究?

其实,不同的字代表着不同的兵种,或者分工,大家不要搞混了。

简单地说,兵丁卒等标识语是汉人武装的标配,八旗军没有这个东西。
汉人组成的政府军名叫绿营,是满清统治者“以汉制汉”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占主导的王朝,满族是少数民族,人口非常少。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清军在入关以前,满族人口只有20多万,明末全国人口(不包括辽东、蒙古等地)有7000万左右,是满族人口的350倍。

满族子弟兵只有 10万人左右,加上蒙古八旗和辽东汉人组成的汉人八旗,以及吴三桂带领的关宁铁骑,一共也只有20多万。

而清军刚入关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统治者并没有高枕无忧。

西部、西南部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数十万起义军,东部、东南有几十万南明军队,几股武装力量加起来不低于百万。

所以清军要想征服汉人,平定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消灭南明和起义军,建立政权后如何维稳、镇压汉人不同形式的反抗、消除不安定因素,就成为摆在顺治皇帝面前的头等大事。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在此背景下,于是以汉人为主组成的绿营兵就应运而生了。

《大清会典》卷三十五《绿旗兵》条说;“定鼎后,汉兵令皆用绿旗,是为绿营。”

绿营兵组建于顺治七年1650年前后,与八旗兵一样,都是大清的政府军。

它的士兵来自清军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军队建制跟明朝政府军相近,基本单位为营。

之所以叫绿营,是因为它的旗帜是绿色的,以区别八旗军的红、蓝、白、红颜色。

全国绿营总兵力远远高于八旗兵,极盛时期的咸丰年间,其总兵力达到60多万,是同时期八旗兵的3倍以上。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绿营兵组建后,没有辜负统治者的期望,在清朝前期为消灭抵抗力量立下汗马功劳,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以及乾隆中叶以前平定西部的历次战争这再立新功,绿营都有不俗表现,成为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武装力量。

绿营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行募兵制。兵员不是义务兵,全部来自招募,等于职业军人,由朝廷发军饷。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提高兵员素质,增强军队战斗力,

二是服役终身制。兵丁一旦被招募入伍,即按照兵种进行登记造册、注入兵籍,即我们常说的建立档案,上报到最高指挥机关兵部。

士兵一旦入伍,就成了“铁饭碗”,永远待在军演,服役没有上限。要想提前退役,要经过上级批准,否则就是爹娘去世了,也不能离开队伍。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上不马,来不开弓了,才会被允许退役。这样做也有一个好处,即大大降低了训练成本。

一个士兵16岁当兵,至少可以服役到40岁,如果是服役期限定为10年,26岁就要退役,再征收的新兵还要进行训练,这就提高了训练成本。

而且终身制能保证士兵都是老兵,有丰富作战经验。

三是世袭制。一人当兵,他的弟弟和儿子就成为预备役士兵,有世袭的特权,可以根据需要,接班成为绿营兵。即“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缺出,即从余丁拨补”。

四是土著制。土著制即士兵必须来自当地,是清一色的子弟兵。

俗话说开店夫妻店,上阵父子兵;由亲人组成的军队有凝聚力,战斗力非常强。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战斗中,如果一个人受伤或者牺牲了,他的弟弟和儿子以及同乡就会杀红眼为他报仇雪恨,打仗奋不顾身。

子弟兵还有很好的约束作用,让士兵在部队里规规矩矩,不可随便犯禁,也不敢随便开小差当逃兵,因为担心牵连到自己的亲人或者老乡。

明朝时期的戚家军,也是由子弟兵组成;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组成的湘军,也借鉴了这一方法。

五是驻守偏僻地区。对清朝统治者来说,八旗兵才是子弟兵,是根红苗正值得信任和依赖的。

京畿(国都和附近地区)以及其他战略要地,只能让八旗兵驻守。绿营兵跟二婚夫妻一样,要特别提防,他们的防区,大都在远离京城的偏僻地区,以防止他们危害朝廷安全。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六是指挥官流动制。由于绿营兵来自汉人,汉人是被压迫者,很容易造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绿营兵的指挥官均为兵部直接委派,不是当地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指挥官都要进行调动,不让他们长期待在一个部队,以防时间久了将兵熟悉,相互勾结图谋不轨,颠覆大清政权。

