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一家三口身上,藏着曹公良苦用心
细读红楼会发现,秦业、秦可卿、秦钟这一家三口出场都很早,但退场也很快,不上二十回,就病逝的病逝,自缢的自缢,都死掉了。
他们虽然退场如此迅速,但曹公赋予他们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也都完成了。这是个什么任务呢?我们不妨一一来分析。
秦业是秦可卿和秦钟之父,做着营缮郎的小官,可以说是两袖清风,他连秦钟要去贾府学堂读书的二十几两银子都拿不出来,需要东拼西凑才有。
但即便如此,这个老来得子的小官,却十分重视秦钟的教育。没有进贾府学堂之前,秦钟在家就一直在读书。原文有这样一段话:
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因去岁业师亡故,未暇延请高明之士,只得暂时在家温习功课。正思要和亲家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暂且不致荒废……
由此可知,秦业是个很重视子女教育的父亲,即便日子过得很穷,但也要延请高人为儿子在家授课,得知贾府有私塾,又想着去贾府读书。
秦可卿一家三口身上,藏着曹公良苦用心
秦业凑齐银子后,不是直接把秦钟送过去完事,而是恭恭敬敬封了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可知,秦业乃尊师重教之人。
有人总说贾政自幼酷爱读书,是真正的读书人,但他对宝玉的教育,也只是让下人去给学里太爷带话,我们没见他亲自督导宝玉读书,而老来得子的秦业,却对秦钟的学业十分上心,显然是要秦钟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
即便是秦可卿,我们也能看到她的优秀,她能以一个小官之女嫁入贾家,除了被后世研究得出的她不平凡的身世之外,如果我们只从文本来分析,从秦业对秦钟的学业如此重视,大致也可以推断出,秦可卿的优秀与秦业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秦业能请人教授儿子秦钟读书,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也就有可能请人专门教授自己的女儿诗书礼仪,女红针黹,当家立事等事,以便将来嫁个好夫婿。
更何况,在有秦钟之前,秦业从养生堂抱养了一儿一女,后来只剩下女儿秦可卿一人,又取了个可儿的小名,可知未出阁时的秦可卿,一定是十分优秀,常能宽养父母之心的。
秦可卿的优秀,要等到她死后我们才看到。宁府那些人对她的评价,我们不能忽略。
秦可卿一家三口身上,藏着曹公良苦用心
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者。
由此可知,嫁入宁国府做了蓉大奶奶的秦可卿,其能力和品行是得到了贾府上下认可的,就连贾母都认为她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王熙凤更是与她交好。
秦可卿何以如此优秀?我想这与其父自幼的教育分不开。秦业大约与林父和薛父一样,他们都是喜欢女儿的男子,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得十分优秀,甚而超过儿子许多。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那一番可保家族长久之策,令人警醒。脂砚斋都说,秦可卿是可继家务者,她能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能提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这样的见识王熙凤都没有!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秦可卿后来没出事,由她来管理贾府,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也许贾府依然难挽败局,但我想至少不至于子孙流散,无以为业,也不会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惨结局。
秦可卿的行止见识,显然是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加上自己也生性聪敏的缘故,所以当她得知弟弟秦钟不好好读书时,是气得连饭也吃不下。她一定明白老父亲的苦心,所以替父亲忧心。
秦可卿一家三口身上,藏着曹公良苦用心
秦钟就像个迷途的羔羊,虽然在父亲的安排下,上了不少课,读了不少书,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姐姐也对他满心期待,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光耀门楣,但他似乎一直都未醒悟。
直到秦钟去世,曹公才通过他之口,告诫宝玉: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脂批说:读此,则知全是悔迟之意。
曾经的秦钟,进贾府学堂不为读书,却是为风流,他跟宝玉之间,他跟香怜之间,他跟智能儿之间,这个从穷人家偶然入了富贵之家的公子,瞬间被激活了原始欲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读书的路上越走越远。
应该说,进了贾府,比过去更坏的,不止薛蟠一人,秦钟也是。可惜,等到他明白父亲和姐姐的苦心时,已经晚了,但也总算为天下情痴情种敲响了警钟。
曹公通过秦业、秦可卿、秦钟一家三口的出场和死亡,似乎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该奋进的年纪,一定要好好读书学习,要居安思危,目光长远,有大局观,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不要浪费光阴,虚度青春,否则后悔时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