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西游:镇元子碾压孙悟空,与三清平起平坐,底气从哪里来?

解密西游:镇元子碾压孙悟空,与三清平起平坐,底气从哪里来?

在西游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或仙或妖,比比皆是。如西游中的猪八戒,沙僧的道行就严重被高估,八戒下凡前是统率十万天河水兵的“天篷元帅”,而沙僧则是“卷帘大将”,也算是玉帝的近侍。

八戒曾经夸海口说自己“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玉皇设宴会群仙,各分品级排班列”。这一段文字充分显示了八戒是如何得道飞升,并受过玉帝敕封得到了天神品级。在孙悟空还是弼马温和做监管蟠桃园的齐天大圣时,八戒就已经有资格受邀参加过瑶池蟠桃宴这一盛事。而沙僧是被谪下界的卷帘大将,他与八戒都是“灵霄殿上二常客”说白了以前就是同事关系,只是部门太杂并不相识。

二人被谪下凡后,依然保留了前世的记忆与法力。而在凡间的经历会被称为“历劫”,一旦唤醒前世就会开启技能加强模式。然而真正道教中的“劫”这个字的内涵意思完全不同。道家没有天劫的说法,

在《三洞珠囊》书中,“劫”更多是一个时间概念,指的是天地一成一毁之间,天地改易,谓之大劫。天转三千六百周,地转三千三百周,叫一个小劫。一个大劫包含若干个小劫。西游中说元始天尊“开劫渡人”这个劫要毁天灭地,针对所有的人,而元始天尊会在此时将“道法”授与神仙,神仙再转授凡人。

在西游中八戒与沙僧在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中,可以看出,猪八戒与沙僧战得难解难分,正要取胜之际,被孙大圣打了岔,沙僧趁机溜走。这说明八戒沙僧的法力在伯仲之间。而在黄风岭一战中,八戒却打不过黄风怪手下的“虎先锋”,被他用金蝉脱壳抓走了唐僧;而沙僧在多回中都属于看守唐僧,或者一拥而上打太平拳的助攻角色,存在感不大。

众所周知,取经三人组中法力最强的是孙悟空,他不但有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傍身,还有三根救命毫毛。即使打不过,全身而退应该没有问题。在整个西游中,孙悟空也一直担任主攻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降服无数妖怪。但在镇元子一招“袖里乾坤”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二十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那呆子使钯乱筑,那里筑得动?手捻着虽然是个软的,筑起来就比铁还硬。”这样的手段只能说比如来佛以五指化山收服孙大圣的神通只高不低。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影视资源大全
袖里乾坤

另一方面,以镇元子在仙界的资历及神通。对于人参果树被毁这一灾厄,他应该是早就料到。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中,许多狐鬼都有未卜先知之能,如辛十四娘、莲香等一心向道的狐妖都有此术。而西汉典籍《列仙传》中多次提到有些仙人或修道者有未卜先知之能。如在《列仙传·吕尚》中叙述吕尚:“生而内智,预见存亡。”因此他可以避开兵祸,“避纣之乱,隐于辽东四十年”。

还说他服食枸杞、荷花,活了二百多岁才“尸解”而去。这样看来,吕尚还未成仙时就可以趋吉避凶了,至于镇元子这样的仙界大咖对这样的小术更加不值一提。

但在《西游记》中,未卜先知的反似不多,如八戒沙僧就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因罪犯天条而被贬入凡间。如果可以未卜先知,以他们的道行尽可以趋福避祸。——至少在西游中未曾提及二人有预知之能。

前面几回提到的乌巢禅师、菩提祖师算是描述得比较直接,一个明确指出了唐僧西行会遇到哪些妖怪,说“狮象尽称王,水怪前头遇”;另一位菩提祖师知道自己这位徒弟离开师门,必惹祸端,因此说“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这还不算完,他更毫不客气地威胁悟空:“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而观世音菩萨、太上李老君也有此技,在“平顶山伏妖”一节中,等孙悟空几人收了金角与银角大二妖准备西行时,老君就及时出现,找孙悟空讨要自己的紫金葫芦与扇子、宝剑等法宝;观音菩萨在“通天河观音救难”一节中也说自己“掐指巡纹,算着他在此成精,害你师父,故此织个竹篮儿擒他。”

但作者对镇元大仙却描述得十分含糊。而他确实知道人参果树有此一劫,这在书中细微之处完全可以看出来。在镇元子出门前,曾叮嘱两个道童“唐三藏虽是故人,须要防备他手下人罗唣 ,不可惊动他知。”如果不是预先卜知,镇元子怎会特意嘱托不要让唐僧的手下人知道这件事情?

