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贝茨旅馆/贝兹汽车旅馆 Bates Motel 1-5季 1080P 高清 中英双语字幕 MP4 美剧 悬疑 / 惊悚 / 恐怖 下载地址

2013-2017贝茨旅馆/贝兹汽车旅馆 Bates Motel 1-5季 1080P 高清 中英双语字幕 MP4 美剧 悬疑 / 惊悚 / 恐怖 下载地址

《贝茨旅馆》最成功的叙事铺垫,在于其对 “表面平静与内里腐烂” 的氛围反差塑造。剧集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俄勒冈州的怀特松湾 —— 一个看似风景如画的海滨小镇,阳光、森林、海岸线构成了温柔的视觉底色,但镜头一转,旅馆斑驳的墙壁、昏暗的走廊、藏着秘密的地下室,以及小镇深处隐藏的毒品交易、黑帮冲突、家族恩怨,瞬间将 “田园风光” 撕裂,露出黑暗的内里。这种 “反差感” 如同一个无形的牢笼,既困住了诺曼母子,也让观众在 “舒适表象” 与 “惊悚现实” 的切换中,始终保持着紧绷的情绪。
剧集的镜头语言堪称 “心理惊悚的教科书”。大量低角度拍摄的旅馆镜头,让这座建筑显得压抑而具有压迫感,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 “吞噬人性的怪物”;诺曼视角下的主观镜头,常常伴随着轻微的晃动与模糊,尤其是在他出现幻觉或情绪失控时,画面的扭曲感精准传递出他混乱的心理状态;而光影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 —— 诺玛的房间总是亮着暖黄色的灯光,看似是 “温暖的港湾”,实则暗示着她对诺曼的 “过度保护” 如同枷锁;而旅馆的公共区域与地下室则常用冷色调与阴影,成为 “罪恶与秘密的容器”。当诺曼在深夜的旅馆走廊徘徊,灯光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画面中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恰似他内心 “正常” 与 “疯狂” 的撕扯。
此外,剧集的配乐与音效也为氛围加分。轻柔的钢琴旋律常出现在诺曼与诺玛的 “温情时刻”,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诡异,暗示这种 “温情” 的病态本质;而当危机来临时,突然中断的音乐、尖锐的弦乐与旅馆老旧地板的吱呀声交织,无需血腥镜头,便能让观众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寒意。这种 “以氛围烘托惊悚” 的手法,远比直白的暴力更具穿透力,也让《贝茨旅馆》摆脱了 “廉价恐怖片” 的标签,成为一部 “用情绪杀人” 的心理剧。

 

 

贝茨旅馆 第一季 Bates Motel Season 1 (2013)

导演: 塔克·盖茨
编剧: 罗伯特·布洛克 / 安东尼·西皮阿诺 / 卡尔顿·库斯 / 杰夫·瓦德洛
主演: 维拉·法米加 / 弗莱迪·海默 / 妮可拉·佩尔茨 / 杰尔·伯恩斯 / 麦克斯·泰瑞奥 / 理查德·哈蒙 / 黛安娜·方 / 康奇塔·坎贝尔 / 奥利维亚·库克 / 内斯特·卡博内尔 / 基冈·康纳·特雷西 / 迈克·沃格尔 / 金川弘敦 / 特瑞·陈
类型: 悬疑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3-03-18
季数:
集数:
单集片长: 45分钟
又名: 贝兹汽车旅馆 / 惊魂序曲 / 贝兹旅社(台) / 贝兹旅馆

      

(图片来源:文推影音 wentuixia.com 美剧 日韩剧 卡通 资源大全

病态共生与黑暗觉醒:《贝茨旅馆》的心理惊悚叙事

当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成为影史丰碑时,剧集《贝茨旅馆》(Bates Motel)以 “前传” 的姿态,为 “诺曼・贝茨” 这一经典反派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这部围绕诺曼与母亲诺玛在小镇经营旅馆的故事展开的剧集,没有简单复刻电影的惊悚套路,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剖开原生家庭的创伤内核,用 “病态母子情” 与 “小镇隐秘罪恶” 交织的叙事,构建出一个充满压抑、扭曲却又令人共情的心理世界,成为悬疑惊悚题材中 “角色驱动型叙事” 的典范。

