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伏魔录(21-30章)

第二十一章 皮影怨灵现

渭水魅事件解决后的第十日,长安西市的皮影戏棚再次闹出怪事。原本因皮影妖事件沉寂许久的戏棚,近日被一个外地艺人接手,重新开演后却接连出现意外 —— 每当演到《霸王别姬》中虞姬自刎的桥段,幕布上的皮影就会脱离操控,自行做出诡异动作,台下观众还会莫名感到刺骨寒意,甚至有人说,在幕布后看到过一道穿戏服的人影闪过。

最先察觉异常的是戏棚旁卖茶水的老汉,他在深夜收摊时,看到戏棚内亮着微弱灯火,走近后竟听到幕布后传来女子的叹息声,还夹杂着皮影碰撞的细碎声响。老汉吓得连夜报官,官差勘察后未发现异常,只当是老汉眼花,可第二日,戏棚内的十几尊皮影就全部失踪,只留下满地散落的皮影碎片,碎片上还沾着淡淡的胭脂味 —— 这味道,与当年皮影妖作祟时的气息惊人相似。

姜炎接到消息时,正在太史局整理《玄都观伏魔录》的批注。听闻西市戏棚异动,他立刻带着青鳞与桃木剑赶去。刚到戏棚外,胸口的青鳞就微微发烫,红纹朝着幕布方向闪烁,比面对渭水魅时的震动更轻,却带着一股浓郁的哀怨气息。

戏棚内一片狼藉,满地皮影碎片泛着陈旧的黄褐色,角落里还放着一个打翻的胭脂盒,盒内的胭脂早已干涸,却仍能嗅到那股诡异的香气。姜炎蹲下身,捡起一片较大的皮影碎片,碎片上画的正是虞姬的裙摆,裙摆边缘竟刻着一道细小的咒文,与《玄都观伏魔录》中记载的 “怨灵附物咒” 一模一样。

“这不是普通的皮影失踪案。” 姜炎摩挲着碎片上的咒文,心中有了判断,“是‘皮影怨灵’作祟。此怨灵应是生前与皮影戏相关的女子,因执念不散,附身在皮影上,借戏文情节宣泄怨气,若不及时化解,恐会伤及更多观众。”

为引怨灵现身,姜炎让戏棚老板按照当年的戏目,重新准备《霸王别姬》的道具,自己则在戏棚四周贴满 “镇魂符”,又将青鳞藏在幕布后方 —— 青鳞能感知怨灵气息,可作为媒介,引导怨灵显形。

入夜后,戏棚内坐满了好奇的观众。随着锣鼓声响起,艺人操控着新制作的皮影,开始演绎《霸王别姬》。当演到虞姬举剑自刎的高潮时,幕布突然无风自动,新皮影竟像被无形之手操控般,偏离了原本的动作,朝着幕布后方飘去。台下观众发出一阵惊呼,戏棚内的温度瞬间下降,一股熟悉的哀怨气息弥漫开来。

姜炎立刻握紧桃木剑,目光紧盯着幕布后方。片刻后,一道穿粉色戏服的人影从幕布后缓缓走出,人影半透明,面容憔悴,手中还握着一尊陈旧的虞姬皮影 —— 正是失踪的皮影之一。“谁让你们用新皮影演我的戏?” 人影的声音带着哭腔,戏棚内的烛火瞬间变得暗淡,“这戏,只能用我的皮影演!”

第二十二章 怨念解心结

“你便是附在皮影上的怨灵吧?” 姜炎上前一步,语气平静,“你因执念不散,附身在皮影上,扰乱戏棚秩序,可知已惊扰到百姓?”

人影听到 “执念” 二字,情绪突然激动起来,手中的皮影剧烈晃动:“我本是前朝戏班的艺人,毕生都在演虞姬,可戏班班主为了讨好权贵,竟用新人顶替我,还烧毁了我的皮影!我不甘心,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只有我演的虞姬才是最好的!” 人影甩出手中的皮影,皮影在空中化作一道光刃,朝着姜炎扑来。

姜炎侧身避开,从袖中取出《玄都观伏魔录》,翻开记载 “怨灵化解之法” 的一页:“你的执念源于对皮影戏的热爱,而非恶意伤人。若你肯放下怨恨,我可帮你将你的皮影修复,让戏棚老板永远保留你的戏目,让后人都记得你的技艺,如何?”

