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京城风云(崇祯四年 春)
第十六章 京华封赏暗流涌
初春的京城,积雪渐融,护城河边的柳枝抽出了嫩绿的新芽。一辆装饰简朴的马车缓缓驶入正阳门,车帘掀开,姜炎扶着苏婉卿走下车,青黛跟在身后,三人望着熟悉的京城街巷,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历经锦州之战的生死考验,他们终于平安归来。
刚走到驿馆门口,就见工部尚书周士朴带着一群官员迎了上来,脸上满是笑意:“姜主事,苏姑娘,青黛姑娘,你们可算回来了!皇上已经在文华殿等候多时,要亲自为你们庆功!”
姜炎连忙拱手:“周大人客气了,能守住锦州城,全靠将士们奋勇杀敌,百姓们鼎力支持,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周士朴笑着说:“姜主事太过谦虚了!若不是你想出冻土结冰、夜袭地道的妙计,又研发出连发枪和手榴弹,锦州城哪能守住?快随我入宫吧,皇上都等急了。”
三人跟着周士朴,快步前往皇宫。文华殿内,崇祯帝穿着明黄色龙袍,坐在龙椅上,见姜炎等人进来,立刻起身,笑着说:“姜炎,婉卿,青黛,你们辛苦了!锦州一战,你们立下大功,为大明保住了辽东屏障,朕要重重赏你们!”
姜炎、苏婉卿和青黛连忙跪下行礼:“臣(臣女)谢皇上恩典!”
崇祯帝亲手扶起姜炎,说道:“姜炎,你临危受命,研发先进武器,指挥若定,守住锦州城,朕封你为‘工部右侍郎’,兼管全国军工生产,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赐宅一座!”
“臣谢皇上!” 姜炎再次叩首。
崇祯帝又看向苏婉卿:“苏婉卿,你捐出工坊利润支援赈灾、筹集粮草,还亲自押送物资前往锦州,功不可没。朕封你为‘诰命夫人’,赏珍珠百颗、锦缎五百匹!”
苏婉卿屈膝行礼:“臣女谢皇上恩典!”
最后,崇祯帝看向青黛:“青黛,你协助姜炎研发武器,在锦州城奋勇杀敌,保护工匠,朕封你为‘武德校尉’,赏白银五十两、兵器一套!”
青黛有些受宠若惊,连忙叩首:“臣女谢皇上!”
封赏完毕,崇祯帝设宴款待三人,朝中大臣作陪。宴会上,崇祯帝频频举杯,称赞姜炎等人的功绩,大臣们也纷纷向三人敬酒,气氛热烈。姜炎趁机向崇祯帝禀报了在锦州城研发的新武器,以及全国技术推广的计划:“皇上,如今连发枪、手榴弹和后装炮已能批量生产,臣建议在全国各卫所推广这些武器,同时扩大冶铁工坊和纺纱工坊的规模,让更多百姓受益。”
崇祯帝点点头:“准奏!你所需的人力、物力,尽管向各部调取,朕全力支持。”
宴会结束后,姜炎带着苏婉卿和青黛,前往皇上赏赐的宅院。这座宅院位于京城西城区,规模宏大,有前后三进院子,院内种满了花草树木,还有一个小池塘,环境清幽。“以后,这里就是咱们的家了。” 姜炎笑着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苏婉卿看着精致的宅院,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太好了!咱们可以在这里布置一个书房,先生用来画图;再布置一个工坊,青黛用来研发武器;院子里再种些蔬菜,咱们自己做饭吃。”
青黛也兴奋地说:“俺要在工坊里做一个更大的熔炉,研发更厉害的武器!”
接下来的几天,三人忙着布置宅院,同时处理工部的事务。姜炎每天都去工部办公,制定军工生产和技术推广的计划;苏婉卿则忙着打理纺纱工坊和冶铁工坊,安排粮草和物资的调配;青黛则在宅院的工坊里,继续改进武器,尝试研发一种新型的火炮。
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就来了。这天,姜炎正在工部处理公文,一个下属匆匆赶来,神色慌张地说:“大人,不好了!江南盐商联合当地官员,阻挠咱们在江南推广冶铁工坊,还说咱们的冶铁技术会破坏当地风水,煽动百姓闹事!”
姜炎眉头一皱:“江南盐商?他们为什么要阻挠?”
下属解释道:“江南盐商世代垄断盐铁贸易,咱们推广冶铁工坊,会影响他们的利益。而且,他们还勾结了户部的一些官员,说咱们的冶铁工坊耗费太多资源,请求皇上停止推广。”
姜炎心里一沉 —— 江南是大明的富庶之地,若不能在江南推广冶铁工坊,全国技术推广计划就会受阻。“不行,我得立刻去江南一趟,查明情况,解决问题。” 他说道,“你帮我打理工部的事务,我明天就出发。”
回到宅院,姜炎将江南的情况告诉了苏婉卿和青黛。苏婉卿担忧地说:“江南盐商势力庞大,又勾结官员,先生此去,恐有危险。不如我跟你一起去,我在江南有一些绸缎商的朋友,或许能帮上忙。”
青黛也说道:“俺也跟先生一起去!俺懂冶铁技术,能向百姓解释,不会破坏风水,还能保护先生的安全。”
姜炎点点头:“好,咱们一起去江南!”
第二天一早,三人带着几名护卫,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路。经过五天的日夜兼程,他们终于抵达江南苏州府。苏州府知府早已在城门口等候,见到姜炎,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姜大人,您可来了!盐商们闹得厉害,下官也没办法啊!”
姜炎脸色严肃:“知府大人,带我去看看情况。”
一行人来到苏州府城外的冶铁工坊选址地,只见数百名百姓围在那里,手里拿着锄头、镰刀,嘴里喊着 “不许建工坊,破坏风水” 的口号,盐商们则站在一旁,煽动百姓闹事。
“姜大人,您看,就是这样。” 知府无奈地说。
姜炎走到百姓面前,大声说:“乡亲们,大家听我说!冶铁工坊不会破坏风水,反而能给大家带来好处。工坊建成后,大家可以来工坊做工,每天能赚五十文钱;工坊生产的钢制农具,又便宜又好用,能提高庄稼的收成。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好事?”
可百姓们根本不听,一个盐商走上前,冷笑着说:“姜大人,别在这里花言巧语了!冶铁工坊会污染水源,破坏土地,到时候大家连饭都吃不上!我劝你还是赶紧回去,别在这里害人!”
“你胡说!” 青黛立刻反驳,“俺们的冶铁工坊采用了新的技术,不会污染水源和土地。俺可以带大家去真定府看看,那里的冶铁工坊建成后,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哪里有什么污染?”
盐商脸色一变,还想狡辩,苏婉卿走上前,拿出一份账本:“这位盐商,你别以为大家不知道,你每年垄断盐铁贸易,赚取暴利,一斤盐卖五十文钱,一把铁锄卖两百文钱,百姓们苦不堪言。我们推广冶铁工坊,就是为了打破你的垄断,让百姓们用上便宜的铁器,过上好日子!”
百姓们听到这里,纷纷议论起来。有的百姓说:“是啊,盐商的盐和铁器确实太贵了,我家一年都舍不得买一把新铁锄。” 有的百姓说:“要是冶铁工坊能让铁器变便宜,我愿意建工坊。”
盐商见百姓们开始动摇,连忙喊道:“大家别听他们的!他们是朝廷的官,只会骗大家!工坊建成后,他们就会加收赋税,大家还是会受苦!”
就在这时,一个老农站出来,大声说:“我相信姜大人!去年陕西旱灾,姜大人亲自去赈灾,给我们送粮食、送棉衣,还教我们种庄稼。这样的好官,不会骗我们!”
老农的话引起了百姓们的共鸣,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支持姜炎。盐商见势不妙,想偷偷溜走,却被姜炎的护卫拦住。“盐商勾结官员,煽动百姓闹事,阻挠技术推广,押起来!” 姜炎下令。
护卫们立刻上前,将盐商押了起来。百姓们见盐商被抓,纷纷欢呼起来,之前的抵触情绪也消失了。“姜大人,我们支持建工坊!” 百姓们齐声喊道。
解决了苏州府的问题,姜炎又前往江南其他州县,处理盐商阻挠的事情。在苏婉卿的帮助下,他联系了江南的绸缎商、粮商等,这些商人早就不满盐商的垄断,纷纷支持姜炎的技术推广计划。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江南各州县的冶铁工坊都顺利开工,百姓们积极参与,工坊建设进展顺利。
可就在姜炎准备返回京城时,又收到了辽东传来的急报 —— 后金大汗皇太极暗中联络蒙古察哈尔部落,准备联合进攻辽东,祖大寿请求朝廷尽快派兵支援。
“皇太极真是阴魂不散!” 姜炎气愤地说,“咱们得立刻回京城,向皇上禀报此事,请求皇上派兵支援辽东。”
三人立刻启程,返回京城。回到京城后,姜炎马不停蹄地前往皇宫,向崇祯帝禀报了江南的情况和辽东的危机。崇祯帝听后,眉头紧锁:“蒙古察哈尔部落实力不弱,若与后金联合,辽东局势将更加危急。姜炎,你有什么对策?”
姜炎沉思片刻,说道:“皇上,臣建议一方面派大军支援辽东,加强防御;另一方面,派使者前往蒙古其他部落,许以好处,让他们牵制察哈尔部落,破坏后金与察哈尔的联盟。”
崇祯帝点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朕命你为‘辽东军务参赞’,协助祖大寿防守辽东;同时,命兵部尚书梁廷栋派五万大军支援辽东;另外,派使者前往蒙古科尔沁部落,联络他们共同对抗察哈尔部落。”
“臣遵旨!” 姜炎叩首领旨。
离开皇宫后,姜炎回到宅院,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前往辽东。苏婉卿帮他整理衣物,脸上满是不舍:“先生,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会在京城打理好工坊,为你提供粮草和武器支援。”
姜炎握住苏婉卿的手,轻声说:“婉卿,等我从辽东回来,咱们就成亲。我已经跟皇上请旨,皇上同意了,等咱们成亲后,再也不分开。”
苏婉卿的脸颊泛红,眼里满是幸福的泪水:“好!我等你回来。”
青黛也说道:“先生,俺跟你一起去辽东!俺会帮你研发武器,修理装备,保护你的安全。”
姜炎点点头:“好,咱们一起去辽东,再次打败后金!”
