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只需三个月”,势如破竹的日军,为何在1938年后陷入被动?

号称“只需三个月”,势如破竹的日军,为何在1938年后陷入被动?

从1937年7月7日开始,日军开始了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行动。战争初期日军凭借精良的机械化装备,在中国战场快速推进,一路拿下了北京、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

日军更是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日本不但三个月没有打垮中国,更是在一年之后停止了大规模的会战。双方就此开始了多年的僵持局面。那么,在193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日本放缓了进攻节奏?

号称“只需三个月”,势如破竹的日军,为何在1938年后陷入被动?
早在1931年,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突然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当时是中国的工业重镇,而且物产资源丰富。

日本人占领东北就是在为后面的全面侵华做准备。从1931年到1937年的6年间,日本人在东北苦心经营,建立了众多的军工企业,大肆掠夺东北的资源,并且整顿兵马。

1937年,日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华北及东部沿海区域,短时间内就占领了半个中国。

战争的进程也如同日军最开始所设计的那样。而日军之所以能够实施速战速决的策略,除了前面提到的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全面领先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地形。华北和东部区域多以平原为主,非常有利于日军的机械化作战军团,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能够高效地推进和实施打击。

而且在抗战前期重要的淞沪会战时,日军的海军也发挥了重要力量,要知道当时的日本海军实力放眼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中国当时几乎没有海军,在对战上完全处于下风。

那么日军在经历了前期的迅猛推进之后为何会突然踟蹰不前,陷入被动,直至最后被中国反攻,彻底战败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答。

首先,必须要说到一场重要的战役——武汉会战。这场会战可以说是抗日战争前期的一个转折点。

我们先来说一下日军当时的战略,日军的企图是首先拿下中国东部的平原地区,然后拿下武汉和南部沿海地区,从而从东、北、南三面形成对中国内陆的包围,在逐步缩小包围圈直到全部占领中国。

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武汉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城市,日军必须要拿下。武汉自古以来就是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也是中国腹地核心区域,又坐拥长江航道,的确在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双方都明白武汉的重要,所以在武汉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对战。我们再来看看兵力对比,国军投入了110万人,日军投入了30万人,双方可谓尽遣主力,这也注定了武汉会战是一场惨烈的血战。


武汉会战

在武汉生死存亡的时刻,武汉人民和武汉站在了一起,当时国民政府组织了“全民大献金”活动,号召人们为保卫武汉捐钱。当时武汉共设置了6座献金台都被人们捐赠的钱财和物资所堆满。

武汉人民清空全部家当支援抗日,把自己的钱财和各种金银首饰,衣物粮食全部捐献给抗战军人。正是这种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正式打响,国军和日军在武汉展开了激战。两军打到最后几乎是在肉搏,国军将士完全是以命相搏守卫武汉。此时,苏联还派出了4000多人的援华自愿航空队,从空中支援武汉。

但是由于双方的军事实力过于悬殊,最终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国军不得不主动放弃武汉,将武汉让给了日本人。日军虽然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但是可以用惨胜来形容,日军在武汉会战伤亡达到了25万人之多,伤亡惨重。

这次会战也让日军的士气大受打击,甚至在日军高层内部也出现了对侵华总体战略的质疑,这个我们后面再聊。


武汉会战

总之武汉会战让日军真正见识到了中国军民抵抗侵略者的决心,有效地延缓了日军企图占领整个中国的步伐。这场会战也被称作“东方的马德里保卫战”,足见武汉会战对于牵制日军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在武汉会战打响的同时,日军面对久攻不下的形势,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策略,1938年10月,日军分兵进攻广州,企图让国军分兵拒收广州,从而削弱武汉的抵抗能力。

日军这一招确实收到了效果,但是从长久来看却是一个失败的策略。因为广州地处沿海,在日本海军的攻势下广州基本不可能守得住,所以广州在抗战初期本来就不在国军的重点防守策略之中。

而日军分兵进攻广州无疑让侵华的战线再度拉长,如此长的战线围攻已经超出了日军的兵力部署,日军根本不可能全线保持进攻火力。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日军前期确实存在冒进的错误,盲目地推进导致了日军物资和补给大量消耗,也让日军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整,这些都是日军的大规模攻势暂停在1938年的原因。

1938年7月,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首次出版,文中毛主席深刻分析了战争的形势和特点,指出了这场抗日战争将会是一场持久战,给当时的中国军民指明了抗战的道路。

实际上武汉会战国军的撤退也正好吻合毛主席的论断,一场战役的得失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放眼全局。

国军的主动撤退在现在看来是一个明智之举,如果继续顽抗到底,也不一定能抵挡住日本人的进攻,而且很有可能让几十万将士白白牺牲。而主动的收缩,保存了实力,为后面的反攻做好了准备。

说完了武汉会战我们再来说一下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占领区。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占领了半个中国,而且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会消耗大量的日军进行占领统治,从而牵制住日军的有生力量。

对于占领区日本根本不能实行有效的统治,日本人的统治通常都是简单粗暴,奉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武汉会战后房屋都被破坏

这无疑会激起占领区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尤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成功的在后方牵制了日军,长期的骚扰和袭击搞得日军心神不宁。本来日军就是远离本土作战,长期压抑,没有多少休整时间,再加上游击队的骚扰,日军的气势也因此而受到打击。

下面我们再接着说一下前文提到的日军高层内部的矛盾。日军内部当时主要分两派,一派是陆军派,一派是海军派。

这两派都想在战场上立功,所以他们对于日军的策略存在严重的分歧。陆军主张以中国为主战场,所有资源投向中国战场,要集中火力占领整个中国。

而海军派自然是不愿意的,在淞沪会战后基本没有日本海军什么事,侵略中国只能是靠陆军。所以海军派的主张则是南下开辟太平洋战场作为主战场。两派的斗争相当激烈,最终还导致了陆军大臣畑俊六被迫辞职。

最终海军派的主张得到了日本天皇的许可,日本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太平洋战场,从后面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日军的主力就被牵制到了海上,而对于中国战场日本则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不利局面。

日军偷袭珍珠港击沉的战舰

再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苏联。在抗战初期,苏联还没有卷入二战,对于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苏联也是在旁边观望,随时可以出兵东北收拾日本。

所以为了防止苏联的攻击,日本一直在东北囤积了40万重兵和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已经是穷兵黩武,耗尽了国内的所有资源,所以苏联对日本的牵制还是颇为重要的。

日军在作战兵力上一直是落后于国军,虽然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二战期间,武器装备并不能完全决定战势的走向,兵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日军在兵力上的劣势也是导致日军的进攻速度突然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再接着说刚才提到的日本资源问题。我们知道日本本土的资源极其匮乏,大规模的作战已经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物资储备。

最新高清电视剧,美剧,港剧,韩剧
将物资运往前线的中国民众

在日本本土基本已经是全民皆兵的状态,没有上战场的人就从事武器装备的制造和后勤保障,日本可以说倾举国之力来发动战争。这种丧心病狂的战争策略只能短时间维持高昂的士气,一旦久攻不下陷入持久战,士气必然低落。

日军就是在武汉会战之后陷入了士气低落的局面,他们再也不能回到抗战初期那种势如破竹的架势。

以上这些种种原因最终让日军的快速推进停止在了1938年,多年的僵持之后。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反攻的时刻,日本侵略者的失败是早已注定的结局,因为自古以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