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31-40章)

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续六)

第三十一章 青铜农具改良与 “耐磨法”

春耕前的青铜工坊里,农组的阿禾捧着一把磨损严重的青铜犁来找黑铁:“这犁头才用了一个月,刃口就磨平了,翻地时总打滑,能不能做耐用点?” 黑铁接过犁头,看着钝掉的刃口,皱起眉 —— 之前的青铜犁虽比木犁好用,但刃口薄,遇到硬土块很容易磨损,确实得想办法改进。

姜炎听说后,来到工坊,拿起青铜犁头反复查看:“刃口要加厚,还要在表面做‘耐磨层’。” 他想起现代金属表面处理的简易原理,提议在青铜液中加入少量 “黑铁矿砂”(白岩部在山地新发现的矿石,含铁矿砂),“黑铁矿砂能让青铜更坚硬,刃口就不容易磨平;另外,犁头的刃口做成‘弧形’,减少和硬土的摩擦面积。”

黑铁半信半疑,立刻按姜炎的方法试验:先将黑铁矿砂敲碎,筛出细粉,按 “青铜液十份,矿砂一份” 的比例混合,倒入犁头泥模。浇铸冷却后,他用细砂岩打磨刃口,发现青铜犁头果然比之前更坚硬 —— 用石锤轻敲,声音更清脆,不像之前那样发闷。

接下来是 “弧形刃口” 的调整:姜炎在泥模上画出弧形线条,让犁头刃口呈 “月牙形”,前端稍尖,后端渐宽。“这样翻地时,刃口能‘切’入土中,而不是‘刮’,磨损会慢很多。” 他一边画,一边给黑铁演示,“你看,就像猎手的石矛,尖而弯的矛尖比直矛更容易刺中猎物,还不容易断。”

新犁头做好后,阿禾带着农妇去田里试耕 —— 青铜犁轻松切入硬土,翻出的土块均匀,耕了一整天,刃口只磨掉了一点点,比之前耐用三倍。“太好用了!” 阿禾激动地跑回工坊,拉着姜炎去看:“你看,耕了两亩地,刃口还很尖!”

借着这次改良,姜炎和黑铁还优化了其他青铜农具:青铜锄的锄刃加厚,边缘做 “锯齿纹”,方便挖草根;青铜镰的镰柄加长,镰刃弯曲角度调整,割粟穗时更省力。工坊还专门开辟了 “农具维修区”,用细砂岩和青铜锉刀(新做的工具,用于打磨钝掉的刃口),农组的人可以随时来修农具,不用再换新的。

白岩部的石匠看到改良后的青铜犁,也来请教:“能不能给我们的石斧也做耐磨处理?” 姜炎笑着说:“石斧不用加矿砂,但可以把斧刃磨得更薄,再用草木灰煮一煮(草木灰含碱性,能让石质更坚硬),也能耐用不少。” 石匠试了后,果然好用,特意送来一块优质燧石,感谢姜炎。

黑铁看着工坊里整齐摆放的改良农具,对姜炎说:“以前做工具只想着‘能用’,现在知道还要‘好用、耐用’—— 这才是真的帮到大家。” 姜炎点点头,目光落在工坊墙上的 “器物改进谱”(新添的竹简,记录每次工具改良的方法):“技术要跟着大家的需求变,才能一直有用。”

第三十二章 黄土部融合与豆类新种

初夏的联盟大道上,一群衣衫破旧的人拖着疲惫的脚步走来 —— 他们是 “黄土部” 的族人,居住在北边的黄土坡,擅长种植野生豆类,却遭遇了严重的 “豆虫灾”,豆子被虫吃光,只能来投奔联盟。黄土部首领黄老大,是个满脸皱纹的老人,见到黑石时,扑通跪下:“求联盟收留我们,我们愿意学种粟、学做陶,只要能活下去!”