第二天一早,姜炎和青黛带着五千名精锐士兵,以及大量的武器和弹药,踏上了前往辽东的路。苏婉卿亲自到城外送行,看着姜炎的身影渐渐远去,她在心里默默祈祷:“先生,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我在京城等你成亲。”
经过十几天的日夜兼程,姜炎和青黛终于抵达辽东锦州城。祖大寿早已在城门口等候,见到姜炎,连忙迎上来:“姜大人,你可来了!后金和察哈尔部落的联军已经逼近沈阳,沈阳守将请求支援,咱们得尽快出兵!”
姜炎点点头:“祖总兵,咱们先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出兵计划。”
军事会议上,姜炎详细了解了后金和察哈尔部落联军的情况 —— 联军共有十二万大军,其中后金士兵八万,察哈尔部落士兵四万,由皇太极亲自指挥,已经攻占了辽东的几个州县,正向沈阳逼近。
“联军人数众多,咱们不能硬拼。” 姜炎说道,“咱们可以采用分兵战术,一部分士兵守住锦州城,防止联军偷袭;另一部分士兵,由我和祖总兵带领,前往沈阳支援,同时派一支小分队,联络蒙古科尔沁部落,让他们从后方袭击察哈尔部落,打乱联军的部署。”
祖大寿点点头:“好!就按姜大人说的办。我带领三万大军守住锦州城,姜大人带领两万大军支援沈阳,再派五千士兵联络科尔沁部落。”
计划制定完毕,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姜炎带着两万大军,以及青黛和工匠们,向沈阳进发。一路上,姜炎不断派出侦查兵,了解联军的动向,同时让工匠们在沿途设置陷阱,准备伏击联军。
几天后,姜炎的大军抵达沈阳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得知联军已经将沈阳城团团围住,正在猛烈攻城。“不能再等了,咱们立刻发起进攻,解沈阳之围!” 姜炎下令。
明军士兵在姜炎的指挥下,分成两队,一队从正面进攻,吸引联军的注意力;另一队则绕到联军的后方,发起突袭。青黛带着工匠们,在阵前架设后装炮,向联军的营寨发射炮弹。
“轰隆!轰隆!” 炮弹呼啸着飞向联军营寨,炸得联军士兵死伤惨重。皇太极没想到明军会突然发起进攻,连忙下令反击。可明军的连发枪和手榴弹威力巨大,联军士兵根本抵挡不住,阵脚大乱。
就在这时,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大军突然从联军的后方发起进攻。察哈尔部落的士兵见后方被袭,纷纷溃逃。皇太极见状,气得咬牙切齿,却无力回天,只好下令撤兵。
沈阳之围解除,明军取得了胜利。姜炎看着溃逃的联军,松了一口气:“太好了!咱们成功了!”
青黛也兴奋地说:“先生,咱们又打败后金了!”
祖大寿收到消息后,也带着大军赶来,与姜炎汇合。“姜大人,这次能解沈阳之围,全靠你指挥有方!” 祖大寿笑着说。
姜炎摇摇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还要感谢科尔沁部落的支援。现在,咱们得趁胜追击,收复被联军攻占的州县,巩固辽东的防线。”
接下来的一个月,姜炎带领明军,先后收复了辽东的多个州县,将后金和察哈尔部落的联军赶到了沈阳以北。察哈尔部落首领见大势已去,只好向明朝投降,皇太极则带着后金军队,狼狈地逃回了沈阳。
辽东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姜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他写信给苏婉卿,告诉她辽东的胜利,以及自己即将返回京城成亲的消息。苏婉卿收到信后,高兴得热泪盈眶,立刻开始准备婚礼。
可就在姜炎准备返回京城时,又收到了京城传来的急报 —— 江南盐商的残余势力,联合朝中的保守派大臣,弹劾姜炎 “滥用职权,耗费国库”,请求皇上罢免姜炎的官职,停止技术推广计划。
“这些人真是阴魂不散!” 姜炎气愤地说,“看来,我得尽快回京城,澄清事实,不然技术推广计划就会功亏一篑。”
祖大寿担忧地说:“姜大人,你走了,辽东的防务怎么办?”
姜炎想了想,说道:“祖总兵,辽东的防务就交给你了。我会尽快处理完京城的事情,再回来支援你。青黛,你跟我一起回京城,帮我处理工坊的事务。”
青黛点点头:“好!俺跟先生一起回京城。”
第二天一早,姜炎和青黛带着几名护卫,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他们不知道,京城的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等着他们 —— 保守派大臣已经买通了刺客,准备在途中刺杀姜炎,阻止他回京城。
经过几天的赶路,姜炎和青黛来到了山东境内的一座山林。山林里雾气弥漫,道路崎岖,周围静得可怕。“大家小心点,这里地势险要,可能有埋伏。” 姜炎提醒道。
话音刚落,树林里突然冲出数十名刺客,手持长刀,向姜炎等人扑来。“保护大人!” 护卫们立刻上前,与刺客展开厮杀。
青黛也拔出腰间的长刀,冲向刺客,她的刀法凌厉,很快就斩杀了几名刺客。姜炎则拿出连发枪,对准刺客射击,刺客们纷纷倒下。
可刺客人数众多,护卫们渐渐体力不支,一名刺客趁机绕到姜炎身后,举起长刀,向姜炎砍去。“先生,小心!” 青黛大喊,立刻冲过去,用身体挡住姜炎。
“噗嗤” 一声,长刀刺穿了青黛的肩膀,鲜血瞬间流了出来。姜炎回过头,看到青黛受伤,眼睛都红了,他拿起连发枪,一枪打死了那名刺客,然后扶住青黛:“青黛,你怎么样?”
青黛忍着疼痛,笑着说:“先生,俺没事,还能战斗。”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支军队赶来,为首的是山东总兵。“姜大人,我们来晚了!” 山东总兵大声喊道,带着士兵们冲向刺客。
刺客们见援军到来,不敢再恋战,纷纷逃跑。山东总兵立刻让人追击刺客,同时让人给青黛包扎伤口。“姜大人,这些刺客是保守派大臣派来的,他们想在您回京城之前刺杀您。” 山东总兵说道。
姜炎点点头,心里满是愤怒:“
铁火明辉:理工帝师改写崇祯
第三卷 京城风云(崇祯四年 夏)
第十七章 险途诈援破阴谋
山东境内的山林里,血腥味混杂着雾气,弥漫在空气里。青黛靠在一棵老槐树下,肩膀上的伤口刚被包扎好,白色的纱布很快就被渗出的鲜血染红。姜炎蹲在她身边,眉头紧锁,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心里满是愧疚:“都怪我,没察觉到刺客的埋伏,让你受了伤。”
青黛虚弱地笑了笑,摇摇头:“先生,俺不怪你。保护你是俺的职责,就算再让俺选一次,俺还是会这么做。”
山东总兵李奎站在一旁,脸上带着 “关切” 的神色,说道:“姜大人,刺客虽然跑了,但恐怕还会再来。此地不宜久留,不如先随我去附近的青州城休整,再派人护送您回京城?”
姜炎抬起头,看向李奎。李奎约莫四十岁,身材魁梧,脸上留着络腮胡,眼神却有些闪烁。刚才刺客突袭时,李奎的军队来得太过及时,而且刺客见到援军后,没有丝毫抵抗就仓皇逃跑,这让姜炎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
“多谢李总兵好意。” 姜炎不动声色地说,“只是青黛伤势较重,恐怕经不起长途颠簸。不如就在此地扎营,等青黛伤势稳定后再出发?”
李奎眼神微变,连忙说道:“姜大人,此地地势偏僻,万一刺客再回来,咱们恐怕难以抵挡。青州城离这里只有二十里,城内有最好的医官和药材,对青黛姑娘的伤势恢复也有好处。”
姜炎还想再说些什么,青黛却拉了拉他的衣袖,小声说:“先生,俺没事,咱们就去青州城吧。李总兵也是一片好意,咱们别辜负了他。”
姜炎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吧,那就麻烦李总兵了。”
李奎脸上露出笑容,立刻让人安排马车,护送姜炎和青黛前往青州城。一路上,李奎不断跟姜炎闲聊,询问辽东战事和江南冶铁工坊的情况,言语间对技术推广的细节格外关心,这让姜炎的疑虑更深了。
半个时辰后,马车抵达青州城门口。青州城是山东的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口守卫森严。可奇怪的是,守卫见到李奎的军队,没有丝毫检查就直接打开了城门,而且城门内的街道上,行人稀少,连摆摊的商贩都没有,显得格外冷清。
“李总兵,青州城怎么这么冷清?” 姜炎问道,手悄悄按在了腰间的连发枪上。
李奎神色一慌,连忙解释:“最近青州城附近有土匪作乱,百姓们都不敢出门了。等咱们进城后,我让人给您安排最好的客栈,保证您的安全。”
马车驶入青州城,穿过几条冷清的街道,最终停在了一家名为 “悦来客栈” 的门口。客栈门口站着几名店小二,见到李奎,纷纷躬身行礼,眼神却有些躲闪。
“姜大人,您先住在这里,我去让人请医官过来给青黛姑娘换药。” 李奎说完,就带着几名士兵转身离开了。
姜炎扶着青黛走进客栈,客栈内空无一人,大堂里的桌椅上蒙着一层薄灰,显然很久没有客人来了。“不对劲,这里肯定有问题。” 姜炎低声说,“青黛,你先在这里等着,我去看看周围的情况。”
他刚走到二楼的楼梯口,就听到客栈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和士兵的呐喊声。“不好,咱们被包围了!” 姜炎立刻转身,扶着青黛躲进旁边的一间客房,然后从窗户向外望去,只见客栈周围布满了士兵,手里拿着弓箭和长刀,将客栈团团围住,为首的正是李奎。
李奎站在客栈门口,脸上的 “和善” 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狰狞的笑容:“姜炎,你以为我真的会救你吗?实话告诉你,我早就跟朝中的保守派大臣串通好了,今天就是要在这里杀了你,阻止你回京城!”
