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巧断佛门奇案
金朝正大三年,大诗人元好问被任命为南阳府镇平县令。刚上任一个月,县里就发生了一起离奇案件。
杏花山村民赵二惨遭杀害,凶手将尸体抛在荒山。衙役们半夜捉拿凶手时,意外抓住了本县的李秀才与迎风庵的慧静尼姑正在私奔。
秀才和尼姑刚被带到官府,菩提寺的智空和尚又跑到大堂,索要自己的“师妹”慧静。被害的赵二、私奔的李秀才与尼姑、大闹公堂的和尚,这一桩佛门风流凶杀案,可把刚上任的元县令给难住了。
一、风流秀才惹风波
这天升堂问案,元好问见深夜带着尼姑私奔的李秀才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心里就先入为主,觉得是风流才子爱慕佳人,认定是俊秀才拐走了俏尼姑,还杀害了知晓内情的赵二。
于是他厉声问道:“大胆秀才,你既然是读书之人,难道不知道‘非礼勿动,非礼勿行’的圣贤之道吗?竟敢和尼姑私通,做出伤风败俗、杀人灭口的勾当,还不快快从实招来!”
李秀才大喊冤枉,他辩解道:“大人,我虽然研读诗书,遵循圣贤教诲,但长久以来仰慕迎风庵慧静尼姑的才貌,整日思念,难以自控。所以才托本村在迎风庵打杂的本家赵二帮忙传信,表达我的思慕之情。
我们二人两情相悦、情投意合,难分难舍,这才相约私奔,没想到正好被官府抓住。赵二是我的本家,为我们牵线搭桥,我感激他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杀害他呢?还望县令大人明察。”
李秀才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元好问听了也暗自赞许。他转过头看向尼姑,只见慧静尼姑容貌俊秀清丽,有闭月羞花之貌。慧静也红着脸点头承认和秀才通过联对唱和,私下邀约私奔的事。
看来李秀才与慧静尼姑真是郎才女貌的一对“冤家”,他们私下苟且私奔,虽然有违圣贤礼教,但毕竟是少男少女情之所至,也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赵二为他们牵线有功,而且秀才是文弱书生,尼姑是孱弱女子,他们不太可能杀害赵二。那么,杀害赵二的真凶到底是谁呢?
元好问正打算讯问智空和尚,没想到和尚突然从地上跳起来,指着李秀才的鼻子,怒气冲冲地说:“一定是李秀才杀害了赵二,拐走了我的情人师妹慧静。
赵二是为我和慧静通风报信的,被李秀才发现,他偷看了我们的书信,就想拐走慧静,所以杀了赵二灭口,真是天理难容!”
元好问问和尚,说李秀才杀人灭口,可有证据?和尚尴尬地摇了摇头。元好问又转而问尼姑,尼姑对和尚也没有什么好感,还说过去经常有菩提寺的和尚到迎风庵来拈花惹草。元好问大怒,厉声喝道:“大胆和尚,竟敢颠倒黑白、在公堂咆哮,诬陷好人。来人,把他拉下去!”
可是,任凭和尚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他还是不停地大呼冤枉。元好问纳闷了:唯一的知情人赵二已经死了,死无对证,这可怎么办呢?
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衙役把和尚关进大牢,改日再审,让李秀才取保候审,只把慧静尼姑留了下来。李秀才谢过县令大人,无限深情地望着被衙役带走的尼姑,连连摇头叹气,下堂回家了。那么,被单独留在衙门的尼姑会说出什么隐情呢?
二、俊俏尼姑诉衷肠
在后堂,慧静尼姑只是不停地啼哭。元好问没办法,叫来自己的夫人询问尼姑,让她把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一遍。尼姑总是忸忸怩怩、面红耳赤,一句话也不说。直到元好问借故离开,尼姑才红着脸向元夫人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慧静姑娘出生在贫困家庭,从小就被送进迎风庵出家做了尼姑。她饱读经书,能诗能文。虽然法名叫慧静,可实际上尘缘未了,整天对着黄卷青灯,觉得无比苦寂,常常想念家人,向往红尘世界。
这天深夜,万籁俱寂,明月高悬,花朵在月色下显得有些暗淡。慧静对着月亮,心中满是伤感,忍不住在迎风庵墙内吟出一句上联:“冷月寒光照泪面,徒增愁绪。”冷不防墙外马上有人高声对道:“热肠温语答深情,可慰芳心。”慧静羞得满脸通红,急忙跑回斋堂。
没想到第二天,在迎风庵打杂的赵二送来了一个纸条,说是“月下墙外之人”给她的信。慧静打开一看,竟是一副上联:“春风乍起,掀动爱波无静时。”慧静读后心潮澎湃,一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她让赵二把自己回复“月下墙外之人”的下联带给“墙外人”。慧静对的下联是:“秋雨可望,滋润情缘有佳期。”
从那以后,两人靠赵二传书,联对往来,感情越来越深,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终于有一天,慧静按捺不住,托赵二给自己的“冤家”捎去一联:“子时夜深沉,梧桐树下会。”
赵二随后又捎来回联:“三更人酣睡,凤凰天上飞。”慧静一看,知道是情郎暗示要和自己私奔,心情十分激动,想象着就此可以脱离这苦寂的日子,和情郎在天上人间,像鸾凤一样和谐相伴。
谁知道,就在她和李秀才第一次在梧桐树下相会,正准备一起远走高飞的时候,却被搜寻凶犯的衙役给抓住了……
三、情种和尚吐冤屈
第二天,元好问升堂,把和尚、尼姑、秀才等人都叫到大堂。元县令先平和地说:“李秀才与慧静尼姑,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长期通过联对往来,情深意笃,看来确实和赵二的死没有关系。本官有意成全他们,当堂释放,不知道大家意下如何?”