人影的动作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她低头看着手中的陈旧皮影,皮影上的颜料早已脱落,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真的…… 可以吗?” 她的声音带着不确定,“他们真的会记得我?”

“当然。” 姜炎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小瓶特制的颜料 —— 这是他从师傅那里学来的,能附着灵气,修复怨灵附身的旧物。他走上前,将颜料递给人影:“你可以亲自修复你的皮影,戏棚老板也已答应,今后每到你的忌日,都会演一场你当年的戏目,让你的技艺流传下去。”

人影接过颜料,颤抖着双手,开始修复手中的皮影。随着颜料一点点涂在皮影上,她的身体渐渐变得明亮,戏棚内的温度也慢慢回升。当最后一笔颜料涂完时,人影看着修复好的皮影,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谢谢你,小道长。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话音刚落,人影化作一道白光,融入修复好的皮影中。戏棚内的烛火恢复明亮,之前失踪的皮影也从幕布后方飘出,整齐地落在戏台上。台下观众发出一阵欢呼,戏棚老板连忙上前,对着姜炎拱手道谢:“多谢小道长化解此劫,我定会按照承诺,永远保留这位前辈的戏目。”

姜炎看着台上的皮影,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师傅说的 “化解执念比斩杀更重要”,今日终于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 怨灵并非天生作恶,只是被心结困住,只要找到心结的根源,就能化解它们的怨气。

第二十三章 道统续新篇

处理完皮影怨灵的事情,姜炎回到太史局时,天已微亮。观星台上,李淳风正拿着《麟德历》手稿,对着星斗测算。看到姜炎归来,他放下手稿,笑着问道:“看来,你又化解了一桩危机?”

姜炎点点头,将皮影怨灵的事情一一告知,又说起修复皮影的过程:“弟子今日才明白,化解怨灵的执念,不仅能让怨灵得以安息,还能保留一段技艺,这或许就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体现吧。”

李淳风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有这样的领悟,说明你已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伏魔道士。《玄都观伏魔录》中记载的‘仁心化解之法’,你已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指着夜空中的星斗,“你看那西市对应的星斗,如今已恢复明亮,这便是化解怨念的功劳。”

姜炎顺着师傅的目光望去,西市对应的星斗果然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与其他星斗相互呼应。他摸了摸胸口的青鳞,鳞片已经恢复平静,不再发烫。

“师傅,弟子还有一事想请教。” 姜炎想起皮影怨灵的经历,“为何有些怨灵的执念能持续这么久?甚至跨越朝代?”

李淳风思索片刻,解释道:“执念的深浅,与怨灵生前的情感有关。像这位皮影艺人,她的执念源于对技艺的热爱与不甘,这种情感越是深厚,执念就越难消散。但只要找到正确的化解之法,再深的执念也能被解开。”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也正是我们伏魔道士的职责所在 —— 不仅要守护百姓的安全,还要化解天地间的怨气,让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安宁。”

姜炎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他走到观星台的边缘,望着长安的黎明,街道上渐渐有了行人,商贩们开始摆摊,新的一天开始了。他知道,只要还有执念与怨气存在,伏魔之路就不会结束,但他已做好了准备。

“师傅,往后无论遇到何种妖邪与怨灵,弟子都会坚守‘仁心化解’的原则,守护好大唐的天地安宁。” 姜炎转过身,对着李淳风拱手,眼中满是坚定。

李淳风笑着点点头:“我相信你。未来的大唐,还需要你将‘天人合一’的道统继续传承下去,让伏魔之道永远流传。”

朝阳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观星台上,照亮了师徒二人的身影。姜炎站在李淳风身边,望着繁华的长安,心中满是平静。他知道,自己的伏魔之路还有很长,但他会带着师傅的教导、《玄都观伏魔录》的指引与心中的仁心,一直走下去,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让大唐的伏魔之道,续写新的篇章。

 

 

 