姜炎脸色一沉:“原来你也是保守派的人!他们给了你什么好处,让你背叛朝廷?”
“好处?” 李奎冷笑着说,“保守派大臣答应我,只要杀了你,就推荐我当山东巡抚!而且,你推广的冶铁工坊,断了我们这些地方官员的财路,就算没有他们的好处,我也不会放过你!”
他说完,就下令:“给我冲进去,杀了姜炎和青黛,一个都别留!”
士兵们立刻冲向客栈,用刀劈开客栈的大门,冲进大堂。姜炎扶着青黛,躲在客房里,透过门缝观察外面的情况。“青黛,你能走路吗?咱们得想办法突围。”
青黛点点头,忍着疼痛站起身:“先生,俺没事,俺能跟你一起战斗!”
姜炎从怀里拿出手榴弹,拉开引线,朝着冲上来的士兵扔了过去。“轰隆” 一声巨响,士兵们被炸得死伤惨重,剩下的士兵吓得不敢再上前。
李奎见士兵们进攻受阻,气得大喊:“废物!都给我上!谁杀了姜炎,赏白银五百两!”
重赏之下,士兵们再次发起进攻,源源不断地冲进客栈。姜炎和青黛依靠客房的墙壁,奋力抵抗,连发枪的子弹很快就用完了,他们只好拿起客栈里的桌椅,作为武器与士兵们厮杀。
青黛的肩膀伤口再次裂开,鲜血浸透了纱布,可她依旧咬紧牙关,挥舞着长刀,斩杀冲上来的士兵。姜炎也杀红了眼,手里的长刀砍得卷了刃,手臂上被士兵砍了一刀,鲜血直流,可他依旧挡在青黛身前,不让士兵靠近她。
就在两人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客栈外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厮杀声。李奎的士兵们纷纷回头,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怎么回事?外面发生了什么?” 李奎大声喊道。
一名士兵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大人,不好了!外面来了一支军队,打着‘苏’字旗号,说是来救姜大人的!”
“苏字旗号?” 李奎脸色大变,“难道是苏婉卿派来的人?”
姜炎听到 “苏” 字旗号,心里一喜 —— 肯定是苏婉卿察觉到了危险,派人来支援了!他立刻大喊:“婉卿派来的援军到了!大家放下武器投降,饶你们不死!”
李奎的士兵们本就士气低落,听到援军到来,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李奎见大势已去,想偷偷溜走,却被冲进来的援军士兵抓住。
援军首领走到姜炎面前,躬身行礼:“姜大人,小人是苏姑娘派来的,奉命保护您的安全。苏姑娘说,她在京城察觉到保守派大臣的阴谋,担心您路上遇到危险,就派小人带着五百名士兵,日夜兼程赶来支援。”
姜炎松了一口气,感激地说:“多亏了婉卿,不然我们今天就危险了。”
他连忙让人给青黛包扎伤口,然后押着李奎,带着援军前往青州城的府衙。在府衙的书房里,姜炎找到了李奎与保守派大臣的往来书信,书信中详细记载了他们如何勾结,如何策划刺杀姜炎,如何阻挠技术推广的计划。
“这些书信,就是保守派大臣谋反的铁证!” 姜炎愤怒地说,“咱们必须尽快回京城,将这些证据交给皇上,揭穿他们的阴谋!”
第二天一早,姜炎带着青黛、援军士兵,押着李奎,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一路上,他们没有再遇到危险,顺利抵达京城。
刚到京城门口,就看到苏婉卿带着春杏,焦急地等候在那里。见到姜炎,苏婉卿立刻跑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眼里满是泪水:“先生,你终于回来了!我这几天一直担心你,怕你出事。”
“我没事,让你担心了。” 姜炎温柔地说,擦去苏婉卿脸上的泪水,“多亏了你派来的援军,不然我和青黛就危险了。”
青黛站在一旁,笑着说:“苏姑娘,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俺就知道,你一定会想办法救咱们的。”
苏婉卿点点头,看向被押着的李奎,脸色一沉:“这个叛徒,竟然勾结保守派大臣,谋害先生,一定要让皇上严惩他!”
四人带着李奎和书信证据,立刻前往皇宫。崇祯帝正在文华殿处理公文,见到姜炎等人,连忙问道:“姜炎,你回来了!路上遇到什么危险了吗?”
姜炎将李奎的背叛、保守派大臣的阴谋,以及找到的书信证据,一五一十地禀报了崇祯帝,还让士兵将李奎押了上来。
崇祯帝看着书信证据,气得浑身发抖,一拍御案:“大胆逆贼!竟敢勾结官员,谋害忠臣,阻挠国家大计!李奎,你可知罪?”
李奎吓得双腿发软,跪地求饶:“皇上,臣知罪!臣是被保守派大臣胁迫的,求皇上饶臣一命!”
“胁迫?” 崇祯帝冷笑着说,“你贪图富贵,背叛朝廷,罪该万死!传朕旨意,将李奎打入天牢,择日处斩!同时,立刻下令,逮捕朝中所有参与阴谋的保守派大臣,彻查此事!”
旨意一下,锦衣卫立刻行动起来,前往各大臣的府邸,逮捕参与阴谋的保守派大臣。经过彻查,共有二十多名大臣参与了阴谋,他们有的收受盐商贿赂,有的贪图高位,有的害怕技术推广影响自己的利益,最终都被判处死刑或流放,家产充公,用于补充军工生产和技术推广的资金。
解决了保守派大臣的阴谋,京城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姜炎也终于可以安心地筹备与苏婉卿的婚礼了。苏婉卿忙着挑选婚纱、布置新房,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青黛则忙着改进武器,她研发的新型火炮终于成功了,这种火炮的射程达到了八百步,能发射爆破弹,威力巨大,足以对抗后金的军队。
婚礼定在一个月后举行。这天,姜炎带着苏婉卿,来到皇宫,向崇祯帝道谢:“皇上,多亏了您的支持,臣才能顺利解决保守派大臣的阴谋,还能与婉卿成亲。臣感激不尽!”
崇祯帝笑着说:“你们是大明的功臣,朕理应支持你们。朕已经让人准备好了婚礼的赏赐,到时候,朕还会亲自去参加你们的婚礼,为你们证婚。”
苏婉卿屈膝行礼:“谢皇上恩典!”
离开皇宫后,姜炎带着苏婉卿来到京城的市集上。市集上热闹非凡,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有的百姓在购买冶铁工坊生产的钢制农具,有的百姓在挑选纺纱工坊生产的棉布,还有的百姓在谈论辽东战事的胜利,称赞姜炎的功绩。
“你看,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苏婉卿笑着说,挽住姜炎的胳膊,“这都是你的功劳。”
姜炎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你打理工坊,没有青黛研发武器,没有士兵们奋勇杀敌,没有百姓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大明。”
两人在市集上逛了很久,买了很多婚礼需要的东西,直到夕阳西下,才慢慢走回宅院。宅院的院子里,青黛正在测试新型火炮,看到两人回来,笑着说:“先生,苏姑娘,你们回来了!俺的新型火炮测试成功了,等你们成亲后,俺就把它送到辽东去,让后金尝尝咱们的厉害!”
苏婉卿笑着说:“好啊!到时候,咱们一起去辽东,看看新型火炮的威力。”
姜炎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幸福和希望。他知道,虽然大明还有很多挑战,后金的威胁依然存在,技术推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三人齐心协力,只要百姓们支持,大明一定能摆脱困境,重现往日的辉煌。
婚礼当天,京城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姜炎和苏婉卿的婚礼。皇宫里的官员们也都前来祝贺,崇祯帝亲自为两人证婚,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绸缎。
婚礼仪式结束后,姜炎牵着苏婉卿的手,站在宅院的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烟花,轻声说:“婉卿,以后,咱们再也不分开了。”
苏婉卿靠在姜炎的怀里,笑着说:“嗯,再也不分开了。咱们一起努力,让大明变得更加强大,让百姓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青黛站在一旁,看着两人甜蜜的模样,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她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和姜炎在一起,但能和他们成为家人,一起为大明的未来奋斗,就是最大的幸福。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匆匆赶来,递给姜炎一封书信:“大人,辽东传来急报,说后金大汗皇太极病逝,他的儿子多尔衮继承汗位,准备再次进攻辽东,祖总兵请求朝廷尽快派兵支援!”
