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在历史的假设中,常常存在如果有某种武器,会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何种影响之类的话题。在细究一个问题之前,对逻辑的整理至关重要,在制定一个计划中,依据现存实际情况、既往历史予以合理推理,建立逻辑因果模型,考虑”为何而做”、”不利影响”、”最坏结果”、”最优结果”等因素,使逻辑结论可靠,可接受,可解决矛盾,且在后续实践中能基本验证。
本文依据该逻辑过程,代位1940年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制定者,探讨在预知T-34坦克的存在(未见实物),通过对东线战争的发动、目标、双方战斗力、武器的可执行性阐述,简要分析对”巴巴罗萨”计划的影响情况。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T-34坦克是二战中苏军装甲部队的中坚,在卫国战争爆发初期曾对德军造成了一定的震撼和威慑作用,即所谓的”T-34危机”。
一、战略层面的考量
地缘政治中,第三帝国与苏联之间始终存在极强敌意,自瓜分波兰开始,德国为应战英法被迫支付给苏方高昂的代价,自此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导致德方转为以”巴巴罗萨”计划为战略出发点。
苏联在西线战争尚未结束时,便接机染指波罗的海三国、东欧及罗马尼亚等德国传统势力范围,威胁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工业区。德国立即将苏联作为欧洲最可怕的敌人对待,尤其是苏军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已经上升到决定国运的命门,对苏开战已成必然。
1940年德国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原料进口基本被断绝,军事行动必备的原油进口绝不可能依赖苏联一个国家(这点也决定了1942年夏季攻势的着力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局)。因此无论对方有何种武器,何种战力,德国必然也必须和苏联进行开战,才不会耽误”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征服对手,夺取资源。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巴巴罗萨”计划的前身是埃里希·马尔克斯起草的”东方行动草案”,1940年8月草拟完毕时名为”奥托计划”,也因制定者的名字而被称为”马尔克斯计划”。
二、经济层面的考量
第三帝国所有经济政策都围绕着《我的奋斗》里描述的期望展开,简而言之就是:1、复仇,2、争夺生存空间,3、建立新秩序。从1933年开始,扩军备战逐渐成为德国整体经济政策的核心地位。
临近战争爆发时,德国累计军费开支已经达600亿帝国马克,所占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比例从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当于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军备开支如此之高,全部依靠印钞机予以支付,财政已经面临破产的境地。尤其是到1940年,德国政府财政收入仅272亿帝国马克,特短期债务361.5亿帝国马克,其他债务430.5亿帝国马克,总债务已远超财政收入。除了继续依靠战争掠夺来弥补赤字,德国别无出路,而苏联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是欧洲范围内最佳的被掠夺对象,”巴巴罗萨”计划的执行在客观上已刻不容缓。
实践中,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开战时间拿捏准确,恰好处于大清洗之后苏军的虚弱时机。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第三帝国的货币——帝国马克。在”巴巴罗萨”计划发起之时,德国的债务情况已经十分糟糕。
三、战术层面的考量
(一)基于以往战争的推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东线仅使用一个第8集团军就全歼俄国第2集团军,并在西线战事激烈时击退了俄军,攻克了华沙,并深深进入俄国本土。考虑到苏俄军队1922年在华沙城下的溃败,以及在1940年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使第三帝国有理由相信,苏军的战斗力不强,其军队几乎是一群农民、奴隶和文盲的大杂烩,对苏战争完全可行。
(二)战斗力对比
1、苏芬战争的结论
第三帝国对苏联的军备认知,除去战前军事合作和互访,基本来自于1940年苏芬战争的实地观察。在此次战争中,芬兰和苏联战损比接近1:10,芬兰依靠落后的武器装备(相对于德国而言)使苏联损失上百万军队和近2000辆坦克。
据此可知,苏军武器装备拙劣,即使有更好武器,一样会被刚征服西欧、士气高昂且处于上升期的德军所击败。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有关苏芬战争的电影剧照,苏军在这次战争中遭到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芬兰军队的沉重打击。
2、西线战场的结论
在1940年的西线战场以及之后的北非战场,英法联军拥有二战初期最优秀的S35中型坦克、B1系列、玛蒂尔达等重型坦克。特别是其装备的几百辆B1系列、玛蒂尔塔坦克,使德军装甲主力三号、四号坦克毫无办法。但德国人依靠战术配合、兵种协同,仍获得最终胜利,充分证明战略中战术运用和人员素质远比武器本身更重要。且 1940年明显是德军对自身能力自信、信仰自信上升到战术自信、战略自信的关键阶段,对手某一种新型坦克基本不在战争计划考虑范畴之内,不会对”巴巴罗萨”计划的执行产生重大影响。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1940年法国战役中被德军击毁的法军B1系列重型坦克。
四、自身的武器装备考量
(一)三号坦克的性能
德军在1935年提出对”主力坦克”(即后来的三号坦克)设计要求中,仅要求安装37mm火炮,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军方认为应该安装一门50mm火炮,故三号坦克预留安装50mm火炮的设计冗余。实践中,1940年其换装的50mm L/42火炮已能够和S35等中型坦克抗衡,且该型三号坦克在北非战场也能和英军坦克(20吨级”十字军”II型,正面51mm装甲+57mm坦克炮)较量。其拟进一步升级的50mmL60火炮威力将更为强劲,500米距离足以击穿T-34正面装甲(45毫米/60度),甚至能击穿曾经令德军束手无策的玛蒂尔达MK-II步兵坦克78mm厚的前装甲。
作为1940-1941年德军主力战车的三号坦克,虽谈不上最优秀,也绝不是什么弱者。三号坦克依靠车组良好的训练、优秀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及领先世界的光学瞄准系统,将强于已知的苏军主力战车BT系列、T26系列,作为”巴巴罗萨”计划的装甲主力,预估完全可抗衡苏军的T-34/76。
