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朱雀街尘
第二十一章 围城困兽
安禄山沉默了片刻,说道:“严庄,你有什么办法能破解唐军的围困?只要能保住范阳,不管是什么办法,我都答应你!” 严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俯身凑到安禄山耳边,低声说道:“大王,我们可以利用唐军故意留下的东门,假装突围,然后设下埋伏,将追击的唐军引入城内,再关闭城门,将他们一网打尽!这样不仅能打破唐军的围困,还能缴获唐军的粮草和武器,缓解我们的粮草危机!”
安禄山眼前一亮:“好主意!严庄,还是你有办法!就按你说的办!你立刻去安排,挑选三万精锐士兵,伪装成突围的主力,从东门冲出,引诱唐军追击。另外,再安排两万士兵,埋伏在东门附近的街道两侧,等唐军进入城内后,立刻发动进攻,关闭城门,将他们困在城内!”
严庄躬身行礼:“臣遵旨!臣这就去安排!” 转身离开大殿,去调动士兵,布置埋伏。安禄山看着严庄的背影,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 他坚信,这次一定能打破唐军的围困,重创郭子仪的大军。
然而,安禄山不知道的是,他的义子安庆绪,正在暗中策划一场阴谋。自从安庆绪带领的精锐部队被歼灭后,他就一直担心安禄山会处死他,虽然安禄山暂时赦免了他的罪责,但他知道,安禄山生性多疑,只要战局不利,随时可能拿他开刀。“现在范阳被围,粮草短缺,正是夺取权力的好时机!只要杀了安禄山,我就能成为范阳的主人,与唐军谈判,或许还能保住一条生路!” 安庆绪坐在自己的府邸内,自言自语道,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
安庆绪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将领,共有五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对他忠心耿耿。“现在范阳被围,安禄山那个老东西,只会躲在大殿里发脾气,根本没有办法破解唐军的围困。再这样下去,范阳迟早会被攻破,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安庆绪对着心腹将领们说道,语气中充满了不满。
一个心腹将领说道:“将军,您是安禄山的义子,只要您开口,将士们肯定会听您的。不如我们趁机杀了安禄山,由您来统领范阳的大军,与唐军谈判,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将军,我们愿意跟随您,杀了安禄山,夺取权力!”
安庆绪点了点头:“好!既然大家都愿意跟随我,那我们就今晚动手!安禄山今晚肯定会在大殿内商议军情,你们带领各自的士兵,埋伏在大殿附近,等我发出信号,就冲进去,杀了安禄山和他身边的严庄!” 心腹将领们齐声应道:“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去调动士兵,准备今晚的行动。
与此同时,范阳城外的唐军大营内,郭子仪正在与将领们商议军情。“郭将军,我们已经围困范阳五天了,城内的粮草应该已经开始短缺了。我观察到,最近几天,范阳城内的炊烟越来越少,而且城墙上的守军,脸色也越来越差,显然是已经开始挨饿了。” 李涵对着郭子仪说道。
郭子仪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按照这个情况,再过十天,范阳城内的粮草就会耗尽,到时候安禄山的守军就会不战自乱。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安禄山生性狡诈,很可能会冒险突围,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准备。”
巴图也说道:“郭将军放心,我已经安排回纥骑兵,在范阳的东门外驻扎,加强戒备。如果安禄山从东门突围,我们一定能第一时间发现,将他们击退!” 王编修则担忧地说道:“郭将军,我们虽然围困了范阳,但沈砚秋大人还没有从契丹部落回来,不知道他有没有说服耶律阿保机,阻止契丹部落出兵。如果契丹部落突然出兵袭击我们的后方,我们就会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
郭子仪皱了皱眉:“沈砚秋大人足智多谋,应该能说服耶律阿保机。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围困范阳,同时加强后方的戒备,防止契丹部落偷袭。秦风,你带领一万士兵,前往大军的后方,驻扎在易州附近,密切关注契丹部落的动向。如果发现契丹部落的士兵,立刻禀报我,同时做好战斗准备!”
秦风躬身行礼:“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大营,带领士兵,朝着易州的方向疾驰而去。郭子仪看着地图上的范阳,心中暗暗祈祷:沈砚秋大人,你一定要尽快说服耶律阿保机,为我们解除后顾之忧!
当天晚上,范阳城内的大殿内,安禄山正与严庄商议突围的细节。“严庄,明天一早,你亲自带领三万精锐士兵,从东门冲出,一定要装作狼狈不堪的样子,引诱唐军追击。只要唐军进入我们的埋伏圈,就立刻发动进攻,关闭城门,将他们困在城内!” 安禄山对着严庄说道。
严庄躬身行礼:“臣遵旨!臣明天一定能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打破他们的围困!” 就在这时,大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不好!有乱兵!” 安禄山脸色骤变,大声喊道:“来人啊!快保护我!”
然而,已经晚了。安庆绪带领着五千士兵,手持武器,冲进了大殿。“安禄山!你这个老东西,残害忠良,挑起叛乱,现在范阳被围,你还想让将士们为你送死!今天,我就要杀了你,为大唐除害!” 安庆绪大声喊道,手持长剑,朝着安禄山冲去。
安禄山没想到安庆绪会背叛他,吓得连忙后退:“安庆绪,你这个逆子!我待你不薄,你竟然敢背叛我!严庄,快救我!” 严庄想要拔剑反抗,但安庆绪的心腹将领已经冲了上来,将他团团围住。严庄虽然武艺高强,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心腹将领们斩杀。
安禄山看着严庄的尸体,吓得魂飞魄散,想要逃跑,但安庆绪已经冲到了他的面前,一剑刺进了他的胸膛。“安禄山,你的死期到了!” 安庆绪冷冷地说道,拔出长剑,鲜血溅了他一身。安禄山倒在地上,临死前,眼中充满了不甘和悔恨 ——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死在自己的义子手中。
安庆绪看着安禄山的尸体,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将士们,安禄山已经死了!从今天起,我就是范阳的主人!只要你们跟随我,我就会与唐军谈判,保你们一条生路!” 大殿内的士兵们,大部分都是安禄山的旧部,但他们早就对安禄山的残暴统治不满,而且现在范阳被围,粮草短缺,他们也不想再为安禄山卖命,于是纷纷放下武器,投靠了安庆绪。
安庆绪立刻下令,停止严庄布置的埋伏,同时派人去东门,告诉守城的士兵,安禄山已经被他斩杀,现在由他统领范阳的大军。守城的士兵们得知消息后,也纷纷投靠了安庆绪。安庆绪坐在安禄山之前的宝座上,心中充满了野心 —— 他知道,现在自己掌握了范阳的十万大军,虽然被唐军围困,但只要与唐军谈判,或许还能成为范阳的节度使,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第二天一早,安庆绪派遣使者,前往唐军大营,面见郭子仪,想要与唐军谈判。使者来到唐军大营,见到郭子仪后,躬身行礼:“郭将军,我是范阳新统领安庆绪大人的使者。安庆绪大人已经斩杀了叛乱的安禄山,现在愿意率领范阳的十万大军,向大唐投降,但希望朝廷能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继续统领范阳的军队和百姓。”
郭子仪听了使者的话,心中一动 —— 如果安庆绪真的愿意投降,就能兵不血刃地收复范阳,平定安禄山的叛乱,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但郭子仪也知道,安庆绪野心勃勃,绝不是真心投降,只是想借此机会,成为范阳的节度使,保存自己的势力。“你回去告诉安庆绪,想要投降可以,但必须无条件投降,解除所有士兵的武装,听从朝廷的安排。至于是否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需要朝廷商议后,才能决定。如果他不同意,我们就继续围困范阳,直到攻破城池,斩杀他为止!” 郭子仪对着使者说道,语气十分坚定。
使者点了点头:“郭将军,我会将您的话,如实禀报给安庆绪大人。” 转身离开唐军大营,返回范阳,向安庆绪禀报郭子仪的答复。安庆绪得知郭子仪的答复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郭子仪那个老狐狸,竟然想让我无条件投降!我手中有十万大军,就算范阳被围,也能坚守一段时间,凭什么要无条件投降!”
一个心腹将领说道:“将军,现在范阳城内的粮草只够支撑五天了,如果不尽快与唐军谈判,恐怕真的会被攻破城池。不如我们假装同意无条件投降,等唐军放松警惕后,再发动突然袭击,或许还能打破唐军的围困!”
安庆绪眼前一亮:“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你立刻去告诉唐军的使者,我同意无条件投降,明天一早,就打开城门,解除士兵的武装,向唐军投降!” 心腹将领躬身行礼:“末将遵旨!” 转身离开,去回复唐军的使者。
唐军的使者得知安庆绪同意无条件投降后,立刻返回唐军大营,向郭子仪禀报。郭子仪听了使者的话,心中却充满了警惕 —— 安庆绪野心勃勃,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就同意无条件投降,这里面肯定有阴谋。“各位将领,安庆绪生性狡诈,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就同意无条件投降,我怀疑他是想假装投降,趁机发动突然袭击。我们必须做好准备,防止他的偷袭!” 郭子仪对着将领们说道。
哥舒翰点了点头:“郭将军说得对。安庆绪手中还有十万大军,就算粮草短缺,也有一战之力,不可能这么轻易就投降。我们必须加强戒备,在范阳城外布置伏兵,一旦安庆绪发动偷袭,就立刻反击,将他们歼灭!”
