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城的三年,李白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长安城的三年,李白过着怎样的生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

公元七四二年的某一天,42岁的李白手里攥着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激动地来回踱步。

一切虽然来得有些迟,但总归是来了。回想过去十几年,他走了多少路,见了多少人,经历了多少挫折,遭受到多少的白眼,才能走到皇帝的身边,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李白打开手里被攥得有些发皱的诏书,将它高举又细看一遍。那一刻阳光洒在李白身上,手里的诏书像被镀上了一层金辉。

这是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高光时刻。

李白不想再耽搁一秒钟,生怕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会从他手里飞走。于是他匆匆赶回南陵家中,将好消息告知妻子儿女并与他们告别。

看着收拾好的包裹,备好的车马,李白心想,活了四十余载,终于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当然得记录一下现在的心情。

于是他铺开一张纸,抽出一支笔,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俄顷立就: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撂下笔后,李白背上行囊,面朝蓝天,心里揣着沉甸甸的的梦想,大笑着走出了家门。

 

人生在世,难免有珠玉蒙尘的时候。所以千万不要轻易贬低自己,要相信总有一天,你的光芒会被看见。

02

李白怀揣着一颗“济苍生,安社稷”的心踏进了大唐皇宫,因为太子宾客贺知章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赞誉,李白刚见到唐玄宗便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据说,李白去拜见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从车上下来,走路过去迎接他。此外,唐玄宗还赐李白镶满七彩宝石的华贵坐具让他坐着吃饭,亲自调和羹汤给李白吃。

唐玄宗很欣赏李白的才华,在翰林院给李白安排了一个官职,还赐予李白天马驹。此后,无论是宫中宴会还是外出巡游,玄宗都会带上李白。

此时的李白,在那些追求权力地位的人看来一定是成功的,而李白本人在那个时候其实也是骄傲和满足的,毕竟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如此敬重,谁的心里不会偷着乐呢?

诗人向来喜欢把情感倾注到诗中,而此时的这种得意的心情,便被记录在李白的《驾去温泉宫后赐杨山人》中: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渐渐地,李白意识到现在的一切似乎与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虽陪侍在君主左右,但也不过是写诗助兴,而非为君主出谋划策,安定苍生。

一日,宿醉未醒的李白接到皇帝急诏,原来是玄宗与太真妃杨氏在沉香亭前赏牡丹花,正准备歌舞助兴时,玄宗觉得旧日乐词配不上今日今景今人,特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皇命不可违,李白还是速速赶往了皇宫。

沉香亭内,牡丹带露而开,娇艳之气减了几分,却又添了几分清纯之意,骄阳相迎,几分富贵之气慢慢显露。

 

此时的李白,看着笑的沉溺欢乐的帝王,雍容华贵的杨贵妃,奉承的奴才和满园娇嫩鲜艳的牡丹,心中一阵苦涩。他缓步走向玄宗,行了见礼,而玄宗如往常一般热情地将李白引向备好的书案前,催他为此良景赋上新乐章。李白接过玄宗递来的笔,执笔写下《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看着纸上藻艳明丽的诗句,频频点头,连连赞赏。而一旁的李白却是丝毫不见被夸赞的喜色,反倒是神情凝重。那时的李白才真正意识到,原来,眼前的帝王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励精图治,礼贤下士的君主了;原来,自己也不过只是这太平之景的点缀罢了。

凡是人皆会被荣华安乐蒙蔽,而能从中落落大方地走出来便是圣人。

03

看清楚一切之后,李白并没有心灰意冷,仍对政治有所期待。他想,只要还在宫里,还在君主身边,那么“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可是,在那些势力的小人眼中,李白此时的风光得意是他们所无法容忍的,尤其是看着李白一次次向皇帝进言,更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于是,很多权贵大臣便向君主谗毁李白,给李白使绊子。

谗言这种东西,虽然是假的,但听多了,就容易让人当真。于是唐玄宗便开始渐渐地冷落和疏远李白,李白也更加不受重用。

 

君主的疏远,建功立业梦想的遥遥无期,权贵的排挤和诽谤,始终不受重用的悲愤压抑在李白的心头,可无奈的是,这样的局面竟也无力改变。李白只好将所有积郁化作一声声叹息,而这些叹息声的背后是诗人对先贤和英明君主的追念。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玉壶吟》

留在长安的时间越久,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就越多。有心人的挑拨,奸臣的诽谤,权臣的忌惮,贵族的怨恨,都化作了逼退李白的利箭。

于是,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上疏请求还山,玄宗同意了李白的请求,赐金放还。

回想长安三年,心中虽尽是不甘,却也得了几分清醒,满心的志向,满身的抱负,为何非要在这长安,在那朝堂中去实现?何不走出这辉煌璀璨的皇宫,走出歌舞升平的长安。世界那么大,他总该要去看看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怀着希望去赶路,固然前路陡峭险峻,也终会到达你心之所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