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鸮鸟
康熙乙亥年间,天下看似太平,却暗潮涌动。在长山县,有个姓杨的县令,此人在任期间,贪婪无度,把一方百姓搅得苦不堪言。
彼时,朝廷因向西部边疆用兵,下令购买民间骡马以运送军粮。这本是关乎军国大事的指令,却成了杨县令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绝佳借口。他全然不顾百姓死活,纵容手下如恶狼般扑向各个村落,将地方上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牲畜抢了个一干二净。
周村,作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每逢集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各地商人汇聚于此,带着琳琅满目的货物,期望能在此地觅得商机,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杨县令却将贪婪之手伸向了这片繁华之地。他率领着手下一帮走卒,明火执仗地闯入集市。一时间,呼喊声、哭叫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混乱不堪。短短一日,他们就在集上抢夺了不下数百头牲畜。那些远道而来的各地商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惊恐万分,却又无处控告,只能暗自叫苦,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物被劫掠。
说来也巧,当时山东各县县令都因有公务齐聚省城。益都县的董县令、莱芜县的范县令和新城县的孙县令恰好都在旅店里。这三位县令,平日里便以清正廉洁、体恤民情著称,与那杨县令的贪婪形成鲜明对比。正当他们在旅店中商讨公事时,一阵悲戚的喊冤声从门外传来。众人出门一看,只见两位面容憔悴、衣衫略显凌乱的山西商人,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哭诉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原来,这两位商人千辛万苦,带着四头健壮的骡子来到周村,本想借此行大赚一笔,谁料却被杨县令强行抢走。他们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远离家乡,如今赖以谋生的财产被夺,身无分文,根本没法回家,思来想去,听闻几位县令在此,便斗胆前来,恳求各位老爷给讲讲情。
三位县令听后,心中满是怜悯,对视一眼,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他们深知杨县令的为人,但为了给百姓讨回公道,还是决定一同前往拜访。杨县令见三人来访,心中虽有疑惑,表面上却堆满笑容,热情地置酒款待。
酒过三巡,董县令率先开口,委婉道明来意,恳请杨县令看在百姓不易的份上,归还商人的骡子。杨县令却仿若未闻,只是自顾自地举杯劝酒。范县令见状,也跟着苦劝,言辞恳切,句句在理。杨县令不耐烦地皱了皱眉,忙举杯打断他们,说道:“今日相聚不易,莫谈这些烦心事,我有一个酒令,大家一同玩玩,不能对的罚酒。这酒令须得说一个天上的东西,一个地下的东西,还要说个古人。左问手拿什么东西,右问嘴里说什么话,随问随答。” 说罢,他便自行起令:“天上有个月轮,地下有个昆仑,有个古人叫刘伯伦。左问手拿什么东西,回答是‘手持酒杯’,右问嘴里说什么话,说是‘酒杯之外的事不要提’。” 言下之意,竟是想堵住众人之口,不让再提归还骡子之事。
范县令何等聪慧,怎会不知他的心思,但也不恼,微微一笑,接令道:“天上有广寒宫,地下有乾清宫,有个古人叫姜太公。手持钓鱼杆,嘴里说是‘愿者上钩’。” 看似应景的酒令,实则暗藏机锋,暗示杨县令莫要贪心,迟早会自食恶果。
孙县令心领神会,紧接着说道:“天上有条天河,地下有条黄河,有个古人名叫萧何,手拿一本《大清律》,嘴里说是‘赃官赃吏’。” 此话一出,席间气氛瞬间凝重,矛头直指杨县令的贪赃枉法之举。
杨县令脸色微变,眼中闪过一丝恼怒,但很快又恢复镇定,沉吟片刻后,强笑道:“我又有了一个:天上有座灵山,地下有座泰山,有个古人叫寒山。手里拿把扫帚,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试图以此挽回颜面,让众人别多管闲事。
三人听后,互相看看,心中虽气愤,却也一时语塞,脸上都泛起惭色,为这杨县令的厚颜无耻感到无奈。
就在众人僵持之际,忽然,一个少年从门外昂然进来。这少年衣着华丽整洁,气宇不凡,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洒脱劲儿。他对着屋内四人拱手行礼,举止优雅,不卑不亢。众人见他模样不凡,心生好奇,便一同请他坐下,还热情地拿大杯让他喝酒。
少年却笑着摆摆手,说道:“酒先别喝。听见各位大人正行酒令,我自幼便对这酒令感兴趣,也想凑上一个,博各位大人一笑。” 众人见他如此有趣,便纷纷点头,请他说来听听。
少年站起身来,环顾四周,目光在杨县令身上停留片刻,而后清朗开口:“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有个古人是洪武朱皇帝,他手持三尺剑,说是‘赃官应该剥皮’。”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众人先是一愣,随后反应过来,心中暗叫痛快,唯有杨县令脸色铁青,愤怒地拍案而起,骂道:“哪里来的狂徒竟敢如此!” 当即命衙役将少年抓起来。
少年却不慌不忙,只见他身形一闪,轻盈地一跃,跳到桌子上。众人还未反应过来,眼前一花,少年竟变成了一只鸮鸟。鸮鸟冲帘飞出,落到院子中的树梢上,歪着头回顾室中,口里发出阵阵人笑声,那笑声仿佛是对杨县令的嘲讽。主人惊恐万分,忙不迭地拿东西朝它砸去,鸮鸟却丝毫不惧,笑着振翅飞走了,只留下一屋子惊愕的众人。
经此一事,杨县令的恶行在众人心中更加昭然若揭。三位县令回到各自属地后,暗中将此事上报。没过多久,朝廷便派人彻查杨县令的贪腐行径。在铁证面前,杨县令无从狡辩,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被削职为民,家产充公。长山县的百姓听闻此消息,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而那神奇少年的故事,也在当地口口相传,成为一段佳话,时刻警醒着为官者当清正廉洁,莫伸手,伸手必被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