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明朝末年,大同府有一铁匠,此人打铁手艺精巧,做出来的铁器结实耐用。村民们家中的铁器一坏,定会找他修补。不止如此,此人心地善良,给贫苦人家帮忙时,从不收工钱。一天夜里,铁匠误入地府,结果回来后多了十年阳寿。

大同府以西有个陈村,村里有个名叫项池史的铁匠。此人十二岁跟师傅学习打铁,从业十几载,终于达到了“铁匠没样,边打边像”的境界。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铁匠在打铁的时候,可以不用参照物,而随心所欲地调整铁的形状。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学成的项池史,在村头开了一家铁匠铺。他打出来的铁器模样美观,结实耐用,颇受欢迎。

一天夜里,项池史干完活,准备回家。刚一出门,就看到两个黑影。走进一看,这两人身着官服,头戴官帽,一个手持锁链,一个手持书册,模样十分怪异。

项池史本不想多事,扭头准备离开。谁知拿书册的一人开口:“你就是项池吏吗?”项池史没听清,扭过头。

谁知拿锁链那人,直接套住项池史将其拉走了。

项池史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这两人带进了一条隧道当中。这隧道漆黑无比,阴风阵阵,且看不到尽头。铁匠这才意识到,自己这是撞鬼了。

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他小心翼翼地开口问道:“两位鬼大哥,请问小弟犯了什么事,咱这是要去哪啊?”

那鬼听后,扭过头道:“我俩是地府阴差,你阳寿已尽,今日特来带你去地府报道。看你老实敦厚,待会见了判官,嘴巴可要甜一点,要不谁也帮不了你。”

言罢,一人两鬼便来到了一扇大门前。项池史抬头一看,阎王殿三个大字映入眼帘。项池史一头雾水,自己身体强健,平日里几乎从不生病,怎么就这样死了?

阴差将项池史带到判官面前,判官手捧生死簿,也不抬头,只一句:“堂下可是项池吏?”

项池吏?项池史一听,顿时明白了,原来是阴差抓错人了。他扑通一声跪在了判官面前,大喊冤枉。

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判官眉头一皱:“有何怨情,速速道来!”

(图片来源:文推网 高清电影电视剧 下载  侵权必删)

项池史这才开口将阴差抓错人的事告诉了判官,并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判官一查,果真如此。

随后,判官叫来了那两个阴差。恰好,阎罗王来此视察工作,了解到了此事,顿时火冒三丈,准备惩罚这俩阴差,下油锅。

那俩阴差吓得浑身发抖,一个劲地磕头求情。可阎罗王说过的话,哪有收回去的道理。不止如此,阎罗王为了向项池史表示歉意,决定叫他执行下油锅的惩罚。

很快,几人就被带到了一口巨大的油锅面前,锅下跳动着蓝色的火焰。

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判官命人将那两个阴差吊起,并递给项池史一个大铁勺,叫他去油锅旁边看看油热了没有。

项池史接过铁勺,慢慢走向铁锅。那俩阴差见状,赶忙向项池史道歉,希望他能高抬贵手,饶过两人。

项池史跟着俩阴差本就无冤无仇,加上抓他的时候,阴差并未动粗,还好心为其解释,他扭过头,想替两个阴差求情。

可还没开口,就被阎罗王给打断了。阎罗王叫他赶紧查看,待刑罚结束后,便将他送回阳间。

项池史见求情无望,只能硬着头皮上。谁知走进铁锅,项池史发现,铁锅的底部,有一道极其细小的裂纹。对其他人来说,这裂纹无伤大雅,可对项池史这个打铁打了十几年的老铁匠来说,只要使个巧劲,这锅就废了。

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项池史将勺子放入锅中,一边搅拌,一边观察众人。说时迟那时快,他趁着众人分神,手腕翻转,对着那道小裂缝一使劲,那口铁锅便被敲出来个窟窿,里面的油漏了一地。

众人见状,十分诧异。项池史丢下勺子,顺水推舟,为两位阴差求情,并表示自己是铁匠,愿意为地府打造一口更结实的铁锅。

阎罗王面带微笑,在判官耳边言语了几句,便离开了。随后,判官告诉项池史,阎罗王同意了他的请求。

那俩阴差被放下来后,一边一个,抱住项池史的大腿,哭着表示感谢。原来,他俩被吊在铁锅上方,项池史的所作所为,他俩看得一清二楚。

之后的三天,项池史白天睡觉,夜里被带到地府炼制铁器。很快,新的铁锅就造好了。判官一看,果真结实美观,十分欣喜,将此事汇报给了阎罗王。

民间故事:铁匠误入地府,给油锅敲了个窟窿,回来多了十年阳寿
阎罗王大手一挥:“给项池史加十年寿命!”

项池史一听,喜出望外,连忙跪地叩谢。

原来,那日他的所作所为,没能逃过阎罗王的法眼。阎罗王见项池史心地善良,加上他在阳间多行善事,这才决定为其增添十年寿命。

后来,项池史一直活到了九十九岁才离世。据说他死后,成为了地府的专职铁匠。

编者的话:得饶人处且饶人,要心怀善念,心怀宽恕之心,切勿事实计较。如此一来,心情就会变好,生活也会变好,好事自然就会上门。

声明:本故事为虚构民间故事,取材自民间传说、怪谈、神话、故事、传奇等,旨在传承、拓展、发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

撰稿人:聊斋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