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21-30章)

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续四)

第二十一章 青铜鼎铸与工坊分工

秋收后的工组窑场,黑铁正对着一堆破碎的青铜坯发愁 —— 他想做一个比陶罐更庄重的容器,用于联盟祭祀,可试了三次,青铜液倒进泥模后总会开裂,要么就是成型后表面坑洼不平。“姜炎,这青铜怎么就不听使唤呢?” 黑铁擦着脸上的炭灰,语气里满是挫败。

姜炎拿起一块碎坯,对着阳光查看:“之前做犁头是实心的,容器是空心的,泥模得更结实,而且青铜液倒进去的速度要稳。” 他想起商周青铜鼎的铸造工艺,虽然简化,但核心原理相通 —— 先做 “内模外范”:用黏土做一个实心的鼎形内模,再在外面裹一层黏土做外范,外范上刻出花纹,然后从顶部的浇口倒入青铜液,冷却后敲碎外范和内模,就能得到空心的鼎。

姜炎和黑铁一起动手做模:内模用细腻的黄土混合稻草,反复揉捏至不裂缝;外范则分三块制作(鼎身、鼎足、鼎耳),方便后续拼接,还在表面刻上简单的花纹 —— 圆圈代表太阳,波浪线代表河流,这些都是联盟人熟悉的符号。“花纹不仅好看,还能让青铜壁更均匀。” 姜炎一边刻花纹,一边解释。

浇铸那天,窑场围满了人。黑铁按照姜炎的嘱咐,让三个工匠轮流用陶勺往浇口倒青铜液,速度不快不慢,直到外范上的排气孔冒出青烟(说明青铜液已灌满)。“得等三天才能拆范,不能急。” 姜炎按住想立刻查看的黑铁,“温度降太快,鼎会裂。”

三天后,当黑铁小心翼翼地敲碎外范时,一个青绿色的青铜鼎赫然出现 —— 鼎身刻着太阳与河流的花纹,三只鼎足稳稳支撑,鼎耳对称挺拔,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光泽。“成了!我们做出青铜鼎了!” 黑铁激动地抱起鼎,声音都在发抖。

这个青铜鼎被命名为 “联盟鼎”,用于重要的祭祀仪式,每次联盟议事,首领们也会围着鼎坐,象征联盟的团结。借着青铜鼎的成功,姜炎对工组进行了细致分工:“石矿组” 负责开采铜、锡矿石(由白岩部牵头,他们熟悉山地);“冶炼组” 负责烧炉炼青铜(黑铁带领,培养了五个年轻工匠);“铸造组” 负责制作泥模和浇铸(专门从各部落挑选手巧的人);“工具组” 则负责将青铜制成犁、刀、鼎等成品。

分工后的工组效率大幅提升,一个月就能做出三十件青铜器,不仅满足联盟需求,还能作为贸易品 —— 盐湖部用盐换了两把青铜锄,回去后开垦速度快了一倍,盐老怪特意送来更多盐块,恳求再换几件。黑铁看着忙碌的工坊,对姜炎说:“以前觉得青铜只是硬石头,现在才知道,它能把我们的日子变得这么不一样。”

第二十二章 夯土大道与驿站传信

“商队从盐湖部回来,说路上的泥坑陷住了木轮车,耽误了三天,粟种都有点受潮了。” 石鳞向姜炎和黑石汇报,脸上满是焦急。此时的华夏联盟,已有六个部落(石牙、赤石、青禾、林溪、白岩、黑风),部落间距离最远的有百里,之前的小路狭窄泥泞,不仅影响贸易,遇到急事(比如疫病、灾情),消息传递也慢。

姜炎站在议事屋的地图(用木炭画在兽皮上,标记着各部落位置)前,指着部落间的连线说:“我们修一条‘联盟大道’,连接所有部落,再在沿途设‘驿站’,方便商队休息和传递消息。”

修路的命令下达后,各部落都派出人手:赤石部的猎手擅长砍树,负责清除道路上的树木和荆棘;白岩部的石匠会用石碾子,负责压实路面;林溪部的人熟悉水性,负责在小河上搭建木桥(用粗壮的树干做桥身,树枝绑成护栏)。姜炎教大家 “夯土法”:先将路面的土挖松,混入碎稻草(增加黏性),再浇水湿润,然后用石碾子反复碾压,直到土变得坚硬如石 —— 这是现代简易筑路技术的简化,能让土路更耐用,不容易积水。