一、氛围营造:小镇风光下的压抑牢笼

《贝茨旅馆》最成功的叙事铺垫,在于其对 “表面平静与内里腐烂” 的氛围反差塑造。剧集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俄勒冈州的怀特松湾 —— 一个看似风景如画的海滨小镇,阳光、森林、海岸线构成了温柔的视觉底色,但镜头一转,旅馆斑驳的墙壁、昏暗的走廊、藏着秘密的地下室,以及小镇深处隐藏的毒品交易、黑帮冲突、家族恩怨,瞬间将 “田园风光” 撕裂,露出黑暗的内里。这种 “反差感” 如同一个无形的牢笼,既困住了诺曼母子,也让观众在 “舒适表象” 与 “惊悚现实” 的切换中,始终保持着紧绷的情绪。
剧集的镜头语言堪称 “心理惊悚的教科书”。大量低角度拍摄的旅馆镜头,让这座建筑显得压抑而具有压迫感,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 “吞噬人性的怪物”;诺曼视角下的主观镜头,常常伴随着轻微的晃动与模糊,尤其是在他出现幻觉或情绪失控时,画面的扭曲感精准传递出他混乱的心理状态;而光影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 —— 诺玛的房间总是亮着暖黄色的灯光,看似是 “温暖的港湾”,实则暗示着她对诺曼的 “过度保护” 如同枷锁;而旅馆的公共区域与地下室则常用冷色调与阴影,成为 “罪恶与秘密的容器”。当诺曼在深夜的旅馆走廊徘徊,灯光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画面中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恰似他内心 “正常” 与 “疯狂” 的撕扯。
此外,剧集的配乐与音效也为氛围加分。轻柔的钢琴旋律常出现在诺曼与诺玛的 “温情时刻”,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诡异,暗示这种 “温情” 的病态本质;而当危机来临时,突然中断的音乐、尖锐的弦乐与旅馆老旧地板的吱呀声交织,无需血腥镜头,便能让观众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寒意。这种 “以氛围烘托惊悚” 的手法,远比直白的暴力更具穿透力,也让《贝茨旅馆》摆脱了 “廉价恐怖片” 的标签,成为一部 “用情绪杀人” 的心理剧。

二、母子关系:病态共生的悲剧内核

如果说《惊魂记》让观众记住了 “穿着母亲衣服杀人的诺曼”,那么《贝茨旅馆》则用五季的篇幅,回答了 “诺曼为何会变成这样”—— 答案藏在他与母亲诺玛扭曲到极致的 “共生关系” 中。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 “母爱过度”,而是 “控制与依赖”“保护与摧毁” 的复杂交织,成为推动诺曼走向疯狂的核心动力。
诺玛・贝茨(维拉・法梅加 饰)是一个极具矛盾性的角色。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恶母”,反而带着强烈的 “受害者色彩”—— 经历过家暴、丈夫早逝,带着儿子颠沛流离,经营旅馆的初衷是 “给诺曼一个安稳的家”。她对诺曼的爱真实而炽热:会为他准备爱吃的早餐,会在他被同学欺负时挺身而出,会在他出现心理问题时焦虑得彻夜难眠。但这份爱从一开始就带着 “病态的控制欲”:她不允许诺曼有自己的社交圈,会嫉妒他与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她将自己的恐惧与不安全部投射到诺曼身上,用 “妈妈需要你”“我们只能依靠彼此” 的话语,将他牢牢捆绑在自己身边;甚至在诺曼试图反抗时,她会用眼泪、脆弱乃至自残的方式,重新夺回 “情感主导权”。诺玛的悲剧在于,她把诺曼当作 “填补自己人生空缺的工具”,却从未意识到,这种 “以爱为名的控制”,正在一点点摧毁儿子的人格。
而诺曼・贝茨(弗莱迪・海默 饰)的 “黑化”,则是一场循序渐进的 “自我吞噬”。剧集初期的诺曼,是一个腼腆、敏感、甚至有些懦弱的少年,他依赖母亲的保护,将她视为 “世界的全部”。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渴望独立,却一次次被诺玛的控制拉回 “共生牢笼”;同时,他遗传的精神疾病(解离性身份障碍)逐渐显现,在压力与创伤下,他会出现幻觉,甚至分裂出 “母亲的人格” 来逃避现实。剧集用大量细节展现他的心理变化:第一次出现幻觉时,他看到母亲 “站” 在床边,语气冰冷地指责他 “想要离开”;第一次无意识伤害他人后,他在恐惧中选择遗忘,而诺玛则为他掩盖罪行,让他误以为 “母亲会为他解决一切”。这种 “犯错 — 被掩盖 — 继续犯错” 的循环,以及 “自我人格” 与 “母亲人格” 的不断冲突,最终让他彻底迷失 —— 他开始主动模仿母亲的言行,甚至在清醒时认为 “自己就是母亲”,而 “真实的诺玛”,反而成为他眼中 “需要被保护(或清除)的障碍”。
两人的关系最令人窒息的地方,在于 “彼此需要又彼此摧毁” 的共生性。诺玛需要诺曼的依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诺曼需要诺玛的保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但诺玛的控制让诺曼失去自我,诺曼的依赖让诺玛愈发偏执。当诺玛试图为了诺曼 “变得正常”,甚至考虑再婚时,诺曼分裂出的 “母亲人格” 却认为 “这是对他们关系的背叛”,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这种 “病态共生” 的结局早已注定 —— 要么一方彻底摧毁另一方,要么两人一同坠入深渊。

