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古代行刑为什么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的
中国的死刑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虽然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一直注重道德教化,但自从汉武帝实行儒家思想至高无上之后,中国社会的管理制度便进入了外儒内法的阶段。
尽管在向底层社会普及道德教育时秉持着儒家思想,但社会也维持了相当严厉的刑罚制度,以恐吓犯罪分子。其中包括多种死刑方式,如凌迟、车裂、剥皮等,而斩首则被认为是其中最具道义原则的一种形式。
1、中国的斩首制度是在何时开始实行的?
目前在中国史学界,关于斩首刑罚的历史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这一刑罚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举例来说,在春秋后期,有一则有关孙子练兵的故事。当时,吴王命令孙子将一群妃子训练成合格的军队。面对妃子们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孙子选择了斩杀两名妃子队长,以此来维护军纪。这一事件被详细记录在《史记·孙武列传》中。
根据《尚书·吕刑》所描述的西周刑罚,有人认为斩首刑罚起源于此。西周的刑罚可大致分为五个分类,这里的五刑指的是带有五种刑罚属性的刑罚。死刑也是西周刑罚体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五种以上的不同类型,而其中之一就是被称为斩的斩首刑罚。
有人还认为始祖斩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因为秦国是最早将法家思想应用于社会制度的国家。法家思想本身主张用刑罚来管理人民,因此在秦国死刑并不罕见。史书中记录了12种死刑方式,其中提到的斩和《军爵律》中对叛逃投降士兵进行的处罚,被认为是斩首的意思。
2、用于斩首的工具是什么?
目前,电视剧中呈现的斩首场面通常是指犯人被制服并带到处决台上,审判官投掷斩首的信号令牌,然后刽子手进行斩首动作,将犯人的头颅砍掉。
砍头是一项技巧繁琐的工作,毕竟执行的是死刑,被判处的罪犯本就寿命有限,因此他们自然希望能够迅速结束生命。因此,刽子手的砍头技术以及他所使用的刀具的锋利程度,决定了罪犯能否得以尽快解脱,以及受到怎样的刑罚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使用斩首的工具方面,最初并不是明清时期所使用的斩首剑,而是更早时期使用的刀、斧等工具。砍头工具的演变是根据冷兵器的发展过程而发生变化。对于罪犯而言,斩首中最痛苦的莫过于使用斧头,因为斧头作为杀人工具,依靠其本身的重量对敌人造成伤害,这考验了使用者的力量和斧头的重量。
战场上的斧头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杀敌工具,但是用来斩首时,如果使用者力气不够或者斧头的刀刃钝了,那么受刑者就会经受到二次伤害。就像谭嗣同在被斩首时,因为刀子太钝,导致他在受刑过程中需要被多次砍击才能离世,相比一般受刑者的痛苦要更加严重。
3、如何执行斩首刑罚?
斩首在电视剧中看起来好像是一刀砍下头颅的简单过程,然而实际上,完成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九个繁琐的步骤。首先是磨刀,确保刀刃锋利;然后是提刑,将罪犯带到执行斩首的地方;接着是宣判,公开宣布罪犯的死刑;紧接着是游街,把罪犯带到公众面前示众;随后是入刑场,将罪犯带到刑场准备执行;最后是验身,确认罪犯身体状况。同时,执行斩首的刽子手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砍头技术,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胆量。
每个步骤都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例如磨刀。清朝刽子手使用的斩首工具与电视剧中常见的鬼头大刀不同,而是斩首剑。这把剑的刀面相对较宽,类似于唐朝的陌刀,需要用两只手牢牢握住才能使用。在进行斩首之前,磨刀的速度越快,剑的锋利度就越高,这样受刑者在被砍头时也能减轻一些痛苦。
就游街而言,目的在于警示民众。古代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向他们解释法律的残酷可能难以让他们理解。然而,如果让死刑犯在被处决前进行一场游街,然后再被带往刑场观看他们的惨状,这种视觉上的震撼足以让民众对法律产生深深的恐惧。
(图片来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4、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
在影视剧中,午时三刻被描绘为斩首的时间,似乎古代统治者都喜欢采用这个惯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午时三刻这个时间点是在明朝嘉靖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之前的历代统治者实行斩首的时间是未时。
为何之后又会改为午时呢?在古代,未时被认为是一天中阳气最强盛的时刻,人们相信在这个时间段斩首可以消除一切妖魔邪怪的威胁,确保被执行者的灵魂无法再转世投胎。然而,后来为何又改为午时呢?
我们可以以明朝的朱祁镇皇帝为起点来讲述。在古代,统治者对于斩首行刑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如果过期不处决,就必须推迟到第二天执行。然而,朱祁镇皇帝在位时制定了一项规定,即在涉及冤假错案的情况下,死刑犯可以向皇帝上奏三次。只有在确定案情无法再审理之后,才会执行死刑。
朱祁镇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无辜之人不受冤屈,但却给人以利用法律漏洞的机会,导致许多罪犯在执行前就大声疾呼冤屈,迫使朝廷重新审视案情。而在案情获得重新审理之后,行刑时间却已过去,使得官员只得将行刑推迟几天。
一些官员最终无法忍受,向明朝皇帝提出建议,建议将斩首的时间改为午时,并同时禁止受刑者在斩首当天喊冤。受刑者如果想要喊冤,就需要提前一天喊,这样一来,斩首工作就更加顺利了许多。
5、午时三刻还有其他的含义。
午时是阳光炽烈的时间段,从十一点到一点不等。在玄学传统中,人们认为午时是压制鬼怪的良机。而将这段时间用于斩首行动,并非仅仅是为了提高斩首工作的效率,更与皇权神授等观念息息相关。
中国的皇权制度强调天命归属,皇位的继承和皇朝的建立被视为上天的指示。因此,皇帝必须与天道的变化一致,既要考虑神权,也要顾及时节。
在中国的玄学文化中,有一个俗语叫做“午时三刻,秋后问斩”。这里的“秋后”指的是秋天和冬天之后的九月到十二月,这个时段被认为是一年中阴气最浓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灵魂被困在阳间,无法离开。而“午时”则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之一。所以,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实施斩首刑,对于受刑者的肉体和灵魂都会造成最大的伤害。
尽管斩首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惩罚手段,但在古代儒家道德教育的熏陶下,统治者对待受刑者时会给予一定的人道关怀。例如,在受刑者临死之前,他们会赐予他们一顿称为”断头饭”的最后一餐,并允许他在正午之前与家人告别,这些举动都体现了对受刑者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