修路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跨越一条宽十米的小河。林溪部的首领林水愁道:“树干不够长,搭不了桥啊!” 姜炎想了个办法:将树干并排绑在一起,做成 “木筏桥”—— 下面用三根树干做浮体,上面铺木板,两端用绳索固定在岸边的石头上。“这样既稳当,又能让人和车通过。” 姜炎亲自试走,木筏桥虽然有点晃,但确实安全。

三个月后,一条宽两米、连接六个部落的夯土大道建成了 —— 路面平整,遇到小河有木桥,下雨时也不容易积水。商队再去盐湖部,时间从半个月缩短到十天,木轮车再也不会陷进泥坑。

同时,姜炎在大道沿途每隔二十里设一个驿站:驿站是一间茅草屋,里面放着陶缸(装水)、粟饼(干粮)和草药,还有一个 “消息木牍”—— 各部落的信使可以在木牍上刻符号,传递消息,比如 “青禾部需青铜犁五把”“黑风部发现新铜矿”。

有一次,白岩部的农田遭了野兔灾,信使通过驿站快速将消息传到联盟,姜炎立刻派猎组带着捕兔网赶来,很快控制了灾情。白老石感慨道:“以前遇到事,只能自己扛,现在有了大道和驿站,联盟就像一家人一样。”

第二十三章 菜园驯化与堆肥养土

“天天吃粟粥和烤肉,嘴里都没味道了。” 小禾捧着陶碗,皱着小脸对姜炎说。姜炎听了,想起之前在山林里见过的野生植物 —— 叶子宽大的 “野菘”(白菜的祖先)、根部粗壮的 “野萝卜”,这些都能驯化成家种蔬菜,不仅能改善饮食,还能在粟米歉收时作为补充食物。

第二天,姜炎带着小禾和几个农妇,去山林里寻找野生蔬菜。他指着一株野菘说:“这叶子能吃,我们把它挖回去,种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慢慢养,就能长出更嫩的叶子。” 农妇们半信半疑地挖了十几株野菘和野萝卜,带回部落。

姜炎在部落旁边选了一块向阳的空地,教大家建 “菜园”:先用木栅栏围起来(防止鸡、鸭偷吃),然后将土翻松,分成小块(每块种一种蔬菜)。“蔬菜比粟米娇贵,要经常浇水,还要施肥。” 姜炎教大家 “堆肥”:在菜园旁边挖一个坑,把动物粪便、杂草、腐烂的树叶放进去,浇水后盖上泥土,等一个月,就能变成黑色的 “肥土”—— 这是现代有机农业的基础,能增加土壤肥力,让蔬菜长得更壮。

阿禾带领妇女们负责菜园:每天早上浇水,每隔十天施一次肥,还会把长得太密的野菘移栽到空地上(姜炎教的 “间苗”,让每棵菜都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小禾则用竹简记录:“三月初十种野菘,三月二十浇水,四月初五施肥”,还画了简单的蔬菜符号,方便大家参考。

一个月后,野菘长出了更宽大的叶子,野萝卜的根部也变粗了。阿禾摘了几片野菘叶子,煮了一锅 “菘叶粟粥”—— 清香的叶子让粥变得格外好喝,小禾一口气喝了两碗:“比粟粥好吃多了!”

很快,各部落都学着建菜园:青禾部的菜园靠近河边,种的野菘长得最旺;黑风部在菜园里种了野葱,炒菜时放一点,香味扑鼻。联盟的饮食不再只有粟米和肉,还有了新鲜的蔬菜,人们的气色也越来越好。医工发现,吃蔬菜的人很少得 “肚子胀” 的病(其实是缺乏维生素导致的消化不良),姜炎笑着说:“蔬菜里有‘看不见的营养’,能让我们更健康。”

第二十四章 竹简法典与技术成书

“上次赤石部和林溪部争一块荒地,各说各的理,要是有明确的规矩就好了。” 黑石在议事会上叹气。此时的华夏联盟,已有上千人,部落间的纠纷越来越多,之前的 “口头规矩” 不够用了 —— 比如土地怎么分、贸易怎么算、偷窃怎么罚,都需要明确的条款。