三、角色塑造:黑暗中的人性弧光

《贝茨旅馆》的成功,离不开对 “非典型角色” 的深度刻画。除了核心的诺曼母子,剧中的配角也并非 “工具人”,而是有着自己的创伤与欲望,他们的存在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更从不同维度衬托出 “原生家庭创伤” 对人的影响,让整个故事的 “人性厚度” 更加饱满。
迪伦・马西森(马克斯・塞奥特 饰)—— 诺曼同母异父的哥哥,是剧中 “清醒的旁观者”,也是 “反抗命运的挣扎者”。他从小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长大,早早离开家独自谋生,对母亲诺玛的控制欲有着清醒的认知,也对弟弟诺曼的心理问题感到担忧。迪伦的挣扎在于:他既想摆脱这个 “病态的家庭”,又无法割舍对弟弟的亲情;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诺曼(如带他看心理医生、劝他离开小镇),却一次次被诺玛阻挠,甚至被诺曼误解。迪伦的角色弧光,是 “原生家庭受害者如何自救” 的缩影 —— 他最终选择离开小镇,组建自己的家庭,成为剧中少数 “挣脱黑暗” 的角色,但他对诺曼的牵挂,又暗示着 “原生家庭的创伤永远无法彻底抹去”。
罗曼・马西森(内斯特・卡博内尔 饰)—— 诺玛的哥哥,是 “家族罪恶的象征”。他经营着小镇的毒品生意,性格冷酷、手段残忍,却对妹妹诺玛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想控制她,又在她遇到危险时会出手相助。罗曼的存在,揭露了诺玛 “控制欲” 的根源 —— 她从小在哥哥的阴影下长大,经历过虐待与背叛,因此才会将诺曼视为 “唯一能掌控的安全区”。罗曼与诺玛的关系,如同 “另一个版本的诺曼与诺玛”,只是他的 “控制” 更加直白,更加充满暴力,这也让观众意识到:病态的家庭关系,往往是 “代际传递” 的悲剧。
甚至小镇上的 “普通人”,也都带着各自的秘密与创伤:警长亚历克斯・洛厄里(迈克尔・瓦尔坦 饰),在职责与对诺玛的感情中摇摆;旅馆的租客艾玛・戴林(奥利维亚・库克 饰),患有囊性纤维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她与诺曼的短暂情愫,曾是诺曼 “走向正常” 的唯一希望。这些角色的存在,让怀特松湾不再是 “只属于诺曼母子的舞台”,而是一个 “充满人性复杂面的小社会”,每个人都在黑暗中挣扎,只是有人选择反抗,有人选择沉沦。