第二十四章 古寺佛灯异

皮影怨灵事件解决后的半月,长安城南的 “兴善寺” 突然成了百姓热议的焦点。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古寺,近日每到深夜,大殿内的佛灯就会自行点亮,灯芯跳动间,还会映出一道模糊的人影在佛像前跪拜。更离奇的是,寺内僧人发现,每日清晨佛灯熄灭后,佛像前的供桌上,都会多一束枯萎的野菊 —— 这野菊的品种,只在终南山深处才有,寻常人根本采不到。

最先上报此事的是寺内的老住持。他在一个雨夜巡查大殿时,亲眼看到佛灯亮起,人影对着佛像哭诉,声音微弱却满是悲戚。老住持本以为是菩萨显灵,可接连几日下来,人影不仅未消,寺内还开始弥漫一股淡淡的哀伤气息,连前来上香的百姓都觉得心神不宁,甚至有人在跪拜时莫名落泪。无奈之下,老住持只好派人前往太史局,请姜炎前来查看。

姜炎接到消息时,正在整理《玄都观伏魔录》中 “怨灵与器物关联” 的批注。听闻兴善寺异动,他立刻带着青鳞与桃木剑动身。刚踏入兴善寺山门,胸口的青鳞就微微发烫,红纹朝着大殿方向闪烁,比面对皮影怨灵时的震动更柔,却带着一股绵长的悲戚气息,与寺内的哀伤氛围相互呼应。

老住持领着姜炎来到大殿,殿内的佛灯此刻虽未点亮,却能看到灯盏边缘沾着少许黑色灰迹,与寻常灯灰不同,这灰迹泛着淡淡的微光。供桌上,一束枯萎的野菊静静摆放着,花瓣虽已干瘪,却仍能看出当年的鲜嫩 —— 显然,这野菊是被特殊力量保存下来的。

“小道长,自这佛灯异动后,寺内的香火就日渐稀少,连僧人打坐都难以静心。” 老住持双手合十,语气中满是担忧,“贫僧实在不知,这究竟是菩萨示警,还是妖邪作祟。”

姜炎蹲下身,用指尖沾了点灯盏边缘的灰迹,放在鼻尖轻嗅,又翻开《玄都观伏魔录》查阅。片刻后,他抬起头,对老住持说道:“住持不必担忧,这并非菩萨示警,也不是恶妖作祟,而是‘佛灯怨灵’在此停留。此怨灵生前应与这兴善寺有渊源,因执念未散,附身在佛灯之上,每日深夜点亮佛灯,是想向佛像诉说心事,而这野菊,恐怕是她生前最珍视的东西。”

为弄清怨灵的执念,姜炎决定在大殿内守夜。他让僧人将佛灯添满灯油,自己则在佛像旁点燃艾草,又将青鳞放在供桌上 —— 青鳞能感知怨灵的情感,可帮他读懂怨灵的心事。

入夜后,大殿内寂静无声,只有艾草燃烧的细微声响。子时刚过,佛灯突然自行点亮,灯芯跳动间,一道淡蓝色的人影从灯盏中缓缓飘出。她穿着唐代初期的布衣,手中捧着一束新鲜的野菊,对着佛像缓缓跪下,泪水从她眼中滑落,滴在供桌上,瞬间化作了枯萎的野菊。

“阿爹,女儿终于找到您当年捐建的佛像了,可您在哪啊?” 人影的声音带着哭腔,回荡在大殿内,“女儿答应过您,每年都要带野菊来看您,可您怎么不等女儿回来……”

第二十五章 执念随菊散

姜炎看着人影悲戚的模样,心中已然明白 —— 这怨灵的执念,是对亲人的思念。他轻声走上前,语气温和:“姑娘,你因思念父亲,才在此停留多年,对吗?”

人影听到声音,猛地转过身,看到姜炎时,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却并未攻击:“你是谁?为何能看到我?”

“我是太史局的道士姜炎,专司化解天地间的怨念。” 姜炎停下脚步,举起手中的《玄都观伏魔录》,“我从这佛灯与野菊中,感知到你的思念。你父亲当年捐建了这尊佛像,你便每年带野菊来探望,可后来你父亲失踪,你便一直在此等待,对吗?”