姜炎提议:“我们把联盟的规矩写成‘法典’,刻在竹简上,存放在议事屋,让所有人都能看明白,以后按法典办事。” 各部首领都同意,于是治组开始整理规矩,姜炎负责用文字记录。

经过半个月的讨论,《华夏联盟法典》终于完成,刻在三十片竹简上,用绳子捆成一卷,挂在议事屋的正中央。法典里写着:“凡联盟成员,可分得一亩私田,公田归部落所有,收获的粟米按‘劳’分配(干活多的分得多)”“贸易需公平,用粟、布、盐、青铜交换,不得强买强卖”“偷窃他人财物,轻者罚帮失主干活一个月,重者逐出联盟”。

有一次,赤石部的一个猎手偷了青禾部的陶罐,治组按照法典,罚他帮青禾部收割粟米一个月。猎手服罚,青禾部的人也没再抱怨,大家都说:“有了法典,谁也不能耍赖了。”

同时,姜炎意识到,技术不能只靠口头传授 —— 比如制陶的温度、纺织的步骤、青铜的配比,要是工匠老了,技术可能会失传。于是,他组织工组、农组的带头人,用文字记录技术细节,编成《联盟技术书》:

  • 制陶篇:“选黏土需带黏性,加碎稻草防裂,窑温需烧至火焰发白,三日后方可出窑”;
  • 纺织篇:“麻需沤十日,纺轮转速要匀,织布时经线要直,纬线要密”;
  • 青铜篇:“铜锡配比四比一,炉底需鼓风,泥模要分内外范,浇铸时速度要稳”。

《技术书》刻在五十片竹简上,存放在工组的工坊里,工匠们遇到问题,就去翻看。白岩部的一个年轻石匠,之前总做不好石器,看了《技术书》里的 “石器打磨法”,很快就掌握了技巧,做出的石斧比以前锋利多了。黑铁感慨道:“有了这本书,就算我不在了,青铜技术也能传下去。”

小禾成了 “书童”,负责保管《法典》和《技术书》,还会教其他孩子认读上面的文字。有一天,小禾对姜炎说:“叔叔,我以后要写更多书,记录联盟的所有事。” 姜炎摸了摸她的头:“好啊,文字是文明的根,有了文字,我们的联盟才能走得更远。”

第二十五章 丰收节典与文明凝聚

秋收结束,联盟的粮仓装满了粟米,菜园里的蔬菜鲜嫩,工坊里的青铜器闪闪发光。姜炎提议:“我们办一个‘丰收节’,庆祝收成,也感谢大家的努力。” 各部落都赞同,黑石还特意让工组用青铜鼎煮了粟酒(用粟米发酵制成),准备在节日上享用。

丰收节那天,六个部落的人都聚集在石牙部的广场上:广场中央放着 “联盟鼎”,里面煮着粟酒;周围摆着各部落的特产 —— 青禾部的粟米、林溪部的鱼干、白岩部的石器、黑风部的青铜刀、赤石部的兽皮、石牙部的麻布。

节日开始,首先是 “成果展示”:农组的人捧着饱满的粟穗,工组的人展示新做的青铜鼎,妇女们拿着染成彩色的麻布,孩子们举着自己种的小萝卜,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接着是 “竞技比赛”:猎组的人比射箭(靶心是画在木牌上的鹿),赤石部的猎手石勇一箭射中靶心,赢得了一把青铜刀;妇女们比纺麻(谁纺的麻线又细又匀),阿禾赢得了一块彩色麻布;孩子们比识字(认出最多符号的获胜),小禾得了一个陶制的小玩偶。

中午,大家围着篝火吃饭:烤鹿肉、粟米粥、炒菘叶、腌萝卜,还有青铜鼎里的粟酒。黑石站在鼎前,举起陶碗说:“以前我们各部落独自生活,饿肚子、受欺负,现在有了联盟,有了姜炎教我们的技术,我们才能吃饱穿暖 —— 这不是神灵的恩赐,是我们自己用双手换来的!”