联盟议事会上,各部首领讨论起来:赤石部首领担心:“又来一百多人,我们的粮食够吗?” 青禾部首领却觉得:“黄土部会种豆子,要是能把豆子引进来,我们的粮食种类更多,也更抗饿。”

姜炎支持青禾部首领的想法,对黄老大说:“我们接纳你们,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你们教我们种豆子,二是跟着农组学习防虫害的方法,以后一起种庄稼。” 黄老大连忙答应,从怀里掏出一小袋褐色的豆子:“这是我们的‘黄豆’,煮熟了好吃,还能做成‘豆酱’,就是怕虫。”

姜炎接过黄豆,放在陶盘里 —— 豆子颗粒饱满,比粟粒大一圈。他立刻带着黄老大去农组的菜园,教大家用 “草木灰防虫法”:“把晒干的草木灰撒在豆苗根部,豆虫怕草木灰的味道,就不会来吃叶子;要是已经有虫,就用野菊花煮水,喷在叶子上,能杀死虫子。”

黄老大半信半疑,带着黄土部的人在菜园旁开垦了一小块地,种下黄豆。十天后,豆苗长出两片嫩叶,果然有几只绿色的豆虫爬在叶子上。黄老大按姜炎说的,撒上草木灰,第二天再去看,豆虫全不见了!“这方法太神了!” 他激动地拉着姜炎,“以后我们再也不怕豆虫了!”

阿禾也跟着黄土部学做豆酱:把煮熟的黄豆捣成泥,加入盐和野花椒,装进陶罐密封,放在火塘边发酵十天。打开陶罐时,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阿禾用陶勺舀了一点,抹在烤肉上:“太香了!以后我们的菜有酱吃了!”

黄土部的人很快融入联盟:年轻力壮的加入猎组或工组,妇女加入农组种豆子和粟,老人则教大家做豆酱、编草筐(黄土部擅长编筐)。秋天时,黄豆丰收,联盟的粮仓里多了一种新粮食,农组还将黄豆和粟一起煮成 “粟豆粥”,又香又抗饿,孩子们都爱吃。

黄老大看着满仓的黄豆,对姜炎说:“以前我们独自生活,总怕虫、怕饿,现在加入联盟,什么都不怕了 —— 联盟就是我们的家!” 姜炎笑着说:“联盟的家,就是靠大家一起添砖加瓦,你带来的黄豆,就是给家里添了好东西。”

第三十三章 草药园与外伤药膏

医棚的巫师最近总愁眉苦脸 —— 雨季来临,草药不好采,很多草药被雨水打烂,医棚里的草药快不够用了。“之前靠上山采草药,一到雨季就断货,要是有人受伤,都没草药治。” 巫师对姜炎说,手里拿着空空的陶罐。

姜炎想了想,提议在医棚旁建 “草药园”:“我们把常用的草药种在园里,不用再靠采,随时都能用。” 他带着巫师和两个医工,在医棚后面选了一块向阳的空地,用木栅栏围起来,分成小块,每块种一种草药: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杜仲……

“每种草药的种法不一样,” 姜炎一边教大家播种,一边解释,“野菊花要种在干燥的地方,不能多浇水;蒲公英耐湿,要种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杜仲是树,要种在园边,等长大才能剥树皮。” 他还教大家给草药施肥 —— 用腐熟的动物粪便(之前堆肥的方法),既不烧苗,又能让草药长得壮。

为了方便管理,姜炎让小禾帮忙 —— 小禾最近对草药很感兴趣,每天都来草药园浇水、除草,还在每块草药旁插一块木牌,刻上草药的符号(比如 “菊” 代表野菊花,“蒲” 代表蒲公英)。“这样大家就不会认错草药了。” 小禾认真地说,小手握着木牌,用力插进土里。

草药园刚建好不久,猎组的石勇在狩猎时被熊抓伤了胳膊 —— 伤口很深,流了很多血,被抬回医棚时,已经有些昏迷。巫师立刻从草药园采来蒲公英(止血)和野菊花(消炎),捣成泥,却发现草药泥容易掉,没法长时间敷在伤口上。

姜炎突然想到:“用动物油脂混合草药泥,做成药膏,就能粘在伤口上了!” 他让医工找来一块猪油(之前杀猪时炼的),放在陶碗里加热融化,加入捣好的草药泥,搅拌均匀,冷却后就成了膏状。巫师将药膏涂在石勇的伤口上,用麻布包扎好,每隔一天换一次药。

五天后,石勇的伤口开始愈合,不再流血;十天后,已经能坐起来吃饭了。“这药膏比草药泥好用多了!” 巫师激动地对姜炎说,“以后再有人受伤,就不用怕草药掉了!”