人影听到 “父亲失踪” 四字,泪水再次滑落:“你说得没错。我叫阿菊,父亲是这兴善寺的捐建者之一。他曾说,等我出嫁时,要在这佛像前为我祈福,可那年我去终南山采野菊,回来后就再也找不到他了。我四处寻找,直到老死,都没能见他一面……”

姜炎心中一软,想起师傅说的 “执念皆有因”。他走到供桌前,拿起那束枯萎的野菊,对阿菊说道:“你可知,你父亲当年并未失踪?我曾在太史局的旧档案中看到过记载,隋末战乱时,你父亲为保护兴善寺的僧人,与乱兵搏斗,最终牺牲,就葬在终南山的野菊丛中 —— 那里,正是你每年采野菊的地方。”

阿菊听到这话,身体剧烈颤抖:“你说的是真的?我父亲他…… 葬在终南山?”

“千真万确。” 姜炎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张 “引魂符”,又将青鳞放在阿菊面前,“青鳞能映照出你父亲的模样,若你愿意,我可以帮你与他的魂魄相见,了却你的执念。”

阿菊眼中满是期待,连忙点头。姜炎点燃引魂符,将其放在佛灯旁,又将青鳞举到灯芯前。青鳞红纹闪烁,映出一道中年男子的身影 —— 他穿着与阿菊相似的布衣,手中捧着一束野菊,笑容温和:“阿菊,爹一直在终南山等你,看到你平安,爹就放心了。”

“阿爹!” 阿菊朝着身影扑去,却扑了个空,泪水再次涌出,“女儿找了你这么多年,终于见到你了!女儿不孝,没能在你身边……”

“傻孩子,爹不怪你。” 男子的身影渐渐变得明亮,“爹知道你每年都带野菊来看爹,爹很开心。如今你也该放下执念,去轮回转世了,爹在那边等你。”

男子的身影说完,渐渐消散。阿菊望着身影消失的方向,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她转过身,对姜炎深深鞠躬:“多谢小道长,帮我了却了这多年的执念。我终于可以去见阿爹了。”

话音刚落,阿菊的身体化作一道白光,融入佛灯中。佛灯瞬间熄灭,灯盏边缘的灰迹也随之消失,供桌上的枯萎野菊,化作了一缕青烟,飘向窗外。大殿内的哀伤气息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祥和的氛围。

第二日清晨,兴善寺的香火突然变得旺盛起来。百姓们纷纷前来上香,都说寺内的氛围比以往更显安宁。老住持对着姜炎拱手道谢:“多谢小道长化解此劫,让这兴善寺重归祥和。”

第二十六章 伏魔路未央

姜炎离开兴善寺,回到太史局时,李淳风正站在观星台上,望着夜空中的星斗。看到姜炎归来,他笑着问道:“看来,你又帮一个怨灵了却了执念?”

姜炎点点头,将阿菊的故事一一告知,又说起与她父亲魂魄相见的过程:“弟子今日才明白,最深的执念,往往源于最浓的情感。只要我们愿意倾听,愿意帮助,再深的执念,也能随时间消散。”

李淳风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你能有这样的感悟,说明你已真正领悟了‘伏魔’的真谛。我们伏魔,不是为了斩尽杀绝,而是为了守护这份世间的情感与温暖,让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安宁。” 他指着夜空中的五星,“你看那五星,如今光芒愈发柔和,这便是你化解怨念的功劳。每化解一个执念,天地间的祥和之气就会多一分。”

姜炎顺着师傅的目光望去,五星的光芒确实比以往更显温暖,与周围的星斗相互呼应,照亮了整个夜空。他摸了摸胸口的青鳞,鳞片已经恢复平静,却带着一股淡淡的暖意 —— 这暖意,是怨灵释然的情感,也是他守护安宁的见证。

“师傅,弟子突然明白,为何您总说伏魔之路没有尽头。” 姜炎转过身,对李淳风说道,“只要世间还有情感,就会有执念;只要有执念,就会有怨灵停留。但正是这份情感,让这世间变得温暖,让我们的守护变得有意义。”

李淳风笑着点点头:“你能想通这一点,比学会任何道法都重要。未来的大唐,还会有无数的执念与怨念,还需要你带着这份理解,继续走下去。记住,无论遇到何种怨灵,都要保持这份仁心,因为这才是伏魔之道的根本。”