饭后,巫师带领大家跳 “丰收舞”—— 手里拿着粟穗和麻布,围着篝火转圈,嘴里唱着:“粟米满仓,麻布暖身,联盟团结,日子安康……” 姜炎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穿越到远古,一无所有,到现在联盟壮大、文明初成,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

夕阳西下,丰收节在歌声中结束。小禾拉着姜炎的手,指着天边的晚霞说:“叔叔,我们的联盟会像晚霞一样美吗?” 姜炎笑着说:“会的,只要我们一直团结,一直学习,我们的联盟会比晚霞更美好。”

夜色渐深,各部落的人沿着新修的联盟大道回家,驿站的灯火像星星一样,照亮了远古的土地。姜炎知道,华夏联盟的文明之路还有很长,但此刻,文明的火种已经点燃,正朝着更光明的未来,慢慢燃烧。

 

 

 

 

远古新纪元:姜炎的文明火种(续五)

第二十六章 青铜精铸与工坊升级

开春的青铜工坊里,黑铁正对着一尊新铸的青铜爵发愁 —— 爵身的 “云纹” 刻痕深浅不一,爵口还微微歪斜,这是他为即将到来的联盟议事会准备的礼器,却连自己这关都过不去。“姜炎,这花纹怎么刻才能匀?爵口总歪,是不是泥模没做好?” 黑铁拿着青铜爵,指给姜炎看,指尖蹭过凹凸不平的纹路。

姜炎接过爵,对着阳光端详:“之前做鼎是‘分块范铸’,做这种带细花纹的礼器,得用‘失蜡法’的简化版。” 他解释道,先在泥模表面涂一层蜂蜡(去年猎组在蜂巢里收集的),在蜡上刻花纹,再裹上黏土做外范,烧铸时蜡会融化流走,青铜液就能填满花纹缝隙,“这样花纹能刻得细,爵口也不会歪。”

两人立刻试验:姜炎教黑铁将蜂蜡加热成糊状,均匀涂在实心泥模上,用细竹刀刻出流畅的云纹 —— 云纹曲线模仿河流蜿蜒的形态,还在爵柄上刻了 “联盟” 符号(简化的 “众圈围鼎” 图案)。外范裹了三层黏土,每层都用木槌轻轻敲实,防止有气泡。

浇铸那天,工坊新砌的 “封火窑” 派上了用场 —— 这是姜炎根据现代窑炉原理改良的:窑壁用耐火黏土混合石英砂,比旧窑耐高温;顶部加了可调节的 “火孔”,能通过添柴量控制温度。黑铁盯着窑口的 “测温草”(姜炎教的:将晒干的艾草绑在长杆上,伸进窑内,艾草烤成焦黄色时,温度刚好够青铜液流动),待艾草变色,立刻指挥工匠倒青铜液。

三天后拆范,一尊青绿色的青铜爵赫然出现:爵身云纹细密均匀,爵口端正挺拔,阳光照在纹路里,竟能映出细碎的光斑。“这比鼎还精致!” 黑铁捧着爵,声音都发颤,工坊里的工匠们也围过来惊叹,连白岩部的石匠都忍不住伸手摸:“青铜还能刻出这么细的花纹,跟画一样!”

借着这次成功,姜炎对工坊做了全面升级:将 “铸造区” 和 “打磨区” 分开,铸造区专门烧窑浇铸,打磨区用细砂岩打磨青铜器表面,还新添了 “纹饰坊”,挑选手指灵巧的工匠(多是妇女),专门用蜂蜡和竹刀刻花纹;同时在工坊旁挖了 “储水区”,用陶管引水,方便调制黏土和冷却青铜。

升级后的工坊不仅能做礼器,还改良了农具 —— 新铸的 “青铜耒耜”(前端是分叉的青铜刃,后端接木柄)比之前的木耒省力,农妇们用它翻地,一天能多翻半亩田。青禾部首领拿着耒耜试耕后,立刻来找姜炎:“能不能多做几十件?我们的粟田和新种的稻田都能用!”