巴图也说道:“我可以带领回纥骑兵,在范阳的东门外埋伏,一旦安庆绪的士兵从东门冲出,就立刻发动进攻,截断他们的退路!” 李涵则说道:“我带领一万士兵,在范阳城外的两侧山坡上布置投石机和床弩,一旦发现敌军偷袭,就用投石机和床弩袭击他们,为大军争取时间!”
郭子仪点了点头:“好!就按照你们说的办!哥舒翰将军,你带领三万河西、陇右军,在范阳城外的正面驻扎,作为主力,应对安庆绪的偷袭;巴图统领,你带领三万回纥骑兵,在范阳的东门外埋伏,截断敌军的退路;李涵,你带领一万士兵,在两侧山坡上布置投石机和床弩;我则带领剩余的士兵,在大营内坐镇,指挥全局!”
将领们齐声应道:“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大营,去布置兵力,准备应对安庆绪的偷袭。郭子仪看着范阳的方向,心中暗暗说道:安庆绪,不管你有什么阴谋,我都不会让你得逞!
第二天一早,范阳的东门缓缓打开,安庆绪带领着十万士兵,走出城门,假装投降。士兵们手中没有武器,排列成整齐的队伍,朝着唐军的大营走去。安庆绪骑在马上,走在队伍的最前方,脸上带着 “诚恳” 的笑容 —— 他以为,唐军已经放松了警惕,只要靠近唐军大营,就能发动突然袭击,打破围困。
然而,安庆绪不知道的是,郭子仪已经在范阳城外布置了天罗地网。当安庆绪的大军走到距离唐军大营还有一里地的时候,郭子仪突然下令:“发动进攻!” 随着郭子仪的一声令下,两侧山坡上的投石机和床弩,立刻朝着安庆绪的大军射去。巨大的石块和长长的弩箭,如同雨点般落在敌军的队伍中,瞬间击倒了大量的士兵。
安庆绪脸色骤变:“不好!中计了!快,发动反击!” 但他的士兵们手中没有武器,根本无法反击,只能四处逃窜。就在这时,哥舒翰带领三万河西、陇右军,从正面冲了过来,斩杀了大量的敌军士兵。巴图则带领三万回纥骑兵,从东门外冲出,截断了安庆绪大军的退路,将他们团团围住。
安庆绪看着眼前的战况,心中充满了绝望 —— 他没想到,郭子仪早就识破了他的阴谋,布置了这么严密的埋伏。“兄弟们,跟他们拼了!就算是死,也要拉上几个垫背的!” 安庆绪大声喊道,拔出腰间的长剑,朝着唐军冲去。
但此时的敌军士兵们,已经失去了斗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唐军。安庆绪的亲信将领们,看到大势已去,也纷纷逃离,只剩下安庆绪一个人,在唐军的包围中,疯狂地挥舞着长剑。“安庆绪,你已经无路可逃了!放下武器,投降吧!” 哥舒翰对着安庆绪大声喊道。
安庆绪冷哼一声:“我就算是死,也不会投降你们!” 说完,继续朝着唐军冲去。哥舒翰无奈地摇了摇头,下令士兵们发动进攻。很快,安庆绪就被唐军士兵们团团围住,乱刀砍死。
随着安庆绪的死亡,范阳的十万大军,全部投降唐军。郭子仪带领大军,顺利进入范阳城内,收复了这座被安禄山占据多年的城池。范阳城内的百姓们,看到唐军进城,都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 —— 他们终于摆脱了安禄山的残暴统治,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怀抱。
郭子仪走进范阳的大殿,看着安禄山和严庄的尸体,心中感慨万千 —— 这场持续了多年的叛乱,终于在今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传我的命令,清理范阳城内的叛军残余势力,安抚百姓,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前往长安,向太子殿下禀报,范阳已经收复,安禄山的叛乱已经平定!” 郭子仪对着身边的将领说道。
将领躬身行礼:“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大殿,去执行郭子仪的命令。郭子仪站在大殿内,看着窗外的阳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他终于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没有辜负大唐百姓的期望,平定了安禄山的叛乱,保卫了大唐的江山社稷。
与此同时,正在北方说服契丹部落的沈砚秋,终于抵达了契丹部落的营帐。契丹部落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得知沈砚秋前来,亲自出帐迎接。“沈大人,好久不见,你怎么会突然来到我们契丹部落?” 耶律阿保机对着沈砚秋拱了拱手,笑着说道。
沈砚秋也笑了笑:“耶律首领,好久不见。我这次前来,是代表大唐太子殿下,给您带来了一份礼物,同时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想要与您商议。” 说完,沈砚秋示意身后的护卫,将带来的金银珠宝和丝绸,抬到耶律阿保机面前。
耶律阿保机看着眼前的金银珠宝和丝绸,眼中闪过一丝贪婪的光芒:“沈大人,太子殿下实在是太客气了。不知道您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要与我商议?” 沈砚秋收起笑容,严肃地说道:“耶律首领,最近安禄山发动叛乱,背叛大唐,现在唐军正在征讨安禄山,收复范阳。但安禄山竟然派人来联络您,想要许以重金,让您出兵袭击唐军的后方。我知道,您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不会被安禄山的重金诱惑,做出损害大唐与契丹部落友谊的事情。”
耶律阿保机脸色微变,他没想到沈砚秋竟然知道了安禄山联络他的事情。“沈大人,你误会了。安禄山确实派人来联络过我,但我还没有答应他。我知道,大唐与契丹部落世代友好,唇齿相依,如果我出兵袭击唐军的后方,不仅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友谊,还会给契丹部落带来灾难。我怎么会做这种傻事呢?”
沈砚秋点了点头:“耶律首领,我就知道您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太子殿下也知道,您不会与安禄山勾结,所以特意让我带来这些礼物,表达大唐对契丹部落的友好之情。只要您拒绝安禄山的请求,不派兵袭击唐军的后方,等唐军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后,朝廷还会给契丹部落更多的赏赐,与
长安风起:盛唐余晖录
**
第一卷 朱雀街尘
第二十二章 战后余波
沈砚秋看着耶律阿保机,继续说道:“耶律首领,大唐与契丹部落世代交好,唇齿相依。如今安禄山叛乱,大唐陷入战乱,契丹部落也难免受到波及。如果您能帮助大唐平定叛乱,朝廷不仅会给予丰厚的赏赐,还会与契丹部落签订盟约,开放边境贸易,让契丹部落的百姓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反之,如果您与安禄山勾结,一旦唐军平定叛乱,朝廷定不会放过契丹部落,到时候契丹部落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耶律阿保机沉默了片刻,他知道沈砚秋说得有道理。安禄山虽然许以重金,但他不过是个叛乱的逆贼,迟早会被唐军平定。而大唐则是中原的正统王朝,实力雄厚,与大唐交好,对契丹部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沈大人,您说得对。我决定拒绝安禄山的请求,不派兵袭击唐军的后方。同时,我还会派遣一支骑兵,协助唐军防守后方,防止安禄山的残余势力骚扰!” 耶律阿保机对着沈砚秋说道,语气十分坚定。
沈砚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耶律首领,您真是明智!我代表大唐太子殿下,感谢您的支持。等叛乱平定后,我一定会向朝廷禀报您的功劳,让朝廷给予您更多的赏赐!” 随后,沈砚秋与耶律阿保机签订了友好盟约,约定共同对抗安禄山的叛乱。耶律阿保机立刻派遣两万骑兵,跟随沈砚秋,前往唐军的后方,协助秦风防守易州。
沈砚秋带领契丹骑兵,快马加鞭,朝着易州的方向疾驰而去。他知道,现在范阳的战事已经结束,唐军正在清理叛乱的残余势力,他必须尽快赶到易州,与秦风汇合,确保唐军后方的安全。
与此同时,范阳城内,唐军正在有条不紊地清理叛乱的残余势力。哥舒翰带领河西、陇右军,逐一搜查范阳城内的府邸和街道,抓捕安禄山的亲信和残余士兵。李涵则带领士兵,安抚百姓,发放粮食和衣物,帮助百姓们重建家园。
“李公子,我们已经搜查了大部分府邸,抓捕了安禄山的亲信三百余人,残余士兵两千余人。但还有一些安禄山的死忠分子,隐藏在城内的偏僻角落,想要伺机报复,制造混乱。” 一个将领对着李涵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李涵点了点头:“这些死忠分子是最大的隐患,必须尽快将他们全部抓获。你立刻带领士兵,扩大搜查范围,重点搜查城内的破庙、地窖和废弃的府邸,一定要将他们全部找出来,绝不能让他们制造混乱!” 将领躬身行礼:“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去安排士兵搜查。
李涵走到街道上,看着正在重建家园的百姓们,心中感慨万千。范阳被安禄山占据多年,百姓们深受其害,如今终于重获自由,他们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李公子,谢谢您!如果不是唐军收复范阳,我们还不知道要被安禄山压迫多久呢!”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碗热茶,递到李涵面前,感激地说道。
李涵接过热茶,笑着说道:“老人家,您客气了。收复范阳,平定叛乱,是我们唐军的责任。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让范阳重新恢复往日的繁荣!” 老人点了点头,眼中充满了希望 —— 他相信,在唐军的帮助下,范阳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郭子仪则在范阳的大殿内,与王编修、巴图等人商议后续的事宜。“现在范阳的叛乱已经平定,但安禄山的残余势力还分布在河北、河南等地,他们肯定还会继续作乱。我们必须尽快出兵,平定这些残余势力,彻底消除叛乱的隐患!” 郭子仪对着众人说道,语气十分严肃。
王编修点了点头:“郭将军说得对。安禄山的残余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熟悉地形,善于骚扰,如果不尽快平定,会给百姓带来很大的灾难。我们应该先派遣使者,前往河北、河南等地,招降那些愿意归顺朝廷的残余势力。对于那些顽固抵抗的,再出兵剿灭!”