姜炎郑重地点头,走到观星台的边缘,望着繁华的长安。街道上灯火通明,百姓们安居乐业,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夜空 —— 这正是他一直守护的景象。他知道,自己的伏魔之路还有很长,还会遇到更多的怨灵与妖邪,但他已不再畏惧。

他会带着师傅的教导、《玄都观伏魔录》的指引,还有胸口的青鳞,继续行走在大唐的山河间。无论是西市的皮影戏棚,还是城南的古寺,只要有执念需要化解,有安宁需要守护,他就会出现。

朝阳再次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观星台上,照亮了姜炎坚定的身影。他知道,大唐的伏魔之道,会在他的手中继续传承,而这份守护安宁的使命,会伴随他走过每一个日夜,直到永远。

 

 

 

第二十七章 东城谷灵怨

兴善寺佛灯事件解决后的一月,长安东城的 “丰裕粮栈” 闹起了怪事。入秋本该是粮栈囤粮的旺季,可丰裕粮栈的粮食却接连 “失踪”—— 库房锁得严丝合缝,地上却总有一片空荡的粮囤,更离奇的是,每日清晨打开库房,都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霉味,粮囤边缘还散落着几粒发黑的谷子,像是被什么东西啃噬过。

粮栈掌柜急得团团转,起初以为是遭了贼,可加派人手日夜看守,粮食依旧不见踪影。更诡异的是,看守库房的伙计说,每到深夜,总能听到库房里传来细微的 “沙沙” 声,像是有人在翻找粮食,凑近查看却什么都没有,只有粮囤上的谷子在轻轻晃动。无奈之下,掌柜只好托人请姜炎前来查看。

姜炎接到消息时,正在太史局与李淳风探讨《麟德历》中星象与地气的关联。听闻粮栈异动,他立刻带着青鳞与桃木剑动身。刚走到丰裕粮栈门口,胸口的青鳞就微微发烫,红纹朝着库房方向闪烁,比面对佛灯怨灵时的震动更急促,却带着一股沉闷的怨气,与粮栈内压抑的氛围相互呼应。

掌柜领着姜炎来到库房,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库房内整齐排列着十几个粮囤,其中三个粮囤空空如也,地面上还残留着少许谷壳,谷壳边缘泛着淡淡的黑气 —— 这黑气与之前噬魂藤的妖气有几分相似,却更显微弱,带着谷物腐败的气息。

“姜道长,您看这好好的粮食,说没就没了,连个痕迹都找不到!” 掌柜指着空粮囤,语气中满是焦急,“再过几日就要向官府缴粮了,要是粮食再不见,我这粮栈可就完了!”

姜炎蹲下身,捡起一粒发黑的谷子,放在鼻尖轻嗅,又翻开《玄都观伏魔录》查阅 “器物怨灵” 篇章。片刻后,他抬起头,对掌柜说道:“掌柜不必担忧,这不是贼偷,而是‘谷灵怨’作祟。此灵应是去年洪涝时被淹的稻谷所化,因未能被人食用,反而腐烂在地,心生怨念,才附在粮食上,偷食粮囤的谷子,宣泄心中的不甘。”

为弄清谷灵的执念,姜炎决定在库房内守夜。他让伙计将空粮囤装满新收的谷子,自己则在库房角落点燃艾草,又将青鳞放在粮囤旁 —— 青鳞能感知灵体的情绪,可帮他读懂谷灵的心事。

入夜后,库房内寂静无声,只有艾草燃烧的细微声响。子时刚过,粮囤上的谷子突然轻轻晃动,“沙沙” 声再次响起,一道淡绿色的人影从谷堆中缓缓飘出。他穿着农夫的布衣,手中捧着一把发黑的谷子,对着粮囤轻轻叹息:“为何你们能被好好存放,我们却只能腐烂在地?我们也是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啊……”

第二十八章 谷香解怨结

姜炎看着人影落寞的模样,心中已然明白 —— 这谷灵的执念,是对 “被浪费” 的不甘。他轻声走上前,语气温和:“谷灵先生,你因去年洪涝未能被食用,才心生怨念,偷食粮囤的谷子,对吗?”

