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男孩窥视到母亲梳妆,吓得瘫软在地,母亲:我不是人
当晨曦悬挂在天边的时候,讨芦儿醒了过来。平常都是日头爬上三竿高的时候,在母亲不断地催促下,他才会醒过来,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醒过来后,就再也没有睡意了,索性下了床,去找母亲。
母亲的房门虚掩着,她已经起床了。她打开房门出去洗了脸后,正坐在梳妆台前梳妆。讨芦儿调皮心起,打算吓唬一下母亲,于是悄无声息地推开门缝,探头往里面窥视,只见母亲背对着他,伸出双手取下一张脸皮,正在擦拭着。
讨芦儿愣了片刻,暗想,难道脸皮还能拿下来擦拭吗?他试着伸手去揭脸皮,根本就不可能揭下来。他毕竟是一个才不到六岁的小孩子,也没有当回事,蹑手蹑脚地走到母亲的身后,学起了小猫的叫声。
母亲听见小猫的叫声,猛地转过脸来,嘴里还在埋怨说:“哪里来的野猫?扰人清静。”讨芦儿看见母亲的脸,顿时吓得尖叫一声,瘫坐在地上。
讨芦儿是一个遗腹子,父亲在他还没有出生时,就在一场意外里丧生了。这一年,旧的官衙毁于一场大火,县里另选了新址,要建造一座新的官衙,征用了一些匠人,讨芦儿的父亲姓丁,是一个木匠,也在征召之列。
也是合该有事,在上大梁时,大地忽然震动了一下,新建的官衙倒塌了,几个木匠被掩埋在废墟里。等到人们手忙脚乱地把他们从乱砖中搜救了出来,他们都已经丧生了。
姓丁的尸首被抬回来后,宓氏哭得几次晕厥了过去,可怜她新婚不久,身怀六甲,却遭受了如此大的悲痛,好不令人痛惜。官府里赔偿了一笔为数不多的抚恤金,就再也不管了。
没办法,宓氏只好含悲忍痛地把讨芦儿生了下来,下定决心不改嫁,打算把他抚养成人。好在家里有几亩薄田,足够母子两人吃喝用度了,农忙时有村民们帮忙,生活倒也安逸。
一转眼到了讨芦儿三岁这一年,也就是开元九年,宓氏请村里的大叔清理田地里的水沟。有一块田在山脚下,靠着山体,大叔清理水沟时,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也是无聊,顺着小洞挖掘,看看洞里藏着什么。
小洞一直通往山体,挖了一丈多长,终于挖到了洞底,里面藏着一条泥鳅。大叔看见泥鳅,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因为这一条泥鳅非常大,不要说是他,就算村里九十岁的老人,也不曾见过。
这一条泥鳅有多大呢?长约五尺,碗口一般粗,眼珠子赤红,身子上的花纹,像极了鳞片的形状。大叔伸手去捉时,泥鳅张开嘴巴咬他的手,大叔惊讶地看见,泥鳅的嘴巴里,竟然长出了尖牙。
泥鳅虽然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却又怎么抵抗得住人类的攻击呢?大叔朝着泥鳅的头部劈了一铁锹,将它打晕了过去,然后找来一根藤条,穿过泥鳅的腮部,将它挂在小树上。
到了吃中饭的时候,大叔带着泥鳅回来了。宓氏看见这么大的泥鳅,大吃一惊,心里却不自在了起来。为啥?因为她是一名心地善良的女子,心善的人看见这种景象,心里就会生出同情心。
宓氏虽然心善,却也不是一个善心泛滥的人,对于吃泥鳅这种事情她也能接受,而且也经常捉泥鳅烧给讨芦儿吃,她也杀生。之所以看见这一条泥鳅心里不自在起来,是因为这一条泥鳅太大了,少说也有一百多岁了。
无论什么动物,只要年岁长了,都有灵气。这一条泥鳅能够长这么大,确实不容易,而且它也没有害人,就这样被人捉住了,面临吃掉的险境,怎不令宓氏心生同情呢?
