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宋朝末年,有一对父子投资开了家布匹店。父子二人经营有道,生意蒸蒸日上。奈何儿子忽然得了怪病,夜夜跑到院中,抱着大树。一老汉看出端倪,说道:用斧子。

江陵城中有个书生名叫杨剪,此人读过几年圣贤书,奈何官场黑暗,他便放弃功名,转而做起了布匹生意。杨剪头脑灵活,待人和善,生意越做越大,还娶了一个漂亮媳妇。

夫妻俩成婚多年,育有一子名叫杨朝业。杨朝业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对数字十分敏感,是个做生意的好料。杨剪对他给予厚望,并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为他投资开了一家布匹店,由他独资经营。

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杨朝业不负众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布匹店做大做强,赚得盆满钵满。杨剪见状十分高兴,便将手中大部分资产全部交给了儿子,自己则回到家,准备与妻子颐养天年。

可杨剪只看到了儿子的闪光点,却忽略了他的缺点。杨朝业从小吃喝不愁,也认识了许多达官贵人家的孩子。这群狐朋狗友整日撺掇着杨朝业吃喝嫖赌,结果杨朝业渐渐染上了赌瘾,几天不去赌坊就浑身难受。

杨剪夫妇曾劝过孩子,可杨朝业三言两语就敷衍过去了,他还向父亲保证,自己只是小赌怡情,绝不玩大。有了儿子的保证,杨剪这才稍稍放下心来,可他还是留了个心眼,没将所有的资产交给儿子。

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起初,杨朝业经营有道,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赚了不少银子。可没了父亲的约束,杨朝业也渐渐放肆起来,他如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在生意稳定后,他再次找到了那些狐朋狗友,相伴到赌坊玩耍。

这日,杨朝业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绝世美人。那女子面若桃花,肤若凝脂,眉如柳叶,就像是天上的仙女。据说,那女子来自西域,对伺候人很有一套。杨朝业得到美人后,夜夜笙歌,把生意完全抛诸脑后。

不止如此,那女子总是撺掇杨朝业到赌坊赌博,且金额越来越大。不知不觉间,杨朝业手里的资产就被他输光了,那女子也离开了他。此时他才明白,自己被摆了一道,那女人就是赌坊的托。

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杨朝业把老父亲奋斗一生的资产都快败光了,一时不知如何收场。他怒气冲冲地找到给他介绍美女的朋友,准备算账。可他的朋友也被赌坊骗了个精光,原来他们都是受害者。

两人没了钱财,便动起了歪点子。在朋友的提议下,杨朝业竟然同意跟他合伙,干起了盗墓的勾当。虽说属于作奸犯科,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来钱快的方法。两人专挑有钱人家下手,白天选好目标,晚上行动。

不到两月的时间,他们就挖到了许多金银珠宝。杨朝业见好就收,与朋友分赃结束后,带着那些从墓中挖出来的宝物回到了家。

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杨朝业卖出一部分珠宝,将得到的钱还给了父亲,并谎称自己被贼人所骗,亏了本。杨剪听后,不疑有他,还好心安慰,毕竟杨剪手中还有一些资产,足够他们一家衣食无忧。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xi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三天后,杨剪忽然发现,儿子竟无缘无故得了怪病。只见杨朝业浑身红肿,眼神涣散,精神不振,更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夜夜跑到院中,抱着院中的大树睡觉。

杨朝业毕竟是家中独苗,杨剪心急如焚。他找了许多郎中,均束手无策。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个老汉来到杨家,并声称他能救杨朝业。杨剪见那老汉瘦骨嶙峋,勾腰驼背,脸色苍白,十分诡异,可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原则,还是将他请到了家中。

老汉来到杨朝业身旁,在他耳边言语了几句,只见杨朝业忽然跳起,指着院中的大树,仿佛要说些什么,随即便昏厥过去。老汉走到院中,围着大树转了两圈,随即大喊:“拿斧子来!”

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老汉拿到斧子后,立刻将院中的大树砍倒。众人这才发现,大树中心已被人凿空,里面放着一个大包袱。打开一看,全部都是杨朝业盗墓得来的金银财宝。老汉看着那些金银财宝,说道:“这些不义之财便是病根。”

老汉的话点醒了杨剪,他行礼仪感谢,谁知那老汉化作一团旋风消失了。后来,杨剪将这些钱财都用来救济难民、修桥补路,钱每捐出去一点,杨朝业身上的红肿就消下去一块。直到所有钱捐完,杨朝业的病才全好了。从儿子口中,杨剪也得知了那一包金银珠宝的来历。

自那以后,杨朝业戒赌戒色,协助父亲经营生意,很快便将失去的钱财重新赚了回来。

民间故事:儿子得了怪病,夜夜抱着院中大树,老汉:用斧头
编者的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杨朝业为了钱财,不惜以身犯险,盗墓取宝,结果遭到报应。好在杨剪深明大义,老汉出手相助,这才能躲过一劫。生活中,像杨朝业的人屡见不鲜,若想飞黄腾达,只能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想着走捷径。珍爱生命,远离赌博。

声明:本故事为虚构民间故事,取材自民间传说、怪谈、神话、故事、传奇等,旨在传承、拓展、发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

撰稿人:聊斋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