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和女道士私会,发现她走路脚不沾地,想跑已经晚了

民间故事:书生和女道士私会,发现她走路脚不沾地,想跑已经晚了

唐朝武周年间,书生韩又观为了清静读书,带着书童租住在山脚下的小院里。这座小院是退养的金主簿用来颐养天年的,金主簿死后,他家嫌弃这里路远,过于偏僻,便闲置在这里。韩又观以极低的价钱租了下来。

这一天晚上,韩又观正在挑灯夜读,忽然听见院墙外传来诵读声,仔细一听,辞藻华丽,是一名女子。他暗想:深更半夜里,谁家女子如此有雅兴呢?于是推开门走了出去。

韩又观搬来梯子,趴在墙头上探看,只见不远处,一处野花丛边,站着一名女道士,月光洒在她的身上,颇有几分仙气,禁不住喝彩道:“仙姑好有雅兴,吟诵的是谁家的诗词,小生从来没有听过。”

女道士转过脸来,把韩又观看呆了,好一张俏丽无双的脸庞,令人目眩神迷。只听女道士说:“我吟诵的是道家青词,你没有听过,不足为奇。”

韩又观邀请说:“仙姑何不移步过来,品茗长谈?”女道士仰头看看天色,说道:“子时已尽,我就不过来了,就在此闲话片刻。”于是移步到墙边,仰着头和韩又观闲聊起来。

原来,女道士是山顶道观的,法号一绝,见月色明亮,偷跑下山闲逛。一绝的眼里似乎罩着一层水气,让韩又观心旌荡漾。他好几次想表达爱慕之意,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过了小半个时辰,一绝说要回道观去了。韩又观依依不舍地说:“这就走了吗?再聊一会儿吧。”一绝走了几步,回头妩媚一笑说:“我明晚子时再来,你在花丛边等着我。”韩又观被她的妩媚击中,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忙不迭地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一整天,韩又观的脑海里总是浮现一绝的身影,觉得日头行走的太慢,盼望着天早一点黑下来。吃过晚饭后,书童在隔壁房间里睡了,韩又观迫不及待地打开门,来到野花丛边等着。此时时间尚早,他在花丛边不断地徘徊,心里激动不已。

子时刚到,就见山路上走来一绝,瞬间就到了眼前,娇笑着说:“公子果然守时,让你久等了。”说罢,伸手过来搂着他,嘴唇凑了上来。

韩又观疑惑她如飞而来,不像正常人,到了近前才发现她走路脚不沾地,心里一惊,只有鬼魂才会走路脚不沾地。等到他醒悟过来,一绝已经搂住了他。他使劲一推,挣脱了一绝的搂抱,拔腿就跑。

才跑了几步,身子就被一绝拉了回来,狞笑着说:“来不及了,你跑不掉的。”她仰头大笑一声,恨声说:“我要杀尽天下好色的书生!”然后低头含住韩又观的嘴唇。

韩又观感觉得胸口的热气被吸了出来,他挥舞着双手,不停地挣扎,眼看就要气绝身亡,这时传来一声呼喊:“公子,你在干什么?”

原来,书童起夜,发现书房里亮着灯,探头一看,韩又观竟然不在屋里。他发现院门虚掩着,便出来寻找,看见韩又观站在一丛野花旁,挥舞着双手摇头晃脑的,似乎在跳舞,禁不住询问起来。

话音刚落,一绝消失不见了,韩又观倒在地上,不停地抽搐。书童赶紧将他搀扶进屋,敖了一碗姜汤灌给他服下。大约一盏茶的功夫,韩又观终于缓了过来,不过,脸色蜡黄,精神不佳。

休息了两天,韩又观才恢复正常,询问书童,他从来不起夜的,为何那一晚起夜呢?书童挠着头说:“我也不知道为何,忽然内急起来。”韩又观点点头,若有所思,对书童说:“你陪我去道观一趟吧。”

到了道观,韩又观拜见主持师太,询问起一绝女道士来。师太大惊失色,问道:“敢问公子是一绝什么人?她已经不在人世两三年了。”韩又观就把遇见一绝的鬼魂的事情讲了。师太叹息一声说:“想不到她还放不下,做了鬼魂还没有平息报复之心。”

原来,一绝虽然出家当了道士,却正值青春年少,耐不住寂寞,触犯了戒条,和来道观游玩的秦姓书生好上了。但是,秦姓书生品德不佳,始乱终弃,得手后抛弃了一绝。一绝想不开,跳入深涧里殉情了。后来,秦姓书生深夜暴毙,被一绝索了魂,也算是报仇雪恨了。

讲到这里,师太叹息说:“她已经报了仇,为何怨气不消,还要杀尽天下好色的书生呢?”她又抬头对韩又观说:“这也怪你,你如不生淫心,她又如何能得手呢?”

韩又观红着脸说:“师太教训的是,我这就搬走。”师太笑着说:“青春年少,情有可原,你也不必搬走了,我收了一绝的魂魄吧,以免她继续害人。”

说罢,她带着韩又观来到一绝的墓地,韩又观站在坟墓前拜了拜,师太拿出瓷瓶,嘴里念念有词,一股青烟从坟墓里飘出,进了瓷瓶。

瓷瓶闪着光亮,能看见一绝站在瓶壁边,眼睛望着外面,充满幽怨。韩又观落寞地说:“师太,难道要将她永远地关在瓷瓶里吗?”师太叹息说:“不,等到她阳寿尽了,就把她放出来去投胎转世。”韩又观叹息一声,下山去了。

为了报答书童的救命之恩,韩又观不让他当书童了,教他读书。这个书童,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堂叔将他卖给韩又观当了书童。想不到书童擅长读书,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韩又观参加了两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便闲居在家,好在家境优渥,衣食无忧,陪伴着妻儿,倒也逍遥快活。至于书童,后来中了进士,留在朝中为官,最终官至四品。

做人不可起淫心,淫心生,邪气来。还好书童是韩又观的贵人,无意中救了他一命。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