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终章)
第四十一章 三年之约与文明新貌
兽潮过后第三年,华夏联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清晨的阳光洒在夯土大道上,商队正满载着盐湖部的盐块、竹溪部的稻种和新加入的 “紫芋部” 的芋种,朝着联盟中心走去;蒙学棚早已扩建为 “蒙学堂”,十几间茅草屋整齐排列,孩子们捧着竹简朗读的声音,顺着风传到田埂上。
姜炎牵着阿禾的手,走在新开辟的 “试验田” 里 —— 田里种着粟、稻、黄豆和紫芋,采用 “间种法”:粟和黄豆种在一起,黄豆的根能给粟提供养分,芋种则种在田埂边,充分利用土地。“今年试过间种后,粟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一成,” 阿禾蹲下身,拨开粟穗,露出饱满的颗粒,“紫芋部的芋种也很耐旱,就算天旱,也能有收成。”
他们的儿子姜粟已经三岁了,正跟在蒙学堂的先生身后,拿着小竹片在地上画 “禾” 字。看到姜炎和阿禾,姜粟迈着小短腿跑过来,举着竹片喊:“爹!娘!我会画‘稻’了!” 姜炎抱起儿子,指着竹片上歪歪扭扭的符号,笑着说:“比爹当年画的好多了。”
阿禾的头发上,还插着那支青铜稻穗簪 —— 三年来,她不仅跟着姜炎学会了所有农术,还成了农组的 “总领”,带着各部落的农妇改良农具、试验新种。工组的黑铁,已经能铸造出带复杂云纹的青铜礼器,甚至做出了 “青铜纺轮”,让纺织效率提高了两倍;巫师则编撰了《草药全录》,将所有草药的用法刻在竹简上,医棚也培养出十几个能独立看病的医工。
“今年联盟的人口,已经超过两千了,” 黑石首领拄着青铜拐杖,走到他们身边,看着远处的部落聚居地,“新盖的夯土屋连成片,粮仓里的粮食够吃两年,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姜炎摇摇头:“是大家一起的功劳,没有各部落的信任,没有阿禾和大家的努力,联盟走不到今天。”
第四十二章 罕见旱灾与联盟同心
入夏后,天突然变了脸 —— 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河流水位降到膝盖高,渡槽里的水越来越少,试验田的粟苗开始发黄,稻穗也变得干瘪。紫芋部的首领紫婆婆急得直跺脚:“我们的芋种虽然耐旱,可再不下雨,也要枯死了!”
姜炎立刻召开联盟议事会,看着兽皮地图上标记的 “干旱区域”,沉声道:“我们分三步应对:第一,启用所有水井,用陶管将井水引到渡槽,补充水源;第二,工组赶制‘滴灌竹管’—— 把细竹管劈成两半,钻上小孔,架在田埂上,让水慢慢滴进田里,省水还能浇透;第三,各部落互助,水源多的部落,分一半水给缺水的部落,粮食也是一样。”
阿禾补充道:“我们还可以把成熟的黄豆提前收割,留下豆种,把省出的水给粟和稻;芋种耐旱,先停浇几天,优先保粟和稻。” 各部首领都赞同,立刻分头行动。
黑铁带着工组,一天就做了两百根滴灌竹管;赤石部的猎手们,轮流给水井打水,肩膀磨破了就垫上麻布;青禾部的农妇们,带着自家的粟米,送到缺水的紫芋部;姜炎和阿禾则每天天不亮就去查看农田,调整滴灌竹管的位置,确保每棵苗都能喝到水。
姜粟也跟着蒙学堂的孩子们,帮着给小苗浇水 —— 他用小陶碗,小心翼翼地把水倒进竹管里,奶声奶气地说:“小苗快喝,喝了就能长高。” 紫婆婆看着孩子,笑着说:“以前遇到旱灾,我们只能逃荒,现在有联盟,有你们,我们再也不用怕了。”
一个月后,终于下了一场大雨。看着田里的粟苗重新变绿,稻穗恢复饱满,联盟的人都欢呼起来。阿禾靠在姜炎肩上,笑着说:“我们又一起熬过了一次难关。” 姜炎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还是和三年前一样暖:“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一起扛。”
第四十三章 文字成篇与农书传世
旱灾过后,蒙学堂的先生找到姜炎,递上一卷厚厚的竹简:“这是我们根据您和阿禾首领教的种植技术,还有各部落的经验,编的《华夏农书》,您看看能不能用。”
姜炎展开竹简,上面的文字已经不再是零散的符号,而是连贯的句子:“粟宜种于旱地,春播秋收,与黄豆间种,可增三成收;稻宜种于水田,需引水灌溉,苗长三寸时,需除草一次;芋种宜种于田埂,耐旱耐涝,可作备荒粮。” 每一段文字旁,还画着简单的插图 —— 粟和黄豆间种的样子,水稻田的布局,一目了然。
“太好了!” 姜炎激动地说,“这不仅是农书,更是我们联盟文明的记录。” 他让工组用青铜刀将《华夏农书》刻在更耐用的楠竹上,涂上松脂,存放在议事屋的 “史柜” 里,每个部落都抄录一份,让种植技术传遍联盟。
阿禾看着《华夏农书》,想起第一次跟着姜炎种粟的场景 —— 那时他们还在用木犁,靠手撒种,如今不仅有了青铜农具、滴灌竹管,还有了记录技术的书。“以后就算我们不在了,后人也能跟着书学,再也不用担心技术失传了。” 阿禾的眼睛有些湿润。