黑铁看着忙碌的工坊,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 “青铜器物谱”(用竹简记录的鼎、爵、犁、耒等器物的泥模尺寸和铸造步骤),对姜炎说:“以前觉得青铜能做工具就够了,现在才知道,它还能做成‘好看又有用’的东西 —— 这才是真的‘巧’。”

第二十七章 远域贸易与水稻引入

商队首领石鳞带回一个新消息:“南边三十里外的山林里,有个‘竹溪部’,他们用竹编的筐子装着一种‘白粒’,说能吃,还问我们有没有青铜工具换。” 姜炎立刻来了兴趣 —— 他猜测那 “白粒” 可能是水稻,这是比粟更耐旱涝的作物,若能引入,联盟的粮食会更稳定。

他亲自带队,带着二十个陶罐、五把青铜刀和十匹麻布,跟着石鳞往南走。山路崎岖,沿途要穿过茂密的竹林,姜炎让工匠用青铜斧砍出通道,还在陡峭处铺了竹片防滑。走了两天,终于看到一片开阔的竹林,竹林边的水田里,站着十几个身披竹衣的人,他们手里拿着木耜,正在田里插秧 —— 田里的水泛着波光,青绿的秧苗排成整齐的行列。

“这就是竹溪部!” 石鳞喊道。竹溪部首领竹青是个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女人,她看到姜炎一行人,举起竹编筐,里面装着雪白的米粒:“这是‘稻’,我们的粮食,你们的青铜刀,能换吗?”

姜炎接过稻粒,放在嘴里嚼了嚼,清甜的口感让他确定是水稻。“我们不仅换,还想跟你们学种稻,” 他指着带来的麻布,“我们教你们纺麻做衣,你们教我们种稻,再给我们些稻种,怎么样?”

竹青眼睛一亮 —— 竹溪部常年穿粗糙的竹衣,冬天冷得发抖,麻布对他们来说是稀罕物。她立刻答应,带着姜炎参观水田:“稻要种在有水的田里,先把稻种泡在水里发芽,再插到田里,等长熟了,打下米粒就能吃。”

姜炎仔细观察:水田边缘有土埂挡水,田中央挖了浅沟,方便水流均匀。他问竹青:“要是天旱,水田没水怎么办?” 竹青叹气:“只能等下雨,去年天旱,稻子死了一半。” 姜炎笑着说:“我们能帮你们修‘引水渠’,把山里的泉水引到田里,天旱也不怕。”

接下来的十天,联盟的工匠和竹溪部的人一起修渠:用青铜锄挖沟,用竹片铺在渠底防止漏水,将山泉水引到每块水田。竹青看着水流顺着渠沟流进田里,激动地说:“以后再也不用怕天旱了!” 她如约给了姜炎五十斤稻种,还派了三个会种稻的族人,跟着姜炎回联盟教种稻。

回到联盟后,姜炎在靠近河流的地方选了一片洼地,教大家修水田:先筑高土埂,再将田分成小块(每块约一亩),往田里灌水,等泥土泡软后,让竹溪部的人教大家插秧。阿禾学得最快,她带着农妇们弯腰插秧,嘴里还念叨:“插直点,不然稻子长不好。”

秋天时,水稻成熟了 —— 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秆,打下的米粒比粟粒大,煮成粥后软糯香甜。联盟的人第一次吃到米饭,都赞不绝口,小禾捧着陶碗,说:“比粟粥好吃!以后我们既有粟,又有稻,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竹溪部也通过贸易换了不少青铜工具和麻布,竹青特意送来一筐新收的稻种:“明年我们还要种更多稻,再跟你们换青铜锄!” 姜炎看着往来的商队(现在商队不仅去盐湖部,还去竹溪部),心想:贸易不是只换东西,更是把好技术、好作物带回来,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第二十八章 蒙学启智与教育初成

小禾最近总愁眉苦脸 —— 每天有十几个孩子围着她学识字,有的孩子坐不住,有的记不住符号,她教了三遍 “稻” 字,还有孩子画成 “粟” 的样子。“姜炎叔叔,怎么教才能让他们记住呀?” 小禾拉着姜炎的衣角,语气里满是委屈。

姜炎看着院子里追闹的孩子,突然想到:该建一个专门的 “蒙学棚”,让孩子系统学习,而不是零散跟着学。他在议事屋旁选了一块空地,搭起三间茅草棚,每间棚里放着用石头做的 “书桌”(平整的石板),墙上挂着刻有基础符号的木牌。

