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六女拜寿

民间故事:六女拜寿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城外三十里有个清水县,县里住着一位告老还乡的礼部侍郎崔明远。崔大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回乡时只带了几箱书籍和一副老仆。妻子早逝,膝下无子,独自住在祖传的三进宅院里,日子过得清贫却自在。这年腊月,长安城下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雪。崔明远清晨推开院门,发现门前雪地里竟放着个竹篮,篮中传来微弱的啼哭声。他急忙上前查看,只见一个裹着蓝布襁褓的女婴小脸冻得发紫,篮中还放着一枚铜钱和一张字条,歪歪扭扭写着"望善人收留"。"造孽啊!"崔明远长叹一声,连忙将婴儿抱入怀中。老仆劝道:"老爷,咱们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哪还养得起孩子?"崔明远却道:"见死不救,枉读圣贤书。"当即命人煮...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玉女归元录》(下)

民间故事:《玉女归元录》(下第一章 江湖漂泊春雨如酥,润物无声。江宁府城外的官道上,一个身着素白罗裙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缓步而行。伞沿滴落的水珠在她脚边溅起细小的水花,却沾不湿她那双素净的绣鞋。"柳仙姑,前面就是江宁府了。"一个挑着担子的老农紧走几步追上女子,"您真要进城?听说最近城里不太平,有好几个壮年男子莫名其妙地死了,浑身干瘪得像晒干的茄子..."柳如眉微微一笑,三年来游历各州的经历让她见惯了各种怪事。"多谢老伯提醒,我正是为此事而来。"三年前离开柳家村后,她循着沈婆婆留下的只言片语,四处寻找素女门的踪迹。一路上,她以医术济世,专治各种疑难杂症,渐渐有了"柳仙姑"的名号。同时,她也在暗中调...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目莲救母

民间故事:目莲救母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原大地上有一个叫目莲的年轻人。他生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目莲的父亲早逝,全靠母亲刘氏一手将他拉扯大。刘氏是个勤劳的妇人,白天种地,晚上织布,从不叫苦叫累。这年冬天格外寒冷,北风呼啸,大雪封山。刘氏担心儿子受冻,便连夜赶制棉衣。油灯下,她眯着昏花的眼睛,一针一线地缝着,手指被针扎出了血也顾不上擦。目莲半夜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灯下劳作,心疼得直掉眼泪。"娘,您歇会儿吧,天这么冷,您别累坏了身子。"目莲轻声劝道。刘氏抬头笑了笑:"就快好了,明天你穿上新棉衣,就不怕冷了。"目莲拗不过母亲,只好在一旁陪着。直到鸡鸣时分,刘氏终于缝完了最后一针。她刚想...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端午妻子染怪病,闭门卧床不见人,丈夫卷帘一看丢小命

民间故事:端午妻子染怪病,闭门卧床不见人,丈夫卷帘一看丢小命新聊斋|蛤蟆精嫁人明朝永乐年间,扬州府有一个叫陈志的年轻书生。生得面如冠玉,貌似潘安,让不少女子痴情于他。可陈志生性高傲,不喜胭脂俗粉,称要娶仙女为妻,久而久之,媒婆们便不再登门给他牵线了。一日黄昏,陈志在江边柳荫下徒步赏景,竟触景生情伤感道:“我空有一副好皮囊,却遇不到心动女子,老天爷啊,你什么时候让我遇到动心之人呢?”此时,江里突然跳上一只大蛤蟆,趴在陈志脚跟前,瞪着两只突圆白眼,呱呱直叫。陈志见甚是有趣,便说:“你这蛤蟆,难道也痴迷本公子不成?”蛤蟆听罢又是一阵呱呱乱叫,跟在陈志身后连连叩首。陈志笑道:“你这蛤蟆真是得意,可惜生...阅读全文

恶媳虐婆欺夫,道士却说她来报恩?狐仙转世藏玄机

恶媳虐婆欺夫,道士却说她来报恩?狐仙转世藏玄机老槐树上的蝉鸣撕扯着暑气,王家庄的土坯墙都让日头晒得发白。村东头老李家那三间破瓦房跟前,围满了看热闹的婆子媳妇。"造孽哟!把亲娘撵到柴房睡,这大夏天的,蚊虫都得把人吃了!"张寡妇的蓝布头巾在风里直抖,活像只扑棱的老鸹。门帘子"哗啦"一掀,新过门的李家媳妇翠喜出来了。这姑娘生得柳叶眉杏核眼,可嘴角往下耷拉着,倒像随时要跟人吵架。她叉着腰站在当院,大红袄子扎得眼珠子疼:"都闲得慌是不是?回家纳鞋底去!"人群"嗡"地炸开了。有那胆大的后生逗她:"喜嫂子,听说昨儿半夜你又让李哥学马叫?"翠喜抓起笤帚疙瘩就砸,吓得小伙子们哄笑着散了。老槐树底下纳鞋底的赵婆婆...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青牛精报恩