巴图也说道:“我回纥骑兵愿意跟随唐军,前往河北、河南等地,协助唐军平定残余势力。只要能彻底平定叛乱,我们愿意为大唐效力到底!” 郭子仪点了点头:“好!就按照你们说的办。王编修,你立刻起草招降文书,派遣使者前往河北、河南等地,招降残余势力。巴图统领,你带领回纥骑兵,与哥舒翰将军的河西、陇右军汇合,准备出兵剿灭顽固抵抗的残余势力。我则留在范阳,处理战后的事宜,同时等待长安的旨意。”
众人齐声应道:“遵令!” 转身离开大殿,去执行郭子仪的命令。郭子仪站在大殿内,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彻底平定安禄山的残余势力,让大唐的百姓们过上太平日子!
几天后,长安的旨意终于传到了范阳。太子在旨意中,对郭子仪、哥舒翰、王编修、巴图、李涵、秦风、沈砚秋等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对他们进行了丰厚的赏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兼任朔方节度使;哥舒翰被封为西平郡王,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王编修被封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朝廷官员;巴图被封为忠义侯,回纥部落则获得了大唐赏赐的金银珠宝和丝绸十万匹;李涵被封为左卫中郎将,负责长安的防卫;秦风被封为右卫中郎将,协助李涵防卫长安;沈砚秋被封为大理寺卿,负责审理案件,惩治贪官污吏。
同时,太子还在旨意中下令,让郭子仪带领唐军,尽快出兵,平定河北、河南等地的残余势力,彻底消除叛乱的隐患。郭子仪接到旨意后,立刻召集将领们,商议出兵事宜。“现在长安的旨意已经到了,我们必须尽快出兵,平定河北、河南等地的残余势力。哥舒翰将军,你带领三万河西、陇右军,前往河北,平定那里的残余势力;巴图统领,你带领三万回纥骑兵,前往河南,平定那里的残余势力;李涵,你带领一万士兵,留在范阳,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战后事宜;秦风,你带领一万士兵,返回长安,协助李涵防卫长安;沈砚秋,你带领契丹骑兵,返回易州,继续防守唐军的后方。我则带领两万士兵,在范阳坐镇,统筹全局,随时支援各地的战事!” 郭子仪对着将领们说道,语气十分坚定。
将领们齐声应道:“末将遵令!” 随后,哥舒翰和巴图带领军队,分别朝着河北和河南的方向疾驰而去。秦风则带领士兵,返回长安。沈砚秋也带领契丹骑兵,返回易州。范阳城内,只剩下李涵和郭子仪,以及两万士兵,继续处理战后事宜。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就在哥舒翰带领河西、陇右军,前往河北的途中,遭遇了安禄山残余势力的伏击。这支残余势力大约有一万人,由安禄山的旧部史朝义带领。史朝义是史思明的儿子,史思明死后,他带领残余士兵,隐藏在河北的深山之中,想要伺机报复唐军。
“哥舒翰,你这个老东西,竟然敢带领军队来河北,真是自寻死路!今天,我就要为我父亲报仇,杀了你,为安禄山大王报仇!” 史朝义站在阵前,大声喊道,语气中充满了仇恨。
哥舒翰冷笑一声:“史朝义,你父亲史思明是叛乱的逆贼,死有余辜!你现在还敢负隅顽抗,真是不知死活!今天,我就将你和你的残余势力全部歼灭,为河北的百姓除害!” 说完,哥舒翰下令:“全军出击!斩杀史朝义,平定残余势力!”
唐军士兵们如同潮水般,朝着史朝义的残余势力冲去。史朝义的残余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都是安禄山的死忠分子,战斗起来十分勇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
哥舒翰手持长枪,冲锋在前,斩杀了大量的残余士兵。史朝义也不甘示弱,手持长剑,与哥舒翰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史朝义的武艺虽然不如哥舒翰,但他年轻力壮,而且心中充满了仇恨,战斗起来十分疯狂。哥舒翰虽然经验丰富,但也被史朝义的疯狂进攻弄得有些狼狈。
经过一个时辰的战斗,唐军士兵们渐渐占据了上风。史朝义的残余势力损失惨重,只剩下三千余人。史朝义知道,再继续战斗下去,只会全军覆没。“撤!快撤!” 史朝义大声喊道,带领剩余的士兵,朝着深山之中逃去。
哥舒翰看着史朝义逃跑的方向,没有追赶。他知道,深山之中地形复杂,如果贸然追击,很可能会遭遇埋伏。“传令下去,停止追击!我们先在附近的城镇驻扎,休整军队,同时派人侦查史朝义的动向,等摸清他的底细后,再出兵剿灭!” 哥舒翰对着身边的将领说道。将领躬身行礼:“末将遵令!” 转身去安排士兵驻扎。
哥舒翰站在战场上,看着满地的尸体和血迹,心中十分沉重。他知道,平定安禄山的残余势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场战斗,只是一个开始。
与此同时,巴图带领回纥骑兵,来到了河南境内。河南的残余势力由安禄山的旧部田承嗣带领,共有一万五千人。田承嗣得知回纥骑兵前来,立刻带领士兵,在河南的商丘城外,严阵以待。
“巴图,你们回纥骑兵不好好待在北方,竟然敢来河南多管闲事!今天,我就让你们有来无回!” 田承嗣站在阵前,大声喊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巴图冷笑一声:“田承嗣,你不过是安禄山的一条走狗,也敢在这里大言不惭!今天,我就要让你知道,回纥骑兵的厉害!全军出击!斩杀田承嗣,平定河南!” 说完,巴图带领回纥骑兵,朝着田承嗣的残余势力冲去。
回纥骑兵个个骑术精湛,手持弯刀,如同猛虎下山般,冲进敌军阵营,瞬间将敌军的阵型冲乱。田承嗣的残余势力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农民,战斗力低下,根本不是回纥骑兵的对手。
经过半个时辰的战斗,田承嗣的残余势力损失惨重,只剩下五千余人。田承嗣看到大势已去,想要带领剩余的士兵逃跑,但巴图早就识破了他的意图,带领骑兵,绕到敌军的后方,截断了他们的退路。
“田承嗣,你已经无路可逃了!放下武器,投降吧!” 巴图对着田承嗣大声喊道。田承嗣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胜算,只好带领剩余的士兵,放下武器,投降回纥骑兵。
巴图看着投降的敌军士兵,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立刻下令,将田承嗣和他的亲信关押起来,同时派人前往范阳,向郭子仪禀报河南的战况。
就在这时,长安城内,太子正在与大臣们商议朝政。“现在范阳已经收复,安禄山的叛乱基本平定,但河北、河南等地还有残余势力没有平定。郭子仪将军已经派遣哥舒翰和巴图,分别前往河北和河南,剿灭残余势力。我们应该尽快派遣官员,前往河北、河南等地,重建地方政权,安抚百姓,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太子对着大臣们说道,语气十分严肃。
一个大臣说道:“殿下英明。河北、河南等地被安禄山占据多年,地方政权遭到严重破坏,百姓们生活困苦。我们应该派遣有能力、有威望的官员,前往这些地方,尽快重建政权,恢复生产,让百姓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
太子点了点头:“好!就按照你们说的办。你们立刻推荐合适的官员,报给我,我会尽快任命他们,前往河北、河南等地,处理地方事务。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长安的防卫,防止安禄山的残余势力偷袭长安。李涵和秦风已经带领士兵返回长安,负责长安的防卫,你们要协助他们,做好防卫工作。” 大臣们齐声应道:“臣遵旨!”