姜炎还让医工把常用的草药做成药膏和药粉,装在陶罐里,贴上木牌标记:“止血膏”(蒲公英 + 猪油)、“消炎粉”(野菊花晒干磨粉)、“止痛膏”(杜仲皮 + 猪油)。医棚里的 “药柜”(新做的木柜)渐渐装满,每次有人来求医,医工都能快速找到对应的药。

小禾也学会了辨认草药,还能帮医工捣草药、做药膏。有一次,蒙学班的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膝盖,小禾熟练地拿出消炎粉,撒在伤口上,说:“这能消炎,不会疼太久。” 孩子果然很快就不哭了。巫师看着小禾,对姜炎说:“这孩子有学医的天赋,以后医棚就有接班人了。”

第三十四章 文字规范化与纪年竹简

工组的工匠最近遇到了麻烦:他们按竹简上的 “青铜犁尺寸” 制作,却发现和农组要的不一样 —— 原来写竹简的人把 “犁刃长一尺” 写成了 “犁刃长八寸”,符号画得太像,没人看出来。“符号不统一,写的人随便画,看的人就会弄错。” 黑铁拿着两块不一样的青铜犁,无奈地对姜炎说。

姜炎意识到,文字符号必须规范化,否则会影响联盟的管理和技术传承。他召集蒙学班的小先生、工组和农组的记录员,用了十天时间,整理出 “联盟常用符号表”:将之前零散的符号统一写法,比如 “尺” 画成 “一长横 + 两短横”,“寸” 画成 “一长横 + 一短横”,避免混淆;“粟” 画成 “禾 + 粒”,“稻” 画成 “禾 + 水”,让人一眼就能分清。

符号表刻在一块巨大的木板上,挂在议事屋和工坊里,所有人都要学习。小禾负责教大家:“每天早上学三个符号,晚上抽查,记不住的要多练。” 农组的阿禾以前只会认几个符号,现在每天跟着小禾学,很快就能看懂收成记录竹简了:“这‘粟收三百斤’,以前我总看成‘两百斤’,现在不会错了!”

符号规范化后,姜炎又推动 “纪年竹简” 的编写 —— 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记录,而是用连贯的短句,记录联盟每年的大事。他让小禾和巫师一起整理:“第一年,姜炎来,钻木取火,石牙部接纳;第二年,制陶,火塘革新;第三年,农业萌芽,种粟;…… 第七年,旱寒双灾,挖井救田,无损;第八年,黄土部来,带黄豆,种草药园。”

纪年竹简用优质的楠竹制成,表面打磨光滑,用青铜刀刻字,再涂上一层松脂(防水防蛀),存放在议事屋的 “史柜” 里。每次联盟召开议事会,黑石都会让小禾念一段纪年竹简:“大家听听,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以后还要走得更远。”

文字的普及还改变了农组和工组的工作方式:农组的人每天记录 “浇水亩数”“施肥时间”,比如 “今日,稻田浇水二十亩,撒草木灰”;工组的人记录 “工具制作数量”“矿石用量”,比如 “今日,铸青铜犁五把,用铜矿石三十斤”。这些记录竹简汇总到治组,首领们能清楚知道联盟的生产情况,再也不用靠 “记脑子”。

有一次,青禾部的粟田收成比去年多了五成,农组的记录竹简显示:“因用优种,加草木灰施肥三次,浇水及时”。黑石拿着竹简,对各部首领说:“以后大家都按这个方法种,明年我们的收成肯定更好!” 文字不再只是 “记事情” 的工具,更成了 “传经验” 的桥梁。

小禾看着自己编写的纪年竹简,对姜炎说:“叔叔,以后每年我都要写,把联盟的事都记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有多厉害!” 姜炎摸了摸她的头:“好啊,这些文字就是我们联盟的‘记忆’,有了记忆,文明才能一直传下去。”

第三十五章 夯土粮仓与粮食管理

秋收结束后,联盟的粮食堆得像小山 —— 粟、稻、黄豆装满了各部落的小粮仓,却出现了新问题:有些部落的粮仓漏雨,粟米受潮发霉;有些粮仓没防住老鼠,豆子被啃了不少。“粮食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这么浪费!” 黑石在议事会上拍着桌子说,“得建一个大粮仓,把粮食集中存起来,好好保管。”

姜炎提议建 “联盟大粮仓”,选址在石牙部和青禾部之间的高地上 —— 这里地势高,不容易积水,离联盟大道近,方便各部落运粮。粮仓的设计用 “夯土法”:先挖一米深的地基,底部铺三层碎石(防潮),再用黏土混合碎稻草,一层一层夯打,直到墙体高两米;屋顶用粗壮的木梁做架子,铺一层茅草,再涂一层黏土(防漏雨),还在屋顶两侧开 “通风口”(防止粮食发热发霉)。

建粮仓的命令下达后,各部落都派出人手:白岩部的石匠负责地基和碎石铺设,赤石部的猎手负责砍伐木梁,林溪部的人负责夯土(他们力气大,夯打得紧实),黑风部的工匠负责制作通风口(用竹筒做通风管,嵌在墙体里)。姜炎每天都在工地指挥:“夯土要用力,每一层都要夯到硬邦邦的,不然会漏雨!”