“蒙学棚分‘小蒙班’和‘大蒙班’,” 姜炎对小禾和几个识字的年轻人说,“小蒙班教五岁到八岁的孩子,认‘日、月、水、火、粟、稻’这些简单符号,还教他们数豆子(学算术);大蒙班教九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学《技术书》里的基础内容,比如怎么画陶模、怎么辨草药。”

他还请了 “先生”:让巫师教孩子认识草药和祭祀礼仪,黑铁教孩子看青铜器物谱,阿禾教孩子分辨作物。第一天上课时,小蒙班的孩子坐在石板前,看着墙上的 “日” 字木牌,跟着小禾念:“日 —— 太阳!” 大蒙班的孩子则围在黑铁身边,看他画青铜犁的泥模图纸,时不时提问:“黑铁叔叔,这个犁头为什么要做成尖的?”

有个叫 “小石头” 的孩子,来自白岩部,总坐不住,上课总偷偷溜出去捡石头。姜炎没有骂他,而是让他把捡的石头带到蒙学棚,教他在石头上画符号:“你喜欢石头,就把学的字刻在石头上,以后看到石头,就想起字,好不好?” 小石头眼睛一亮,每天都在石头上刻符号,没过多久,就认全了小蒙班的所有字。

蒙学棚还教孩子 “动手做”:小蒙班的孩子学编草绳、认作物(阿禾带他们去菜园,教他们分辨野菘和野葱);大蒙班的孩子学做简单的陶碗(在工组的指导下,用黏土捏碗,放在窑边低温烘烤)。有一次,大蒙班的孩子做的陶碗,竟被农组拿去装种子,孩子们激动得蹦蹦跳跳。

三个月后,蒙学棚的孩子都有了进步:小蒙班的孩子能数到一百,认五十个符号;大蒙班的孩子能帮工组记录工具数量,还能给菜园浇水时按竹简记录的时间来。黑石来蒙学棚视察,看到孩子们在石板上写字,笑着对姜炎说:“以前我们学东西靠‘看和记’,现在孩子能‘学和做’,以后联盟的技术和规矩,就不怕没人传下去了!”

小禾现在成了 “小先生”,她带着孩子们在蒙学棚前的空地上,用木炭画了一个大大的 “联盟图”(六个部落的符号围着联盟鼎),教他们念:“石牙、赤石、青禾、林溪、白岩、黑风,我们是一家人!”

第二十九章 旱寒双灾与应对升级

入秋后,天一直没下雨,河流水位下降,水田的水越来越少;更糟的是,一场寒流突然袭来,夜里温度骤降,菜园里的野菘冻得蔫了,几只驯化的鸭子也冻得缩在棚里不动。“再不下雨,稻子要干死;再这么冷,粟穗都要冻坏!” 农组的人急得团团转,阿禾看着冻蔫的菜,眼圈都红了。

姜炎立刻召开治组会议,看着兽皮地图上干涸的河流标记,说:“我们分两步:一是‘找水’,挖井引水;二是‘保暖’,给作物和牲畜搭棚。”

挖井的任务交给了白岩部 —— 他们熟悉山地,知道哪里有地下水。姜炎教大家用 “木框井法”:先挖一个直径两米的圆坑,挖到有湿土时,将提前做好的木框(用四根粗木拼成方形,中间用横木隔开)放进坑,再继续往下挖,木框随坑深逐层叠加,防止泥土坍塌。“挖到出水后,再在井底铺一层碎石,过滤泥沙。” 姜炎一边示范,一边说。

白岩部的石匠们轮流挖井,挖了三天,终于有井水冒出来 —— 清澈的井水顺着木框边缘渗出,石匠们欢呼着用陶罐打水,“有井水了!水田有救了!” 他们用陶管将井水引到水田,干涸的田埂很快又蓄满了水。

保暖则靠 “草棚” 和 “火塘”:姜炎让大家在菜园周围搭起半人高的草棚,草棚上盖着厚厚的稻草,挡住寒流;在牲畜棚里挖小火塘,晚上点燃木炭,保持棚内温度;还教农妇们用麻布缝 “保温罩”,盖在稻穗上(稻穗快成熟,不能冻)。

小禾和蒙学班的孩子也来帮忙:他们跟着大人一起铺稻草,还把家里的旧兽皮拿来盖在草棚上。有个孩子发现,往草棚缝隙里塞干苔藓,能更挡风,姜炎立刻推广这个办法,“这是孩子想的好办法,比我们塞稻草还管用!”