在清军入关不久,作为国家稳定的重要武装力量的八旗兵开始贪图安逸,追求享乐,丧失了当初的狼性,战斗力大大下降。

这时候,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作为一种新生的武装力量,充满朝气,茁壮成长起来,为维护大清统治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但是到了乾隆后期,绿营兵也到了暮年,战斗力开始下降,丧失了锐气。
在18世纪60年代的前两次清缅战争中,绿营兵表现乏善可陈,3万绿营兵被数千名缅军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卸甲,主将杨应琚只好靠谎报军情来糊弄乾隆。乾隆皇帝无奈,只好派八旗将领带来满兵上阵,才将缅军赶出中国。

后来乾隆视察部队,绿营兵的士兵连弓都拉不开,甚至还发生了士兵因为拉弓而从马上坠落的奇葩景象。

由此可见,绿营兵在乾隆年间就衰落了。

不过,同样是衰落,八旗兵是被奢靡之风给害死的,绿营兵则是被大清统治者给饿垮的。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打个比方,八旗军就好比嫡系部队,绿营兵好比杂牌军,一个是亲娘生的,一个抱养的;所以说两支军队的待遇也截然不同,甚至霄壤之别。

康熙说过:“八旗甲兵,国家根本,当使生机充裕,匮乏无虞”。

乾隆皇帝也明确表示要优待八旗子弟:“八旗子弟,国之世仆”,清朝要“以国力豢养之”。

这支子弟兵是为大清保驾护航的,所以清朝皇帝给予了八旗将士极为优厚的物质待遇。

清朝八旗士兵的“工资”收入,主要包括旗地、俸米、饷银三大部分。旗地是由国家统一把土地赐给八旗兵,人人有份,“每丁授田五顷”,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把如此之多的土地赐给一个普通士兵。

每个八旗兵按月还会领到饷银,雍正年间,八旗军普通士兵的饷银,不低于甚至高于当时的七品县令(县令年俸禄90两)。

雍正曾经说过,“今兵丁等钱粮较前增加一两,又有马银,计其所得,已多于七、八品官之俸禄”。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与待遇优厚的八旗兵相比,绿营的饷粮则显得非常寒酸,“绿旗营中,京师巡捕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各省标营马兵月饷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

绿营士兵兵种不同,军饷不同,军饷分守兵、战兵、马兵三个不同等级。

而每个等级的军饷还分行粮和坐粮。坐粮就是指平常士兵在驻防地驻防时的军饷,军饷低得可怜。马兵一个月的军饷不过2两银子,战兵每月只有1.5两,而守兵就只有1两了。最新高清电视剧,美剧,港剧,韩剧

不仅如此,士兵的伙食和部分军装费用还要从军饷中扣除,马兵军饷甚至包括了马的饲料。

如果遇到贪婪的长官,阎王爷不嫌鬼瘦再克扣一些,就所剩无几了,想要养家糊口显然不够。

这种厚此薄彼的薪饷制度让绿营兵感到自己是弃儿,对大清的忠诚度大打折扣,为后来绿营的腐化、衰落埋下了伏笔。

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绿营兵已经成为摆设,只能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地方武装来力挽狂澜。

那么,身上写着“勇”字的,又是什么部队呢?
“勇”是临时组建部队的一员,不属于正规军,类似于民兵。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他们平时该干嘛干嘛,战斗时拿起枪保卫家园,战斗结束时放下武器,不在编也不领饷银。

比如曾国藩为了镇压天平军,以地主武装为基础临时组建了湘军,湘军士兵就属于乡勇,军装前面有个大大的“勇”字。

他们的任务是打击盗贼、保卫家乡,一旦任务完成,就“解甲归田”。

曾国藩的湘军就在消灭天平军之后进行裁撤,只有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属于例外;因为当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确实太菜了,无法担当为大清保驾护航的重任,只能保留这些部队。

军装上有“兵”的标志的,是绿营兵,大清正规军战士,职业军人。

“卒”是看监狱的士兵,即我们现在说的狱警。
“丁”预备役士兵,往往是后勤兵,不上前线干杂活。

清军士兵身上的“兵”“丁”“勇”都是什么意思?
在绿营中,军装上带“丁”字的往往是“兵”的子弟,他们被称为“丁”、“余丁”。

每名余丁都被朝廷养着,每月都领军饷,月饷银五钱。发生战争,朝廷征调时,余丁须随正规军一同出征,在战斗中负责运送、发放武器和军粮等后勤保障工作,即所谓的“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缺出,即从余丁拨补”。

一旦在战争中出现伤亡减员,这些“丁”随时就会穿上“兵”的衣服,补充到部队中去。

绿营兵虽然丧失战斗力,但始终存在,即使建立了新军也没有解散。

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绿营兵才开始裁撤,到五月裁撤3完毕,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