镇元子回到五庄观后,清风明月向他哭诉人参果树被毁的事情,有这样一段话颇可玩味——听了徒弟的叙述以后,大仙闻言,更不恼怒,道:“莫哭!莫哭!你不知那姓孙的,也是个太乙散仙,也曾大闹天宫,神通广大。既然打倒了宝树,你可认得那些和尚?”

镇元子的“更不恼怒”是建立在早已知晓的基础上,而不是因为道家诸神讲求“清静无为”,追求“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的心态上。西游记里的神仙都具有人格化的心理特征。如孙悟空为了救人参果树到蓬莱三岛去求海上三星医树之方,三星听到孙悟空出了这么大一个难题,书中原文有这样的叙述,“三星闻言,心中也闷”——这个“闷”来自于无法解救人参果树。到了瀛洲仙岛去找九老要仙方医治人参果树,而九老的反应是—也大惊道:“你也忒惹祸!惹祸!我等实是无方。”一个惊一个闷,有些神仙的态度与反应真实地映照了自身的修为道行及其个性。

而镇元子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都证明“医活人参果树”是他最大的执念。为了给猴子施加压力,他也放出了狠话:“若医得树活,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这当然无异于自贬身价了,同时也证明了人参果树对镇元子和五庄观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甚至可以说,镇元子成为地仙之祖,与天同寿,法力高强这些都来源于五庄观中的人参果树。对于它的本源,书中有或明或暗多处描述,最能直接表明其重要性的是小仙童发现人参果树被毁后,惊恐之下吐露真言:“怎的好!怎的好!害了我五庄观里的丹头,断绝我仙家的苗裔!师父来家,我两个怎的回话?”

道家的“丹头”在这里指的是促成事或物形成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明清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也提到过江湖术士欲点“铅汞”而成黄金,便首先要炼“丹头”,丹头只消一黍米大,便可点成黄金。而“苗裔”一般指的是后代子孙。两个道童的意思就是人参果树一毁,五庄观这些道士,也就不可能达到飞升成仙的境界了,更别提与天同寿。换言之就是五庄观门下后继无人了。

最能体现镇元子的“道”来源于人参果树的还有前集蓬莱三老的一段话:“我们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炼气、存神,调和龙虎,捉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天下只有此种灵根!”从这一段话可以充分看出镇元子的道行与人参果树有紧密的联系。而且修道的门径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位老者见到三位道士分食了一只雪白的小狗和一个手足完全的小婴儿。后来才得知形如小犬者是万年枸杞之根,食之可活千岁;形如婴孩者,是万年人参成形,食之可活万岁。可见在道家神话中,仙果灵木服食后功效大有不同,但也是有等级存在的。

在前几回中,孙大圣监管蟠桃园,关于蟠桃的功效,有很详实的描述,说共有三千二百株桃树,果子小的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中果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精品大果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乍一看与五庄观的人参果别无二致,但人参果在原著中是“短头一万年,才结三十个。吃一个,要活四万七千年。孙大圣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但人参果草还丹也只是听说,并不曾见。可见人参果比蟠桃金贵多了。

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说春秋时有个叫刘政的沛国人,服食朱英丸,不但在百岁高龄时面如童子,且法术高强,可一人变化为千百人,可隐形,亦可千变万化,化为美女、器物、房屋、嘘水为云,翻手为雾,可召海中鱼虾鳖龟,入水而衣不湿等种种神通。可见丹药与仙果在道家神话中对法力神通的高低几乎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按此说法,刘政充其量也只是个地仙。

而镇元子身为地仙之祖,拥有天地未开之际产生的灵根人参果树,不但自己与天同寿,法力无边。原著中说他“门下出的散仙,亦不计其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对他们而言,可能只要吃个果子,就能隐形变化,长生不老了。

所以说镇元子的所有的底气都来源于人参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