这场旱寒持续了半个月,靠着井水和保暖措施,联盟的作物和牲畜损失很小:水稻顺利成熟,粟穗也没冻坏,菜园里的野菘只是叶子冻伤,很快又长出新叶。阿禾捧着新收的稻粒,对姜炎说:“以前遇到灾,只能看着庄稼死,现在有了办法,再大的灾也不怕了!”

灾后,姜炎让各部落都挖了一口井,还编了《灾防竹简》:上面记录着 “旱时挖井、寒时搭棚、涝时修堤” 的方法,每个部落都存了一份。黑风部首领黑狼看着竹简,说:“以前我们靠‘天’吃饭,现在靠‘办法’吃饭,这才是真的不怕灾。”

第三十章 先祖祭典与历史传承

秋收后的联盟广场,多了一块巨大的青石板 —— 这是白岩部的石匠们用青铜凿子刻的 “功绩碑”,上面刻着联盟成立以来的重要事件:用 “鼎” 符号代表青铜鼎铸造,用 “路” 符号代表夯土大道修建,用 “稻” 符号代表水稻引入,每个符号旁还刻着对应的年份(用 “太阳” 数量计数,一个太阳代表一年)。

“我们该办一场‘先祖祭’,” 姜炎对各部首领说,“不是祭神灵,是祭那些为联盟做事的人 —— 比如教我们种稻的竹溪部族人,比如第一个做出青铜鼎的黑铁,还有所有为联盟努力过的人,让大家记住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祭典当天,六个部落的人都穿着新麻布衣服,聚集在广场上。广场中央的功绩碑前,摆着联盟鼎,鼎里煮着粟酒和米饭,旁边放着各部落的特产:盐湖部的盐块、竹溪部的稻种、联盟的青铜工具。

祭典开始,巫师拿着《功绩竹简》(记录着每个事件的详细经过),用清晰的声音念:“第一年,石牙部接纳赤石、青禾、林溪部,成立华夏联盟;第二年,姜炎教我们钻木取火、种粟;第三年,我们做出第一只陶罐…… 第七年,我们从竹溪部引来稻种,学会种稻。”

每念完一件事,对应的部落就派出代表上前,在功绩碑前放一块石头:石牙部放青铜鼎碎片,赤石部放石矛,青禾部放稻穗,林溪部放鱼干,白岩部放石器,黑风部放青铜刀。小禾带着蒙学班的孩子,在碑前献上自己种的小萝卜,奶声奶气地念:“我们要记住,日子是大家一起变好的。”

接着是 “技术展示”:黑铁带着工匠演示青铜爵的铸造(简化版,用蜂蜡快速刻纹),阿禾带着农妇演示插秧,石鳞带着商队展示贸易来的盐和竹筐。竹溪部的竹青也来了,她看着功绩碑上的 “稻” 符号,笑着说:“我们的稻种能刻在碑上,以后大家都知道,我们是朋友。”

中午,大家围着鼎分食粟酒和米饭,黑石站在碑前,举起陶碗:“以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日子是怎么变好的,现在看这碑、听这竹简,才知道是一步一步、一人一人拼出来的 —— 这就是我们的‘根’,以后要告诉孩子,孩子再告诉孩子的孩子。”

夕阳下,祭典在歌声中结束,孩子们围着功绩碑,用手指摸着上面的符号,问大人:“这个‘鼎’符号,是做青铜鼎的事吗?” 大人们笑着点头,一一讲解。姜炎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从穿越时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有了能记录历史的碑和竹简,有了能传承技术的蒙学棚,有了团结的联盟 —— 文明的火种,已经不是 “点燃”,而是 “燎原” 了。

夜色渐深,广场上的篝火还在燃烧,功绩碑在火光中泛着青光。姜炎知道,华夏联盟的路还长,但只要守住 “团结、学习、传承” 这三样,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美好 —— 就像碑上的符号,一个接一个,连成一条通往光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