夯土时,林溪部的人发明了 “石夯锤”—— 用一块圆形的大石块,中间穿个孔,绑上木柄,几个人轮流举着夯打,比之前用木夯锤快一倍,夯出来的土墙也更结实。“这石夯锤比木的好用!” 林溪部首领笑着说,“以后修房子也能用。”

三个月后,联盟大粮仓建成了 —— 长五十步,宽三十步,高两米,夯土墙泛着浅褐色,屋顶的茅草整齐厚实,通风口的竹筒露出墙外,像一个个小喇叭。粮仓里面分成十个 “粮格”,分别存放粟、稻、黄豆和种子,每个粮格都铺着干燥的稻草,粮格旁挂着木牌,写着 “粟 —— 青禾部存”“稻 —— 石牙部存”。

为了管理粮仓,姜炎还制定了 “粮食管理制度”:设三个 “仓管”,分别来自不同部落(石牙部、青禾部、黄土部),互相监督;各部落运粮时,要在 “入库竹简” 上登记 “部落名、粮食种类、数量”,仓管核对后才能入库;取粮时,要凭治组的 “取粮木牌”(刻有部落符号和数量),避免私自取粮。

冬天时,一场大雪下了三天,各部落的小粮仓都被积雪压坏了,只有联盟大粮仓完好无损。各部落的人看着粮仓里干燥的粮食,都松了口气。黄土部首领黄老大说:“要是没有这大粮仓,我们的黄豆早就冻坏了,冬天就要饿肚子了!”

姜炎站在粮仓前,看着仓管们记录新运进来的草药种子(冬天把种子存在粮仓里,春天好播种),心想:文明不只是技术和文字,更是让大家有 “安全感”—— 有了足够的粮食,有了坚固的粮仓,联盟才能在任何困难面前,都站得稳、走得远。

夕阳下,粮仓的夯土墙被染成金色,通风口的竹筒在风中轻轻作响。远处,蒙学班的孩子们跑过来,围着粮仓唱着新学的歌:“大粮仓,装满粮,联盟人,不心慌;学技术,认文字,好日子,长又长……” 歌声回荡在联盟的土地上,像一曲文明的赞歌,越唱越响。

 

 

 

 

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续七)

第三十六章 渡槽引水与掌心的温度

开春后,联盟的稻田扩展到了远离河流的坡地,靠井水灌溉始终不够及时 —— 每到正午,稻苗就蔫头耷脑,阿禾带着农妇们挑水浇田,肩膀被扁担压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这样不是办法,得把河水引到坡地来。” 姜炎看着蔫掉的稻苗,眉头紧锁。他想到 “渡槽”—— 用竹管和木架搭建水道,让河水顺着竹管流到高地。阿禾眼睛一亮:“要是能成,我们就不用天天挑水了!”

两人立刻召集工匠:白岩部的人负责砍伐竹子,将竹子劈成两半,去掉竹节,做成竹槽;黑风部的人负责搭建木架,用粗壮的树干做立柱,将竹槽架在木架上,从河边一直延伸到坡地稻田。

搭建渡槽时,最危险的是跨越陡坡的路段 —— 木架要搭到两丈高,竹槽拼接需要人站在木架上操作。姜炎让工匠们系上藤条安全带,自己则亲自爬上木架,指导竹槽拼接。阿禾在下面递工具,抬头看着姜炎的身影,心一直悬着:“你小心点,别摔下来!”