姜炎接过书信,眉头微微皱起。他知道,新的挑战又开始了。但这一次,他不再害怕,因为他身边有苏婉卿和青黛的支持,有强大的武器和百姓的信任。
“婉卿,青黛,咱们准备一下,明天就出发去辽东!” 姜炎坚定地说。
苏婉卿和青黛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他们知道,只要三人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大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第二天一早,姜炎、苏婉卿和青黛带着五万大军,以及大量的新型火炮和武器,踏上了前往辽东的路。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照亮了他们坚定的身影,也照亮了大明的希望之路。
铁火明辉:理工帝师改写崇祯
第四卷 辽东决战(崇祯四年 秋)
第十八章 辽东诱敌破双谋
秋日的辽东,寒风卷着黄沙,掠过荒芜的战场。姜炎、苏婉卿和青黛率领五万大军,护送着数十门新型火炮,正沿着辽河西岸向北疾驰。队伍最前方的姜炎,一身银色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手里握着马鞭,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的地形 —— 这里离沈阳城只有百里路程,也是后金军队最可能设伏的区域。
“先生,前面就是乱石山了,地势险要,咱们得小心行事。” 青黛策马来到姜炎身边,指着前方连绵起伏的山峦说道。她的肩膀伤口虽未完全愈合,但依旧坚持骑马行军,铠甲下的长刀时刻准备出鞘。
姜炎点点头,抬手示意队伍放慢速度:“传令下去,派侦查兵先行探查,大军分批通过乱石山,防止后金设伏。另外,让工匠们检查新型火炮的炮架,确保进入战场后能立刻投入使用。”
侦查兵很快回报,乱石山中未见后金军队踪迹,但山脚下的村落空无一人,房屋里还残留着未熄灭的炉火,显然是百姓们仓促逃离所致。“不对劲,百姓突然撤离,很可能是后金故意为之,想引诱咱们进入山区。” 苏婉卿眉头紧锁,她骑着一匹白马,手里拿着地图,仔细分析着地形,“乱石山两侧是悬崖,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一旦后金从两侧夹击,咱们就会陷入绝境。”
姜炎接过地图,手指在乱石山区域划过:“婉卿说得对,这是典型的‘口袋阵’。多尔衮刚继承汗位,急于立威,肯定想通过一场大胜来稳定后金内部,所以才会设下这个陷阱。” 他沉思片刻,突然露出一抹笑容,“不过,咱们正好可以将计就计,让多尔衮尝尝咱们新型火炮的厉害!”
他立刻下令:“让工匠们在通道两侧的山坡上,埋下炸药包和手榴弹,设置触发机关;再让一万名士兵带着十门新型火炮,伪装成主力部队,缓慢通过通道,引诱后金军队出击;其余四万大军,分成两队,分别埋伏在乱石山外的东、西两侧,等后金军队进入通道后,立刻切断他们的退路,同时用火炮轰击通道内的敌军!”
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工匠们背着炸药包,在山坡上挖掘坑洞,设置触发机关;伪装主力的士兵则推着火炮,小心翼翼地进入乱石山通道;埋伏的大军则隐蔽在山林中,等待后金军队的到来。
半个时辰后,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后金军队果然出现了。一万多名后金骑兵,在将领阿济格的率领下,呼啸着冲向乱石山通道,见明军 “主力” 正在缓慢行军,立刻发起进攻。
“冲啊!杀了明军!” 阿济格挥舞着马刀,大声呐喊。后金骑兵如潮水般冲进通道,朝着明军士兵砍杀过来。
伪装主力的明军士兵假装不敌,纷纷向后撤退,将后金骑兵引入通道深处。就在此时,山坡上的工匠们拉动机关,“轰隆!轰隆!” 炸药包和手榴弹同时爆炸,石块和泥土从山坡上滚落,将通道两侧的出口堵住,把后金骑兵困在了通道内。
“不好!中计了!” 阿济格脸色大变,连忙下令撤退,可通道出口已被堵住,根本无法突围。
“开炮!” 姜炎站在乱石山外的高地上,大声下令。埋伏在两侧的明军士兵立刻推出新型火炮,调整炮口,对准通道内的后金骑兵。“咻 —— 轰隆!” 数十枚炮弹呼啸着飞入通道,在人群中炸开,后金骑兵死伤惨重,惨叫声不绝于耳。
阿济格见大势已去,想拔剑自刎,却被冲上来的明军士兵生擒。通道内的后金骑兵,要么被炮弹炸死,要么被明军俘虏,只有少数人侥幸逃脱。
“太好了!咱们赢了!” 青黛兴奋地喊道,举起长刀挥舞着。
苏婉卿笑着说:“先生的计策真是厉害,不仅破了多尔衮的陷阱,还生擒了阿济格,真是大快人心!”
姜炎摇摇头:“这只是开始,多尔衮肯定还会有后续动作。咱们尽快前往沈阳,与祖大寿汇合,共同抵御后金的进攻。”
大军继续向北进发,两天后抵达沈阳城外。祖大寿早已率领大军在城外等候,见到姜炎,连忙迎上来:“姜大人,你们可来了!多尔衮在沈阳城北集结了八万大军,还联络了蒙古察哈尔部落的残余势力,准备攻城呢!”
姜炎点点头,与祖大寿一同登上沈阳城楼,观察后金军队的营寨。只见后金营寨连绵数十里,营寨外挖有战壕,架设着仿制的明军火炮,显然是做好了长期攻城的准备。
“多尔衮这次是下了血本啊!” 祖大寿感叹道,“八万大军,再加上察哈尔部落的残余势力,咱们沈阳城内只有五万守军,恐怕难以抵挡。”
姜炎眼神坚定:“不用担心,咱们有新型火炮和连发枪,还有百姓们的支持,一定能守住沈阳城。婉卿,你负责组织百姓,加固城墙,准备守城物资;青黛,你带领工匠,在城墙上架设新型火炮,调试武器;祖总兵,你负责训练士兵,熟悉新武器的使用。咱们分工明确,共同守城!”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苏婉卿带着春杏,挨家挨户地动员百姓,有的百姓帮忙搬运石块和木材,加固城墙;有的百姓帮忙制作滚木和擂石,准备抵御后金军队的攻城;还有的百姓在城墙上搭建临时棚屋,为士兵们提供休息的地方。
青黛则带着工匠们,在沈阳城的四座城楼上,各架设了十门新型火炮,同时将连发枪分发给士兵们,耐心地教他们如何装弹、瞄准和射击。士兵们拿到新武器后,都兴奋不已,训练得更加刻苦。
祖大寿则每天组织士兵进行守城演练,模拟后金军队攻城的场景,让士兵们熟悉作战流程,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三天后,多尔衮率领八万大军,以及察哈尔部落的两万残余势力,抵达沈阳城外,开始攻城。后金士兵推着云梯,在盾牌的掩护下,疯狂地向城墙冲来;察哈尔部落的骑兵则在城外盘旋,弓箭如雨点般射向城头。
“开炮!” 姜炎站在城楼上,大声下令。城楼上的新型火炮同时发射,炮弹呼啸着飞向后金军队,在人群中炸开,后金士兵死伤惨重。
“放箭!开枪!” 祖大寿也下令道。明军士兵纷纷拿起弓箭和连发枪,向后金士兵射击。连发枪的射速极快,每分钟能发射两发子弹,后金士兵刚冲到城墙下,就被密集的子弹击倒,根本无法架起云梯。
多尔衮见攻城受阻,气得捶打马鞍:“可恶!明军的武器怎么这么厉害!” 他身边的察哈尔部落首领说道:“大汗,不如咱们用火炮轰击城墙,打开一个缺口,再派兵冲进去!”
多尔衮点点头,下令后金军队架设火炮,对准沈阳城墙轰击。“轰隆!轰隆!” 后金的火炮开始发射,炮弹落在城墙上,炸得石块飞溅,城墙出现了一些裂缝。
“不好!后金的火炮威力不小,再这样下去,城墙会被炸开的!” 祖大寿焦急地说。
姜炎眉头紧锁,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青黛,你带领工匠,制作一些烟雾弹,扔到后金火炮阵地附近,遮挡他们的视线,让他们无法瞄准!”
青黛立刻明白了姜炎的意思,带着工匠们,用粗布包裹着硫磺和草木灰,制作成烟雾弹。士兵们将烟雾弹扔到后金火炮阵地附近,烟雾迅速蔓延,遮挡了后金士兵的视线,他们的火炮再也无法准确瞄准城墙。
“太好了!烟雾弹起作用了!” 苏婉卿高兴地说。
姜炎趁机下令:“开炮!对准后金的火炮阵地,摧毁他们的火炮!”
明军的新型火炮再次发射,炮弹准确地落在后金火炮阵地,将他们的火炮炸得粉碎。后金士兵失去了火炮的支援,攻城的势头顿时减弱。
多尔衮见火炮被摧毁,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撤兵。明军士兵见状,纷纷欢呼起来,沈阳城的第一次保卫战,以明军的胜利告终。
可就在明军庆祝胜利的时候,沈阳城内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名士兵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说:“姜大人,祖总兵,不好了!城内的副将张谦,勾结后金军队,打开了北门,后金士兵已经冲进城了!”
姜炎和祖大寿脸色大变,连忙向北门跑去。刚到北门,就看到张谦带着数百名后金士兵,在城内烧杀抢掠,百姓们纷纷四处逃窜,惨叫声不绝于耳。
“张谦,你竟敢勾结后金,背叛朝廷!” 祖大寿怒不可遏,拔出长刀,冲向张谦。
张谦冷笑着说:“祖大寿,识时务者为俊杰!多尔衮承诺我,只要我打开城门,就封我为沈阳总兵!明军根本不是后金的对手,你们还是投降吧!”