四、主题深度:原生家庭与自我迷失的悲剧

《贝茨旅馆》之所以超越普通的惊悚剧集,在于它用 “诺曼的故事”,探讨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主题 —— 原生家庭创伤对个体人格的摧毁,以及 “自我迷失” 的必然悲剧。
剧集毫不避讳地展现了 “原生家庭如何塑造(或摧毁)一个人”。诺玛的控制欲、罗曼的暴力倾向、诺曼的精神分裂,本质上都是 “代际创伤传递” 的结果:诺玛从小被父亲虐待、被哥哥控制,因此她将 “控制诺曼” 视为 “保护他的唯一方式”;诺曼在母亲的控制下失去自我,又在遗传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患上精神疾病,最终分裂出 “母亲的人格” 来逃避现实。这种 “创伤传递” 的链条,让观众看到:一个人的悲剧,往往不是 “突然的疯狂”,而是 “长期被环境与家庭扭曲” 的必然结果。当诺曼在剧中说 “我只是想让妈妈开心” 时,这句话背后的无助与悲哀,远比他后来的暴力行为更令人心痛 —— 他从未有过 “做自己” 的机会,从一开始,他就是母亲 “情感需求” 的附属品。
同时,剧集也探讨了 “自我认知与身份迷失” 的命题。诺曼的 “解离性身份障碍”,本质上是 “自我认知的崩塌”—— 他无法接受 “想要独立的自己”,也无法承受 “伤害他人的自己”,因此分裂出 “母亲的人格” 来承担罪恶感,同时维持 “自己是无辜的” 的幻觉。这种 “身份迷失”,在现实中也有着诸多映射:许多人在原生家庭的压力下,被迫扮演 “父母期望的角色”,逐渐忘记了 “真实的自己”;在社会的规训与他人的期待中,一步步迷失方向,最终成为 “自己不认识的人”。诺曼的悲剧,只是这种 “迷失” 的极端表现 —— 他用分裂人格的方式逃避现实,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则用 “伪装”“遗忘” 的方式,继续活在自我欺骗的牢笼中。
此外,剧集还对 “爱与控制的边界” 进行了深刻反思。诺玛对诺曼的爱,从 “保护” 异化为 “控制”,从 “温暖” 扭曲为 “枷锁”,这让观众不得不思考:什么样的爱才是 “健康的爱”?当 “爱” 成为 “控制对方的理由”,当 “依赖” 成为 “捆绑彼此的绳索”,这份爱是否已经变质?诺玛直到死前都认为自己 “在保护诺曼”,却从未意识到,她所谓的 “保护”,正是将诺曼推向疯狂的最大推手。这种 “以爱为名的伤害”,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也让剧集的主题更具现实警示意义。

五、争议与不足:节奏与逻辑的小瑕疵

尽管《贝茨旅馆》在角色与主题上表现出色,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与不足。首先,剧集的 “叙事节奏” 存在明显的起伏。第一季与第二季围绕 “旅馆经营”“小镇罪恶”“母子关系” 展开,节奏紧凑,悬念迭起;但第三季与第四季引入了较多支线剧情(如迪伦的毒品生意、艾玛的家庭问题),部分支线与主线关联较弱,导致 “诺曼黑化” 的核心叙事被稀释,让观众感到 “拖沓”;直到第五季,剧情才重新聚焦 “诺曼与诺玛的最终悲剧”,节奏有所回升,但前期的铺垫不足,让部分角色的转变显得有些仓促。
其次,部分 “剧情逻辑” 存在漏洞。例如,诺曼多次在小镇上出现异常行为(如幻觉、暴力倾向),甚至与多起命案有关,但小镇警长与居民对他的 “宽容度” 过高,除了少数人(如迪伦、艾玛),大多数人都选择 “忽视” 他的问题,这种 “集体漠视” 的设定,虽然符合 “小镇人情社会” 的背景,但从现实逻辑来看,仍显得有些牵强;此外,诺玛为诺曼掩盖罪行的过程,也过于 “顺利”,缺乏足够的 “危机与阻碍”,让剧情的 “紧张感” 打了折扣。
最后,剧集对 “精神疾病” 的呈现,虽然细腻,但也存在 “戏剧化夸张” 的问题。诺曼的 “解离性身份障碍”,更多是为了服务 “剧情冲突” 与 “角色悲剧”,而对疾病的成因、治疗过程的呈现相对简化,可能会让部分观众对 “解离性身份障碍” 产生误解,认为它只是 “模仿他人” 的简单行为,而非复杂的心理疾病。