宓氏决定搭救这一条泥鳅,就试探地问道:“大叔,你打算怎么样处置这一条泥鳅呢?”大叔呵呵一笑说:“泥鳅这么大了,吸收了日月精华,属于大补之物,我自然带回家里杀了吃肉。”
宓氏笑了笑说:“这样吧,你把它卖给我吧,我也想给讨芦儿补一补身子。讨芦儿是一个遗腹子,因为我孕期里过于悲痛,导致他早产,先天体质弱,我想给他补一补。”
大叔看着身材丰满的宓氏,嘴角里浮起了一丝坏笑,不怀好意地说:“你要是对我好一点,我就把这一条泥鳅送给你,什么钱不钱的。”
宓氏并没有往深处想,笑着说:“怎么样才算好呢?改天我摆一桌酒宴请你喝一顿大酒。”大叔笑着说:“喝酒伤肝,你家男人去世好几年了,难道你就不想男人吗?”宓氏顿时明白了他的坏心思,板着脸说:“大叔说笑了,你就不怕我告诉大婶吗?”
这话一下子拿捏住了大叔,他浑身上下都是胆,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老婆。他家的老婆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吃醋,一旦醋劲发作,九头牛也拉扯不住,不搅它一个天翻地覆,誓不罢休。
大叔一下子软了下来,笑着说:“我刚才是在开玩笑,也罢,你要卖,我就成全你,三贯钱卖给你。”
这无疑是个天价,宓氏也不想和他歪缠,当即拿出三贯钱,大叔连中午饭也不吃了,拿着钱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宓氏腾出一个水缸,把藤条取下来,把泥鳅放进水缸里,水面上顿时浮出血丝,看来泥鳅的腮部受伤不浅。
在宓氏的精心照料下,大约一个月后,泥鳅恢复了健康,昂着头浮出水面,嘴里发出声音。讨芦儿好奇地说:“妈妈,泥鳅似乎在说话。”宓氏笑着说:“是的,它想回家了,我们把它放进河里吧。”
于是,到了掌灯时分,母子两人把泥鳅放进篮子里,抬着来到河边,把泥鳅悄悄地放生了。之所以选在晚上,是因为宓氏不想让村民们看见,以免他们到河里捕捞这一条泥鳅。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到了讨芦儿五岁这一年,他突然病倒了,上吐下泻。宓氏焦急地请来医者,医者诊断了一番,点点头说:“他先天体质弱,需要温补,要是有年份长一点的老山参做药引,事半功倍。”说罢,他开了一副药方就走了。
这一带山上生长着老山参,但是被人们过度地采挖,已经很难找到年份长的了,药铺里卖的,都是三五年的,药效甚微。她有心请人采挖,但是年份长的比较值钱,就算人家找到了,也可能私吞,不会给她。
深思熟虑之后,宓氏决定自己上山寻找老山参。这一天,天才麻麻亮,她把讨芦儿托付给隔壁老奶奶照料,就带着工具上山了。
但是到了掌灯时分,宓氏还没有回来。隔壁老奶奶担心宓氏出事,就让他家老伴带着两个儿子上山接应。他们在山脚下等候,到了二更初,只见宓氏背着一株老山参下山了。原来,她寻找到了一株百年老山参,耽搁了时间,因此下山晚了。
有了百年老山参做药引,讨芦儿接连吃了三副药,病就好利索了。这以后,他的身体越来越壮实了。
奇怪的是,讨芦儿发现母亲宓氏有了一些奇怪的变化。首先她特别喜欢洗澡,卧室里放置着一个特别大的澡桶,里面时时刻刻装满水,宓氏只要有时间,就喜欢泡在澡桶里。
其次就是宓氏特别喜欢吃水草,她把水草采集回来,用盐水浸泡后,切成小段,用来煎鱼和炒肉。讨芦儿觉得水草稍带苦涩,十分难吃,但是宓氏却觉得香甜无比。
再其次,就是宓氏不让讨芦儿和她一起睡了。原先讨芦儿都是和母亲宓氏一起睡的,自从那一次宓氏采挖了老山参回来,就再也不准讨芦儿和她一起睡了,让他单独睡在西厢房里,而且还不准讨芦儿到她卧室里去。
不过,这些变化并没有引起讨芦儿的警觉。直到这一天,事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才知道了真相,原来这个宓氏并不是他的母亲。
这一天清晨,讨芦儿莫名其妙地早醒了,跑到宓氏的卧室探看母亲,只见宓氏正在梳妆。他决定调皮一下,吓唬宓氏取乐,就悄悄地推开虚掩的房门,来到宓氏的身后,学了一声猫叫。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谁知宓氏转过脸来,讨芦儿顿时吓得尖叫了一声,瘫软在地,因为宓氏的脸丑陋不堪,根本就不是人的脸。
宓氏赶紧拿起梳妆台上的脸皮,往脸上一抹,变成了宓氏的模样,好言劝慰起讨芦儿来。讨芦儿吓得连连高喊:“你不要过来,你不是人,不要过来啊!”他边喊边高声尖叫着,声音里充满恐怖。
邻居老奶奶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听见讨芦儿的尖叫声,跑了过来。附近早起的村民们,也都跑了过来。他们看见讨芦儿瘫坐在地上,满脸惊恐之色,急忙询问怎么啦?
