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深更半夜里,商人的新家里有人唱楚歌,隐者:楚国诸侯

民间故事:深更半夜里,商人的新家里有人唱楚歌,隐者:楚国诸侯

唐朝元和年间,有一个名叫沈三屋的商人,发了一笔横财,便想把老宅子翻新,于是租了一套别院居住,请来一班工匠,开始动工。翻修房屋比建造新房子还要耗时,不但要把腐朽的材料换掉,还要保持老房子的原貌,需要工匠们具有耐心。

花费了一年半载,老宅子终于焕然一新,入住当日,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闹到二更尽才散去。沈三屋赶紧进屋睡觉。

过了不久,沈三屋忽然被一阵歌声吵醒,歌声从后院里飘来,似有若无。他侧耳细听,歌词晦涩难懂,曲调里充满悲壮。他披衣来到后院,月光皎洁,却不见人影。

沈三屋在后院里转悠了一会儿,又回到屋里躺下,妻子糜氏被他的动静吵醒,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你听,有人在唱歌。”糜氏听了一会儿,茫然地摇着头说:“没有啊,我什么也没有听到。”

可是,沈三屋分明听见了歌声,并随着歌声打着节拍。糜氏又听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听见,嘀咕几句后,睡了过去。

这以后,每一天的晚上,沈三屋都会被歌声吵醒,渐渐地失眠了,到了晚上睡不着,等着听歌声。听了歌声后更睡不着,睁着眼睛到天亮。他询问过每一个人,家里人都笃定地讲,根本没有什么歌声。

渐渐地,沈三屋憔悴起来,产生了莫大的精神压力,吃药无效。糜氏担忧地说:“原先好好的,自从房子翻修后,就出现了怪事,莫非翻修房子时,惊动了邪气。”沈三屋听进了心里,想起了隐者陶老先生。

陶老先生隐居在深山里,几年前,机缘巧合之下,沈三屋与陶老先生相识,因此每一年的九九重阳节,都会去看他。据陶老先生自己讲,他已经活了三百多年了,能在三界里行走,也不知是真的,还是吹牛。

沈三屋找到陶老先生,他听完沈三屋的讲述,问道:“你能哼几声曲调吗?”沈三屋天天晚上听,几乎耳熟能详,当即哼了起来。

才哼了几声,陶老先生说:“这是楚歌,是春秋时代楚国的歌声,用来抒发壮志的。”沈三屋颇感怪异,问道:“我家里为何会出现楚国的歌声呢?”陶老先生说:“我下山去你家看一看吧。”

沈三屋把陶老先生带回家里,陶老先生说:“我先住下,晚上去会一会唱歌的人。”到了半夜里,歌声又响了起来。陶老先生让沈三屋待在屋里,他走了出去。不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了交谈声,沈三屋侧耳细听,只听见两人相谈甚欢,却听不清楚说的什么。

过了好久,陶老先生走了进来,笑着说:“这是楚国的诸侯,一个侯爷。因为你拿了他的一把宝剑,这是他心爱之物,因此跟了来。晚上寂寞难耐,便歌以咏志。”

沈三屋的脸猛地红了起来。

原来,他做生意一直亏本,渐渐地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他有一个姓申的朋友,以盗墓为生,他便去哀求姓申的,带他去发一笔横财。

姓申的最近发现了一个楚国侯爷的墓地,正缺人手,于是带着沈三屋去盗墓。墓里陪葬着许多古玩,他们卖了许多钱,沈三屋因此发了大财。他非常喜爱枯骨腰间的那一把宝剑,便带了回来。

刚开始,他把宝剑藏在仓库里,直到新屋翻修好后,才把宝剑带回家里,悬挂在书房里。想不到,竟然把楚国侯爷的灵魂带了回来。他尴尬地说:“卖东西的钱,花掉了一大半,还不了了,恐怕他会怪罪我吧。”

陶老先生说:“你只要把宝剑归还给他,其它的都不重要。你如不归还,早晚会死在他的歌声里。”沈三屋忙说:“我愿意归还,只不过不知道该怎么样归还。”陶老先生说:“你请饱学之士写一篇青词,烧化给他,算是赔罪吧。”

沈三屋依言,请一位知名文人,写了一篇青词。到了晚上,范老先生让沈三屋拿着宝剑和青词,来到后院。他嘴里念念有词,把青词烧了,青词的灰烬,随着烟升起,飘飘荡荡升上天空,不见了踪影。

范老先生又让沈三屋把宝剑高举过头顶,跪在地上。不一会儿,沈三屋的手里一轻,宝剑脱手而起,就像有人从他的手里拿走了宝剑一样。他抬头看着宝剑,只见宝剑慢慢地隐身,凭空消失了。

这以后,沈三屋再也没有听见过楚歌了,精神头也恢复了。

位高权寡者,都喜欢听赞歌,就算死了,也改变不了虚伪,万千钱财,不如一篇青词,原来拍马屁也需要文采。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欢迎大家加关注,点赞评论收藏,你的支持,就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