太子看着大臣们,继续说道:“安禄山的叛乱给大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百姓们流离失所,国家的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国家的经济,安抚百姓的情绪。你们要尽快制定恢复经济的政策,报给我,我会尽快批准实施。” 大臣们纷纷表示,会尽快制定政策,协助太子恢复国家的经济。
与此同时,返回长安的秦风,正在与李涵商议长安的防卫工作。“李公子,我们已经对长安的城墙和城门进行了加固,同时增加了城墙上的士兵数量,加强了巡逻。但安禄山的残余势力十分狡猾,他们很可能会乔装成百姓,混入长安城内,制造混乱。我们必须加强对进出长安人员的检查,防止他们混入城内。” 秦风对着李涵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李涵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还要在长安城内布置暗哨,密切关注城内的动静。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刻进行调查,防止他们制造混乱。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皇宫和大臣府邸的防卫,确保太子和大臣们的安全。” 秦风躬身行礼:“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去安排士兵加强防卫。
李涵走到城墙上,看着长安城内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长安是大唐的都城,是国家的象征,绝不能让安禄山的残余势力破坏长安的安宁。“我一定会守住长安,保护太子和百姓们的安全!” 李涵自言自语道,眼中充满了坚定的光芒。
几天后,沈砚秋带领契丹骑兵,返回了易州。秦风已经离开易州,返回长安,现在易州的防守工作由易州刺史负责。沈砚秋与易州刺史汇合后,立刻对易州的防卫工作进行了检查。
“刺史大人,易州的防卫工作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发现安禄山的残余势力骚扰?” 沈砚秋对着易州刺史问道。易州刺史连忙说道:“沈大人,自从秦统领离开后,我们加强了易州的防卫,增加了巡逻的士兵数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安禄山的残余势力骚扰,但我们不敢掉以轻心,依旧在密切关注周围的动静。”
沈砚秋点了点头:“很好。安禄山的残余势力很可能会来骚扰易州,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带来了两万契丹骑兵,他们会协助你们防守易州。你立刻与契丹骑兵的统领联系,制定详细的防卫计划,确保易州的安全。” 易州刺史躬身行礼:“下官遵令!” 转身离开,去与契丹骑兵的统领联系。
沈砚秋站在易州的城墙上,看着远方的山脉,心中十分平静。他知道,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加强防卫,就一定能守住易州,为唐军的后方提供安全保障。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就在沈砚秋返回易州的第二天,易州城外突然出现了一支大约五千人的军队,他们打着安禄山的旗号,想要进攻易州。“沈大人,不好了!安禄山的残余势力来进攻易州了!” 一个士兵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对着沈砚秋说道。
沈砚秋脸色一沉:“知道了!你立刻去通知易州刺史和契丹骑兵的统领,让他们带领士兵,在易州城外严阵以待,准备迎敌!” 士兵躬身行礼:“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去通知易州刺史和契丹骑兵的统领。
沈砚秋手持长剑,快步走上城墙,朝着城外望去。只见城外的军队排列整齐,旗帜飘扬,显然是有备而来。“沈大人,我们怎么办?敌军有五千人,我们只有三千易州守军和两万契丹骑兵,虽然人数占优,但敌军都是安禄山的残余势力,战斗起来十分勇猛!” 易州刺史担忧地说道。
沈砚秋冷笑一声:“不用担心。敌军虽然勇猛,但他们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统一的指挥,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将他们击退!契丹骑兵统领,你带领一万契丹骑兵,从左侧进攻敌军;易州刺史,你带领三千易州守军,从正面迎敌;我带领剩余的一万契丹骑兵,从右侧进攻敌军,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长安风起:盛唐余晖录
**
第一卷 朱雀街尘
第二十三章 易州破围
“形成三面夹击之势,定能将这股残余势力一网打尽!” 沈砚秋的声音在城墙上回荡,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契丹骑兵统领立刻抱拳应道:“遵沈大人令!末将这就率军出击!” 易州刺史也躬身领命,转身快步走下城墙,召集守军准备迎敌。
城门外,敌军阵列中突然响起一阵鼓声,五千士兵如同潮水般朝着易州城门冲来。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脸上带着疯狂的神色,显然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进攻的。“杀!攻破易州,为安禄山大王报仇!” 敌军将领挥舞着长剑,大声嘶吼着,激励着士兵们冲锋。
沈砚秋站在城墙上,目光锐利地盯着冲来的敌军。当敌军进入弓箭射程范围时,他高声下令:“放箭!” 城墙上的弓箭手立刻松开弓弦,密集的箭矢如同雨点般朝着敌军射去。冲在最前面的敌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惨叫声此起彼伏,但后续的士兵依旧疯狂地向前冲锋,丝毫没有退缩的迹象。
“沈大人,敌军太疯狂了,弓箭根本挡不住他们!” 一个副将焦急地说道。沈砚秋眉头微皱,沉声道:“传令下去,准备滚石和擂木,等敌军靠近城墙,就砸下去!”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将早已准备好的滚石和擂木搬到城墙边,等待着敌军靠近。
很快,敌军就冲到了城墙下,开始架设云梯,想要爬上城墙。“砸!” 沈砚秋一声令下,滚石和擂木从城墙上滚落,砸向城墙下的敌军。敌军士兵被砸得头破血流,云梯也被砸断了不少,但他们依旧没有退缩,继续架设云梯,疯狂地向上攀爬。
就在这时,城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沈砚秋抬头望去,只见契丹骑兵统领带领一万契丹骑兵,从左侧朝着敌军的侧翼冲来。契丹骑兵个个骑术精湛,手持弯刀,如同猛虎下山般冲进敌军阵营,瞬间将敌军的侧翼冲乱。敌军将领见状,立刻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去抵挡契丹骑兵。
与此同时,易州刺史带领三千易州守军,从城门内冲出,朝着敌军的正面发起进攻。守军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士气高昂,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沈砚秋则带领剩余的一万契丹骑兵,从右侧绕到敌军的后方,准备截断敌军的退路。
敌军陷入了三面夹击之中,阵形大乱。士兵们开始四处逃窜,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疯狂。敌军将领想要组织士兵反击,但根本无人听从他的指挥。“废物!都给我回来!” 敌军将领愤怒地嘶吼着,挥舞着长剑斩杀了几个逃跑的士兵,但依旧无法阻止士兵们的溃逃。
沈砚秋带领契丹骑兵,很快就绕到了敌军的后方,截断了他们的退路。“放下武器,投降不杀!” 沈砚秋大声喊道。敌军士兵们听到这句话,纷纷放下武器,跪倒在地,向唐军投降。敌军将领看到大势已去,想要拔剑自刎,但被身边的契丹骑兵一把抓住,押到了沈砚秋面前。
“说!你们是谁的部下?为什么要进攻易州?” 沈砚秋对着敌军将领厉声问道。敌军将领低着头,沉默不语。沈砚秋冷哼一声:“看来你是不想说了。来人啊,把他带下去,严刑拷打,我就不信他不说!” 士兵们立刻上前,将敌军将领押了下去。
沈砚秋看着投降的敌军士兵,对着身边的副将说道:“将这些投降的士兵暂时关押起来,派人严加看管,等审讯出结果后,再做处置。另外,派人清理战场,救治受伤的士兵。” 副将躬身应道:“末将遵令!” 转身去安排士兵执行命令。
沈砚秋走到城墙上,看着远处的山脉,心中充满了疑惑。这股敌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起来十分疯狂,不像是普通的残余势力。而且他们进攻易州的时机,正好是在唐军主力前往河北、河南平定残余势力的时候,显然是有预谋的。“看来安禄山的残余势力,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沈砚秋自言自语道,眼神变得更加凝重。
几天后,审讯结果出来了。敌军将领终于招供,他们是安禄山的旧部高尚的部下。高尚在安禄山死后,带领一部分残余势力隐藏在河北的深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蓄力量。这次进攻易州,是高尚的主意,目的是牵制唐军的兵力,为史朝义在河北的行动争取时间。而且高尚还与北方的突厥部落暗中勾结,约定等时机成熟,一起进攻大唐,推翻大唐的统治。
沈砚秋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凛。如果高尚真的与突厥部落勾结,那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前往范阳,向郭子仪禀报这个重要的消息,同时派人前往长安,向太子禀报。
与此同时,河北境内,哥舒翰带领河西、陇右军,在附近的城镇驻扎下来,休整军队。他派人侦查史朝义的动向,得知史朝义带领残余士兵,隐藏在河北的狼牙山之中。狼牙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史朝义在山中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想要凭借地形优势,与唐军长期对抗。
“将军,狼牙山地势险峻,我们如果贸然进攻,恐怕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一个将领对着哥舒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哥舒翰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史朝义凭借狼牙山的地形,想要与我们长期对抗。我们不能硬攻,必须想一个稳妥的办法,将他从山中引诱出来,再一举歼灭。”
哥舒翰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采用 “围而不攻” 的策略,将狼牙山团团围住,切断史朝义的粮草补给,同时派使者前往山中,招降史朝义的部下。只要史朝义的部下投降,史朝义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到时候再进攻狼牙山,就能轻松将他歼灭。
哥舒翰立刻下令,让士兵们在狼牙山周围驻扎,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同时派使者前往山中,招降史朝义的部下。使者来到狼牙山脚下,对着山上喊道:“山上的士兵们听着!安禄山已经死了,范阳也被唐军收复了,你们已经没有退路了。现在投降,朝廷可以赦免你们的罪行,让你们回家与家人团聚。如果你们执意抵抗,等我们攻破狼牙山,定将你们全部斩杀!”
山上的士兵们听到使者的话,纷纷动摇起来。他们大多是被安禄山胁迫参军的,心中早就不想再打仗了。现在听到朝廷可以赦免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都想要投降唐军。史朝义得知后,十分愤怒,下令斩杀了几个想要投降的士兵,但依旧无法阻止士兵们的投降之心。
几天后,史朝义的部下纷纷逃出狼牙山,向唐军投降。史朝义身边只剩下几百个死忠分子,被困在狼牙山的山顶,粮草也已经耗尽。哥舒翰知道,时机已经成熟,立刻下令:“全军出击!攻破狼牙山,斩杀史朝义!”