讨芦儿哆嗦着嘴唇,讲不出话来。宓氏笑着说:“还是我来说吧,其实,我不是人,更不是宓氏,不小心露出原形,因此吓着了孩子。”
人们满脸狐疑地看着宓氏,问道:“你就是宓氏呀,为何说你不是人呢?”宓氏笑了笑说:“你们要小心了,以免吓着你们了。”说罢,她伸手往脸上一抹,脸皮到了她的手上,露出的是一张怪脸,确切地说,是一张泥鳅的脸。
众人尽管有了心理准备,还是被吓得后退了好几步,老奶奶颤抖着声音,询问道:“你到底是谁?冒充宓氏意欲何为?宓氏在哪里?”
宓氏把脸皮戴上,笑着说:“你们先不要惊慌,听我慢慢地道来。你们还记得宓氏买下了一条泥鳅的往事吧?”
这件事情村民们都晓得,而且花了三贯钱买的,听说给讨芦儿补身子吃了。宓氏笑着说:“其实,我就是那一条大泥鳅。”
原来,那一条大泥鳅修行了两百多年了,没想到被大叔捉住了,幸亏得遇宓氏搭救,保全了生命,自然对宓氏心存感激。
那一天,宓氏发现了一株百年老参,攀爬崖壁时,不小心摔了下来,顿时香消玉殒。大泥鳅心血来潮,算出宓氏遇难了,可怜讨芦儿无人抚养,于是剥下脸皮,装成宓氏的模样,抚养讨芦儿。
因为它的修行年数不够,虽然能够变成人形,脸部却无法变化,因此借用了宓氏的脸皮。它把宓氏掩埋了,挖出老山参,连夜下山而来。
众人这才恍然,难怪宓氏喜欢洗澡,喜欢吃水草,而且不准讨芦儿和她睡在一起,原来宓氏已经不是原来的宓氏了,而是那一条大泥鳅。
讨芦儿听完,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大泥鳅是来代替母亲抚养他的,他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当即来到宓氏的身边,喊了一声妈,抱着她的腿哭了起来。
宓氏慈祥地抚摸着讨芦儿的头,爱怜地说:“事已至此,我不能留在这里了。不过,我会暗中照料你的,按时送来钱财。”接着,她抬起头来,看着大家说:“我要走了,讨芦儿就交给你们了,麻烦哪个心善的人照顾一下他。”
隔壁老奶奶说:“我来照顾讨芦儿吧。”宓氏点点头说:“那就麻烦你了,我现在带着讨芦儿去他母亲的坟上,有好心人跟着去吗?”老奶奶的儿子就说一起去。
宓氏带着讨芦儿翻山越岭,来到了宓氏坟前,然后化成一阵烟雾随风而去。讨芦儿哭了一回,老奶奶的儿子就带着他下山回家了。
这以后,讨芦儿吃住在老奶奶的家里,每间隔一段时间,老奶奶的门前就会出现一串钱以及几条大鱼,老奶奶知道,这是大泥鳅送来的。一直到讨芦儿十八岁了,回到家里居住,泥鳅才没有送东西来了。
这正是,善心得福报,泥鳅报大恩。做人一定要心存良善,多做好事,有时候帮助了别人,又何尝不是在帮助自己呢?善心常在,福报就不会太远。
本故事内容纯属虚构,文中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或涉及的其它方面,俱是艺术加工的需要,与现实毫无关联,请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