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以下故事,出自唐代谷神子的传奇神怪小说集《博异志》,翻译时稍有改动。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唐代神龙(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年号,公元705年-707年)元年,房州竹山县有一位百姓叫阴隐客,家里很有钱,他家打水吃水不方便,于是他决定在屋后面挖一口井,他找人选好了地址,于是让工人开挖。

本以为三五天就能挖好一口井,结果挖了两年,足足挖了一千尺深,还是没有水。阴隐客铁了心,一定要打出水,于是让工人继续往下挖。

又挖了一个月,工人忽然听到地下有鸡鸣狗叫,还有鸟儿声音。工人觉得奇怪,又往下挖了几尺深,发现旁边有一个石洞,可以容纳一人,于是工人进入石洞里看看情况。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走了几十步后,没有动静,工人用手摸着石壁,继续往前走。忽然看到了光亮,他来到亮处,发现石洞下面连着山,顺着山头下去后,发现来到了一处地方,别有洞天。这里山都很高,山间有瀑布,瀑布下面有河流,千岩万壑,恍如仙境。

这里的石头都是碧绿色,山谷之中还有金色的宫阙。附近还有很多大树,都像竹子一样,有一段段的树节,而树叶最小都有芭蕉叶那么大。还有紫色的花儿,像盘子一样大,还有五彩的蝴蝶,翅膀大如蒲扇,在花丛中飞舞。还有五色的鸟儿,大如白鹤,在树梢上飞翔。

而每一处岩石中,都有一眼清泉,一眼白泉,清泉的水很清澈,白泉的水像牛奶。

工人慢慢下山,来到宫阙处,正要找人问,看到宫阙上面的匾额,有银色的四个大字,乃是“天桂山宫”。宫阙有门,门两旁各有一人出来,高约五尺,童颜如玉,须发如青丝,衣服看起来很轻很细,就像身上穿着白雾或者白烟一样,带着金色的帽子,但光着脚。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看样子,应该是看门人。 更多精彩资源–【文推网 wentuifa.com】

看门人问工人:你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工人把自己挖井发现石洞的事说了。正说着,门里面有几十个人出来,不客气地说:怎么有浊气进来?赶紧找看门人!两个看门人很害怕,赶紧说:有外界工人进来了,我们在问他,所以没禀报。

过一会,只见一位穿着绯色衣服的人说:门吏客气点,让工人走吧。

工人一听,里面的人似乎不愿意让自己进去,就跟看门人道了谢,转身要走。看门人则说:既然你已经来了,也算是缘分,为什么不游览一番,再回去呢?工人则说:前面我不敢造次,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愿意看看这里。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门人拿了玉简进去后,很快又出来,带着工人来到清泉眼,让工人洗洗干净,又换了一套衣服。又让工人到白泉眼,用白泉水漱漱口,白泉水看起来像牛奶,尝起来也很不错,工人干了半天活,本就口渴,喝了很多,也不饿了。

门人带着工人去各处宫阙观赏,不过只能在外面,不能进去。走了半天,来到山脚下,看到一座城,里面的宫室、城楼等,全部都是用金银美玉做成,城门匾额上,写着“梯仙国”三个大大的玉字。

工人问:这里是什么地方?门人告诉他: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凡人成仙后,都要来到这里,再修行七十万天,才可以到天上任职,那时候会根据能力,把神仙送到蓬莱、玉京、昆阆、姑射等处,他们才能在仙宫任职,并且可以自由飞行。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工人又问:既然是仙国,为什么在我国下面?

门人说:因为我们是下界的仙国,在你们国家的上面,还有上界的仙国呢,也叫梯仙国,跟这里一样。工人还想再看看,门人却让他回去。于是,两人上山,找到来路,门人又让工人喝了白泉水。

工人打算找到来时的洞口,顺着洞口回去。看门人却说:山中方片刻,人间已十年。你来到这里半日多了,人间过去了近百年。那个石洞可能不存在了,从那里回不去。我去请示一下,看看能不能要到钥匙,让你从天门回去吧。

看门人道谢后,在一旁等待。不一会,看门人回来,拿着金印和玉简,带着工人到别处,看到一个大门,有几个人趴在地上等候。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看门人拿出金印,又读了玉简,大门才慢慢打开。看门人带着工人进了门里,工人还没准备,一阵风云过来,工人掉了下去,很快就不见了。只听到看门人说一句:好好去吧,替我向赤城真伯致意。

很快,工人落地了,睁眼一看,他已经在房州北三十里的孤星山山洞里了。

凭着印象,工人找到了阴隐客家,但这里已经变了模样,工人四处问,大家都不知道阴隐客是谁。最后,问了一位九十岁的老头儿,老头儿才说出来阴隐客家在何处。原来,工人下去后,人间已经过了八十多年,经历了三四代人,问了时间才知道,当时是贞元七年(唐德宗年号,公元785年—805年)。

民间故事:地下仙国
工人看了看当初挖井的地方,发现只有一个巨坑,一问老头儿才知道,那口井后来崩了,被一块天上飞来的石头砸中,石头后来也不见了。工人又去找自己家,发现也找不到了。

从那以后,工人对人间也不留恋,他也不觉得饥饿,更不会生病,又没有亲人。无欲无求的他,最后开始游历人间,四处闲游,没有目的,走到哪看到哪。

几年之后,有人说在剑阁的鸡冠山上看到过他,再以后,就没人知道工人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