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外财不富
话说在明朝末年,泗县与五河之间,有一条连接南京的古商道,名为“江淮中道”。
这条古道上有个小镇,起初叫“土沛”,到了清朝后期,才改名为“古沛”,一直沿用到现在。别看这镇子不大,东西向的街道上,竟有半条街都是从南方来的商人。
街中有个打油的铺子,老板姓陈,原是浦口人士,因来自南方,晚辈们都尊称他为陈老板,同辈和长辈则习惯叫他陈蛮子。
陈蛮子打油的手艺十分了得,他打出的麻油,色泽清亮,香气醇厚。夏日里,只需将这麻油浇在小菜上,那股子香味便能让人食欲大增。
他在镇上经营了近二十年,为人和善,人缘颇佳,生意经也念得精。加之往来南北商道的贩子们都认准了他家的油,铺子的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
在陈蛮子铺子的隔壁,是一家杂货铺,老板姓李,北方人,性格直爽,说话冲,还爱抬杠,因此人缘一般,生意规模也小,家境不算富裕。
虽说两家性格、生意各有不同,但毕竟是紧邻,又都是外乡人,平日里相处倒也融洽。
陈蛮子时常在经济上帮衬李老板,李老板也会偶尔回赠些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物件。
也不知是谁先提出来的,说要把李老板家三岁的女儿,认给陈蛮子做干女儿。陈蛮子一听,当即扯了两丈花布,给干女儿做了春夏秋冬四套漂亮的花衣裳。
李老板也不含糊,回敬了四坛好酒。从此,两家便以“干亲家”相称,你来我往,关系愈发亲近。
这年冬天,浦口老家传来消息,陈蛮子的老母亲病重。陈蛮子心急如焚,打算回乡探望,走之前,他想把二十坛香油暂存在李老板家,等母亲丧事办完,过了“五七”再回来。
这些香油坛都封好了口,不怕风吹雨淋,就顺着李老板家后院的墙根摆着。李老板见状,特意弄了几样小菜,与陈蛮子喝了两杯,权当为他送行。
从土沛到浦口,路途不算远,快马加鞭两天便能抵达。只是陈蛮子平日里生意繁忙,一年到头,也只有中秋节和过年能抽空回家待上几天。
两位干亲家相互道别后,陈蛮子第二天一大早便匆匆踏上了归途。
话说有一天,李老板家在后院铺了两张筛子晒豆子。不知从哪家钻进来几只鸡,在筛子边又吃又刨,豆子滚得满地都是。李老板瞧见这一幕,顿时火冒三丈,随手抄起一只小板凳就砸了过去。
谁能想到,这一板凳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陈蛮子寄放的香油坛上。李老板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心想这下可闯祸了,得赔人家一坛油。
可等他走近一看,坛子碎了,却不见一滴香油流出,反倒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两锭银子闪闪发光。李老板又惊又喜,跑过去一把抓起银锭,在手里掂了掂,好家伙,每一锭都是二十两的银元宝!
他按捺不住好奇心,又打开了其他坛子,发现每个坛子里都藏着两锭银子。二十个坛子,整整四十锭,八百两白银呐!李老板惊得目瞪口呆,心想:这陈蛮子平日里总说打油利润微薄,没想到竟攒下了这么多银子!
又转念一想:人嘛,谁还没点私心。俗话说得好,“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发”,看来老天爷开眼,该我李老板时来运转了。
一不做二不休,李老板心一横,把所有银子都拿出来藏好,又将二十只空坛子重新装满了油,照旧沿着墙根摆好。都说北方人直爽,可在这八百两银子面前,李老板也没能把持住,动了歪心思。
另一边,陈蛮子赶回浦口老家,刚见了老母亲最后一面,老人便与世长辞。一家人忙着操办丧事,等一切都料理妥当,过了“五七”,陈蛮子便匆匆赶回土沛。
李老板见干亲家回来了,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陈蛮子一起把油坛搬回陈家。陈蛮子打开封口一看,坛子里满满的都是香油,可藏在里面的银子却不翼而飞。
他顿时傻了眼,气得火冒三丈,想要去找李老板理论。可转念一想,自己临走时明明说的是寄存二十坛油,如今这二十坛油完好无损地摆在眼前,若说坛子里原本藏着银子,又有谁会相信呢?