突然,一阵大风刮过,木架轻轻晃动,姜炎手里的竹槽没拿稳,眼看就要掉下去。阿禾下意识地伸手去接,却被竹槽边缘划伤了手掌,鲜血立刻渗了出来。姜炎见状,立刻从木架上跳下来,抓起阿禾的手,紧张地问:“疼不疼?怎么这么傻,不知道躲吗?”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净的麻布(是之前阿禾给他缝的),小心翼翼地裹住阿禾的伤口,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什么。阿禾看着姜炎焦急的眼神,脸颊微微发烫,小声说:“我没事,就是小划伤,你没摔着就好。”

姜炎没说话,只是更用力地按住麻布,掌心的温度透过麻布传到阿禾手上,让她心里暖暖的。那天下午,姜炎不让阿禾再干活,自己替她去稻田查看水情,还特意从草药园采了蒲公英,捣烂后敷在阿禾的伤口上:“这能止血,好得快。”

几天后,渡槽建成了 —— 竹槽顺着木架蜿蜒延伸,河水顺着竹槽流进坡地稻田,稻苗很快恢复了生机。阿禾站在渡槽边,看着姜炎,笑着说:“多亏了你,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挑水了。” 姜炎看着她掌心的伤已经结痂,也笑了:“是我们一起做成的,少了你可不行。”

第三十七章 点播器与田埂上的约定

初夏播种黄豆时,农组的人还是用手撒种 —— 种子撒得不均匀,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还得花时间间苗。阿禾蹲在田里,看着疏密不一的豆苗,叹了口气:“要是能把种子一颗一颗均匀种下去就好了。”

姜炎听了,心里有了主意。他找来一根粗壮的竹筒,在竹筒侧面每隔三寸钻一个小孔,底部装一个可以开合的木塞,又在竹筒顶端绑了一根木柄 —— 这就是 “点播器”:把种子装进竹筒,握住木柄,边走边按木塞,种子就会从孔里掉出来,落在田里,又均匀又省力。

他拿着点播器去找阿禾,在田埂上演示:“你看,这样走一遍,种子就种好了,比用手撒快三倍,还不用间苗。” 阿禾接过点播器,试着走了几步,种子果然一颗一颗落在田里,间距刚刚好。她惊喜地看着姜炎:“你怎么总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姜炎挠了挠头,笑着说:“是你提醒了我,要是你没说撒种不均匀,我也想不到这个。” 那天下午,两人一起在黄豆田里用点播器播种,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阿禾走得慢,姜炎就放慢脚步,等她跟上;阿禾累了,姜炎就递上水壶,让她歇一会儿。

休息时,阿禾看着田里整齐的种子坑,轻声说:“今年黄豆肯定能丰收,到时候我再给你做豆酱,比去年的还香。” 姜炎心里一动,看着阿禾的眼睛,认真地说:“好,我等着。等黄豆丰收了,我们一起去河边看日落,好不好?”

阿禾的脸颊一下子红了,低下头,轻轻 “嗯” 了一声。田埂上的风吹过,带着黄豆苗的清香,两人都没说话,却能感受到彼此心里的暖意 —— 这个约定,像一颗种子,悄悄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第三十八章 急救包与雨夜的守护

雨季的一个傍晚,突然下起了暴雨,还伴着雷声。蒙学班的小禾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进了泥坑,崴了脚,疼得站不起来。阿禾找到小禾时,她的脚踝已经肿得老高,还发着烧。

巫师不在医棚(去其他部落送药了),阿禾急得团团转。姜炎听说后,立刻冒雨赶到阿禾家。他从医棚拿来 “急救包”—— 这是他之前让医工做的:用麻布缝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止血膏、消炎粉、绷带和几块干净的麻布,方便应急使用。

他蹲在小禾身边,轻轻抬起她的脚,用温水清洗干净,然后涂上止痛膏,用绷带小心地包扎好。“别怕,过几天就好了。” 姜炎柔声安慰小禾,又摸了摸她的额头,“还在发烧,得喝些退烧药。”

他去草药园采了野菊花,煮了一碗药汤,喂小禾喝下去。雨越下越大,屋顶有些漏雨,姜炎又找来茅草,爬上屋顶修补。阿禾站在屋里,看着姜炎在雨中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激。

等姜炎修好屋顶,浑身已经湿透了。阿禾赶紧拿来干净的麻布,让他擦干身子,又煮了一碗热粟粥,递给他:“快喝点热的,别着凉了。” 姜炎接过粥,看着阿禾关切的眼神,心里暖暖的:“谢谢你,小禾有你这么照顾她,真好。”

阿禾低下头,小声说:“是你教我们这么多,要是没有你,我们还不知道要吃多少苦。” 那天晚上,姜炎没走,就在阿禾家的火塘边坐着,时不时去看看小禾的情况。阿禾也没睡,陪着他一起守着火塘,雨声和火塘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他们之间最温柔的背景。

