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换脸阎王
某地有一位书生,是延陵人,叫李晓之,年纪不大,才刚成为童生,刚入泮(中国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也就是县里正式的学生。
这一日,李晓之在书斋里看书,困了他就趴着睡着了。
梦中,有两位看似衙役的人,拿着红色文书来请他,说:“李公子,我们有公事,请你快跟我们走。”
李晓之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是老师叫他去,他来不及看文书,匆忙换了衣服帽子,然后跟两人出去。一看外面还有轿子,李晓之不禁奇怪,问道:“学堂近在咫尺,何必还用轿子呢?”
那两名衙役不回答他,只是催促他赶紧上轿出发,于是,李晓之上了轿子,轿夫很快就抬着他快速奔走了。李晓之从轿子一侧的窗口看外面,只见外面黄沙茫茫,天色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黑暗,看着路边的树木房子,他发现自己以前从没走过这条路,
很快,来到了一座城池跟前,这里很大很宽阔,有三街六市,还有许多来往的人,他们看到李晓之的轿子后,纷纷避开。
进了城池之后,很快来到一座府衙跟前,这府衙看起来十分壮阔,比总督的府衙还大还漂亮。轿夫抬着轿子,一直到府衙中门,很快,出来两队仪仗队,都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似乎在迎接李晓之。
李晓之一脸懵,不知道怎么回事。
轿子很快进入甬道,只见有不少带着乌纱帽,穿着红色官服的人,拢了过来,一个个官员都对着轿子作揖施礼。李晓之数了一下,足足有十六人。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还以为学堂里请人唱戏,这是戏台班子的优伶。
李晓之正要出轿子回礼,那两个衙役却已经对着官员们说了“免礼”。
接着,轿夫们继续抬轿子,一直到了前面大殿的台阶下面,才停下来。李晓之出了轿子,看到九间屋宽的大殿,十分阔气,大殿中间用白玉石垒起来一座高台,台上铺着金龙黄幕布,四边垂下来。
跟着衙役,李晓之从左边进大殿里后,两旁的回廊很深远,走了许久才到后面大殿。进了后面大殿左边的屋子里,掀开帘子,只见里面陈设的家具都很古典、精美又洁净。两个衙役把李晓之带到这里后,让李晓之进去,然后他们就离开了,
很快,来了八位童子,差不多都只有十一二岁大,有的童子捧着金色的幞头,有的童子捧着黄龙袍子,还有的童子拿着步云履,或者是捧着玉带,或者是捧着香巾,或者拿着面具而来,有的捧着铜镜而来……反正都拿着东西,没有空手而来的。
童子让李晓之换衣服,李晓之问他们为何要换衣服,童子只说是这里的规矩,其他不肯多说。
换好衣服后,童子又让他戴上面具。李晓之不肯戴面具,还问:“衣服已经换过了,何必还要戴面具呢?”
童子说:“我们这里的规矩就是这样,必须戴面具。”
李晓之心想,可能是要扮演话剧,演古代人,怕被人认出来吧。于是,他戴了面具,那面具十分奇特,戴上去之后,感觉就像真脸一样。李晓之似乎觉察到了不一样,让那个童子把铜镜拿过来。
童子拿着镜子,李晓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一下子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他好像换了脸一样。此时的他,方方的脸,长长的胡须和髯,头戴金冠,身穿龙袍,腰挂玉带,脚下步云履,俨然就是帝王一样!