陈蛮子有苦难言,一口气憋在胸口,竟病倒了。更让他气愤的是,李老板一边假惺惺地请大夫为他诊治,一边一日三餐殷勤地送吃送喝。
镇上的人不明就里,都夸李老板是个大好人。没过两天,陈蛮子便含恨而终。
李老板花钱雇人去浦口给陈蛮子的家人报丧。陈蛮子的兄弟姐妹来了好几个,李老板添油加醋地说,陈蛮子回来后一直念叨着老母亲,可能是伤心过度才去世的。
镇上的人纷纷夸赞李老板重情重义,陈家人见李老板家几岁的女儿还为干爹披麻戴孝,更是感激不已。
陈家人提出要将陈蛮子的灵柩运回浦口安葬,可带的银子可能不够,便询问李老板,能否帮忙把油坊变卖了换些钱。
李老板胸脯拍得震天响,赶忙请人估算了价格,连油带物,一共作价四十两银子。只是镇上一时没人愿意接手,李老板便自掏腰包,拿出四十两银子把油坊买了下来。
此外,他还特意为陈蛮子买了一口上等棺材,哭得那叫一个悲痛欲绝,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陈蛮子平日里为人如何仗义,对他家小女儿如何疼爱。
周围的人见此情景,也都深受感动,陪着落泪。陈蛮子的兄弟姐妹对李老板千恩万谢,随后便将灵柩运走了。
就这样,李老板凭空得了八百两银子,还在镇上落了个好名声,又顺理成章地接手了油坊。当地人听说李老板为人不错,都纷纷来他的油坊买油,陈蛮子在浦口的兄弟姐妹也时常向人夸赞李老板的油坊。
一来二去,李老板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没过多久,便成了镇上的三大首富之一。腰包鼓了,李老板便寻思着再娶一房,盼着能生个儿子传宗接代。
一天,李老板就着花生米,喝了几杯酒,感觉酒劲上头,便早早地上床睡觉了。
刚睡下不久,迷迷糊糊中,他仿佛听到有人在叫:“亲家,亲家,近来可好啊?”李老板睁眼一看,只见面前站着一个人,穿着打扮像是地府阎王爷身边的差官。
他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瞧,竟是死去的陈蛮子!李老板吓得冷汗直冒,以为陈蛮子是来讨债的。他想爬起来,却发现浑身动弹不得。
这时,又听陈蛮子说道:“亲家,你拿了我的银子,可得加倍偿还哟!”说完,便朝着二太太的房间走去。李老板想要阻拦,却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一个佣人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大声喊道:“老爷,老爷,二奶奶生了个大胖小子!”李老板一拍脑门,自言自语道:“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佣人连忙跑过来,拉着他说:“老爷,不是做梦,是真的!您快去二奶奶房里看看吧!”李老板跟着佣人来到二奶奶房里,只听见婴儿“呱呱”的啼哭声,再一看,果真是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李老板忙活了大半夜,回到大奶奶的房间。大奶奶因为生了个女儿后,一直没能再怀上,如今二奶奶生了儿子,心里难免有些醋意。
见李老板神色慌张地走进来,便没好气地说:“生个儿子就了不起了?我看呐,说不定是个讨债的!”大奶奶这无心的一句话,却让李老板猛地想起了刚才做的那个梦。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xi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巧了,陈蛮子来讨债,不冲着他来,偏偏去了二奶奶的房间,而二奶奶恰好就生了个儿子。
李老板倒吸一口凉气,暗自思忖:难道这孩子是陈蛮子投胎来讨债的?听人说,城隍庙的小鬼每三年一换,陈蛮子死了正好三年,这事儿也太蹊跷了!
从那以后,李老板整天心神不宁,老是琢磨着这孩子会不会是个逆子,长大后吃喝嫖赌,把家产败个精光。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孩子打小就乖巧懂事,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写诗作赋更是让先生都惊叹不已。十四岁那年,孩子参加乡试,一举中举,后来又被选为官,当上了知县。
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没过几年,便官升四品,做了知府。李老板看着儿子光宗耀祖,一路高升,早就把当年那个噩梦抛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就在儿子做知府的第三年,朝廷局势突变。当时,朝廷内部正在推行变法,李老板的儿子积极参与其中。
岂料,神宗皇帝驾崩后,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她起用了旧派首领司马光为相。司马光一上台,便对新法和支持变法的人一概打压。
李老板的儿子因参与新法,被革去官职。他心中不服,上书为自己辩解,这一举动惹恼了高太后,高太后为了杀鸡儆猴,拿他开刀,不仅砍了他的头,还抄了家,没收了全部家产,就连李老板的小油坊也未能幸免,被官府查封。
家里的佣人也都纷纷离去,李老板一下子变得比以前更加穷困潦倒。
这时,李老板又想起了多年前做的那个梦,这才恍然大悟,相信了昧着良心得来的横财,终究是守不住的。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那句“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发”,改成了“马无夜草不肥,人有外财不发” ,以此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