第三十九章 联盟大典与青铜簪的心意

联盟成立八周年的大典快到了,各部落都在准备 —— 工组做了新的青铜礼器,农组准备了最好的粟米和稻米,妇女们织了彩色的麻布,蒙学班的孩子排练了歌舞。姜炎和阿禾负责布置大典的广场,他们一起在广场周围插上彩旗(用麻布染成彩色,绑在木杆上),在联盟鼎旁摆上各部落的特产。

大典前一天,姜炎偷偷去找黑铁,让他帮忙做一件东西。黑铁笑着说:“你是要送给阿禾吧?放心,我肯定做好。” 第二天早上,黑铁递给姜炎一支青铜簪 —— 簪子是用细青铜条做的,顶端刻着一朵小小的稻穗,是黑铁按姜炎的要求做的。

大典当天,广场上挤满了人。巫师念完纪年竹简后,黑石首领走上前,笑着说:“今天还有一件喜事要宣布 —— 姜炎为联盟做了这么多,阿禾勤劳善良,帮大家种出了足够的粮食,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成为联盟的一家人!”

广场上立刻响起欢呼声,小禾跑过来,拉着阿禾的手,把她推向姜炎。姜炎手里拿着青铜簪,走到阿禾面前,紧张地说:“阿禾,从第一次和你一起种粟开始,我就觉得,有你在身边,再难的事都能做成。这支簪子,是我让黑铁做的,上面的稻穗,代表我们一起种的庄稼,也代表我们以后的日子 —— 我想和你一起,把联盟的日子过得更好,你愿意吗?”

阿禾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用力点头:“我愿意!” 姜炎小心翼翼地把青铜簪插在阿禾的头发上,广场上的欢呼声更响了。黑石首领笑着说:“从今天起,姜炎和阿禾就是一家人,我们联盟也更像一个家了!”

晚上的篝火晚会上,姜炎和阿禾一起跳舞,小禾在旁边跟着跳,大家围着他们唱歌,歌声里满是祝福 —— 这个夜晚,不仅是联盟的庆典,更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第四十章 兽潮防御与并肩的誓言

深秋的一天,放哨的猎手跑来报告:“不好了!北边的山林里来了一群野猪,有上百只,正朝着联盟的方向来!” 野猪群发起兽潮时,会毁掉农田和房屋,之前赤石部就遭遇过,损失惨重。

联盟立刻进入防御状态:猎组的人拿着青铜矛和弓箭,在联盟大道旁挖陷阱;工组的人用木头和石头搭建防御墙;农组的人则把粮食和牲畜转移到夯土粮仓里,避免被野猪破坏。

姜炎负责指挥防御,阿禾则带着农妇们准备草药和食物,给猎手们送水送吃的。兽潮来临那天,上百只野猪冲了过来,有的掉进陷阱,有的撞在防御墙上,但还是有几只冲破了防线,朝着粮仓跑去。

姜炎拿着青铜刀,冲上去挡住野猪,却被一只大野猪撞得后退了几步,差点摔倒。阿禾看到后,立刻拿起身边的木叉,冲过来帮姜炎:“小心!” 她用木叉顶住野猪的脖子,姜炎趁机用青铜刀刺中野猪的要害,野猪倒在地上。

两人并肩站在粮仓前,看着还有几只冲过来的野猪,姜炎对阿禾说:“你往后退,这里危险!” 阿禾却摇了摇头,握紧木叉:“我不退,我们一起挡住它们,联盟的家,要我们一起守护。”

猎组的人很快赶过来,和他们一起击退了剩下的野猪。兽潮过后,大家看着完好的粮仓和农田,都松了口气。姜炎看着阿禾,擦了擦她脸上的泥土,认真地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危险,我都会和你一起面对,再也不会让你一个人冒险。”

阿禾笑着说:“我们本来就是一起的,联盟的家,要我们一起守护,我们的日子,也要一起过好。” 夕阳下,两人并肩站在防御墙上,看着联盟的土地 —— 这里有他们一起种的庄稼,一起建的房屋,一起守护的家人,还有他们刚刚许下的,永远并肩的誓言。

蒙学班的孩子们跑过来,围着他们,唱着新学的歌:“联盟是家,我们是花,一起种地,一起长大;姜炎阿禾,并肩守护,好日子呀,长又长……” 歌声回荡在远古的土地上,不仅是文明的赞歌,更是爱情与守护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