他说完,就挥刀与祖大寿厮杀起来。后金士兵则趁机扩大战果,向城内的明军士兵发起进攻。
“青黛,你带领工匠和百姓,撤到城南,保护他们的安全;婉卿,你组织剩余的士兵,在城内设置防线,阻止后金士兵继续推进;祖总兵,你跟我一起,消灭张谦和他带来的后金士兵!” 姜炎快速下令。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青黛带着工匠和百姓,沿着街道向城南撤退,遇到后金士兵阻拦,就用手榴弹和长刀奋力抵抗;苏婉卿则带领士兵,在街道上搭建临时防线,用连发枪向后金士兵射击;姜炎和祖大寿则合力围攻张谦,张谦虽然武艺高强,但终究不是两人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被祖大寿一刀斩杀。
斩杀张谦后,姜炎和祖大寿立刻率领士兵,向后金士兵发起反击。后金士兵失去了首领,又遭到明军的猛烈进攻,纷纷向后撤退,想从北门逃出城去。可此时,青黛已经带领工匠和百姓,在北门附近设置了陷阱,后金士兵刚冲到北门,就被陷阱困住,最终被明军全部消灭。
沈阳城内的危机终于解除,可姜炎知道,这只是多尔衮的又一个阴谋 —— 通过策反明军将领,里应外合,夺取沈阳城。幸好发现及时,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祖总兵,你立刻彻查城内的将领,看看还有没有人与后金勾结,绝不能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 姜炎说道。
祖大寿点点头:“好!我这就去办。”
接下来的几天,多尔衮没有再发起进攻,似乎是在调整战术。姜炎也没有放松警惕,每天都组织士兵加固城墙,训练新武器,同时安抚百姓,恢复城内的秩序。
苏婉卿则忙着统计城内的伤亡和损失,为受伤的士兵和百姓提供医疗救助,还组织织女们赶制棉衣,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青黛则在城内的工坊里,对新型火炮进行改进,增加了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同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爆破弹,里面装有更多的火药和铁片,爆炸后能产生更大的杀伤力。
半个月后,多尔衮终于再次发起进攻。这次,他改变了战术,不再强行攻城,而是派士兵在沈阳城外挖掘地道,想从地道里攻进城里,重现之前的阴谋。
可姜炎早有防备,他让青黛带领工匠,在沈阳城的城墙根下,挖掘了一条深沟,沟里装满了水,只要后金的地道挖到沟里,就会被水淹没,士兵们根本无法通过。
同时,姜炎还派士兵在城外巡逻,一旦发现地道口,就立刻用炸药包炸毁。后金士兵挖了数十条地道,都被明军发现并摧毁,不仅没有攻进城里,还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工匠。
多尔衮见地道战术也失败了,气得病倒在营寨里。他身边的谋士范文程说道:“大汗,明军有新型武器,又有姜炎这样的将领,硬攻肯定不行。不如咱们派人去联络蒙古科尔沁部落,让他们背叛明朝,与咱们联手进攻沈阳城。只要科尔沁部落出兵,明军就会腹背受敌,到时候咱们就能轻松拿下沈阳城。”
多尔衮点点头,立刻派人前往科尔沁部落,送去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绸缎,请求他们出兵相助。
科尔沁部落首领收到多尔衮的礼物后,心动不已。虽然之前与明朝合作,共同对抗后金,但后金给出的诱惑太大,他最终还是决定背叛明朝,暗中联络多尔衮,约定在三日后,共同进攻沈阳城。
可科尔沁部落首领的举动,被部落里的一个长老发现了。这个长老一直主张与明朝友好,反对与后金勾结,他立刻派人前往沈阳城,将科尔沁部落首领的阴谋告诉了姜炎。
姜炎收到消息后,眉头紧锁:“没想到科尔沁部落首领竟然会背叛咱们!一旦他们与后金联手,咱们就会腹背受敌,沈阳城就危险了。”
苏婉卿说道:“先生,不如咱们先下手为强,派大军突袭科尔沁部落的营寨,打乱他们的计划?”
姜炎摇摇头:“不行,咱们的主力部队需要防守沈阳城,不能轻易调动。而且,科尔沁部落有三万大军,咱们派去的兵力太少,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青黛突然说道:“先生,俺有个主意!咱们可以伪造一封多尔衮的书信,说要在进攻沈阳城时,趁机消灭科尔沁部落,独吞胜利果实。然后把这封信送给科尔沁部落首领,让他们内部产生矛盾,这样他们就不会再与后金联手了。”
姜炎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青黛,你立刻让人模仿多尔衮的笔迹,伪造书信;婉卿,你派一个可靠的人,将书信送到科尔沁部落首领手中;祖总兵,你派一支军队,在科尔沁部落营寨附近巡逻,制造进攻的假象,让他们相信书信的内容。”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青黛带着工匠,用特殊的墨水和纸张,模仿多尔衮的笔迹,伪造了一封书信;苏婉卿挑选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士兵,乔装成后金使者,将书信送到了科尔沁部落首领手中;祖大寿则派了一万名士兵,在科尔沁部落营寨附近巡逻,时不时地发射几枚炮弹,制造进攻的假象。
科尔沁部落首领收到书信后,看到信中说要消灭自己的部落,顿时大怒:“好你个多尔衮!竟然想利用我,然后再消灭我!我绝不会让你得逞!”
就在这时,营寨外传来炮弹的爆炸声,士兵来报,说明军正在营寨附近巡逻,似乎要发起进攻。科尔沁部落首领更加相信书信的内容,认为是多尔衮与明军勾结,想趁机消灭自己。他立刻下令:“全军戒备!准备迎战后金军队!谁敢再提与后金联手,格杀勿论!”
多尔衮得知科尔沁部落首领不仅没有出兵,反而对自己严加戒备,气得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与科尔沁部落的联盟已经破裂,再想进攻沈阳城,更是难上加难。
此时,明朝的援军也赶到了沈阳城。崇祯帝派兵部尚书梁廷栋率领五万大军,带着大量的粮草和武器,前来支援姜炎。明军的兵力一下子增加到了十万,士气大振。
姜炎见时机成熟,决定主动出击,收复被后金占领的州县。他与梁廷栋、祖大寿商议后,制定了作战计划:兵分三路,一路由姜炎率领,进攻沈阳以北的铁岭城;一路由梁廷栋率领,进攻沈阳以西的锦州城;一路由祖大寿率领,留守沈阳城,防止后金军队偷袭。
姜炎率领三万大军,带着青黛和新型火炮,向铁岭城进发。铁岭城是后金的重要据点,由将领多铎率领两万大军驻守。多铎得知明军前来进攻,立刻组织士兵加固城墙,架设火炮,准备守城。
可明军的新型火炮威力太大,炮弹很快就将铁岭城的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姜炎趁机下令:“冲锋!” 明军士兵如猛虎般冲进城里,与后金士兵展开厮杀。青黛带着工匠,在城里设置陷阱,用手榴弹消灭残余的后金士兵。
多铎见铁岭城即将失守,想带着残兵逃跑,却被青黛拦住。两人展开激烈的厮杀,青黛虽然肩膀受伤,但刀法依旧凌厉,几个回合下来,就将多铎斩杀。铁岭城顺利收复。
与此同时,梁廷栋率领的大军也成功收复了锦州城,斩杀后金将领岳托。后金军队失去了两个重要据点,士气大跌,纷纷向后撤退。
姜炎和梁廷栋率领大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了辽东的多个州县,将后金军队赶到了沈阳以北的边境地区。多尔衮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兵,逃回了后金的都城盛京。
辽东战事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明军收复了所有被后金占领的州县,巩固了辽东的防线。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帝龙颜大悦,下旨表彰姜炎、苏婉卿、青黛、梁廷栋和祖大寿,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绸缎,还将姜炎晋升为 “兵部尚书”,兼管辽东军务。
沈阳城内,百姓们张灯结彩,庆祝战事的胜利。苏婉卿带着百姓们,在城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士兵们和百姓们一起唱歌跳舞,场面热闹非凡。
姜炎站在沈阳城楼上,看着城内欢乐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苏婉卿走到他身边,笑着说:“先生,咱们终于成功了!辽东收复了,百姓
铁火明辉:理工帝师改写崇祯
第四卷 辽东决战(崇祯四年 冬)
第十九章 求和诡谋与海疆新策
沈阳城的庆功宴刚落幕,冬日的寒雪就纷纷扬扬落下,将城内的喜庆气氛裹上了一层清冷。姜炎站在兵部行辕的书房里,手里捏着一封来自盛京的书信,眉头拧成了疙瘩。书信是多尔衮派使者送来的,字里行间满是 “求和” 之意,不仅承诺归还之前俘虏的明军士兵,还愿意每年向明朝缴纳 “岁贡”,只求双方休战三年。
“先生,这多尔衮突然求和,肯定没安好心!” 青黛端着一碗热茶走进来,看到姜炎凝重的神色,放下茶碗说道。她肩膀上的伤口已经愈合,但铠甲的肩甲处仍特意做了加固,显然是怕旧伤复发。
姜炎将书信递给青黛,指尖在地图上的辽东边境划过:“你说得对。多尔衮刚丢了铁岭、锦州,主力受损,却突然提出休战,要么是想借机恢复实力,要么是暗中有了新的依仗。” 他抬头看向窗外,雪粒子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而且,他信里只字不提归还辽东失地,反而要求咱们撤军回山海关,这分明是在为后续的动作争取时间。”
苏婉卿这时也走进书房,手里拿着一份民生报表,脸上带着忧色:“先生,虽然辽东收复了,但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报表显示,沈阳、铁岭等地的粮价已经涨到了每石三两银子,不少百姓连过冬的棉衣都没有。如果再开战,粮草和物资供应恐怕会更紧张。”
姜炎接过报表,目光扫过上面的数字,心里沉甸甸的。辽东经多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仅靠朝廷调拨的粮草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他沉思片刻,说道:“婉卿,你明天就着手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吧。咱们从冶铁工坊调一批钢制农具过来,再派工匠教百姓搭建保暖的土坯房,争取让大家能安稳过冬。至于粮价,咱们打开辽东的粮仓,平价出售粮食,同时从山东、河南调运一批粮草过来,稳住物价。”
苏婉卿点点头:“好,我这就去安排。对了,京城那边也传来消息,户部尚书毕自严上书皇上,说辽东战事耗费太大,建议接受多尔衮的求和,先休养生息,再做打算。不少大臣都附和他的意见呢。”