蒙学堂还编了《蒙学识字篇》,把常用的字编成歌谣:“日为阳,月为阴,水浇田,禾成粮;铜为器,麻为裳,联盟和,家安康。” 孩子们唱着歌谣,很快就记住了字,甚至能自己读简单的竹简。小禾(阿禾的女儿,如今已是蒙学堂的先生)说:“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学字快多了,这都是因为有了系统的书。”
文字的成熟,让联盟的管理也更规范 —— 治组用文字制定了 “联盟律”,详细规定了土地分配、贸易规则、纠纷调解的方法;工组用文字记录了青铜铸造、陶器制作的步骤,甚至画出了工具的图纸;医工用文字记录了病症和治疗方法,比如 “发热咳嗽者,饮野菊花汤,外敷蒲公英膏,三日可愈”。
姜炎看着这些成篇的文字,心想:自己穿越到远古,带来的不是高科技,而是让知识传承的方法 —— 文字,就是文明最坚固的根。
第四十四章 联盟庆典与首领传承
联盟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热闹。广场上,联盟鼎里煮着粟酒和米饭,周围摆着各部落的特产:石牙部的麻布,赤石部的兽皮,青禾部的粟米,林溪部的鱼干,白岩部的石器,黑风部的青铜礼器,竹溪部的稻种,紫芋部的芋种,黄土部的豆酱,盐湖部的盐块 —— 十几种特产,摆成一个圆形,象征着联盟的团结。
庆典开始,黑石首领走上高台,手里拿着一卷竹简:“十年前,我们还是分散的部落,饿肚子、受野兽欺负;十年后,我们有了足够的粮食,有了坚固的房屋,有了能记录知识的文字,这都是姜炎和阿禾的功劳,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老了,不能再带领大家了,今天我提议,由姜炎担任华夏联盟的首领,阿禾担任副首领,大家同意吗?”
广场上立刻响起欢呼声,各部首领都举起手:“同意!我们听姜炎和阿禾的!” 姜炎走上前,握住黑石的手,认真地说:“黑石首领,我会和大家一起,把联盟带得更好,但我不要‘首领’的称呼,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由各部首领共同议事,我只是大家的‘引路人’。”
黑石笑着点头:“好!就听你的!”
接下来是 “传承仪式”:姜炎将《华夏农书》的抄本,交给每个部落的首领;阿禾将新培育的 “耐旱粟种” 分给大家;黑铁将青铜纺轮送给各部落的妇女;巫师将《草药全录》的抄本交给各部落的医工。每个部落的首领,都将自己部落的特产交给姜炎,象征着联盟的资源共享。
晚上的篝火晚会上,姜炎和阿禾一起跳舞,姜粟坐在黑石的怀里,跟着大家唱《联盟歌》:“华夏联盟,部落同心,耕有田,居有房,学有字,病有医,好日子,万年长。” 歌声回荡在夜空,火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像一片温暖的星海。
第四十五章 夕阳之下与文明永续
庆典过后的一个傍晚,姜炎和阿禾带着姜粟,来到河边的坡地 —— 这里是他们第一次一起种粟的地方,如今已经种满了金黄的粟穗,渡槽的竹管蜿蜒延伸,远处的蒙学堂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
姜炎坐在田埂上,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将天空染成橙红色。阿禾靠在他身边,手里把玩着那支青铜稻穗簪:“还记得第一次在这里种粟,你教我怎么翻地,我还把木犁弄断了。”
姜炎笑着说:“我还记得你第一次给我缝麻布,针脚歪歪扭扭的,现在你缝的麻布,比谁都好。”
姜粟在田埂上跑着,手里拿着一支粟穗,喊道:“爹!娘!明年我也要种粟!”
姜炎看着儿子的背影,又看向远处的联盟聚居地 —— 夯土屋整齐排列,工坊的烟囱冒着轻烟,议事屋的 “功绩碑” 在夕阳下泛着光,上面刻着联盟十年的历程:从钻木取火、制陶纺麻,到青铜铸造、水稻引入,再到文字成篇、农书传世。
“我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以为自己只是个过客,” 姜炎轻声说,“没想到会在这里扎根,有了家,有了联盟,有了你们。”
阿禾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传来:“是你给了我们文明的火种,是大家一起把火种变成了燎原之火。”
夕阳落下最后一抹余晖,星星开始在天空闪烁。姜炎知道,自己或许永远回不去现代,但这里已经成了他的家 —— 一个用知识、汗水和爱建成的家。华夏联盟的文明,不会因为他一个人而停止,因为它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孩子们在蒙学堂学习,农妇们在田里耕种,工匠们在工坊制作,医工们在医棚治病,各部落的人互相帮助,一起面对风雨。
这就是文明的意义 —— 不是一个人的辉煌,而是一群人的传承;不是一时的繁荣,而是永续的希望。
姜炎站起身,牵着阿禾的手,抱着姜粟,朝着家的方向走去。远处的蒙学堂里,最后一盏灯熄灭了,但文明的光,却永远照亮了这片远古的土地,照亮了华夏联盟的未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