唐军士兵们朝着狼牙山发起了进攻。由于史朝义的部下大多已经投降,唐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冲到了狼牙山的山顶。史朝义看着冲上来的唐军士兵,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他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哥舒翰看着史朝义的尸体,心中松了一口气。河北的残余势力终于被平定了。他立刻派人前往范阳,向郭子仪禀报河北的战况,同时派人前往长安,向太子禀报。
与此同时,河南境内,巴图带领回纥骑兵,将田承嗣和他的亲信关押起来后,开始处理投降的敌军士兵。这些士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农民,巴图想要将他们遣散回家,但又担心他们会再次被安禄山的残余势力利用,于是决定将他们编入回纥骑兵,跟随回纥骑兵一起作战,等叛乱彻底平定后,再将他们遣散回家。
然而,就在巴图准备将这些士兵编入回纥骑兵的时候,田承嗣的亲信突然发动了叛乱。他们煽动投降的士兵,说巴图想要将他们当作炮灰,让他们去送死。投降的士兵们信以为真,纷纷拿起武器,朝着回纥骑兵发起了进攻。
“不好!有叛乱!” 巴图脸色骤变,大声喊道:“全军戒备!斩杀叛乱的士兵!” 回纥骑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与叛乱的士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叛乱的士兵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战斗力低下,根本不是回纥骑兵的对手。
经过一个时辰的战斗,叛乱的士兵被全部斩杀,田承嗣的亲信也被活捉。巴图看着满地的尸体,心中十分愤怒。他下令将田承嗣的亲信全部处死,同时加强对投降士兵的看管,防止他们再次发动叛乱。
巴图知道,河南的残余势力虽然已经被平定,但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他立刻派人前往范阳,向郭子仪禀报河南的情况,请求郭子仪派遣官员前来河南,协助他处理地方事务,安抚百姓。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太子正在与大臣们商议平叛后的权力格局。“现在安禄山的叛乱基本平定,河北、河南等地的残余势力也即将被肃清。我们应该尽快调整朝廷的权力格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再次发生叛乱。” 太子对着大臣们说道,语气十分严肃。
一个大臣说道:“殿下英明。安禄山的叛乱之所以能够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过大,拥兵自重。我们应该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将兵权收归中央,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防止他们贪污腐败,欺压百姓。”
另一个大臣则说道:“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是必要的,但也不能操之过急。现在唐军的主力还在河北、河南等地,郭子仪、哥舒翰等将领手握重兵,如果我们现在削弱他们的权力,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发生兵变。我们应该等叛乱彻底平定后,再逐步削弱他们的权力。”
太子点了点头:“你说得对。现在不是削弱他们权力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安抚他们,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让他们安心为朝廷效力。等叛乱彻底平定后,再逐步调整权力格局,加强中央集权。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科举制度的改革,选拔更多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充实朝廷的力量。”
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殿下英明!” 太子看着大臣们,继续说道:“安禄山的叛乱给大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百姓们流离失所,国家的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国家的经济,安抚百姓的情绪。你们要尽快制定恢复经济的政策,报给我,我会尽快批准实施。”
大臣们齐声应道:“臣遵令!” 随后,大臣们开始讨论恢复经济的政策,提出了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发展商业等一系列措施。太子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对这些措施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然后批准实施。
就在这时,沈砚秋派来的使者抵达了长安,向太子禀报了高尚与突厥部落勾结的消息。太子得知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没想到高尚竟然与突厥部落勾结,想要进攻大唐!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阻止他们的阴谋!”
太子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个大臣说道:“殿下,突厥部落实力强大,如果他们与高尚勾结,一起进攻大唐,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该尽快派遣使者前往突厥部落,说服他们放弃与高尚的勾结,同时加强北方的防卫,防止突厥部落偷袭。”
另一个大臣则说道:“派遣使者说服突厥部落是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应该派遣大军前往北方,加强北方的防卫。郭子仪将军手握重兵,经验丰富,不如让他带领大军前往北方,抵御突厥部落的进攻。”
太子点了点头:“好!就按照你们说的办。你们立刻起草诏书,任命郭子仪为北方兵马大元帅,带领五万大军前往北方,加强北方的防卫,抵御突厥部落的进攻。同时,派遣使者前往突厥部落,说服他们放弃与高尚的勾结。另外,加强长安的防卫,防止高尚的残余势力偷袭长安。”
大臣们齐声应道:“臣遵令!” 随后,太子下令,让使者将诏书送往范阳,同时派遣使者前往突厥部落。李涵和秦风得知消息后,也加强了长安的防卫,在长安城内布置了大量的士兵和暗哨,密切关注城内的动静。
与此同时,范阳城内,郭子仪接到了沈砚秋派来的使者的禀报,得知了高尚与突厥部落勾结的消息。他心中一凛,立刻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高尚与突厥部落勾结,想要进攻大唐,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阻止他们的阴谋!” 郭子仪对着将领们说道,语气十分严肃。
王编修说道:“将军,我们应该尽快派遣大军前往北方,加强北方的防卫。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河北、河南等地,通知哥舒翰将军和巴图统领,让他们尽快平定当地的残余势力,然后带领大军前来支援北方。”
郭子仪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立刻下令,让哥舒翰将军和巴图统领尽快平定当地的残余势力,然后带领大军前来范阳汇合,一起前往北方,抵御突厥部落的进攻。另外,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太子殿下禀报情况,请求太子殿下派遣援军。”
将领们齐声应道:“末将遵令!” 随后,郭子仪派遣使者前往河北、河南等地,通知哥舒翰和巴图尽快平定当地的残余势力,同时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太子禀报情况。
几天后,哥舒翰平定了河北的残余势力,带领河西、陇右军返回了范阳。巴图也平定了河南的残余势力,带领回纥骑兵返回了范阳。郭子仪将高尚与突厥部落勾结的消息告诉了他们,然后说道:“现在情况紧急,我们必须尽快带领大军前往北方,抵御突厥部落的进攻。哥舒翰将军,你带领三万河西、陇右军,作为先锋,先行出发;巴图统领,你带领三万回纥骑兵,作为中军,跟随其后;我带领两万士兵,作为后军,负责粮草和物资的运输。我们务必在十天内赶到北方的边境,加强边境的防卫!”
哥舒翰和巴图齐声应道:“末将遵令!” 随后,哥舒翰带领河西、陇右军,先行出发,朝着北方的边境疾驰而去。巴图带领回纥骑兵,跟随其后。郭子仪则带领两万士兵,负责粮草和物资的运输,也随后出发。
范阳城内,只剩下李涵和少量士兵,负责处理战后的事宜。李涵看着大军离开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担忧。他知道,北方的战事将会十分艰难,但他相信,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唐军一定能击退突厥部落的进攻,保卫大唐的边境。
与此同时,北方的边境线上,高尚正与突厥部落的首领颉利可汗商议进攻大唐的事宜。“颉利可汗,现在唐军的主力都在河北、河南等地,北方的边境空虚,正是我们进攻大唐的好时机。只要我们能够攻破北方的边境,占领长安,你就是大唐的皇帝,我则作为你的丞相,辅佐你治理大唐!” 高尚对着颉利可汗说道,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
颉利可汗点了点头:“高尚,你说得对。我早就想进攻大唐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现在时机成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攻破大唐,占领长安!我已经派遣五万突厥骑兵,在边境线上集结,随时可以发动进攻。你带领你的残余势力,作为先锋,率先进攻大唐的边境城池,我则带领突厥骑兵,随后跟进!”
高尚躬身行礼:“多谢颉利可汗!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随后,高尚带领自己的残余势力,朝着大唐的边境城池发起了进攻。突厥骑兵则在颉利可汗的带领下,跟在高尚的身后,准备随时支援。
大唐的边境城池防守薄弱,很快就被高尚的残余势力攻破。高尚的士兵们在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纷纷逃离家园,四处避难。颉利可汗看到边境城池被攻破,心中十分高兴,立刻下令:“全军出击!进攻大唐的腹地,占领长安!”
突厥骑兵们如同潮水般,朝着大唐的腹地冲去。北方的边境告急,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太子得知后,十分焦急,立刻下令,让李涵和秦风带领长安的守军,前往
长安风起:盛唐余晖录
**
第一卷 朱雀街尘
第二十四章 边境鏖战
“…… 北方边境驰援!务必在突厥骑兵抵达太原之前,与郭子仪将军的大军汇合!” 太子的命令在长安皇宫大殿内回荡,李涵与秦风齐声领命,转身快步离开大殿,召集长安守军准备出征。
长安城外,两万守军早已集结完毕,将士们身披铠甲,手持武器,神色肃穆地等待着将领的命令。李涵与秦风骑马来到队伍前方,李涵高声说道:“将士们!北方边境告急,突厥部落与安禄山的残余势力勾结,想要攻破我大唐边境,占领长安!现在,我们要立刻出发,驰援北方边境,与郭子仪将军的大军汇合,击退突厥骑兵,保卫大唐的江山社稷!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耳欲聋,充满了斗志。秦风接着说道:“将士们,此行路途遥远,任务艰巨,但我们身后是大唐的百姓,是长安的安危,我们绝不能退缩!出发!” 说完,秦风拔出长剑,朝着北方的方向一挥,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北方边境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线上,哥舒翰带领的三万河西、陇右军已经抵达了雁门关。雁门关是大唐北方的重要关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哥舒翰深知雁门关的重要性,立刻下令士兵们加固城防,布置防御工事,准备迎接突厥骑兵的进攻。
“将军,我们已经探查清楚,突厥骑兵共有五万余人,由颉利可汗亲自率领,现在已经抵达了雁门关外三十里的地方,正在休整,预计明天一早就会发动进攻。” 一个侦察兵向哥舒翰禀报。哥舒翰点了点头,沉声道:“知道了。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做好战斗准备。另外,派使者快马加鞭前往郭子仪将军的大营,禀报突厥骑兵的动向,请求将军尽快带领大军前来支援。”
侦察兵躬身应道:“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去执行哥舒翰的命令。哥舒翰走到雁门关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草原,心中充满了担忧。突厥骑兵骁勇善战,而且人数众多,自己手中只有三万士兵,想要守住雁门关,难度极大。“只能坚持到郭子仪将军的大军赶来支援了。” 哥舒翰自言自语道,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第二天一早,雁门关外响起了一阵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哥舒翰站在城墙上,朝着远处望去,只见五万突厥骑兵如同黑色的潮水般,朝着雁门关冲来。颉利可汗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位于队伍的最前方,手中挥舞着马鞭,神色傲慢。
“哥舒翰!你若识相,就立刻打开城门投降,我还可以饶你一命!否则,等我攻破雁门关,定将你碎尸万段,屠尽城内的百姓!” 颉利可汗大声喊道,语气中充满了嚣张。哥舒翰冷笑一声:“颉利可汗,你休要狂妄!雁门关是大唐的屏障,有我在此,你休想前进一步!想要攻破雁门关,就先踏过我的尸体!”