“这些人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却没看到多尔衮的狼子野心!” 姜炎语气加重,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的盛京位置,“一旦咱们答应休战,多尔衮就能从容整顿内部,甚至可能联合其他势力。到时候再想对付他,就难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侍卫的通报声,说祖大寿和梁廷栋前来求见。两人走进书房时,身上都沾了雪,脸色也不太好看。
“姜大人,你也收到多尔衮的求和信了吧?” 祖大寿坐下后,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我刚从沈阳城的驿站回来,看到多尔衮的使者正在拉拢城里的商人,还暗中接触一些之前投降过后金的官员,看样子是想在咱们内部安插眼线。”
梁廷栋也补充道:“更奇怪的是,我派去盛京附近侦查的士兵回报,最近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进出盛京,好像是来自北方的沙俄。据说,这些人给多尔衮带来了不少新式武器的图纸,还承诺会帮后金打造火炮。”
“沙俄?” 姜炎心里一震。他知道,此时的沙俄已经开始向东扩张,若真与后金勾结,不仅辽东会再次陷入危机,北方的边境也会受到威胁。“看来,多尔衮求和的真正目的,就是想借助沙俄的力量,获取更先进的武器,等时机成熟再卷土重来。”
四人商议到深夜,最终决定:一方面,姜炎亲自写一封回信,表面上对 “求和” 一事不置可否,只说需要奏请皇上定夺,以此拖延时间;另一方面,祖大寿继续加强辽东边境的防御,梁廷栋则率军驻守锦州,防止后金突然偷袭;青黛负责加快新型武器的研发,尤其是能应对沙俄火炮的重型火炮;苏婉卿则全力推进辽东的民生改革,确保后方稳定。
第二天一早,姜炎就将给多尔衮的回信和自己的奏折派人送往京城。可没等京城的批复下来,新的麻烦就找上门了 —— 辽东半岛的金州卫传来急报,说有一支不明身份的船队袭击了沿海的渔村,不仅抢走了粮食和物资,还掳走了数十名百姓。
“金州卫?” 姜炎立刻召集众人来到书房,指着地图上的辽东半岛,“这里是辽东的海防要地,一旦被敌人控制,不仅会威胁到辽东的后方,还可能切断咱们与山东的海上粮道。”
祖大寿脸色凝重:“会不会是后金的船队?听说多尔衮之前从朝鲜掳走了不少造船工匠,说不定是想从海路进攻咱们。”
青黛却摇了摇头:“不太像。后金的水军一直很弱,就算造了船,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袭击咱们的渔村。而且,侦查兵说那支船队的船身很大,还装有火炮,更像是外国的船只。”
“外国船只?” 姜炎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是荷兰人?或者是西班牙人?他们最近一直在东南沿海活动,说不定是想趁机在辽东沿海建立据点。”
为了查明真相,姜炎决定亲自率军前往金州卫。苏婉卿担心他的安全,想一同前往,却被姜炎劝住了:“辽东的民生改革刚起步,离不开你。我带着青黛和五千士兵去就够了,你留在沈阳,帮我盯着多尔衮的动向,还有京城那边的消息。”
苏婉卿只好点头,叮嘱道:“先生,你一定要小心。如果遇到危险,别硬拼,及时派人回来求援。”
两天后,姜炎和青黛率领五千士兵,乘坐船只前往金州卫。船队行驶在渤海湾的海面上,寒风呼啸,海浪拍打船身,溅起的水花很快就结成了冰。青黛站在船头,手里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海面的情况 —— 这望远镜是姜炎根据记忆画的图纸,让工匠们用玻璃制作的,能看清数里之外的景物。
“先生,前面好像有船只的影子!” 青黛突然喊道。
姜炎接过望远镜,顺着青黛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有三艘高大的帆船正在缓慢行驶,船帆上印着一个陌生的徽章。“应该就是袭击渔村的船队!” 姜炎立刻下令,“让船队加快速度,准备战斗!”
明军的船只虽然不如对方高大,但机动性更强。很快,船队就逼近了对方的船只。姜炎让人用扩音筒向对方喊话,要求他们停船接受检查,可对方不仅不听,反而向明军的船只开炮。
“轰隆!” 一枚炮弹落在明军船队附近,激起巨大的水花。“开炮反击!” 姜炎下令。明军船只上的火炮立刻开火,虽然火炮的口径不如对方,但胜在射速快,精准度高。
几轮炮击下来,对方的一艘船身被击中,燃起了大火。对方见势不妙,连忙调转船头,想要逃跑。“不能让他们跑了!” 青黛大喊着,亲自操控一门火炮,瞄准对方的船帆射击。炮弹准确地击中了船帆,对方的船只失去了动力,只能在海面上打转。
明军士兵趁机跳上对方的船只,与船上的人展开厮杀。姜炎也跟着跳上船,只见船上的人大多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还有一些是被掳来的辽东百姓。“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袭击明朝的渔村?” 姜炎用刚学会的几句荷兰语问道。
为首的外国人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真相 —— 他们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受多尔衮的邀请,前来辽东沿海试探明军的海防实力,同时想与后金合作,共同垄断辽东的海上贸易。
“果然和多尔衮有关!” 姜炎怒不可遏,下令将荷兰船员全部俘虏,被掳的百姓则送回金州卫。随后,他让人仔细检查荷兰人的船只,发现船上不仅装有先进的火炮,还有大量的武器图纸和航海地图。
“先生,这些荷兰人的火炮比咱们的新型火炮还要厉害!” 青黛拿着一门荷兰火炮的零件,眉头紧锁,“他们的炮管是用钢材整体铸造的,射程比咱们的火炮远了两百多步,而且还装有瞄准装置,精准度更高。”
姜炎接过零件,仔细观察着:“看来,咱们的武器研发还得加快速度。尤其是水军的船只和火炮,必须尽快改进,不然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敌人,咱们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
抵达金州卫后,姜炎安抚了受灾的百姓,又派人加强了沿海的防御,设置了瞭望塔和炮台。随后,他带着荷兰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图纸,返回沈阳。
回到沈阳后,姜炎立刻召集工匠,开始研究荷兰人的火炮和船只。青黛更是日夜泡在工坊里,拆解荷兰火炮的零件,绘制改进图纸。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 “红衣大炮”—— 炮管采用百炼钢整体铸造,射程达到了一千步,还加装了青铜瞄准镜,精准度大幅提高。同时,他们还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 “蒸汽战船”—— 用蒸汽机作为动力,速度比传统的帆船快了三倍,船上不仅装有红衣大炮,还设置了装甲,能抵御敌人的炮击。
可就在新型武器研发取得进展时,京城的批复终于到了。崇祯帝在奏折中说,朝中大臣对是否接受多尔衮求和意见不一,让姜炎 “酌情处理”,同时还下令让姜炎返回京城,参加即将召开的军事会议。
“皇上这是想让我回京城当面汇报啊。” 姜炎看着批复,心里明白,朝中的保守派大臣肯定又在皇上面前说了不少不利于继续作战的话。他沉思片刻,对苏婉卿和青黛说:“我必须回一趟京城。一来是向皇上说明多尔衮的阴谋和沙俄、荷兰与后金勾结的情况;二来是想争取朝廷的支持,加大对辽东的粮草和物资调拨,同时推动蒸汽战船和红衣大炮的批量生产。”
青黛立刻说道:“先生,俺跟你一起回京城!俺可以向皇上和大臣们展示新型武器的威力,让他们知道咱们有能力继续对抗后金!”
苏婉卿也点头:“我也跟你一起去。辽东的民生报表和开垦荒地的成果,我可以当面汇报给皇上,让他知道咱们在辽东不仅能打仗,还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皇上才会更支持咱们。”
姜炎见两人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三人安排好辽东的事务,让祖大寿和梁廷栋负责辽东的防务,随后便带着几名护卫和新型武器的模型,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
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从山东、河南前往辽东的百姓 —— 这些百姓都是听说辽东在招垦荒民,不仅能分到土地,还能领到农具和种子,所以才愿意背井离乡,前往辽东谋生。
“看来,咱们的垦荒政策已经有效果了。” 苏婉卿看着路上的百姓,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等这些百姓在辽东安顿下来,不仅能增加辽东的人口,还能提高粮食产量,以后咱们就不用再依赖朝廷的调拨了。”
姜炎点点头:“没错。而且,这些百姓在辽东定居后,会更加支持咱们对抗后金,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后金再次入侵,他们的家园就会被毁。”
经过十几天的赶路,三人终于抵达京城。刚到城门口,就看到工部尚书周士朴和兵部侍郎张凤翼前来迎接。周士朴见到姜炎,连忙上前说道:“姜大人,你们可算回来了!皇上已经在文华殿等你们了,让你们一回来就立刻入宫见驾。”
三人不敢耽搁,立刻跟着周士朴前往皇宫。文华殿内,崇祯帝坐在龙椅上,脸色看起来有些疲惫。见到姜炎等人,他连忙让他们起身,问道:“姜炎,辽东的情况怎么样?多尔衮的求和信,你怎么看?”
姜炎连忙将多尔衮的阴谋、沙俄与后金勾结、荷兰船队袭击金州卫的事情,一五一十地禀报给崇祯帝,还让青黛拿出新型武器的模型,展示给崇祯帝看。
“皇上,这是咱们新研发的红衣大炮和蒸汽战船模型。” 青黛指着模型,详细介绍道,“红衣大炮的射程能达到一千步,蒸汽战船的速度比荷兰人的船只快三倍。只要咱们批量生产这些武器,不仅能守住辽东,还能主动出击,收复更多失地!”
崇祯帝拿起模型,仔细观察着,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没想到你们在辽东不仅打了胜仗,还研发出了这么厉害的武器!看来,之前户部说的‘耗费太大’,其实是值得的。”
苏婉卿这时也上前,将辽东的民生报表和垦荒成果递给崇祯帝:“皇上,这是辽东的民生情况。咱们已经组织百姓开垦荒地两万多亩,明年春天就能种上庄稼;粮价也从每石三两银子降到了一两银子,百姓们的生活正在慢慢好转。只要再给咱们一些时间,辽东就能成为明朝的粮仓,再也不用依赖朝廷的调拨了。”
崇祯帝看完报表,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你们做得很好!看来,接受多尔衮的求和是万万不可的。朕决定,不仅不答应休战,还要加大对辽东的支持,让你们有足够的粮草和物资,继续对抗后金!”