此时,八个童子齐声说着“升殿”,外面也有人接应说“升殿”。然后童子带着李晓之出去,到了前面大殿,从台阶下面一点点上去,到了台阶上,有一个公案,上面还有放令签的签筒、印箱、墨砚等等。黄幕布开启,两位衙役拥护着李晓之到公案后,前面见到的十六位官员也都上殿,行礼。在十六位官员后面,还有许多小吏、衙役等。
李晓之注意到,下面的人中,还有夜叉、牛头马面,他们也都跟着行礼,然后站在了一边。
行礼之后,大家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两边排列整齐,大家都不敢说话,场面十分严肃。
李晓之隐约感觉到了什么,他想了想,忽然一惊:这里莫非是……莫非是冥府?自己成了阎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正在暗自吃惊,只见一位衙役送了案卷上来,外面的囚犯也带到大殿之下,然后下面那些小吏就开始审问犯人,随即便开始用刑。两边施刑人员上前,对着那些犯人开始动手,有的剥皮,有的打脸,有的破腹,有的抽肠,有的拔舌……那些犯人哭号之声,听起来十分凄惨。
李晓之因为距离远,不知道那些小吏怎么审问犯人,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很快,第一批犯人审问结束,案卷送了上来,但是小吏把内容都卷了起来,只露出年月,让李晓之用红笔写上时间和批阅的字,随即就拿走了。李晓之没看到案子的内容,也没看到最后处理结果。
很快,外面小吏传话,说是一位贞节孝妇来了,旁边的小吏随即请李晓之下台阶迎接。
李晓之不知道怎么回事,连忙下了台阶,到前面去迎接。而那些官员、夜叉、判官、牛头马面等人,纷纷跪下来,看来这位孝妇来头不小。
只见天边一朵红色云朵慢慢下来,上面金光灿烂,有金童玉女,擎起华盖,中间有一位又黄又瘦的中年妇女。妇女看着李晓之,微微点点头,然后化为一阵香风,往西方去了。小吏又让李晓之回到原来的位置,又送了厚厚的案卷过来,让李晓之写了年月日和批阅的词。李晓之发现,这都是男犯人。
后面,小吏又拿来厚厚的案卷,这次都是女犯人。李晓之挨个批阅签字,看到一个名字时,忽然发现很熟悉,那是他姑姑的名字,他姑姑那会儿正好生病了。他想看看案卷内容,但是小吏已经拿走了。
案卷批阅完之后,小吏说下殿,然后判官、夜叉、牛头马面、官员、小吏都离开了。李晓之回到内殿里,去掉面具,摘下假胡须长髯,然后换回原来的衣服。童子又送他出去,坐了轿子,那十六名官员还在甬道,一看到他又连忙施礼。
此时,轿子前面挂了一对大灯笼,上首(右边)的灯笼上,写着三个黑色大字“第七殿”;而下首(左边)的灯笼上,写着“阎罗王”三个黑色字。就这样,李晓之坐着轿子,一直到了家里。他换下衣服,然后继续睡觉。
很快,有人送书信来,喊醒了李晓之。李晓之站起来一看,发现天刚刚亮。
李晓之问来人:“从大门到这里,一共有五六重门,你怎么能进来?”
那人说:“那些门都没锁上啊,所以我能进来。”
李晓之很奇怪,说:“昨晚我亲自关闭的大门,是谁打开了门?”他出去看看家人,发现都没起来,他看了书信,这才知道姑姑病重,让他赶紧去看望。
等李晓之赶过去的时候,姑姑已经奄奄一息。
姑姑一看到李晓之,精神好多了,说:“孩儿,你来了,来得好啊,你一来那些小鬼都跑开了。我害怕,你别走,就坐在这里。”
李晓之问姑姑,还安慰姑姑说:“一点点小病,马上就好了,不要伤心。”
姑姑忽然用讽刺的语气问道:“你既然不想让我死,为什么还在案卷上面点了我的名字呢?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不能怪你,那时候你也不知道吧。”
李晓之一听,顿时惊悚,想起来在冥府的事情。
很快,医生来了,李晓之要出去接医生进来。姑姑拉着他的手,说:“唉,你被人利用了啊,孩子。他们把你假扮为阎王,害死了许多不该死的人,所以他们不敢让你看卷宗,只敢让你批阅。孩子啊,别以为只有人间险恶,冥府一样险恶啊。”
李晓之大骇,惶恐不安,问道:“那么,那么,真阎王去了哪里呢?他们为何选择我啊,这不是害我吗?”
姑姑说:“阎王病了,他们看你的字迹和阎王的字迹很像,所以才找到你。此事天帝会查清楚,不知者不罪,你会没事的。只是,以后行事,可要多多小心啊。”
说完后,姑姑去世了。
故事到此结束,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不外乎说了两个道理。
其一,人心险恶,人世间如此,其实在冥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鬼吏、鬼官,鬼夜叉、牛头马面、判官等鬼仙,比人知道得多,也就比人还阴险狡诈。人们以为,死后可以到天庭,即便下地狱,也可以向阎王诉冤,但并不知道,冥府也不公正,甚至连阎王可能都是假的,是个傀儡。
其二,做任何事情之前,还是要看清楚、想清楚,尤其是在不认识别人或者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否则你可能帮着恶人,做了伤害、冤死别人的事情,自己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