结语:黑暗中的悲剧挽歌

《贝茨旅馆》不是一部 “为了惊悚而惊悚” 的剧集,而是一首献给 “被原生家庭摧毁的灵魂” 的悲剧挽歌。它用诺曼与诺玛的故事,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创伤如同附骨之疽,会在不经意间摧毁一个人的人格;而 “以爱为名的控制”,远比直白的暴力更令人窒息。当诺曼最终穿着母亲的衣服,在旅馆的地下室里完成 “最后的疯狂” 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 “反派伏法” 的快感,而是深深的悲哀 —— 他从未选择过自己的人生,从始至终,他都是一个被家庭、被疾病、被命运推着走的 “可怜人”。
剧集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 “疯狂背后的人性”。诺曼不是一个 “天生的恶魔”,而是一个 “被环境扭曲的受害者”;诺玛也不是一个 “天生的恶母”,而是一个 “被创伤困住的可怜人”。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之前,或许应该先看看他背后的经历;在谈论 “原生家庭” 时,不仅要看到它的 “伤害”,更要思考如何 “打破创伤的传递链条”。
《贝茨旅馆》的结局早已注定 —— 当诺玛选择用自己的方式 “保护” 诺曼时,当诺曼选择用分裂人格逃避现实时,他们就已经踏上了通往深渊的道路。但这部剧集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 “惊悚的记忆”,更是对 “家庭”“爱”“自我” 的深刻反思 —— 在黑暗中挣扎的,或许不只是诺曼,还有每一个曾在原生家庭中迷失过的人。而打破黑暗的第一步,是正视创伤,找回属于自己的 “真实人格”。

泥头降

雍正年间,湖北施南府有一户姓范的人家,这家主人名叫范文,平日里靠给人打短工为生,他虽年已近三旬,却一直没有家室,范文为人诚朴耿直,做起事来兢兢业业,干活也是任劳任怨。

这一年临近年关范文与雇主发生了争执,原来是这个名叫杨彬的雇主克扣范文大半年工钱,这杨彬在当地十分富有,但为人吝啬,凶狠且狡诈,克扣范文的工钱连个理由都不说。范文与杨彬理论一番,最后杨彬暴怒,指使了几个家丁痛打范文一顿,将范文打得浑身伤痕累累。范文觉得生无可恋,便在杨彬家门口赖着不走,要讨回公道。杨彬关起大门,毫不理会他。

到了半夜,范文只觉得寒风刺骨,裹紧身上仅有几件单薄的衣服痛哭不止。这时身后走过一个人,此人身穿黑衣,身材瘦削,面部也带着黑纱遮住,范文看不清他的面貌。此人拿出一件棉衣披在他身上,对他说道:“这样耗下去,你耗不了多久就会病倒的,还是赶紧回去。”

范文痛哭不止地说道:“可是若不讨个公道,我根本过不下去了。原本想去官府状告他,可他早就放话了,若我告到官府,他就说分文不少的付了银两,有那么多家丁证明,到时候我定是百口莫辩。除了这样在他门口耗着,我别无他法!”

黑衣人听后发生一声叹息,对范文说道:“你回去吧,我有办法,明日子时我定将他欠你的银两拿给你。”黑衣人说完便消失在夜色里,范文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影子,裹紧身上的棉衣半信半疑地回到家里。

这一幕被杨彬的管家看到了,他立即将看到的事情告诉杨彬,杨彬大笑道:“我家中铜墙铁壁,谁敢进来就是送死!”

凌晨时分,范文听到家门被什么东西撞击一声,走过去捡起来一看,竟是一袋银两。这些银两远超杨彬所欠的工钱。范文喜出望外,天亮之后听到门外议论纷纷,众人三三两两面色惊恐地议论着什么。待范文凑过去才知道一个让他惊讶的消息:原来杨彬家里被盗了!

有好事者讲述说杨彬家里不仅被人偷盗,不少值钱的东西都被搬了出来撒了一地,被不少穷苦百姓偷偷地捡走。杨彬气的咬牙跺脚,找不到一点关于盗贼的线索,更可气的是杨彬家里的所有人,包括家丁在内,头发都被剪光,看起来十分滑稽。

这究竟是何人所为呢?奇怪的是杨彬一向小心谨慎,家中时时刻刻都有几个人轮流巡逻,家中外墙很高,连一只猫都爬不进来,那么盗贼是如何进来,还捉弄一番所有人,这究竟是何方高人所为?

杨彬百思不得其解,欲要报官,妻子阻止了他并对他说道:“我们家中虽比不上皇宫大院那般戒备森严,可一般蟊贼纵有几十般变化也不能轻易闯进来。此人手段不凡,倘若你报官惊动了此人,怕是再也抓不到他了,不如将计就计,抓到他要回银子还能教训他一顿!”