得到崇祯帝的支持后,姜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接下来的几天,他在京城忙着与工部、兵部的官员商议新型武器的批量生产计划,还亲自去冶铁工坊和造船厂视察,指导工匠们改进生产工艺。苏婉卿则忙着与户部商议粮草调拨的事情,争取让更多的粮草尽快运往辽东。青黛则在京城的兵器工坊里,手把手地教工匠们制作红衣大炮和蒸汽战船的零件。
可就在一切都顺利推进时,后宫突然传来消息,说皇后病重,崇祯帝需要留在后宫照料,军事会议暂时推迟。姜炎等人虽然觉得奇怪,但也没有多想,继续忙着自己的事情。
直到三天后,一个侍卫偷偷找到姜炎,神色慌张地说:“姜大人,不好了!皇后病重是假的,其实是保守派大臣联合后宫的太监,想趁机陷害您!他们已经伪造了您与多尔衮勾结的书信,准备献给皇上,说您故意拖延战事,耗费国库,想谋反!”
姜炎脸色大变:“什么?他们竟然敢伪造书信陷害我?”
侍卫连忙说:“是的!为首的是户部尚书毕自严和礼部尚书黄汝良,他们早就不满您的技术推广计划和辽东战事,想借这个机会除掉您!您快想想办法吧,不然等皇上看到书信,就晚了!”
姜炎沉思片刻,心里很快有了主意。他对侍卫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你先回去,千万别让别人发现你跟我见过面。我自有办法应对。”
侍卫点点头,匆匆离开了。青黛和苏婉卿得知消息后,都非常担心。“先生,咱们现在怎么办?毕自严他们手握‘证据’,皇上说不定会相信他们的话。” 苏婉卿焦急地说。
姜炎却冷静地说:“不用担心。他们伪造书信,肯定会留下破绽。而且,咱们在辽东的功绩和民生改革的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皇上不会轻易相信他们的谗言。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伪造书信的证据,然后在皇上面前揭穿他们的阴谋。”
他立刻让人去调查毕自严和黄汝良的动向,同时让人仔细检查之前与多尔衮往来的书信,寻找可能被伪造的痕迹。青黛则带着工匠,研究伪造书信的纸张和墨水,想从中找到线索。苏婉卿则去联络之前支持他们的大臣,如周士朴、张凤翼等人,争取他们的支持。
经过两天的调查,姜炎终于找到了证据 —— 毕自严的管家最近偷偷买过一种特殊的墨水,这种墨水与明朝官员常用的墨水不同,反而与后金书信中使用的墨水相似;而且,黄汝良最近频繁与一个擅长模仿他人笔迹的秀才见面,形迹可疑。
“看来,伪造书信的墨水和笔迹,都是他们通过这两个人弄来的!” 姜炎拿着调查结果,脸上露出了笑容,“现在,咱们可以去皇宫,揭穿他们的阴谋了。”
三人立刻前往皇宫,此时崇祯帝正好在文华殿与毕自严、黄汝良议事。毕自严见到姜炎,脸色微变,连忙对崇祯帝说:“皇上,臣已经找到了姜炎与多尔衮勾结的证据,还请皇上过目!” 说着,他就拿出一封书信,递给崇祯帝。
崇祯帝接过书信,刚看了几行,姜炎就上前一步,说道:“皇上,这封书信是伪造的!毕自严和黄汝良为了陷害臣,故意伪造书信,还请皇上明察!”
毕自严立刻反驳:“姜炎,你别血口喷人!这封书信上有你的笔迹和印章,怎么可能是伪造的?”
姜炎冷笑一声:“我的笔迹?我的印章?毕大人,你倒是说说,这封书信上的墨水,是哪里来的?还有,你最近让管家买的特殊墨水,又是用来做什么
铁火明辉:理工帝师改写崇祯
第四卷 辽东决战(崇祯四年 冬)
第二十章 文华辨冤辽东急
文华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毕自严听到 “特殊墨水” 四个字,脸色骤然惨白,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朝服的衣角。崇祯帝放下手中的书信,目光锐利地扫过毕自严,沉声道:“毕爱卿,姜炎所言是否属实?你为何要让管家购买特殊墨水?”
毕自严强作镇定,躬身道:“皇上,臣冤枉啊!臣从未让管家购买过什么特殊墨水,定是姜炎为了脱罪,故意捏造罪名陷害臣!”
“捏造罪名?” 姜炎冷笑一声,抬手示意侍卫,“把毕大人的管家带上来,让他自己说!”
片刻后,两名侍卫押着一个身穿青布长衫的中年男子走进殿内,正是毕自严的管家。管家一见到文华殿内的阵仗,吓得 “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皇上饶命!大人饶命!小的…… 小的全招!”
毕自严见状,气得浑身发抖,指着管家骂道:“你这个狗奴才!竟敢胡说八道,看我回去不打断你的腿!”
“毕大人,事到如今,你还想狡辩?” 姜炎上前一步,对管家说,“你且说说,你家大人让你买特殊墨水是做什么用的?又是从哪里买的?”
管家哆哆嗦嗦地说:“回皇上,回姜大人,是…… 是我家大人让小的去城南的‘墨香斋’,买一种从后金那边传来的墨汁,说是要用来…… 用来伪造书信。小的还听到,大人和黄大人商议,说只要伪造出姜大人与多尔衮勾结的书信,就能让皇上治姜大人的罪,停止辽东战事……”
“你胡说!” 黄汝良再也忍不住,厉声打断管家,“皇上,这奴才肯定是被姜炎收买了,故意污蔑臣等!臣对朝廷忠心耿耿,绝无此事!”
“忠心耿耿?” 姜炎转向黄汝良,目光如炬,“黄大人,你最近频繁与一个名叫李文秀的秀才见面,可有此事?这个李文秀最擅长模仿他人笔迹,你找他,又是为了什么?”
黄汝良的脸色瞬间变得和毕自严一样惨白,嘴唇嗫嚅着,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崇祯帝见两人神色慌张,心中已有定论,拍案而起:“好你们两个奸贼!竟敢伪造书信,陷害忠良,妄图阻挠辽东战事,你们眼里还有没有朕,有没有大明!”
毕自严和黄汝良见事情败露,再也支撑不住,双双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求饶:“皇上饶命!臣一时糊涂,求皇上给臣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改过自新?” 崇祯帝怒极反笑,“你们陷害忠良,延误军机,若不是姜炎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传朕旨意,将毕自严、黄汝良打入天牢,彻查他们的家产,若有同党,一并严惩!”
锦衣卫立刻上前,将两人押了下去。文华殿内的大臣们见此情景,无不心惊胆战,纷纷向崇祯帝叩首,称赞皇上圣明。
崇祯帝的怒气稍缓,看向姜炎,语气缓和了许多:“姜炎,多亏了你识破他们的阴谋,不然朕险些错怪了忠良。你想要什么赏赐,尽管跟朕说。”
姜炎躬身道:“皇上,臣不求赏赐。只求皇上能继续支持辽东战事,让臣能早日平定后金,收复失地,让百姓们过上安稳日子。”
崇祯帝点点头,赞许地说:“好!朕答应你!即日起,辽东所需的粮草、物资,户部必须优先调拨;新型武器的批量生产,工部也要全力配合。你有什么需要,随时可以向朕奏请。”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驿卒手持红色急报,匆匆跑了进来,跪倒在地:“皇上!辽东急报!后金多尔衮率领大军,联合沙俄援军,突袭锦州城,祖总兵请求朝廷立刻派兵支援!”
姜炎脸色骤变,连忙从驿卒手中接过急报,快速浏览起来。急报上写着,多尔衮趁着明军主力在金州卫防备荷兰船队,暗中联合沙俄的两千骑兵,以及大量新式火炮,突然对锦州城发起猛攻。锦州城的城墙已经被沙俄火炮炸开了一个缺口,祖大寿率领守军拼死抵抗,伤亡惨重,急需援军。
“可恶!多尔衮竟然来得这么快!” 姜炎握紧拳头,心里又急又怒。他没想到,多尔衮不仅勾结了沙俄,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整合兵力,发起突袭。
崇祯帝也慌了神,连忙问道:“姜炎,现在该怎么办?锦州城若失守,辽东的防线就会崩溃,后果不堪设想啊!”
姜炎定了定神,快速思考对策:“皇上,臣建议立刻从山东调派三万大军,从陆路支援锦州;同时,让天津卫的水师乘坐蒸汽战船,从海路出发,袭击后金的后方粮道,迫使多尔衮回援;臣则率领京城的两万精锐,日夜兼程赶往锦州,与祖总兵汇合,共同抵御后金军队。”
“好!就按你说的办!” 崇祯帝立刻下令,“兵部立刻传旨,让山东总兵率军支援锦州;水师提督即刻率领蒸汽战船出发,袭击后金粮道;姜炎,你挑选两万精锐,即刻启程,务必守住锦州城!”
“臣遵旨!” 姜炎躬身领旨,转身对苏婉卿和青黛说,“婉卿,你留在京城,继续推动新型武器的生产,同时协调户部调拨粮草,支援辽东;青黛,你跟我一起去锦州,协助我指挥作战,改进武器。”
苏婉卿点点头,眼里满是担忧:“先生,你一定要小心,我会尽快把粮草和武器送到锦州,支援你们。”
青黛也坚定地说:“先生,俺跟你一起去!俺会把新型火炮带去,让后金和沙俄尝尝咱们的厉害!”
当天下午,姜炎就挑选了两万精锐士兵,带着青黛和工匠们,以及数十门新型红衣大炮,踏上了前往锦州的路。队伍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向辽东赶去。一路上,姜炎不断派人打探锦州的战况,得知祖大寿率领守军拼死抵抗,虽然伤亡惨重,但依旧守住了锦州城,没有让后金军队攻进城内,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
五天后,姜炎率领大军抵达锦州城外二十里的地方。此时,后金军队正在猛烈攻城,沙俄的火炮不停地轰击城墙,锦州城的城墙已经布满了弹痕,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开炮!支援锦州城!” 姜炎立刻下令,让工匠们架设红衣大炮,对准后金军队的火炮阵地轰击。“咻 —— 轰隆!” 数十枚炮弹呼啸着飞向后金军队,在火炮阵地中炸开,后金的火炮瞬间被摧毁了好几门。
多尔衮正在指挥士兵攻城,突然听到身后传来爆炸声,回头一看,只见明军的大军正在逼近,火炮威力巨大,顿时慌了神。“不好!明军的援军来了!” 他连忙下令,“停止攻城,全军撤退,回防粮道!”