颉利可汗大怒:“敬酒不吃吃罚酒!传令下去,发动总攻!” 随着颉利可汗的一声令下,突厥骑兵们如同疯了一般,朝着雁门关冲来。他们手持弯刀,骑着战马,速度极快,很快就冲到了雁门关下。
“放箭!” 哥舒翰一声令下,城墙上的弓箭手立刻松开弓弦,密集的箭矢朝着突厥骑兵射去。冲在最前面的突厥骑兵纷纷中箭倒地,但后续的骑兵依旧疯狂地向前冲锋,丝毫没有退缩的迹象。突厥骑兵们一边冲锋,一边朝着城墙上射箭,城墙上的唐军士兵也有不少人中箭倒地。
“将军,突厥骑兵太勇猛了,我们的弓箭根本挡不住他们!” 一个副将焦急地说道。哥舒翰眉头微皱,沉声道:“传令下去,准备滚石和擂木,等突厥骑兵靠近城墙,就砸下去!另外,派一部分士兵手持长枪,守在城门后,防止突厥骑兵破门而入。”
副将躬身应道:“末将遵令!” 转身去传达哥舒翰的命令。很快,突厥骑兵就冲到了城墙下,开始架设云梯,想要爬上城墙。“砸!” 哥舒翰一声令下,滚石和擂木从城墙上滚落,砸向城墙下的突厥骑兵。突厥骑兵被砸得人仰马翻,云梯也被砸断了不少,但他们依旧没有退缩,继续架设云梯,疯狂地向上攀爬。
一些突厥骑兵趁着混乱,冲到了城门下,开始用斧头劈砍城门。城门虽然坚固,但在突厥骑兵的疯狂劈砍之下,也开始出现了裂缝。“将军,城门快要被攻破了!” 一个士兵焦急地喊道。哥舒翰立刻带领一部分士兵,冲到城门后,用身体顶住城门,同时下令士兵们用长枪朝着门外的突厥骑兵刺去。
双方在城门处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城门外的突厥骑兵想要破门而入,城门内的唐军士兵则拼死抵抗。战斗持续了一个时辰,双方都损失惨重。唐军士兵们虽然个个奋勇杀敌,但突厥骑兵人数众多,而且骁勇善战,唐军渐渐有些支撑不住了。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哥舒翰抬头望去,只见巴图带领的三万回纥骑兵,朝着雁门关疾驰而来。“是回纥骑兵!我们的援军到了!” 哥舒翰兴奋地喊道。城墙上的唐军士兵们听到这句话,士气大振,纷纷使出浑身力气,朝着突厥骑兵发起了反击。
巴图带领回纥骑兵,很快就冲到了突厥骑兵的后方,朝着突厥骑兵的侧翼发起了进攻。回纥骑兵个个骑术精湛,手持弯刀,如同猛虎下山般冲进突厥阵营,瞬间将突厥骑兵的侧翼冲乱。颉利可汗见状,立刻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去抵挡回纥骑兵。
然而,回纥骑兵的战斗力远超颉利可汗的预料。他们在突厥阵营中穿梭,斩杀了大量的突厥骑兵,很快就将突厥骑兵的侧翼击溃。突厥骑兵陷入了前后夹击之中,阵形大乱,士兵们开始四处逃窜。
哥舒翰看到突厥骑兵阵形大乱,立刻下令:“全军出击!追杀突厥骑兵!” 城门大开,唐军士兵们如同潮水般冲出雁门关,朝着突厥骑兵发起了追击。突厥骑兵们早已失去了斗志,纷纷四散逃窜。颉利可汗想要组织士兵反击,但根本无人听从他的指挥,只好带领一部分亲信,朝着草原的方向逃去。
唐军和回纥骑兵一路追击,斩杀了大量的突厥骑兵,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和武器。直到夕阳西下,哥舒翰才下令停止追击,带领大军返回雁门关。雁门关外,遍地都是突厥骑兵的尸体和散落的武器,场面十分惨烈。
“巴图统领,多谢你及时赶来支援,否则雁门关就危险了!” 哥舒翰握着巴图的手,感激地说道。巴图笑了笑:“哥舒翰将军客气了。我们都是为了保卫大唐,抵御突厥骑兵,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郭子仪将军带领的后军,预计明天就会抵达雁门关,到时候我们就有足够的兵力,彻底击退突厥骑兵了。”
哥舒翰点了点头:“好!等郭子仪将军的大军赶到,我们就立刻出兵,追击颉利可汗,彻底消除突厥部落的威胁!” 随后,哥舒翰和巴图带领士兵们清理战场,救治受伤的士兵,同时加强雁门关的防卫,防止突厥骑兵再次偷袭。
与此同时,易州城内,沈砚秋得知雁门关战事紧急的消息后,立刻决定带领两万契丹骑兵,前往雁门关支援。易州刺史得知后,连忙说道:“沈大人,易州也需要军队防守,如果您带领契丹骑兵离开,易州的安全就无法保障了。”
沈砚秋皱了皱眉,沉声道:“现在雁门关战事紧急,大唐的北方边境安危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先支援雁门关。易州的防守,就交给你了。你要加强易州的防卫,密切关注安禄山残余势力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派人向长安禀报。”
易州刺史躬身应道:“下官遵令!沈大人放心,我一定会守住易州,不让安禄山的残余势力有机可乘!” 随后,沈砚秋带领两万契丹骑兵,快马加鞭,朝着雁门关的方向疾驰而去。他知道,雁门关的战事关系到大唐的北方安危,他必须尽快赶到雁门关,协助郭子仪等人,击退突厥骑兵。
长安城内,太子得知哥舒翰和巴图在雁门关击退突厥骑兵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立刻下令,在长安城内举行庆祝活动,同时派遣使者前往雁门关,慰问唐军将士,赏赐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粮食。
大臣们也纷纷向太子道贺:“殿下英明!有郭子仪、哥舒翰等将领在,一定能彻底击退突厥骑兵,保卫大唐的边境!” 太子笑了笑:“各位大臣客气了。这都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功劳。另外,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后勤支援,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足够的粮草和武器,确保他们能够安心作战。”
大臣们齐声应道:“臣遵令!” 随后,太子下令,让户部和工部尽快调拨粮草和武器,运往北方边境,支援前线的唐军。长安城内,百姓们也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唐军在雁门关取得的胜利。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颉利可汗带领残余的突厥骑兵,逃到了草原深处后,并没有放弃进攻大唐的念头。他找到了高尚,愤怒地说道:“高尚!你不是说唐军的主力都在河北、河南等地,北方边境空虚吗?为什么雁门关会有这么多唐军?你害得我损失了大量的兵力,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高尚连忙说道:“颉利可汗,息怒。我也不知道唐军会这么快就派遣大军前来支援雁门关。不过,现在郭子仪的大军已经抵达雁门关,我们的兵力已经远远不如唐军,如果再继续进攻,恐怕只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不如我们暂时撤退,回到草原,积蓄力量,等时机成熟,再进攻大唐?”
颉利可汗冷哼一声:“撤退?我颉利可汗什么时候吃过这么大的亏?就算唐军兵力众多,我也要与他们决一死战!你立刻带领你的残余势力,配合我,再次进攻雁门关!如果这次再失败,我定将你碎尸万段!”
高尚心中十分害怕,但他知道,颉利可汗生性残暴,如果自己不答应,一定会被处死。无奈之下,高尚只好点头答应:“好!我立刻带领我的残余势力,配合可汗,再次进攻雁门关!” 随后,高尚带领自己的残余势力,与颉利可汗的突厥骑兵汇合,准备再次进攻雁门关。
第二天一早,郭子仪带领的两万后军抵达了雁门关。哥舒翰和巴图立刻出城迎接。“郭子仪将军,您可算来了!” 哥舒翰兴奋地说道。郭子仪笑了笑:“哥舒翰将军,巴图统领,辛苦你们了。你们在雁门关击退突厥骑兵,立下了大功,朝廷一定会重重奖赏你们的。”
随后,郭子仪、哥舒翰、巴图等人进入雁门关,来到中军大帐商议军情。郭子仪说道:“根据侦察兵的禀报,颉利可汗带领残余的突厥骑兵,与高尚的残余势力汇合,准备再次进攻雁门关。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突厥骑兵的再次进攻。”
哥舒翰点了点头:“将军说得对。突厥骑兵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他们的战斗力依旧不容小觑。我们必须加强雁门关的防卫,同时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确保能够彻底击退突厥骑兵。”
巴图也说道:“我回纥骑兵愿意担任先锋,只要突厥骑兵敢来进攻,我们一定能将他们击退!” 郭子仪点了点头:“好!就按照你们说的办。哥舒翰将军,你带领河西、陇右军,负责防守雁门关的正面;巴图统领,你带领回纥骑兵,负责防守雁门关的侧翼;我则带领后军,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各处。另外,派侦察兵密切关注突厥骑兵的动向,一旦发现他们前来,立刻禀报。”
众人齐声应道:“遵令!” 随后,众人纷纷离开中军大帐,去布置兵力,准备迎接突厥骑兵的再次进攻。郭子仪站在地图前,心中暗暗发誓:这次一定要彻底击退突厥骑兵,消除大唐北方的威胁,让大唐的百姓能够过上太平日子。
几天后,侦察兵禀报,颉利可汗带领三万突厥骑兵和一万高尚的残余势力,朝着雁门关赶来,预计明天一早就会发动进攻。郭子仪立刻召集众人,再次商议军情。“突厥骑兵这次带来了高尚的残余势力,显然是想孤注一掷,与我们决一死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战击溃他们!” 郭子仪对着众人说道。
哥舒翰说道:“将军,我们可以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先让一部分士兵假装防守不力,引诱突厥骑兵进入我们的埋伏圈,然后再发动进攻,将他们一举歼灭!” 巴图也说道:“这个主意好!我回纥骑兵可以埋伏在雁门关外的山谷中,等突厥骑兵进入山谷,就立刻发动进攻,截断他们的退路!”