秀才和尼姑听了,脸上露出喜色,正准备叩头谢恩,没想到智空和尚又跳了起来,指着元好问的鼻子大声斥责:“听人说元县令是博学鸿儒,诗文名满天下,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原来也是个糊涂官!”
元好问不生气,微微一笑,对和尚说:“这位师父既然说本县昏庸,本县倒想听听您的高见!”接着,和尚在公堂上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所受的冤屈。
原来,智空和尚也是因为从小家里穷,被送进菩提寺出家。他跟着方丈大师熟读经书,诗词歌赋都很精通,深受方丈器重。在菩提寺里无聊时,常听师兄弟们私下谈论迎风庵的慧静尼姑,说她不但长得像西施再世、嫦娥下凡,而且文采出众。
这一下就搅乱了他的凡心,日日夜夜思念慧静,经常有事没事就在迎风庵一带转悠,希望能看一眼慧静师妹的模样。无奈佛门规矩森严,始终没能见到心上人一面。
有一天晚上,方丈带他外出做完法事,路过迎风庵。当时皓月当空,夜色迷人,智空不禁触景生情,更加思念慧静师妹。心想就算见不到自己的心上人,哪怕看看迎风庵的青瓦红墙,心里也会觉得踏实、欣慰。所以就久久地站在迎风庵红墙之外,对着明月流连忘返。
突然,喜从天降,墙内传来慧静师妹对月吟咏的诗句。智空听了,就像听到了瑶池仙音!他春心荡漾,马上满含深情地酬答。此后便托赵二传书,和慧静酬答唱和。
日子久了,两人渐渐情投意合,难分难舍,相约半夜私奔。谁知道半路杀出个李秀才,不但搅黄了师兄妹的好事,还摊上了人命官司。大人不分青红皂白,把和尚打得皮开肉绽,这不是糊涂官是什么?
四、聪慧县令破奇案
听完智空和尚的一番话,元好问哈哈大笑:“看来本官与李秀才,还有两位师父都是读书之人,也是性情中人,也算有缘。今天本官兴致颇高,暂时不审案,也来凑个热闹,附庸风雅。
我们四人来对对子,以春夏秋冬为首字,说出各自的行状,我先来抛砖引玉。”说着,元好问马上吟咏出首句:“春光融融,县令窗前吟诗经。”
智空和尚立刻对道:“夏日炎炎,僧人室外撞晚钟。”
慧静尼姑面色凄楚地对出:“秋风瑟瑟,尼姑灯下诵梵文。”
李秀才稍微思索了一下,对出了最后一句:“冬雪飘飘,秀才屋里煨火盆。”
听完李秀才的最后一句,元好问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向李秀才问道:“秀才,你还记得你和慧静师傅来往的诗联内容吗?”李秀才马上背出了和慧静的最后酬答诗联:“子时夜深沉,梧桐树下会……”慧静也红着脸不住地点头称是。
元好问继续问李秀才:“秀才,你还记得‘月下墙外之人’第一次酬答慧静的联句吗?”李秀才一愣,借口说日子太久远,记不清了。
元好问微微一笑:“你既然是‘月下墙外之人’,对慧静一往情深,你们二人来往的联对,肯定刻骨铭心,怎么会忘记呢?”他转身问智空和尚是否记得。智空说自己时刻铭记在心,从来没有忘记。随即当众把他和慧静的所有诗联往来倒背如流,引得公堂上下一片赞叹声。
慧静惊讶地睁大双眼看着智空。智空说,最后的一句诗联,是自己亲笔所写,愿意和李秀才当堂核对笔迹。李秀才早已像只瘟鸡一样,抬不起头来。
元好问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李秀才,本县昨天已经明察暗访,查实你长期坑蒙拐骗,欺男霸女,危害乡里。还不赶快把你如何杀害赵二的罪行,从实招来,免得受皮肉之苦!”
李秀才顿时瘫倒在地,连连叩头认罪。原来,他出身富家,从小不学无术,靠贿赂官府才得到秀才功名。有了功名后,他更加游手好闲,整天寻花问柳。这天他闲逛到迎风庵,本想偷看漂亮尼姑,没想到却撞见了送信的赵二。
李秀才对赵二威逼利诱,逼赵二说出和尚与尼姑之间的风流韵事,还背熟了和尚尼姑的来往联对。后来又怕赵二泄露机密,坏了自己的好事,就一不做二不休,等赵二送完信后,把赵二杀死灭口。
李秀才提前来到梧桐树下与慧静相会私奔。他本以为元好问刚刚到任,不了解情况,破不了这个案子。自己从此就可以和俏尼姑像鸾凤一样和谐相伴,成就好事,没想到却被元好问机智地识破了阴谋。
元好问把凶犯李秀才关进大牢,等秋后问斩。然后问慧静尼姑,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慧静尼姑深深后悔自己为情所困,昏了头脑,糊里糊涂地和无赖李秀才走到了一起。她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师兄智空,羞愧得在大堂上掩面哭泣。
智空和尚走近慧静,深情地对她说:“师妹,你我情深,天地可鉴,我为了师妹,就算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说着,师兄妹这一对情人在大堂上抱头痛哭。
见此情景,元好问当堂宣判:“古人说:食色,性也,不可强行压抑阻止。智空与慧静情深意笃,准许他们还俗成婚,以成全这份真情!”和尚与尼姑一听,马上跪地叩拜,感谢青天元大人。
从此,元好问智断佛门风流案,成就一对另类鸳鸯的佳话,在南阳一带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