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于子游
康熙初年,莱郡海滨有一个宁静的小渔村。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过着平淡而又充实的日子。村中有一位秀才,因来此地访友未遇,便暂住在一条渔船上,等待友人归来。
一日,大海之上忽然风云变色,原本平静的海面涌起了滔天巨浪。在那巨浪之中,一座高山竟缓缓冒出了海面,直插云霄。这奇异的景象让海边的人们惊骇不已,纷纷奔走相告,聚集在岸边,望着那座突然出现的高山,眼中满是惊恐与疑惑。
秀才在渔船上也目睹了这一奇观,他虽饱读诗书,却也从未听闻过如此怪异之事,心中同样充满了震惊。待那惊涛骇浪渐渐平息,秀才便买了些酒,回到船上独酌起来,试图借酒压惊,也想在这静谧的夜晚理一理自己纷乱的思绪。
夜深人静之时,一位少年来到了船上。他身着文士打扮,眉清目秀,气质不凡,自称 “于子游”。于子游谈吐文雅诙谐,与秀才聊起天来,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让秀才不禁心生欢喜,连忙请他坐下,一同对饮起来。
二人在船上把酒言欢,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从世间万象谈到风土人情,仿佛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已到了半夜,于子游起身告辞。秀才见夜色深沉,不免担心地问道:“你家住哪里?黑夜茫茫,你这一走,也太苦了自己了。”
于子游微笑着回答说:“我不是本地人。因临近清明节,我随大王去扫墓,家眷先走了,大王暂留此处歇息。明日辰时我们就要动身,我得先回去打点行装。” 秀才听了,心中虽疑惑这大王是何人,但见于子游不愿多说,也不便多问,便送他到船头。
只见那于子游走到船头,竟毫不犹豫地一下子跳入了海中,随后便划着水远去了。秀才这才醒悟过来,此乃鱼妖也,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回想起于子游的一言一行,秀才心中既惊又奇,久久难以入眠。
第二日清晨,海边的人们又聚集在一起,望向那大海中的高山。只见那高山竟缓缓地浮动起来,仿佛有生命一般。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那高山一会儿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仿佛昨夜的一切都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座突然冒出的高山竟是一条大鱼,而那所谓的 “大王”,想必就是这条大鱼了。此事在村子里迅速传开,人们纷纷猜测,难道传说中清明节前海里有大鱼携儿带女去扫墓,竟是真有其事?
而在这之后,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莱郡海滨被海潮冲出了一条大鱼,那鱼躺在沙滩上,号叫了好几天,声音如同牛叫一般,震耳欲聋,让人心惊胆战。鱼死后,其身躯足有一亩地大,鱼翅和尾巴都完好无损,唯独没有了眼珠子,眼眶深得像井一样,里面积满了水。
不少人听闻此事后,纷纷挑着担子前来割鱼肉。那场面可谓热闹非凡,割肉的人一路络绎不绝。然而,这看似诱人的鱼肉,却也隐藏着危险。有几个割肉的人不小心误掉到那深深的眼眶之中,瞬间便被淹死了,让人毛骨悚然。
有人说,这是海龙王贬大鱼,总是先挖出眼珠子,因为眼珠是珍贵的夜明珠。此说法虽无凭无据,却也为这一奇异事件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此事过后,莱郡海滨的人们对大海更加敬畏。每当临近清明节,海边的人们便会不自觉地想起那座突然冒出的高山和那条巨大的鱼,也会告诫家中的孩童,夜晚不要随意靠近大海,以免遭遇不测。
而那位暂住在渔船上的秀才,经历了此事之后,对世间的奇异之事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将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流传于后世,让人们在听闻这一传说时,不禁对那神秘的大海和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敬畏与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