人影听到声音,猛地转过身,看到姜炎时,眼中闪过一丝警惕,手中的谷子也微微晃动:“你是谁?为何能看到我?”

“我是太史局的道士姜炎,专司化解天地间的怨念。” 姜炎停下脚步,举起手中的《玄都观伏魔录》,“我从这发黑的谷子与粮囤的异动中,感知到你的不甘。去年洪涝,你与其他稻谷被淹,未能被人食用,反而腐烂,所以你才想偷食粮囤的谷子,证明自己的价值,对吗?”

人影听到 “被淹” 二字,眼中闪过一丝哀伤:“你说得没错。我本是去年长安周边农户种的稻谷,眼看就要丰收,却遭遇洪涝,我们被泡在水里,渐渐腐烂。后来有人来清理,却把我们当作废料埋在地下,我不甘心 —— 我们是农户辛苦种了半年的粮食,怎么能就这样被浪费?”

姜炎心中一软,想起师傅说的 “万物皆有灵,执念皆有因”。他走到粮囤旁,拿起一把新收的谷子,对谷灵说道:“你可知,今年长安周边的农户,因去年洪涝收成不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这粮囤里的谷子,不仅要供应城里的百姓,还要接济受灾的农户。你偷食谷子,虽能宣泄不甘,却会让更多人陷入困境。”

谷灵听到这话,身体微微一颤,手中的发黑谷子也掉落在地:“我…… 我只是不甘心,没想过会害了别人……”

“我知道你并非恶意。” 姜炎温和地说,从袖中取出一张 “安灵符”,又将青鳞放在谷堆上,“我有一个办法,既能让你实现价值,又能帮助百姓。我可以请掌柜将你与其他被淹的稻谷,磨成粉,做成饲料,喂养农户的耕牛 —— 耕牛能帮农户耕地,来年就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这样你也算间接帮助了农户,没有被浪费。”

谷灵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真的…… 可以吗?我也能帮到农户?”

“当然。” 姜炎点点头,将 “安灵符” 贴在粮囤上,“这符能帮你稳定灵体,让你融入新的稻谷中,不会再消散。掌柜也已答应,会将你的故事告诉农户,让他们记住每一粒粮食的珍贵。”

谷灵看着姜炎手中的新谷子,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他化作一道淡绿色的光芒,融入粮囤的谷子中,库房内的霉味渐渐散去,地上的发黑谷子也化作一缕青烟,飘向窗外。

第二日清晨,掌柜按照姜炎的建议,派人去地下挖出被埋的稻谷,磨成粉,送给周边的农户。农户们得知谷灵的故事后,都十分感动,纷纷表示会更加珍惜粮食。丰裕粮栈的粮食也再未失踪,反而因掌柜的善举,生意变得更加红火。

第二十九章 薪火永相传

姜炎离开丰裕粮栈,回到太史局时,已是黄昏。观星台上,李淳风正拿着《玄都观伏魔录》,对着夕阳翻看。看到姜炎归来,他笑着问道:“看来,你又化解了一桩怨念?”

姜炎点点头,将谷灵的故事一一告知,又说起让稻谷化作饲料的过程:“弟子今日才明白,万物皆有价值,哪怕是被水淹过的稻谷,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用处。我们伏魔,不仅要化解怨念,还要帮灵体找到实现价值的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淳风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有这样的感悟,说明你已真正成为‘天人合一’理念的践行者。伏魔之道,从来不是简单的‘斩’与‘除’,而是‘理解’与‘成全’—— 理解灵体的执念,成全它们的心愿,这样才能让天地间的祥和之气越来越浓。” 他指着夕阳下的长安,“你看这满城的炊烟,每一缕都代表着百姓的安稳生活,这便是我们守护的意义。”

姜炎顺着师傅的目光望去,长安城内炊烟袅袅,百姓们忙着准备晚餐,孩子们在街头追逐打闹,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他摸了摸胸口的青鳞,鳞片已经恢复平静,却带着一股淡淡的谷香 —— 这香气,是谷灵释然的见证,也是他守护安宁的勋章。