杨彬觉得此话有理,挠了挠头说道:“可如何将计就计抓住顽贼?”

杨彬妻子狡黠地一笑道:“这不,你刚指使家丁将范文打了一顿就出了这事,此事和范文关系很大。管家也看到有人跟范文交谈,我们不如就从这里入手!”

“怎么做呢?我们要把范文给抓来打一顿,问问那个黑衣人在哪?”杨彬挠挠头不解地看着妻子。

杨彬妻子指着他的头说道:“你傻啊!你就是打死范文那个傻子,他也说不清黑衣人在哪里。只要你如法炮制,假装讨债的人坐在门口,再让家丁躲在门后。只要有人上前打探情况,你就试探他的口风,确定此人可疑就将此人抓住。”

杨彬拍拍自己的脑袋,如醍醐灌顶一般,找来几件破衣服穿在身上,再按照妻子所说安排几个家丁躲在暗处,寒夜里一个人在门口瑟瑟发抖,果不其然到了半夜有个黑衣人主动上前来问道:“三更半夜,你为何要在这里坐着?是不是这家欠你银两?”

杨彬喜出望外,压低声音装模作样地说道:“这一整年了,他分文没付,我现在欲哭无泪,这个年是没法过了。”

“你回去吧!我给你想办法!”黑衣人说道。

“哈哈,我终于抓到你了!”杨彬盯着他拍了拍手说道,“今天你就是长了翅膀也逃不掉了!”说到这里,杨彬狡诈的一笑。

黑衣人看了看四周发觉自己被人围了起来,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举起了手作认输之状,被杨彬叫了几个家丁抓住拖到了家中。

“上次就是你想的办法,可把他家害惨了。”杨彬妻子点亮油灯,看到此人很面熟,原来是镇上名叫李丁的小木匠。此人手艺精湛,经常替人做些木工活,没想到是他从中作梗。

“给我先打一顿,打到他认罪为止!”杨彬指着李丁愤怒地说道。

“别打我,我都认。只要您饶了我,我出去给您拿几百两银子作为补偿,这银子就藏在身上我带您去找。”李丁态度诚恳,杨彬一听银子两眼放光。

“你现在就出去,将银子给老子拿过来,若是敢耍老子我一定要你好看。”杨彬边威胁边跟着李丁来到门口,李丁从树底下拿一个麻布口袋递给杨彬。

杨彬掂量一下说道:“这袋子轻飘飘的,哪有百两白银?你耍我!”

李丁说道:“这里的东西价值连城,您打开看看!”

杨彬和家丁打开布袋,只见里面有个巴掌大小的大头泥娃娃,杨彬大怒说道:“这都是什么东西?你是在戏耍老子!”说完他想将泥娃娃掰碎扔掉,不成想被泥娃娃手指扎破了手掌,吓得他赶紧扔掉泥娃娃后退几步。

李丁捡起泥娃娃笑着说:“你有没有听过有种降头叫泥降头?我捏好这个泥娃娃,想给你下降头,可不沾红物(血)便不灵,所以这个泥降头一直没有作用。今天看到你们夫妻俩鬼鬼祟祟的商量某些坏事,便将计就计,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杨彬妻子本想将计就计,不成想最后中了李丁的计谋。杨彬大惊,他抢过去要将泥娃娃摔碎,李丁告诉他,若将泥娃娃摔碎,他的生命也保不住。说完便用指头弹了几下泥娃娃的头,杨彬只觉得头痛难忍。李丁又告诉他所谓的降头,分为“直降”和“远降”,远降要用人的头发或者衣物,他曾在杨彬家当过木匠,得到这些不难。这次是直降,只有下降头的人才可以破解。

“你个言而无信之徒,竟敢骗我!”杨彬指着李丁怒骂道。

李丁直言不讳地说:“若是你言而有信,又怎么会克扣别人工钱?今后,你将头痛难忍,若不散尽家财,将痛入骨髓而亡。”

杨彬大怒却又无可奈何,苦苦哀求李丁饶了他,李丁冷冷地说道:“时间不多了,你好自为之吧。”

杨彬夫妇摇头叹息,只得照做,最后一贫如洗,而这也是他们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生活不易!临近年关,那些“贵人”们莫要拖欠工钱、借钱不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