实践证明:1941年装备50mm火炮的三号坦克歼敌交换比一度达到了1:6,而自1942年中期生产的J型(换装50mmL60),可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T-34的装甲。在装甲对战中,三号坦克完全可以和T-34/76型一较高低,后者并未对”巴巴罗萨”计划的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1942年东线战场,装备60倍径50mm长身管火炮的三号坦克J型。
(二)后续其他坦克的性能
德军在3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安装大口径火炮的坦克,预计作为火力支援使用,其中包括四号坦克(后发展成为长身管中型坦克)和六号坦克(后发展成为虎式重型坦克),并在二战爆发后逐步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其中,早期的四号坦克F型虽未将T-34作为假想敌,但作为火力支援坦克,它采用一门75mmL24型坦克炮,设计冗余中已具备承载75mm长身管火炮的能力,强于T-34的火力输出。
同时,受英国”马蒂尔达”和法国”夏尔”B1重型坦克的刺激,德军装备重型坦克的要求空前迫切,T-34的出现仅是加速了定型生产的速度。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尔公司按德国陆军武器局的要求加速开发36吨级第四代”VI号坦克”,即虎式重型坦克,拟在1942年4月20日元首生日前完成原型车的制造。当时德军装甲战车的研发已领先全球,战争后期更是生产出了”豹”、”斐迪南/象式”、”虎王”等重装甲怪兽。
新武器研发的持续性和现有武器的可升级性,保证了德军装甲部队的技术优势。在”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已有部分因素考虑到对方装备类似英法重型坦克的可能,德军完全具备与之相当的一战之力,因此不必过多考虑对手(装备T-34)的影响。
实践中,1941年T-34的出现引发的恐慌和惊讶是极其短暂的,快速升级的三号坦克、1942年出现的虎式坦克和四号长身管坦克立刻赢得了对T-34/76装甲与火力的全面领先,并迫使苏军研发T-34/85和IS系列坦克。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长身管型的四号坦克,其48倍径的75mm火炮可以说是T-34/76的克星,更不用提安装88mm炮的虎式坦克。
(三)反坦克武器的性能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军主要装备37mmPAK35/36、50mmPAK38系列反坦克炮,后续更大威力的75mm系列PAK40反坦克炮已完成设计,但尚未进入生产。
与此同时,德军早已开始使用88mm高射炮对付重型坦克,效果极好。东线战争从始至终,88mm高射炮及其衍生型始终是对付T-34坦克的利器,所谓的T-34恐慌将很快被该型高射炮直接消除。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在地势平坦的东线战场,88mm高射炮始终是对付苏军坦克的利器。
(四)空军武器的性能
1940年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机为双翼机,而同一时期的德国空军具备遥遥领先的代差,形成碾压般的技术形态。德空军有数款能够实施对地攻击的机型,在地面的苏军坦克即使性能优良,也仅仅是待屠宰的羔羊,在这一层面上,T-34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因素不可能作为军事计划的重点予以考量。
五、工业潜力的考量
1940年德国已占领大半个欧洲大陆,工业潜力超过苏联。至1941年2月,德国本土及占领区年钢产量3180万吨、石油480万吨、煤炭4.39亿吨,工业基础超过苏联50%以上。
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若已知对手具备T-34此类新型武器,德国的工业实力也足以生产出足够的武器予以压制。
实践中,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能与德国坦克水平相当或超过的新型坦克(含T-34)仅有967辆。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文推网 wentuifa.com】
■驶下生产线便被迅速运往前线的苏军T-34/76坦克,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T-34坦克装备部队的数量并不多。
六、结论
综上,作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者,对战略和战术的考量,是博弈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具体的考量。对手的一种新型武器,在博弈中的权重因素远低于战略的各方面权重,更何况自身有各种战术等其他有利因素或替代因素予以抵消或抗衡。
即使T-34存在强于本身的情况,但考虑战略必然性、战术对比优势、武器装备后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所谓T-34对”巴巴罗萨”计划的不利影响几乎消弭于无形之中。在一场必须要打、不得不打的战争中,即使对手装备清一色IS系列重型坦克,也应全力以赴,而不为其一种新式武器所动。更何况任何武器有优点也必有弱点,没有什么武器是完美且不可战胜的,正所谓”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强当其弱……吾乘彼弱,必出其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
从某种角度看,”巴巴罗萨”计划是个相当成功的军事规划,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谓T-34″危机”影响被后世过于渲染夸大,即使战前德国人知道这种坦克的存在,其争夺的目标和整个战争的进程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唯一不确定因素是美国,当时它尚处于”巴巴罗萨”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外,而在其参战后恰恰严重影响了苏德战场的进程,造成了另一个结果。
破除T-34无敌神话:苏德大战,德军真有那么怕T-34吗?
■T-34的存在不会影响德军发动侵苏战争的战略决策,但作为一款出色的武器装备,它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考文献: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美] 威廉·夏伊勒
《大国的兴衰》,作者:[美]保罗·肯尼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经费的筹措》,作者:弗里茨·费德劳1962年蒂宾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