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在1943年2月,瓜岛战役结束以后,日本大本营认为美军的反攻将会切断整个东南亚到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因此,日本必须打通大陆交通线。使陆上的铁路、公路运输,从马来亚、泰国、越南经我国至朝鲜的釜山,就成为日本在陆上作长期坚守之重要环节。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同时为了避免美军在珠江口,长三角和山东半岛登陆,在我国沿海地区建立大规模建立空军基地群轰炸日本本土。因此,必须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一次彻底的歼灭性打击,削弱其可以接应美军的能力。并夺取在我国内地的美军空军基地,进驻日本飞机为海上日本船只护航。同时还要夺取湘、赣两省之钨矿、铅矿。

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日本动员了日本战争史上最大的兵力集结,一共动员50万日军。其中进攻河南的日军,包括6个师团,3个旅团,还有1个骑兵旅团,以及1个坦克师团,这也是日军在二战第一次投入一个完整的坦克师团参战。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同时配属有关东军铁道部队,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独立野战炮第11联队,独立野战炮第11大队,独立炮兵第1大队,独立工兵第38,40联队,独立工兵第50,59大队以及,各种电信,自动车,高射炮等等部队。还有陆军第5航空军参战。

而河南的守军虽然有8个集团军,大约17个军41个师28万人。但是只有60门反坦克炮,反装甲能力很弱,很多阵地,被日军第5航空军掩护的第3战车师团的装甲突击在短时间内打垮。河南地处大平原,地势平坦坚硬,非常适合装甲集群行动,在河南战役当中,日军装甲部队行动飘忽,势如疾风,经常集中100-300辆坦克装甲车闪电攻击一点,左右突破包抄。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除了武器劣势,还有粮食缺口,河南从1942年开始大旱,一直到1943年都处于大旱,在2年多时间里,驻扎河南的部队本来就不多的口粮,也全部减半。长期吃不饱,没有营养,因此守军的体质和精神面貌都比较差。

除了武器和物质上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指挥问题。比如在衡阳保卫战,方先觉坚守40多天,老蒋下令几乎所有部队都在向衡阳增援。结果,方先觉部队最后突然崩溃,这些援军就变成了自己钻进了包围圈。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衡阳投降后,日军主力8个师团和多个独立旅团在陆军第5航空军掩护下,在衡阳外围洪桥战场,合围了援军主力。日军命令参战加农炮榴弹炮山炮各个联队和大队,攻击开始前平均一门炮发射40发炮弹,突进成功延伸射击平均一门炮发射30发炮弹,最后向纵深两翼平均一门炮发射15发炮弹。严重重创了援军主力,最后援军开始从洪桥的湘、桂铁路后撤,导致整个湖南广西战局全面崩溃。一直到9月11日,日军9个师团追击部队一直从湖南冲进广西全州。

这一战在野战当中,日军以逸待劳各个击破,重创了倾尽所有来增援的第9战区主力第79军,第74军,第62军,第37军,第73军,第100军,第93军,第4军,第46军等部队。这也是在豫湘桂大会战,指挥方面的失误,主力被日军调动出来,结果被日军主力以逸待劳在包围圈里迅速各个击破。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除了指挥,武器,粮食问题。还有后勤问题,在太平洋战场,日军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切断,导致太平洋日军非常缺乏弹药,很多岛屿就只有一两个基数,最多10个基数弹药。但是,在我国战场,日军弹药比较充足,确保了日军的火力水平。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美国空军未能切断日本陆军的大陆交通线,在整个战役当中,美国空军只是在局部地区衡阳给日军造成很大麻烦。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前线国民党军队疏于备战,天天忙着捞钱。国民党拥有广大的人力资源,但是在它的错误的兵役政策下,人力补充却极端困难。只能靠拉壮丁来补充部队。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而且,士兵生活困苦,兵役部部长鹿钟麟曾感慨:“士兵生活太苦,是大家都视入营当兵为进监牢,甚至简直就等于判死刑。”在很多部队,平均5个人才有1条棉被,吃饭就是一天两顿饭,一顿饭1碗小米饭,这些小米煮至半熟,粗粒难下咽。导致士兵营养严重不足。

很多将领则想尽办法弄钱,做走私生意。陈诚在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又指出:“部队普遍吃空:部队兵员缺额极多,以战前而论,洛阳市上之食粮,半数以上为由部队售出者。即此可见一斑。

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为何还能把上百万国军打得全面崩溃?
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就导致了豫湘桂会战大溃败,损失五六十万主力部队,虽然很多部队打得也很勇敢,导致日军各种伤亡并损失也有10多万人。豫湘桂会战的惨败,除了造成千千万万老百姓受灾受苦。还导致了整个战后格局的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