郭子仪点了点头:“好!就采用这个策略。哥舒翰将军,你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负责防守雁门关的正面,假装防守不力,引诱突厥骑兵进入山谷;巴图统领,你带领三万回纥骑兵,埋伏在山谷两侧,等突厥骑兵进入山谷,就立刻发动进攻,截断他们的退路;我带领剩余的士兵,作为中军,在山谷外接应,防止突厥骑兵突围。”
众人齐声应道:“遵令!” 随后,众人开始按照计划布置兵力。哥舒翰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来到雁门关的正面,准备引诱突厥骑兵;巴图带领三万回纥骑兵,埋伏在山谷两侧;郭子仪则带领剩余的士兵,在山谷外驻扎,准备接应。
第二天一早,颉利可汗带领大军,来到了雁门关外。他看到雁门关的城墙上,只有少量的唐军士兵防守,心中十分得意:“看来唐军已经没有兵力了!传令下去,发动总攻,攻破雁门关!”
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朝着雁门关的正面冲来。哥舒翰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假装奋力抵抗,但很快就 “抵挡不住”,朝着山谷的方向撤退。颉利可汗以为唐军已经溃败,立刻下令:“全军追击!一定要全歼唐军!”
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山谷的方向追去。很快,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就全部进入了山谷。就在这时,山谷两侧突然响起了一阵号角声。巴图带领三万回纥骑兵,从山谷两侧冲了出来,朝着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发起了进攻。
“不好!中计了!” 颉利可汗脸色骤变,大声喊道:“快撤!” 但已经晚了。回纥骑兵已经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将他们团团围住。郭子仪也带领中军,从山谷外冲了进来,与回纥骑兵一起,朝着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发起了进攻。
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陷入了重围之中,阵形大乱。士兵们开始四处逃窜,但根本无法突围。高尚看到大势已去,想要带领自己的残余势力投降,但被颉利可汗发现。颉利可汗愤怒地说道:“你这个废物!都是因为你,我们才会中计!我要杀了你!” 说完,颉利可汗一剑刺死了高尚。
随后,颉利可汗带领一部分亲信,想要突围,但被郭子仪拦住。“颉利可汗,你已经无路可逃了!放下武器,投降吧!” 郭子仪对着颉利可汗大声说道。颉利可汗冷哼一声:“我颉利可汗就算是死,也不会投降你们大唐!” 说完,颉利可汗带领亲信,朝着郭子仪冲来。
郭子仪手持长枪,与颉利可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郭子仪的武艺高强,经验丰富,很快就占据了上风。几个回合下来,郭子仪一枪刺中了颉利可汗的肩膀。颉利可汗惨叫一声,跌落马下。唐军士兵们立刻冲上前,将颉利可汗活捉。
失去了首领的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纷纷放下武器,向唐军投降。郭子仪带领大军,彻底歼灭了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取得了雁门关之战的彻底胜利。
雁门关内,唐军士兵们兴奋地欢呼起来。郭子仪、哥舒翰、巴图等人站在城墙上,看着眼前的胜利,脸上
长安风起:盛唐余晖录
**
第一卷 朱雀街尘
第二十五章 战后新局
郭子仪、哥舒翰、巴图等人站在城墙上,看着眼前的胜利,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雁门关之战的胜利,不仅彻底击退了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更保卫了大唐的北方边境,让边境百姓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
“将军,我们已经清点完毕,此次战役共歼灭突厥骑兵两万余人,高尚的残余势力八千余人,俘虏突厥骑兵一万余人,高尚的残余势力两千余人,活捉颉利可汗。另外,还缴获战马三万余匹,武器五万余件,粮草十万余石。” 一个将领向郭子仪禀报,语气中充满了兴奋。
郭子仪点了点头,沉声道:“好!传令下去,将俘虏的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分开关押,派重兵看管,防止他们发动叛乱。颉利可汗作为突厥部落的首领,罪大恶极,暂时关押在中军大帐,等待朝廷的处置。另外,将缴获的战马、武器和粮草登记造册,一部分留给前线将士使用,剩余的全部运往长安,交给朝廷统一调配。”
将领躬身应道:“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去执行郭子仪的命令。哥舒翰看着郭子仪,说道:“将军,此次雁门关之战能够取得胜利,全靠将军的英明指挥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现在突厥骑兵已经被击退,北方边境暂时安定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派人前往长安,向太子殿下禀报战况,请求朝廷的下一步指示?”
郭子仪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立刻派人前往长安,向太子殿下禀报战况。另外,沈砚秋大人带领的契丹骑兵应该也快到了,我们要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等沈砚秋大人到了,我们再商议后续的边境防卫事宜。”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郭子仪等人抬头望去,只见沈砚秋带领两万契丹骑兵,朝着雁门关疾驰而来。“是沈砚秋大人!” 巴图兴奋地喊道。郭子仪等人立刻走下城墙,出城迎接。
沈砚秋看到郭子仪等人,连忙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郭将军,恭喜你们取得雁门关之战的胜利!我来晚了,还请将军恕罪!” 郭子仪笑着说道:“沈大人客气了。你能带领契丹骑兵赶来支援,我们已经十分感激了。现在战斗已经结束,北方边境暂时安定下来,你也可以放心了。”
随后,郭子仪等人带领沈砚秋进入雁门关,来到中军大帐。郭子仪将雁门关之战的详细情况告诉了沈砚秋,沈砚秋听后,感慨地说道:“将军真是英明神武!能够一举歼灭突厥骑兵和高尚的残余势力,活捉颉利可汗,这不仅是大唐的福气,更是边境百姓的福气!”
郭子仪笑了笑:“沈大人过奖了。这都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现在突厥骑兵已经被击退,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还在草原深处,他们很可能会再次集结兵力,前来侵犯边境。我们必须加强边境的防卫,防止他们再次来袭。”
沈砚秋点了点头:“将军说得对。我带领的契丹骑兵,可以暂时留在边境,协助唐军防守。另外,我已经与耶律阿保机首领约定,契丹部落会密切关注突厥部落的动向,一旦发现他们有异常,会立刻通知大唐。”
郭子仪感激地说道:“多谢沈大人!有契丹部落的帮助,我们防守边境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巴图统领,回纥骑兵此次前来支援,立下了大功,现在战斗已经结束,你们是不是应该返回回纥了?”
