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射杀的巨型“大蛟鱼”,究竟是啥动物?专家在陵墓找到真相

秦始皇射杀的巨型“大蛟鱼”,究竟是啥动物?专家在陵墓找到真相

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嬴政在位的第37年,也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秦始皇又开始了新一次的巡游。如果说前四次巡游是借助大秦帝国的赫赫军威来震慑对帝国心怀不满的六国后裔,那么这一次就多少有点躲灾的意味了。其原因《史记》说得也很清楚,那就是秦始皇被一个神秘人送的两样东西吓到了。关于这两样东西,司马迁记载得很清楚,那就是一块玉璧和一句话。前者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巡游东行渡江遇险而投之祀神以求平安的那块。后者则只有简短的五个字:“今年祖龙死”。那么,“祖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裴松之之子,史学名家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解释道,“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始皇帝的文学修养或许不及裴骃,但对祖龙一词的领悟还是很到位的。《史记》记载说,始皇帝听了这句话后,下意识地给这句话做了解释,“祖龙者,人之先也”。我们知道,秦始皇是个很迷信的君王,对这等涉及身家性命的要紧事,自然不敢怠慢处置。于是,始皇帝赶紧找来精通易理的太卜推演此事真假。太卜常居深宫,对始皇帝的忌讳之事有着精准的把握。因此,他没有直接回复,而是以一句“游徙吉”结束了两人的对话。始皇帝呢?为了尽快摆脱灾厄,遂遵循了太卜的指点,乃经蓝田,过武关,离开关中,再次踏上了六国旧地。然而,令始皇帝想不到的是,当他即将返回关中的时候,却在沙丘意外病亡了。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不到三年,他的大秦帝国便轰然崩塌了。其实,还有一件事也是始皇帝未曾预料的:他的这次出巡,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一个邻国的文明进程!这个邻国,就是日本。给其注入新鲜活力的,则是那位著名的原齐国方士徐福。他所依仗的,是秦始皇赐予他用于“寻仙”的庞大人力及物力。那么,只是一介方士的徐福,到底凭借什么本事博取了阅历丰富的始皇帝之信任呢?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蓬莱地区颇具仙味的“海市蜃楼”。

老实说,对科学认知水平有限的古人来说,海市蜃楼的确是件不可捉摸的怪事。但是,得益今日科学的普及,我们已经知道,海市蜃楼不过是因为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发生折射和全反射的光学现象。对这种类似的自然现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也都接触过。比如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会看到远方路面出现一条或多条色度不断变化的水平光带,也是一种类似“海市”的光学现象。那么,和国内其他曾有过海市报道的地区相比,为何发生在春夏之交时节的蓬莱地区之海市景象的内容会异常丰富呢?实际上,这是蓬莱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水文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蓬莱地处渤海海峡南岬,其北、东、西分别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冀津沿海隔海相望。加之著名的长山列岛横亘在海峡中间,为蓬莱“海市”提供了远、中、近各种距离、类型多样的反射实物;其次,蓬莱的春夏之交,正是这一地区受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影响已弱而太平洋温暖气流影响未至的间隙时期,其海面空气层相对稳定。这也是蓬莱地区形成“海市蜃楼”的大前提;最后重中之重的,是蓬莱的水文环境。我们知道,渤海是我国第一大内海,它和黄海及外海联结的咽喉是渤海海峡。这一地区的沿海潮汐,每半个月会形成一个潮时(潮水涨落的时间)周期。根据水文资料显示,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即农历每月十五。这一天,太阳西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和朔日(天文学上指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通常是农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太阳和月亮同升同落)前后一两日是大潮汐。也就是大潮汐“发威”的时候,海峡中涌动的海流会将底层低温海水带出水面,使海水表面温度大大低于海面空气温度而产生温差。于是乎,蓬莱地区的海面形成了相对稳定、规整、在单位垂直距离内温差较大且呈水平状态分布的空气密度层面,为“海市蜃楼”的闪亮登场做好了一切准备。实际上,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也正是因此,蓬莱海市的出现,一般会伴随这么几种特征:气温适中、大潮汐、晴或少云、北风一二级、海面能见度高。也正是因为海面能见度高,曾经三次巡游至齐地的始皇帝,肯定目睹过这一不可解释的怪事,这无疑使他相信徐福说的蓬莱仙岛以及“不死药”确实存在。因此,即使徐福寻仙十年且一无所获,始皇帝仍然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不过,当事人徐福经过这十年九死一生的寻仙路算是终于明白了蓬莱仙岛和“不死药”的虚幻。这也就意味着,他欺骗了始皇帝。欺骗一位具有生杀予夺的掌权者会是什么样下场?2年前的被坑之儒已经给了徐福答案。于是,当徐福听闻始皇帝再次东巡,他已经做好离开始皇帝统治区的准备了。那么,徐福又是如何跨越波涛险阻,抵达日本的呢?

徐福东渡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徐福的东渡之路大致分五段进行:第一段是琅琊港-成头山-芝罘港;第二段:芝罘港-蓬莱-庙岛群岛-辽东南端老铁山;第三段:老铁山-鸭绿江口-朝鲜半岛西海岸-朝鲜半岛东南部海岸,即釜山-巨济岛一线海岸;第四段:朝鲜半岛东南沿岸-对马岛-冲岛-大岛-北九州沿岸;第五段:九州沿岸-关门海峡-濑户内海-大阪湾-和歌山、熊野滩。分析上述路线,鉴于原齐国自管仲时代便有意开发的鱼盐之利,徐福找到一批经验丰富且到过朝鲜半岛的水手并不是什么难事。其次,有始皇帝的倾国支持,徐福所需要的航海物资以及人员配备也很容易解决。唯一不好办的,是从哪里募集一批能征惯战、即使在极端困境下依然听从命令的护航部队。民间募集?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显然不行。唯一满足条件的,就是被始皇帝亲自指派的军队。于是,在始皇帝最后一次接见徐福时,徐福乃欺骗始皇帝,说数年寻求仙药而不得,都是因为海中有大蛟鱼兴风作浪。始皇帝听信了徐福所言,不但亲自下海参加了进行射杀蛟鱼的行动,为了寻仙顺利,还给徐福配备一批经验丰富的将兵。结果,徐福得到了他远航所需要的一切,遂一去不回。秦始皇呢?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到底没有等来仙药。若说始皇帝唯一从徐福那里获取的有用之物,也就是海中蛟鱼了。

根据《史记》记载,为了保证秦始皇陵地宫的照明,秦人曾制作了一种以“人鱼膏“为原材料的蜡烛。这种材料,燃烧很久都不会熄灭。这样耐烧,显然不是寻常蜡烛可以做到的。前文已述,《史记》记载过始皇帝被徐福蒙骗,命人入海以连弩射杀蛟鱼的事情。这种蛟鱼,有学者推测应该就是鲸鱼。因为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有着耗油少、燃点低、不易灭的特性。而且,据科学家演算:一立方米鲸脑油的燃烧期可达五千天。如此说来,若要皇陵中的“长明灯”符合《史记》中“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鲸鱼脂膏当是那个年代最好的选择。然而,从考古工作者记录的明定陵地宫中的“长明灯”出土时即已熄灭的情况来看,如果隔绝了空气,秦始皇陵中的“人鱼膏”,做到“度不灭者久之”应该是很困难的。或者说,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或许早已熄灭若干个世纪了。

参考资料:《史记》《徐福研究》(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