后金军队见援军到来,士气大跌,纷纷向后撤退。祖大寿在城楼上看到明军援军,兴奋地大喊:“援军来了!大家加油,咱们守住锦州城了!”
明军士兵士气大振,纷纷拿起武器,向后金军队追击。姜炎率领大军趁机发起进攻,与祖大寿的守军前后夹击,后金军队死伤惨重,狼狈地向后撤退。
姜炎率领大军进入锦州城,祖大寿连忙迎了上来,脸上满是疲惫:“姜大人,你可来了!再晚来一步,锦州城就守不住了!”
姜炎拍了拍祖大寿的肩膀,安慰道:“祖总兵,辛苦你了!咱们能守住锦州城,多亏了你和士兵们的拼死抵抗。现在,多尔衮虽然撤退了,但肯定还会再来,咱们得尽快加固城墙,补充粮草和弹药,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祖大寿点点头:“好!我这就让人去办。对了,姜大人,沙俄的火炮威力太大了,咱们的城墙根本抵挡不住,下次他们再来攻城,咱们该怎么办?”
姜炎沉思片刻,说道:“不用担心。青黛已经改进了红衣大炮,射程和威力都比沙俄的火炮强。咱们在城墙外挖掘战壕,设置陷阱,再架设红衣大炮,形成交叉火力,一定能抵御住他们的进攻。”
青黛也说道:“祖总兵,俺还研发了一种‘地雷’,埋在城墙外的地下,只要后金军队踩上去,就会爆炸,能炸死不少敌人。”
祖大寿眼前一亮:“太好了!有了这些武器,咱们一定能守住锦州城!”
接下来的几天,姜炎和祖大寿一边组织士兵加固城墙,挖掘战壕,设置陷阱,一边补充粮草和弹药,训练士兵使用新武器。苏婉卿也从京城调来了大量的粮草和武器,还派来了更多的工匠,协助青黛改进武器。
三天后,多尔衮果然率领大军,再次对锦州城发起进攻。这次,他不仅带来了八万后金士兵,还有五千沙俄骑兵和数十门新式火炮,看样子是想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锦州城。
“开炮!” 姜炎站在城楼上,大声下令。城墙上的红衣大炮同时发射,炮弹呼啸着飞向后金军队,在人群中炸开,后金士兵死伤惨重。沙俄的火炮也开始反击,炮弹落在城墙上,炸得石块飞溅,但由于明军在城墙外设置了战壕和陷阱,炮弹的威力大大减弱,城墙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
“冲锋!” 多尔衮见火炮攻击无效,下令士兵冲锋。后金士兵推着云梯,在盾牌的掩护下,疯狂地向城墙冲来。可刚冲到城墙外,就踩中了明军设置的地雷,“轰隆!轰隆!” 地雷爆炸,后金士兵被炸得血肉模糊,根本无法靠近城墙。
“放箭!开枪!” 祖大寿也下令道。明军士兵纷纷拿起弓箭和连发枪,向后金士兵射击。连发枪的射速极快,后金士兵刚冲过地雷区,就被密集的子弹击倒,尸横遍野。
沙俄骑兵见后金士兵进攻受阻,想从侧翼迂回,袭击明军的后方。可刚绕到锦州城的西侧,就遭到了明军水师的袭击 —— 天津卫的水师乘坐蒸汽战船,沿着渤海湾逆流而上,突袭了后金的后方粮道,烧毁了后金的粮草仓库。
多尔衮得知粮道被袭,粮草被毁,气得吐血:“可恶!明军的水师怎么会来这里!” 他知道,没有了粮草,大军根本无法继续攻城,只好下令撤兵。
姜炎见后金军队撤退,立刻下令:“全军出击!追击后金军队!”
明军士兵如猛虎般冲出锦州城,向后金军队追击。后金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抵挡明军的进攻,纷纷溃逃。明军士兵一路追击,斩杀后金士兵两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还俘虏了不少沙俄士兵。
多尔衮带着残兵,狼狈地逃回了盛京。锦州保卫战再次以明军的胜利告终,辽东的防线得以巩固。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帝龙颜大悦,下旨表彰姜炎、祖大寿、青黛等人,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绸缎。苏婉卿得知胜利的消息后,也松了一口气,立刻组织人手,将更多的粮草和武器运往辽东,支援姜炎等人。
锦州城内,明军士兵和百姓们张灯结彩,庆祝胜利。姜炎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内欢乐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青黛走到他身边,笑着说:“先生,咱们又赢了!这次不仅守住了锦州城,还打败了沙俄的骑兵,让他们知道咱们大明的厉害!”
姜炎点点头,目光望向盛京的方向,沉声道:“这只是开始。多尔衮虽然战败了,但后金的实力还在,沙俄也不会善罢甘休。咱们还得继续努力,研发更先进的武器,训练更精锐的士兵,才能彻底平定后金,保卫大明的边疆。”
祖大寿也走过来说:“姜大人说得对!咱们现在有了新型武器和充足的粮草,又有百姓们的支持,一定能早日平定后金,收复失地!”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跑来,递给姜炎一封书信:“大人,京城传来急报,苏姑娘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再次出现在东南沿海,袭击了咱们的港口,还占领了台湾的部分地区,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姜炎接过书信,眉头紧锁。他没想到,荷兰人竟然在这个时候袭击东南沿海,这无疑会分散明朝的兵力,给后金和沙俄可乘之机。“看来,咱们的麻烦还没结束啊。” 他感叹道。
青黛说道:“先生,不如俺跟水师一起去东南沿海,帮助他们打败荷兰人!俺研发的蒸汽战船和红衣大炮,一定能对付荷兰人的船队!”
姜炎沉思片刻,说道:“好!你跟水师提督一起去东南沿海,协助他们对抗荷兰人。这里有我和祖总兵,足以应对后金和沙俄的威胁。记住,一定要小心,保护好自己。”
青黛点点头:“先生放心,俺一定会打败荷兰人,早日回来!”
第二天一早,青黛就带着工匠们,乘坐蒸汽战船,向东南沿海出发。姜炎则留在锦州城,继续加强辽东的防御,同时派人联络蒙古各部落,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对抗后金和沙俄。
苏婉卿在京城也没有闲着,她一边推动新型武器的生产,一边协调户部和工部,为辽东和东南沿海的军队提供粮草和物资支援。她还派人前往江南,动员商人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得到了江南商人的积极响应。
一个月后,东南沿海传来消息,青黛率领水师,利用蒸汽战船和红衣大炮的优势,在台湾海峡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展开激战,最终打败了荷兰船队,收复了被占领的台湾地区,还俘虏了荷兰船队的首领。
消息传到辽东,姜炎非常高兴,立刻派人向京城报捷。崇祯帝得知后,更是欣喜若狂,下旨封青黛为 “镇国将军”,赏赐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此时,辽东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多尔衮经过两次战败,实力大损,再也不敢轻易进攻锦州城;沙俄见后金战败,也暂时停止了对辽东的入侵,撤回了本国。姜炎趁机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辽东的经济逐渐恢复,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好转。
苏婉卿也从京城来到了辽东,她带来了大量的工匠和物资,帮助姜炎推广技术,发展工业。在她的推动下,辽东的冶铁工坊、纺纱工坊和造船厂规模不断扩大,不仅能满足军队的需求,还能生产出大量的民用产品,改善百姓的生活。
姜炎和苏婉卿在辽东团聚后,感情更加深厚。他们一起巡视工坊,一起慰问百姓,一起规划辽东的未来。祖大寿看着两人甜蜜的模样,笑着说:“姜大人,苏姑娘,你们俩也该考虑成亲的事情了。现在辽东局势稳定,百姓们也安居乐业,正是你们成亲的好时机啊。”
姜炎和苏婉卿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苏婉卿轻声说:“只要先生愿意,我随时都可以。”
姜炎握住苏婉卿的手,认真地说:“婉卿,等咱们彻底平定后金,收复所有失地,我就风风光光地娶你过门,让你成为我最幸福的妻子。”
苏婉卿点点头,眼里满是幸福的泪水:“好,我等你。”
青黛从东南沿海回来后,也来到了辽东。她看到姜炎和苏婉卿甜蜜的模样,心里虽然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祝福。她笑着说:“先生,苏姑娘,俺支持你们!等你们成亲的时候,俺给你们打造一套最漂亮的首饰和最锋利的兵器,作为贺礼!”
三人相视一笑,眼里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知道,虽然大明还有很多挑战,后金的威胁依然存在,荷兰、沙俄等外国势力也在虎视眈眈,但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只要百姓们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姜炎、苏婉卿和青黛的共同努力下,辽东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明朝最坚固的边疆屏障。他们研发的新型武器不仅装备了明军,还出口到了周边国家,提升了明朝的国际地位;他们推广的技术和发展的工业,也让明朝的经济逐渐复苏,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崇祯五年春,姜炎率领大军,对后金发起了总攻。明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和充足的粮草,势如破竹,先后收复了盛京、辽阳等失地,多尔衮率领残兵逃往北方,后金政权彻底瓦解。
辽东平定后,姜炎回到京城,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崇祯帝亲自出城迎接,封姜炎为 “辽东王”,允许他世袭罔替,还亲自为他和苏婉卿主持了婚礼。
婚礼当天,京城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一喜庆的时刻。青黛作为伴娘,站在苏婉卿身边,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她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和姜炎在一起,但能看到他们幸福,能为大明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最大的幸福。
婚后,姜炎和苏婉卿回到了辽东,继续推动辽东的发展。
铁火明辉:理工帝师改写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