巴图笑了笑:“将军,我们回纥骑兵虽然想返回回纥,但现在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还在草原深处,我们担心他们会报复回纥部落。不如我们暂时留在边境,协助唐军防守,等彻底消除突厥部落的威胁后,再返回回纥。”
郭子仪点了点头:“好!既然你们愿意留下,那我们就一起加强边境的防卫。哥舒翰将军,你带领河西、陇右军,负责防守雁门关以西的边境;巴图统领,你带领回纥骑兵,负责防守雁门关以北的边境;沈大人,你带领契丹骑兵,负责防守雁门关以东的边境;我则带领后军,在雁门关坐镇,统筹全局,随时支援各处。”
众人齐声应道:“遵令!” 随后,众人纷纷离开中军大帐,去布置边境的防卫工作。郭子仪站在地图前,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大唐的北方边境,让边境百姓能够过上太平日子。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太子正在与大臣们商议如何处置颉利可汗和俘虏的突厥骑兵。“颉利可汗多次侵犯我大唐边境,杀害我大唐百姓,罪大恶极,必须严惩!至于俘虏的突厥骑兵,我们可以将他们编入唐军,让他们为大唐效力,或者将他们遣返回突厥部落,以示大唐的仁慈。” 太子对着大臣们说道,语气十分严肃。
一个大臣说道:“殿下英明。颉利可汗罪大恶极,应该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俘虏的突厥骑兵,编入唐军可以增强我大唐的兵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他们很可能会发动叛乱。不如将他们遣返回突厥部落,让他们向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传递大唐的威严,防止他们再次侵犯边境。”
另一个大臣则说道:“殿下,我认为应该将颉利可汗囚禁起来,作为人质,牵制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俘虏的突厥骑兵,可以让他们在边境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为大唐的边境建设做出贡献。这样既可以消除他们的威胁,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劳动力,一举两得。”
太子点了点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将颉利可汗囚禁在长安的天牢中,作为人质,牵制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俘虏的突厥骑兵,一部分编入唐军,由唐军将领严格管理,防止他们发动叛乱;另一部分则留在边境,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为边境的建设做出贡献。另外,派遣使者前往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向他们传达大唐的旨意,只要他们不再侵犯大唐边境,大唐愿意与他们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大臣们齐声应道:“殿下英明!” 随后,太子下令,让使者携带旨意,前往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同时安排官员处理俘虏的突厥骑兵。
几天后,郭子仪派来的使者抵达了长安,向太子禀报了雁门关之战的详细战况。太子得知后,十分高兴,立刻下令,在长安城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派遣使者前往雁门关,慰问唐军将士,赏赐大量的金银珠宝、粮食和丝绸。
使者来到雁门关,向郭子仪等人宣读了太子的旨意。郭子仪等人连忙跪地接旨:“臣等谢太子殿下恩典!” 使者将赏赐的金银珠宝、粮食和丝绸交给郭子仪后,说道:“郭将军,太子殿下还让我转告您,等边境的局势稳定下来,您就带领大军返回长安,太子殿下要亲自为您和将士们庆功。”
郭子仪躬身说道:“请使者回复太子殿下,臣定不辱使命,守护好大唐的北方边境。等边境的局势稳定下来,臣会立刻带领大军返回长安,向太子殿下复命。” 使者点了点头,转身离开雁门关,返回长安。
郭子仪将赏赐的金银珠宝、粮食和丝绸分发给将士们,将士们收到赏赐后,个个兴奋不已,士气更加高涨。“将士们!太子殿下对我们十分关心,赏赐了我们大量的金银珠宝、粮食和丝绸。我们一定要守护好大唐的北方边境,不辜负太子殿下的期望!” 郭子仪高声说道。
“誓死守护边境!不辜负太子殿下的期望!”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耳欲聋,充满了斗志。
与此同时,边境的百姓们得知唐军取得雁门关之战的胜利后,纷纷来到雁门关,向唐军将士们表示感谢。他们带来了自家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还有手工制作的衣物,送给唐军将士们。“唐军将士们,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我们早就被突厥骑兵杀害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握着郭子仪的手,感激地说道。
郭子仪笑着说道:“老人家,您客气了。守护边境百姓的安全,是我们唐军的责任。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抵御任何外敌的入侵,让你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老人点了点头,眼中充满了感激的泪水。
郭子仪等人与边境百姓们亲切地交谈着,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当得知百姓们因为常年遭受突厥骑兵的侵犯,生活十分困苦时,郭子仪立刻下令,将一部分缴获的粮食和衣物分发给百姓们,同时派遣士兵帮助百姓们重建家园,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百姓们收到粮食和衣物后,个个感动不已。“唐军将士们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百姓们纷纷说道。在唐军将士们的帮助下,边境百姓们很快就重建了家园,开垦了大量的荒地,种植了粮食和蔬菜。边境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渐渐好转。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新的危机。突厥部落的残余势力,在得知颉利可汗被活捉后,并没有放弃侵犯大唐的念头。他们推举颉利可汗的弟弟突利为新的可汗,继续在草原深处集结兵力,积蓄力量,准备再次侵犯大唐的边境。
突利可汗召集突厥部落的贵族,说道:“颉利可汗被大唐活捉,这是我们突厥部落的耻辱!我们一定要救出颉利可汗,报仇雪恨,再次侵犯大唐的边境,占领大唐的土地!现在,我们要尽快集结兵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举攻破大唐的边境!”
贵族们纷纷表示赞同:“可汗英明!我们愿意跟随可汗,救出颉利可汗,报仇雪恨,侵犯大唐的边境!” 随后,突利可汗开始在草原深处集结兵力,招募士兵,打造武器,准备再次侵犯大唐的边境。
与此同时,大唐的一些地方豪强,看到安禄山的叛乱被平定后,朝廷的权力有所削弱,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在地方上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扩充自己的势力,想要割据一方,与朝廷对抗。
河南的一个豪强,名叫王世充,拥有兵力五万余人,占据了河南的多个州县。他召集自己的亲信,说道:“现在朝廷的权力有所削弱,郭子仪等将领带领大军驻守北方边境,长安的兵力空虚,正是我们割据一方的好时机!我们要尽快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更多的州县,等时机成熟,就称帝称王,与朝廷对抗!”
亲信们纷纷表示赞同:“大人英明!我们愿意跟随大人,割据一方,称帝称王!” 随后,王世充开始在河南扩充势力,占领了多个州县,对朝廷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长安城内,太子很快就得知了地方豪强蠢蠢欲动的消息。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现在一些地方豪强,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扩充自己的势力,想要割据一方,与朝廷对抗。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遏制他们的势力发展,很可能会再次引发叛乱,危及大唐的统治!” 太子对着大臣们说道,语气十分严肃。
一个大臣说道:“殿下,地方豪强之所以敢蠢蠢欲动,主要是因为朝廷的权力有所削弱,地方的监管不力。我们应该加强对地方的监管,派遣官员前往各地,调查地方豪强的动向,遏制他们的势力发展。同时,加强长安的兵力,防止地方豪强偷袭长安。”
另一个大臣则说道:“殿下,仅仅加强监管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已经割据一方,与朝廷对抗的地方豪强,我们应该派遣大军,进行征讨,彻底消除他们的威胁。郭子仪将军带领大军驻守北方边境,无法轻易调动,不如让哥舒翰将军或巴图统领带领一部分兵力,前往河南等地,征讨地方豪强。”
太子点了点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这样,派遣官员前往各地,加强对地方的监管,调查地方豪强的动向。同时,下令让哥舒翰将军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前往河南,征讨王世充等地方豪强,彻底消除他们的威胁。另外,加强长安的兵力,让李涵和秦风带领长安的守军,密切关注地方豪强的动向,防止他们偷袭长安。”
大臣们齐声应道:“臣遵令!” 随后,太子下令,派遣官员前往各地,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同时让使者携带旨意,前往雁门关,命令哥舒翰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前往河南征讨地方豪强。
使者来到雁门关,向哥舒翰宣读了太子的旨意。哥舒翰连忙跪地接旨:“臣遵旨!” 使者离开后,哥舒翰立刻来到中军大帐,向郭子仪禀报了太子的旨意。
郭子仪听后,说道:“地方豪强割据一方,确实对朝廷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你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前往河南征讨王世充等地方豪强,一定要彻底消除他们的威胁,维护朝廷的统治。北方边境的防卫,有我、巴图统领和沈大人在,你可以放心前往。”
哥舒翰躬身说道:“多谢将军!臣一定不辱使命,彻底消除地方豪强的威胁,维护朝廷的统治!” 随后,哥舒翰开始挑选士兵,准备武器和粮草,计划第二天一早就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前往河南征讨地方豪强。
第二天一早,哥舒翰带领一万河西、陇右军,浩浩荡荡地朝着河南的方向疾驰而去。郭子仪、巴图、沈砚秋等人来到雁门关外,为哥舒翰送行。“哥舒翰将军,一路保重!祝你早日平定地方豪强,凯旋归来!” 郭子仪握着哥舒翰的手,说道。
哥舒翰点了点头:“多谢将军!我一定会早日平定地方豪强,凯旋归来!” 随后,哥舒翰翻身上马,带领大军,朝着河南的方向而去。郭子仪等人站在雁门关外,目送着大军远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中。
“将军,哥舒翰将军带领大军前往河南后,雁门关以西的边境防卫压力会增大。我们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边境的防卫部署?” 沈砚秋对着郭子仪说道。郭子仪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巴图统领,你带领一部分回纥骑兵,前往雁门关以西的边境,协助防守;沈大人,你带领一部分契丹骑兵,前往雁门关以北的边境,加强防守;我则带领剩余的士兵,在雁门关坐镇,统筹全局。”
巴图和沈砚秋齐声应道:“遵令!” 随后,巴图和沈砚秋分别带领一部分骑兵,前往指定的边境地区,加强防守。郭子仪则返回雁门关,继续处理边境的防卫事宜。
与此同时,河南境内,王世充得知哥舒翰带领大军前来征讨的消息后,并没有感到害怕,反而十分兴奋。“哥舒翰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竟然敢带领大军前来征讨我!我一定要让他有来无回,让朝廷知道我的厉害!” 王世充对着亲信们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傲慢。
一个亲信说道:“大人,哥舒翰带领的河西、陇右军是大唐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极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不如我们在河南的险要地段布置埋伏,引诱哥舒翰的大军进入埋伏圈,然后发动进攻,将他们一举歼灭!”
王世充点了点头:“好主意!就按照你说的办。你立刻带领一部分士兵,前往河南的虎牢关,布置埋伏。虎牢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哥舒翰大军前往河南腹地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在虎牢关布置好埋伏,一定能将哥舒翰的大军一举歼灭!”
亲信躬身应道:“末将遵令!” 转身离开,去调动士兵,前往虎牢关布置埋伏。王世充则带领剩余的士兵,在河南的腹地驻扎,准备接应埋伏的士兵,同时防范哥舒翰的大军从其他路线进攻。
哥舒翰带领大军,很快就抵达了河南的边境。他得知王世充在虎牢关布置了埋伏后,并没有感到惊讶。“王世充不过是一个地方豪强,竟然也想与我大唐的精锐部队对抗,真是自不量力!” 哥舒翰对着身边的将领说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一个将领说道:“将军,虎牢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我们强行进攻,恐怕会遭受很大的损失。不如我们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假装进攻虎牢关,吸引王世充的注意力,然后派遣一部分士兵,从其他路线绕到虎牢关的后方,发动突袭,将王世充的埋伏部队一举歼灭!”
哥舒

长安风起:盛唐余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