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疯了?将他中举后的官职换到现代,是你也会疯

 

范进中举后疯了?将他中举后的官职换到现代,是你也会疯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唐代的诗人常建在落榜之时留下这样一名句。千百年来,无数寒窗苦读之人为考取功名夜不能寐,因为这是一条足以改变命运的路。考场失意对于众多应试之人来讲悲痛万分,意味着他们又要花时间和精力重新准备,愧对家人的期望和付出,有人甚至因未金榜题名不敢着家,期间的辛酸无人可诉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公平合理选拔为官之人的一种操作,从始至终经历千余年的发展和变化。春秋时期,由于封建的制度遭受破坏,世袭制度也因此受到影响,出现选贤举能的现象,任用有识之士而非贵族子弟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受到重视,来自民间的人才渐渐地受到更多的提拔。

到汉朝的时候出现察举制,注重人的品德而非才能,但选拔人的权利更多是掌握在官员手中,平民百姓纵然品德再好,也几乎不可能被权贵们发现。众多的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最初的形成是在唐朝,乡试的雏形是在唐朝,而后奔赴朝廷应试的地方。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才,从而对人才的选拔规模进行扩大,让很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在朝做官。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的顶峰。这一时期,科举考试有严格的分类,有五级的层次,最后一级是殿试,由皇帝临时确定考试内容。能入围殿试之人都能被授予官职,排名前三者可进入翰林院身居要职。八股文作为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并无太大的使用价值,考生们却不得不遵守正统,使得学生思维被限制,变得无比迂腐,想法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文章毫无新意可言。

那时的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全身心扑在科举考试之上,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看见两鬓斑白之人还在为参加考试奔波。可在世界的另一端,其它的国家已经在研究科学,研究制度,研究军事武器,导致发展比别人落后一大截。落后就要挨打,侵略者开始入侵,清政府根本无法抵抗炮火猛烈的攻击,这就是科举制特别大的危害之一。

范进中举的故事都曾听过,它被选入中学的教材之中,来源于小说《儒林外史》。读完故事后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范进中举后疯了?事实是他真的疯了。如若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换到现代,是你也会疯。范进是作者笔下与众不同的人物,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开始读书,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改变命运。

直到50岁,范进依然梦想着中举,还在不断地参加考试,无奈他读书到头发变白,仍然只是通过最初级的童试,经过县、府的两次考试,成为一介童生。很多人一生考取功名最终也仅仅是个童生,范进似乎也不例外,但是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在他54岁这一年,命运的眷顾虽然很迟,但总算还是到达。

因为范进参加考试,家庭生活一塌糊涂,为让他参加考试,妻子母亲常常挨饿,街坊邻居甚至不愿借出粮食给他家,他们觉得范进这辈子就这样,不会有大的出路。万万没想到,范进竟考中举人,意味着他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果不其然,邻居们对他家的态度发生大转弯,人们纷纷给他家送东西,甚至有人送房。日子本应好起来,范进却疯了,面对天差地别的生活,他竟承受不住。

考中举人意味着范进即将成为当地的官员,地位类似县长,有朝廷的俸禄可拿,不用过穷困潦倒的生活。一把年纪,手中人突然拥有权力,的确很刺激。同时他将被免除赋税和徭役,见到官员也不用下跪,不再和普通的老百姓相提并论。一个被瞧不起的人物摇身一变成为拥有特权的人,这种跨越一时的心理难以接受也很正常。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的思想不无道理,读书乃是人间正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认真领悟书中的知识可以一生受用。古今中外都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但读书并不是一味地做书呆子,而是有选择性地阅读,以此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参考资料:

《范进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