“师傅,弟子突然明白,为何您要将《玄都观伏魔录》传给我。” 姜炎转过身,对李淳风说道,“这本册子,不仅记载着道法,更记载着‘仁心’。只有带着仁心去伏魔,才能真正守护好这世间的温暖与安宁。”

李淳风笑着点点头,将《玄都观伏魔录》递给姜炎:“如今,你已能独当一面,这本册子,也该正式交到你的手中。未来的大唐,还会有无数的执念与怨念,还需要你带着这份仁心,继续走下去。记住,无论遇到何种灵体,都要保持这份理解与成全,因为这才是伏魔之道的终极意义。”

姜炎郑重地接过《玄都观伏魔录》,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自己的伏魔之路还有很长,但他会带着师傅的教导、这本册子的指引,还有胸口的青鳞,继续行走在大唐的山河间。

夕阳落下,月光升起,银色的光芒洒在观星台上,照亮了师徒二人的身影。姜炎站在李淳风身边,望着繁华的长安,心中满是平静。他知道,大唐的伏魔之道,会在他的手中继续传承,而这份守护安宁的使命,会像薪火一样,永远传递下去,照亮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十章 北郊义庄异

丰裕粮栈谷灵事件解决后的两月,长安北郊的义庄闹起了怪事。这处义庄本是收纳无主骸骨的地方,平日里只有一位老看守打理,可近来每到深夜,义庄内就会传来 “咚咚” 的敲门声,推门查看却空无一人,只有停放在院内的棺木在轻轻晃动。更离奇的是,每日清晨,老看守都会发现,几具原本盖着白布的棺木,白布竟被整齐地叠放在一旁,棺木上还沾着少许新鲜的露水 —— 像是有人夜里曾打开过棺木。

老看守吓得不敢再住义庄,只能每日清晨远远观望。周边村民得知后,都传言义庄闹鬼,连路过都绕着走。负责管理义庄的里正无奈,只好托人请姜炎前来查看。

姜炎接到消息时,正在太史局整理《玄都观伏魔录》中 “亡灵执念” 的批注。听闻义庄异动,他立刻带着青鳞与桃木剑动身。刚走到义庄门口,胸口的青鳞就微微发烫,红纹朝着院内的棺木方向闪烁,比面对谷灵时的震动更沉缓,却带着一股绵长的悲戚气息,与义庄内阴冷的氛围相互呼应。

里正领着姜炎走进义庄,院内杂草丛生,十几具棺木整齐排列在屋檐下,白布在寒风中轻轻飘动,透着几分凄凉。老看守远远跟在后面,指着最西侧的一具棺木:“姜道长,就是那具棺木,夜夜都在晃,白布也是从它身上先掉的!”

姜炎走到那具棺木前,棺木上刻着模糊的花纹,棺盖边缘还残留着新鲜的划痕,像是被人反复推动过。他蹲下身,用指尖轻敲棺木,棺内传来轻微的 “沙沙” 声,不似骸骨碰撞,反倒像布料摩擦。胸口的青鳞愈发滚烫,红纹的光芒透过衣襟,映得棺木上的花纹微微发亮。

“这不是恶鬼作祟,而是‘棺木怨灵’停留。” 姜炎翻开《玄都观伏魔录》,指着 “亡灵执念” 篇章中的记载,“此怨灵应是棺内之人,因有未了心愿,魂魄不愿离体,才在夜间推动棺木、掀开白布,试图引起他人注意。”

为弄清怨灵的心愿,姜炎决定在义庄守夜。他让里正准备了香烛与纸钱,自己则在棺木旁点燃艾草,又将青鳞放在棺盖上 —— 青鳞能感知亡灵的情感,可帮他读懂怨灵的心事。

入夜后,义庄内寂静无声,只有寒风呼啸的声响。子时刚过,院外突然传来 “咚咚” 的敲门声,紧接着,最西侧的棺木开始轻轻晃动,棺盖缓缓抬起一条缝隙,一道淡白色的人影从缝隙中缓缓飘出。她穿着唐代初期的襦裙,手中捧着一块绣着牡丹的手帕,对着棺木轻轻叹息:“夫君,我找了你这么久,你到底在哪?这棺木太冷了,我想跟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