民间故事:青牛精报恩清朝康熙年间,在山脚下的安乐村里,住着个叫陈厚道的庄稼汉。他家里穷得叮当响,三间土坯房四处漏风,一年四季都是粗布衣裳补丁摞补丁。可村里人都知道,陈厚道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宁可自己饿肚子,也绝不占别人半点便宜。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陈厚道扛着锄头准备下地。刚走到田埂边,就听见“哞哞”的叫声,抬头一看,自家的老黄牛正和一头青色的小牛犊打得不可开交。那青牛个头比老黄牛小了一圈,可劲头足得很,牛角一顶,老黄牛就连连后退。陈厚道急得大喊:“别打啦!快停下!”边喊边冲过去想把它们分开。谁知老黄牛已经受了重伤,转身想往家跑,青牛却不依不饶追上去,猛地一顶,老黄牛“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嘴里直...阅读全文

民间故事:秀才行善中榜

民间故事:秀才行善中榜大宋宣和年间,秀州嘉兴有个名叫韩青阳的书生。韩青阳自小聪慧过人,对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嘉兴的县学之中,他颇负盛名,一众同窗和先生都对他赞誉有加,都说他日后必能在科举场上大放异彩,为韩家光耀门楣。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韩青阳接连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却都名落孙山。每次发榜,看着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心中的失落便愈发沉重,但他并未就此气馁,依旧日夜苦读,盼着能有朝一日高中功名。韩青阳的姐夫名叫李昭,在嘉兴城内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的绸缎铺子。李昭为人忠厚老实,对韩青阳这个小舅子颇为欣赏,时常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宣和五年除夕之夜,阖家团圆,李昭与妻子韩氏一同守...阅读全文

除夕煮饺子,水总烧不开,婆婆对儿媳说:嘘!别乱说话

除夕煮饺子,水总烧不开,婆婆对儿媳说:嘘!别乱说话"咕嘟——"灶膛里的柴火噼啪炸响,映得灶王爷画像忽明忽暗。李翠芬盯着铁锅底下那簇蓝幽幽的火苗,后脖颈直蹿凉气。这锅水从日头偏西煮到玉兔东升,愣是连个泡都不冒。"当家的!"她抄起火钳子捅了捅灶灰,"您闻闻这柴火味儿,像泡过尸水似的。"炕头上纳鞋底的赵老太眼皮都没抬:"叫你莫多话偏要瞎咧咧。"枯瘦的手指捏着钢针在发髻上蹭了蹭,"去把八仙桌底下那坛烧刀子拿来。"李翠芬刚要动弹,窗棂突然"咔嗒"一声。腊月风裹着细雪往屋里灌,案板上的面饺子"簌簌"直抖,活像撒了层活蹦乱跳的跳蚤。"娘!"李翠芬嗓子劈了岔,"窗户外头有东西!"赵老太抄起炕扫帚往门框上一挂,...阅读全文

“姐,你耳后的红痣在吸血!”伞匠掀开棺材,二十具童尸睁眼笑

“姐,你耳后的红痣在吸血!”伞匠掀开棺材,二十具童尸睁眼笑乾隆四十二年的北平城,秋风卷着槐叶往人脖领子里钻。张九斤挎着油纸伞沿街叫卖,冷不丁瞧见个穿藕荷色夹袄的姑娘蜷在城隍庙石阶上。那姑娘生得柳叶眉杏子眼,就是脸色白得跟宣纸似的,怀里紧搂着个褪了色的布老虎。"这位小姐可是遇上难处了?"张九斤把伞往姑娘头顶斜了斜。他本是个走街串巷的伞匠,平日里最爱听茶馆里说书先生讲《聊斋》,没想到今儿真撞见活脱脱的志异故事。姑娘猛地抬头,鬓角金簪子勾住几绺乱发:"小哥若能渡我过漕运河,来世结草衔环相报。"话音未落,城西钟楼突然传来十三响闷雷——这可不吉利,未入腊月就打闷雷,老辈人说是要起尸的兆头。张九斤后脖颈汗...阅读全文

“你三年前就该死了!”吹鼓手夜遇棉袄新娘,唢呐一响吹破借命局

“你三年前就该死了!”吹鼓手夜遇棉袄新娘,唢呐一响吹破借命局乾隆四十二年夏至,保定府涞水县旱得邪性。日头毒得能晒化石板路,老柳树叶子蔫得打了卷,连护城河里的水都浅得能踩着石头过河。可偏生这鬼天气里,城南王财主家要大摆喜宴。吹鼓手刘三爷蹲在院墙根的阴凉里,捧着粗瓷碗灌凉茶。汗珠顺着他花白的鬓角往下淌,浸湿了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老天爷,六月新娘穿棉袄,这家人怕不是中了邪?"他啐了口唾沫,茶碗墩在石桌上当当响。喜房门口挂着的红绸帘子纹丝不动,里头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刘三爷眯起眼,瞧见那新娘子由四个婆子搀着,月白缎面小棉袄裹得严严实实,脖颈子还系着杏黄缎带。他心头突地一跳,这打扮活像给死人穿寿衣的架势...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